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书瑶,曾 馨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蓓蕾园地】
中英语境中的歧义消解探析
任书瑶,曾 馨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语言的歧义是一种正常现象,在中英两种语言中大量存在。歧义的存在在中英两种语言的交际中会产生理解与交际上的障碍。影响歧义消解有多个方面的表层因素,歧义消解的深层因素在于对信息通达过程中的自动与受控。研究歧义消解的自动与受控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积极消除英语词汇的歧义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语境;歧义;歧义消解;自动;受控;通达
当人们阅读文章或作为听众时,进入大脑的词语众多,虽然很多的词语在现实中不止一个意义,但我们对于所看到的或听到的大部分词语并没有发生理解上的太大困惑。当然也会有少部分词语使人在理解上产生了很大分歧,这就是语言的歧义问题。
周治金在分析语言的歧义时,把语言的歧义解读为:指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的现象,可以在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多个语言层面上发生。他进一步引证MacDonald等人的观点,认为句法歧义和词汇歧义源于相同类型的知识表征(即词汇表征),两者消解的机制相同。[1]语言歧义在一种语言内部可以产生,也会在两种语言之间产生。无论是在语言的哪个层面上产生,歧义基本的产生因素还是语境。周明强认为:无论是词汇歧义还是句子歧义都是由语境产生的。[2]一般歧义的造成多是由于理解者对于话语的某种不完全的理解所造成的,相对而言,话语的表达者在表达自己的意图时总认为已经达到了清晰明确的程度,不会引起歧义的理解,除非是要故意造成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而有意为之。既然歧义产生了,那么就需要有一种手段或方式进行消解。因为对语言的理解是在人的大脑进行的,这是一个复杂而隐秘的过程,目前还在研究中,但对于词语歧义消解的因素却可以从人类所及的外部或内部的一定角度进行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英语在中国普及得越来越广,由于英语引发的话题也越来越多,消极话题也已经常出现,其中就有仅仅一个英语单词而引发的热议。
《信息时报》2006年3月17日报道:“张小姐在广州火车站旁的某百货商场选中了一件蓝色T恤衫,该T恤衫正面印着一句英文‘This bitch bites’,这件T恤衫看上去挺洋气。3月13日,张小姐穿着这件衣服与朋友逛街,却发现有些行人对她指指点点。一位好心的女士告诉她,她穿的T恤衫上的英文句子很下流。”
《黑龙江晨报》2006年4月6日刊登过这样一条消息,某女明星胸前写着“皮条客”,明星乱穿衣又惹争议,并在这条消息左方配有这位女明星的照片,照片上印有英文单词HUSTLER。[3]34
看到这样的新闻,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这些商家要这样做?把带有侮辱性的词语印在他们拿来赚钱的衣物上,是不知道这些单词的意思还是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又或是这些记者不认识这些英文单词而进行了片面报道?
要给出以上两则报道一个客观的评判,就需要从人们理解的一般过程来分析。在理解的过程中,一般人对于所看到的或所听到的词语会从词语所包含的低层次信息到高层次信息进行编译语码,也就是从词语的基本意义再到引申义或比喻义进行理解。这是一种句子语境中对引起歧义的词语与语境一致词义的激活和与语境不一致词义的抑制过程,通过实验发现,英语学习中的高水平受试者与低水平受试者对于歧义的消解有着本质的不同:高水平受试者通常会自动处理词语中相关歧义信息,而低水平受试者则是被动或受控地处理词语中相关歧义信息。
我们再回到以上两个事件,其中任何一事件中都有一个关键性影响理解的词语:第一个事件中的关键词是bitch,第二个事件中的关键词是HUSTLER。对于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首先要弄清其在两本常用词典中的释义。
关于bitch一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做名词有以下词条:
(1) a female dog 母狗。(2) (slang, disapproving) an offensive way of referring to a woman, especially an unpleasant one 泼妇;讨厌的女人。(3) [sing.] (slang) a thing that causes problems or difficulties 棘手的事;难办的事。(4) [sing.] (informal) a complaint about sb/sth or a conversation in which you complain about them怨言,牢骚。[4]187
而陆谷孙所编撰的《英汉大词典》中bitch一词的词条如下:
(1)母狗,雌性食肉类哺乳动物(如母狐、母狼等)。(2)(口)坏女人,淫妇;妓女;悍妇,脾气坏女人。(3)(口)怨言,牢骚。(4)(口)非常难办的事;令人极不愉快的事。(5)(美俚)令人高兴的事,极好的事。(6)(美俚)同一花色一组纸牌中的王后。(7)(阿拉斯加,加拿大等地)自制土油灯。(8)(美俚)男性同性恋者。(9)(黑人俚语)女人。[5]184
HUSTLER一词在这两本词典中的释义分别如下: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1) a person who tries to trick sb into giving them money 耍诡计骗钱的人;(2)a prostitute 妓女。[4]1004
