刘帅
(武汉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减负的启示
刘帅
(武汉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减负”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理论界的一个难题。自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国家也在积极探索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途径,但收效甚微。引起我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主要包括:“学而优则仕”的选才机制,标准化课堂教学的误区,以及家庭教育的失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减轻学生负担问题上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其中的一些教育思想对我国也有极为深刻的启发意义:完善教师的教学技巧,科学地进行评分,丰富学生的智力背景,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 减负 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只有当它成为孩子过愉快而有趣的生活并努力求取知识和钻研科学的园地时,才能成为教育基地。”因此,他在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期间,从自己的教育理念出发,不断探索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使帕夫雷什中学真正成为一个使学生能健康成长的乐园。
(一)“分数至上”的选才理念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自科举制产生以来,“读书—考试—做官”一直被看做是不容分割的整体。在这种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用人单位常常以“学历”、“证书”等作为筛选人才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人才实际的工作能力,有些用人单位甚至明确提出“非211、985院校的学生一律不要”,因此,“高学历”、“高分数”成为学生改变自身命运的强有力资本。尤其是在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下,“知识改变命运”更是被社会、学校和家长奉为不容置疑的真理,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许多中小学生过早地告别了大自然、动画片,放弃了长大成为一名音乐家的梦想,而只能每天端坐在教室里,麻木地吞咽着老师源源不断灌输的文化知识,极不情愿地面对着堆积如山的习题和无休止的考试,以为升入名牌大学打下坚实基础。过于繁重的课业负担常常引起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精神萎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就指出:“睡眠不足,精神萎靡以及由此而来的经常性的周身不适,既影响自我感觉,也影响智力发展。”他曾说:“不可把一切归结为一个简单的结论:分数好,孩子就好,分数‘不合要求’,就等于学生‘没有达到水平’。这种奇怪的、教育上无知的观点,看不见人是许多种特点、品质、能力和喜好的和谐统一体。”所以要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实,首先就应当转变“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基本价值取向,在素质教育深入推广的背景之下,学习成绩不应作为国家和社会选才用人的唯一标准,学校应该端正教育思想,用全面的观点评价学生,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等综合素质得到培养与发展。
(二)标准化课堂教学贻误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仅仅以单向知识传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课堂讲授过于沉闷,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虽然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由于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较高的信息素养,因此难以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恰当整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经验的低年级教师,总是力求使儿童从他入学的最初阶段起就成为知识掌握过程的积极参加者,力求使世界的揭示过程给孩子们带来深切的、无与伦比的快乐、兴奋和情绪高涨,这种精神状态乃是十分重要的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减轻大脑的负荷,才能有主动吸收、理解新知识的欲望。”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对大纲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引导,如缺乏对学生观察、理解、思维及独立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虽然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但如果“学生还没有具备应有的能力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教师却不断塞给他种种新知识。这样的学生恰似一个没有牙齿的人,不得不囫囵吞枣,起初感到不舒服,以后就害起病来,什么也不能吃了”。在布置作业方面,教师也往往以通过死记硬背掌握的书本知识为主。死记硬背不仅会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会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能力和爱好的形成。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造成这种大灾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少年和青年用儿童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分批背熟课本上的材料,为的是后来再分批把自己的知识说给老师听,好得个分数。”
(三)家庭教育的错失阻碍学生的自由发展
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明显地暴露出急功近利和非理性的特征。许多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的驱使下,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不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内心感受,热衷于为学生请家教、报各种辅导班,残忍地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自己尽情享受的自由时间。学生不仅要完成学校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而且要按时上交辅导班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学生用于思考与学习无直接联系的事情的时间留得越少,就越有可能造成负担过重和落后”。因此,家长不应把学习的氛围带到家中,不应让机械式的脑力劳动填满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为孩子创造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使孩子能轻松快乐地成长才是每一位家长的首要义务和责任。
(一)完善教师的教学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普通中小学的教学大纲不存在负担过重的问题,负担过重产生于我们的实际教学和教学方法上。”因此,教师应当深入掌握各种教育现象的理论实质,不断完善教学技巧。首先,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并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本节课的内容与性质灵活地采用讨论法、谈话法、参观法、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应当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新教材学习过程中思考的比重越大,学生对周围所见、所观察、所闻的一切,就越具有认识性,越能深入思考,他随着新知识的掌握学习起来就越不费力”。再次,在巩固旧知识时,教师“不应当向学生提出那种要求重述课文的问题”。教师应当找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对新知识的讲授。此外,教师在讲课时要尽可能多地引用与所讲知识点相关的补充材料,这样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和识记得更加深刻,学生在课下用于消化知识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会相应减少。同时,教学活动应当不仅限于在教室中进行,在帕夫雷什中学,教师会根据课程性质选择在大自然中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最后,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当正确断定每个孩子的能力、才能、天资和爱好,确定他能接受的难度,从而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比如在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位数学老师给学生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作业,每个学生都不甘示弱,每个学生都想在完成困难的作业上一试身手。这样一方面能减轻学困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完成困难作业的动力。
(二)科学地进行评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对于教师如何评分提出了几点建议:“宁愿评分的次数少些,但是每次评的都更有分量,更有意义;如果学生由于某些条件和情况而没有掌握好知识,我从不给予不及格的分数;如果你发现学生的知识含糊不清,发现他们对正在学习的事物和现象的观点有点不明确,就根本不要做任何评分;应当避免提出这样一类问题,这类问题要求的回答只是十分准确地重复教师讲过的东西或从书本上背熟了的东西。”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是以学生对大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分标准,也不是把分数看做衡量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标志。正是由于苏霍姆林斯基实行这样的评分方法,才使得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不用因为惧怕考试成绩不好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当前我国的中小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现象,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考试评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教师往往根据成绩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学生为了在学校不受教师的冷落,在家里不受父母的责备,只得顶着压力“啃书本”。所以,一方面教师不能把对学生的评分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另一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合理正确地看待学生的成绩,因为“好的学习成绩这个概念本身也是相对的: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学习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很大的成功”。只有学生不把分数看做一根棍棒,他才能以更加热情的态度对待学习而不是把勤奋学习看做是赢得家长和教师的表扬的手段。
(三)丰富学生的智力生活背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当中,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段探求真理的奇妙旅程,而不再显得枯燥乏味。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采用的方法是丰富衬托学习活动的智力生活背景。为此,他提出两套教学大纲,第一个是必须学会并记住的材料,第二个是课外阅读及其他知识来源。他十分重视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培养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他认为:“读书能给学生带来智力上的愉快。如果学生有兴趣阅读学习上不要求必读的书籍,那么,他也就会有兴趣去阅读教科书。只是出于兴趣而无须熟记的阅读,可以防止学习负担过重。如果作为学习背景的智力生活十分贫乏、狭窄,那么,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极小的知识量也会成为力所不及的。”在帕夫雷什中学,教师在讲授一门课之前,学生会阅读与这门课相关的课外书籍。一方面,通过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知识,学生就不会对抽象难懂的课本内容感到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疑问,这样他们在课堂上会因为求知的欲望而更加集中注意力。此外,他力求让每个学生经常阅读杂志和科普读物,因为出于自己对书籍和科学的兴趣而阅读的东西越多,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就越容易,用于准备家庭作业的时间也就越少。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