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

2015-07-01 23:45:51丁德科王昌民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培育马克思主义

丁德科,王昌民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

丁德科,王昌民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渭南师范学院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践中探索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四三三六”模式既从国际高校德育实践中得到启示,又得益于国内高校德育实践的滋养,具有实践依据和推广价值。“四三三六”模式的构建依据哲学、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对模式的要素和结构、过程和环节进行分析,具有多学科理论基础的支撑。“四三三六”模式整合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通识性目标,整合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的内容、方法、评价和策略,整合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制度安排和环境营造的培育功能,整合了大学生全面培养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重点培育的基本经验,可以起到描述、解释、预见和指导实践的作用。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高校德育

结构主义认为,模式是“用来说明事物结构的主观理性形式”[1]1702。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看,模式变成了“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2]894。因此,模式具有认识功能。对于复杂的事物来说,要了解事物的结构,就需要从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变换的状态和过程等方面来考察。培养模式也是从要素、关系、状态和过程等方面来考察人才培养的标准样式。共青团中央提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突出“学成”—“养成”—“促成”三种培育过程的交替作用,着力于培育优秀人才。渭南师范学院从“工程”实践中探索的“四三三六”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既包涵全体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培育,也包含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具有实践推广价值。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的历史背景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知识时代、全球化生存时代、E时代,凸显出新的时代特征,这就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在这一时代,网络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大学生与整个社会的接触、互动显得更加频繁活跃,大学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影响,面临着多重意识形态的渗透,面临着舆论多元化的熏陶,面临着多样生活方式的浸染。时代特征导致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文化理解教育、个性发展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化问题、文化价值观念传播问题、伦理道德教育问题成为大学德育研究的当务之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整合复杂多样的教育内容、多种教育方式和多种教育途径,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必须建立在分析历史背景,从国内外高校的德育实践中吸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

(一)国外高校德育实践的启示

在西方各国,高校德育出现了新的走向:[3]一是德育内容日益扩大,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一些国家不仅注重共同的价值观教育,而且根据学生的实际讲授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既进行有关伦理道德原则、规范的教育,又把德育推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即进行宗教教育,伦理教育,纪律教育,国家法纪教育,国家方针政策教育,民主教育,和平教育,国际理解、协调及亲善教育,自由、平等、人权、人的尊严等人道主义教育,现代人生活方式教育,消费教育,保护环境教育,以及反色情、反吸毒、反暴力、反艾滋病等方面的教育。二是高校德育形式呈现综合化的特点,表现为既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讲授基本美德和道德准则,又注重从各门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三是高校德育形成了网络化的教育体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机构在德育活动中形成一个互相配合、密切协调的网络体。四是高校德育途径注重实践的特点,发生了“三个转向”,即从书本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注重观念灌输转向面对实践的反思体验。

美国高校虽然少有专设的道德教育课程,但普遍开设历史、公民学类课程及有关专题。每个大学生要必修一门美国历史课,侧重对历史的理论分析。公共基础课普遍开设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社会制度、伟人肖像等有关专题。美国高校还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商学院开设职业道德课程,着重讲解企业和公司经理经常面临的职业道德问题。一些高校开设新医疗革命中的道德问题、冲突和变革与商业道德、技术革命中的道德问题等专题。“美国高校通过课程及专题向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灌输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和国家倡导的价值观;二是采用阅读、讨论、录像、表演、辩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4]加拿大的大学表面上看没有专设的道德教育课程、专门的道德教育机构,但是它把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普通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到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渗透到学生心理咨询的活动中,渗透到校内外社团活动、纪念活动、参观活动中,渗透到校园建筑和各种典礼等情境的渲染中。[5]

世界各国高校大学德育实践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特别是美国和加拿大高校的德育实践对我们有很大启发。一是德育课堂教学以专题研讨为主,通过专题向大学生传播道德观念;通过专题讨论加深大学生对观念的理解和认同。二是德育活动不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他课程同样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渗透的方式发挥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想和观念要素,给学生带来启发和思考。三是注重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从实践活动的体验中逐渐反思、不断领悟。