《英汉大词典》:(1)催促者,猛推乱挤者。(2)(口)有进取心的人;活跃分子。(3)(主美口) 欺诈商贩。(4)(美口)妓女。(5)(俚)贼;扒手的同伙。职业乞丐;为妓女拉客的人。[5]924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这两个词的意义全部为贬义,而且所收词义没有《英汉大词典》丰富,因为这些意义可以认为是最基本的意义,然而《英汉大词典》所收录的意义就超出了一般常见之意义,以描述语言学视角收录了这两个单词的口语与俚语意义,更贴近于社会生活,这样看来上述两例中,bitch一词应该取自俚语,是“极好的”。至于bite做何种解读,这也得好好查查词典了,这里bite的意义是“产生某种(好或不好)的效果”的意思,而绝不是“咬”的意思。综合来看,这句话更宜解读为穿这件T恤的人“魅力四射”;第二例中HUSTLER的意义依《英汉大词典》来看,显然是口语,是“有进取心的人”的意义,此处不宜解读为妓女。
那么我们在此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中国人习惯性地看到一个人们认为熟悉的单词,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到一个不好的意义?大概其中的问题就在于:第一,英语对我们来讲,只是一门外语,缺少英语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第二,我们对于学习中所遇到的单词一般只记忆它的基本意义,而少有探明它的比较义及引申义等,只求得一知半解;第三,即使我们深知其义,对于任何语言来讲,对于某一词语的理解首先是从基本意义开始的,如果褒贬义同时存在,首先考虑的是贬义所表达的效果,这在父母给孩子取名时体现得最为明显,名字中即使某个字的意义很好,但可能含有贬义时,父母不得不舍弃而更换其他字。以上三点就是歧义消解中的一般因素。
从深层次来讲,上述两个事件中对于所述两个关键词所包含的歧义信息的处理并非是自动的,而是受控的。这种受控是处于低层次的对bitch和HUSTLER两个单词词义的认知。词语的使用者对于单词的认知首先来源于词语的基本意义,如果在语境不影响词义的表述时,这种对于基本意义的理解就是自动的,即我们大脑对于信息的加工是自然流畅而无阻碍的。但当词语所使用的语境发生改变,语境影响到词义的表述,这时可能词语就产生了更多的意义,可能就有歧义的发生。对于有歧义发生的语境在理解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受控的现象。
这种受控在词汇歧义消解研究中,为了更好地说明歧义消解的过程,研究专家使用了“通达模型”(access model)进行相关研究。在通达模型的几个类中,都认为通达与语境有关,而且是正向相关的,即歧义发生时,通达与语境是一致的,语境通常会影响到歧义词义的通达。在母语环境下,这种通达通常是顺畅而有效的,受控的可能性比较小,基本上都是自动完成词义的通达。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这种通达往往是受控的,通达的过程需要对于一个词的意义进行相关的激活。二语学习者完成的通达先是激活一个词的主要词义,通常也就是基本词义,再去激活次要词义。
英语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是二语(外语)习得,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对英语的理解过程中也就产生了单词歧义通达的过程。这里我们要思考的两个问题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歧义通达时能否认识到像母语学习者那样的语境的存在;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歧义通达中大脑的激活方式是怎样的,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不同。
对于语境存在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影响,由于语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语言语境,即语言内部的上下文关系;二是非语言语境,即话语与经验世界的关系,指话语及其组成部分与文化和自然环境有关方面的各种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特定的交际条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6]再来以上文报刊所载两个事件来看,报刊发文的记者显然是中国人,或学习过英语,但记者对于两事件中的语言背景,即上下文不明,再者对于英语单词所含有的相关文化背景和交际条件不能充分了解。英语对于中国记者来说,只是一种习得语言,因而中国记者就无法理解这里单词所产生的歧义了。
对于以上两个事件中的单词所产生的歧义,在处理过程中,中国记者在歧义通达中大脑的激活方式与其他中国英语学习者也不尽相同。赵晨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歧义通达的效率进行了科学实验并分析得出结论,歧义通过过程中与语境不一致的次要词义将会被抑制,这种抑制对于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和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差异是明显的。[7]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对于词汇歧义的激活早于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也就是说,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受基本意义干扰的程度较低,具备了不受母语干扰而对句子语境中存在的歧义进行加工的能力。这样说来,如果中国记者是一位英语学习的高水平者,也就不会对于bitch和HUSTLER所产生的歧义大惊小怪了,也就能正确地判断这两个单词在T恤上的合理意义了。
以上两个事件似乎难以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信息通达处理过程中的高下之分。因为更多的英语词汇是使用在一定的句子或是篇章中的,这样就有了更加明晰可辨的语境。那么在有上下文的语境中,中国英语学习者还会出现语义被抑制的现象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语境无论怎样具体设定或是语义无论怎样明示,还是不能消除中国英语学习者作为英语的外语学习者这样的大环境,英语词汇中所包含的更多的文化背景信息、自然环境信息以及更深层次的交际条件与社会环境信息还是抑制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于词义产生歧义时的误读与误解。以形容词fine为例,It’s fine today中的fine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无论是高水平的还是低水平的都不会产生词义上的误读,fine一词的词义在这句话中不会在理解受到抑制。试看fine在下句中的意义如何理解。
The company was fined for breaching safety regulations.
这句话中fined一词明显是动词。它的意义不再与形容词性的fine产生任何的交集。而且对于英语来说它是外来词,是英语借词。所以这里基于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此词在理解上还是会抑制中国学习者对于此处歧义的信息通达。更多的例证如respective与respectively在意义上也没有任何的关联,只是在词形上相似或相近而已。
人类语言的歧义存在是人类语言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具体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带动语言也随之由基本词义衍生出其他丰富的意义,例如引申义、比喻义等。对于个体而言,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不可能对于身边的任何事物都能了如指掌,尤其对于自己不能熟知的世界往往以自己的原有认知进行理解与表达,这样就产生了不同个体之间理解上的差异,因而对表述者的话语产生了歧义。另外语言又如活水,永无停息地变化着,如同新的事物一样层出不穷。人类对于新的变化着的事物的话语表达首先考虑的是以原有的语词进行表达,其次才会从形式对于语词加以相关的改造,再创造出新的语词与新的意义与新的事件或事物进行对应。再者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巨变,无论从语义上还是从形式上,因而语言产生歧义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多了,中英两种语言之间产生的一些歧义也在其中。这样说来,理解中英两种语言歧义消解过程中信息的通达就非常有必要了。了解歧义消解的因素,可以提高学习与工作的效率,让我们的社会也更加和谐美好!
[1] 周治金.汉语歧义句的消解过程[J].心理科学,2003,(6):976-978.
[2] 周明强.词汇歧义消解的认知模式[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1-7.
[3] 罗益民.双语词典新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4]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K].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K].第2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6] 齐超.同形异义词歧义问题的认知语用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0-113.
[7] 赵晨.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句子语境中消解英语词汇歧义的认知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170-178.
【责任编辑 贺 晴】
Probing into Lexical Ambiguity Resolu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ontext
REN Shu-yao, ZENG Xi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Ambiguity is the common phenomena of language and it exists ofte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refore, it often results in the misunderstandings and obstacles in Chinese-English communication. The extern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ambiguity resolution are many, while,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ambiguity resolution lie in automation and self-control in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access. Studying automation and self-control in ambiguity resolution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Chinese English-learners to resolve ambiguity actively.
context; ambiguity; ambiguity resolution; automation; self-control; access
H315
A
1009-5128(2015)12-0089-04
2015-03-10
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歧义结构的化解与翻译研究(2014XK021)
任书瑶(1993—),女,陕西西安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1级本科生;曾馨(1994—),女,四川泸州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