(二)国内高校德育实践的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实施途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强调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呼声越来越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已深入到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已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环节;融道德教育于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之中,已成为我国高校德育实践的成功经验;隐性教育法、新价值澄清法、网络教育法等新的德育方法已得以在全国高校普遍推广;[5]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德育的新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已成为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德育实践呼唤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培育。

1997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认为,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日趋激烈。“我们不但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挑战,而且面临着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西化’‘分化’的图谋。高等学校始终是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政治颠覆和思想渗透的重点。”会议提出,为了顺利完成新形势下高校肩负的历史重任,必须从四个重要问题方面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6]第一,“认真研究新时期青年学生的特点,研究青年的成长规律,教育、引导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第二,探索新时期加强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切实扭转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问题,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第三,“各高等学校必须刻不容缓地处理好培养合格人才与优秀人才的关系,把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而学科、专业知识面又比较宽广、深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优秀建设骨干摆到重要工作位置”;第四,“高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学校工作,议大事、谋大局、管方向,最重要的职责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领导和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和优秀人才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位置”。这次会议奠定了高校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思想基础。

自2007 年 5 月共青团中央提出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来,许多高校都进行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践探索。如上海交通大学等十二校的人生导师制模式;浙江理工大学构建了“三级二阶”培养模式(“三级”指院级团校、校级团校、英才学校,“二阶”指校院两个层次的阶梯式培养);清华大学多年来积极落实和推进全面素质培养的“七个一”,即在校期间,每一位学生都要争取至少参加一次科技赛事,开展一次社会实践,从事一项社会工作,投身一项志愿服务,欣赏一次高水平演出,擅长一项体育运动,参与一次对外交流活动等;[7]河海大学以“1442工程”为主线的培养模式,即从一年级抓起,学习理论、学会做人、学会吃苦、学会创造,“四学”四年不断线,每个年级重点滚动培养200名优秀学生骨干,带动全体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8]东北师范大学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一本三向六段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即“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以价值导向、发展取向、需求指向为重点开展分层次教育,将大学四年分为六个阶段开展分阶段教育:第一阶段侧重适应性和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阶段侧重典范教育和朋辈教育,第三阶段侧重科研实践教育,第四阶段侧重成长反思教育,第五阶段侧重职业理想教育,第六阶段侧重社会责任意识教育”[9];哈尔滨理工大学经过十年实践,探索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为依托,以网站和各级学生学理论研究会为载体,以制度为保障的多层次、立体式、网上网下互动的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体系;[10]中山大学推出“青马工程·中大100”计划,探讨以下五项机制实施的具体经验:一是组织机制建设注重全面覆盖与重点关注相结合,二是培养机制建设注重显性教育与潜移默化相结合,三是保障机制建设注重立体战略与局部优势相结合,四是反馈机制建设注重过程考核与培养质量相结合,五是跟踪机制注重当前规划与长远发展相结合[11];集美大学在校级“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养过程中,突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特质培养,实施“确定一个课题—选配一批导师—参加一次集中学习研讨—参加一次实践锻炼—参加一次交流活动”的“五个一”跟踪培养模式。[12]

总体来看,高校普遍重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且特点突出。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挖掘发挥红色思想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收到了真切生动、切实有效的教育成效。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革命老区高校或与革命老区有历史联系的高校,对红色思想文化资源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就如何“转化”探索积累了经验。如处于革命老区的井冈山大学、渭南师范学院、百色学院、延安大学、临沂大学等,以及与革命老区有历史联系的北京理工大学、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河北外国语学院、石家庄学院等,把红色精神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有机地联系,把弘扬井冈山精神、渭华照金精神、百色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大庆精神等教育渗透在教学、科研、大学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环节中,让红色思想文化在大学校园生根开花。多个高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做法,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的实践依据。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心理学和现代学习理论、教育社会学为理论基础。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的哲学基础

1.实践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一切哲学不同,它自觉地把自己的理论建立于实践的基础之上,为自己提出的任务就是去解答那些要改变现存世界而产生的理论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变世界的理论,也就是实践哲学。”[13]193在实践哲学看来,“实践活动是一种在意识支配下的自觉地创造活动,贯彻实践观点也必然会把‘自我意识’包括在我们的理论中,看做人的主体性的一个本质规定。人是实践主体,他同时也必须是认识主体,而‘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也是人作为主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前提”[13]228。不论是在科学信仰、科学精神的培养中,还是在科学能力、科学品质的培养中,都存在着大学生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身作为实践主体的“自我意识”培养问题。大学生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都是依据实践哲学的原理,提出的培育环节问题。

2.生活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作为认识主体,必然会在认识中“融入对人的未来形象或未来的生活境界的设计。正是由于有了此种设计,人之实践活动才成为自觉的,尽管实践本身的创造性使活动的结果往往超越人的设计,但是,没有此种设计,实践就不再是实践,其创造性当然更无法展现”[14]。生活认识论把社会交往关系引入了教学理论研究,使我们对教学过程的本质、师生关系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教学活动不仅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过程,而且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不仅是主体对客体的抽象化、静态化的反映过程,而且是在现实的人与人之间开展的具体的社会互动、沟通的过程。同时,生活认识论把教师与学生从一种片面的、抽象化的人还原为一种具有生命意识、情感体验和完整的精神世界的现实生活的人。这样,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主要的人际交往关系,不仅是教学活动发生的背景,而且是师生之间作为平等的主体进行对话与交往的过程。”[15]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社会实践过程和其他课外活动过程,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都须设计多种互动环节,因为交往互动是理解、体验、反思和内化的重要环节。

3.德育原理

马克思主义德育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第二,德育的价值在于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修养和道德素质。第三,“德育必须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和人的价值,重视人的良好心理品质培养”。[16]25第四,德育目标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如下四种因素:一是社会发展对人的思想品德要求;二是社会发展中对人的现代化的要求;三是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理,特别是品德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四是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第五,根据德育目标和人的品德结构确定德育内容。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看人的品德结构,是由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四个意识因素构成。因此,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作为德育内容必然包涵了科学信仰、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等,必然要把社会责任感的要求作为素养的一部分。第六,德育方法一是强调受教育者的自主,二是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三是变单一的信息灌输为灵活的信息调节,四是变刻板的模式化为多层次多样化,五是学校的单渠道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整合的多渠道。[16]27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中,我们依据这些原理安排课程、设计各种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激励他们自我教育,提高自身修养。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的心理学基础

1.道德心理学

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机制是什么?个人道德修养的心理机制是什么?个体心理失衡中的道德调节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道德心理学来解释。道德心理学研究道德和心理的关系,研究道德产生、发展的心理基础,研究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道德心理学的价值表现在:一是促使人们多角度地考察道德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深化伦理学的探讨;二是满足道德主体对道德调节的心理培植的需要;三是强化道德的社会功能,促使人们多方位地进行现实的道德建设。”[16]69大学生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道德品质的“养成”有如下心理基础:第一,“道德品质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并且决定非智力因素的方向和生机”[17]282;第二,人的德性品质“是一个统一的心理结构”[17]282,“含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三种成分”[16]71,主要指“内蕴于实践活动的各种好的性质、品质、倾向”[18]431;第三,德性品质可用“五力”“五性”“五心”来概括,“五力”即适应力、承受力、耐挫力、抗诱力与调控力,“五性”即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五心”即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谦逊心与责任心;[19]第四,“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修养的意识不断增强,这是自我教育的有利条件”[20]210。

2.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使人明了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心理、行为发生的条件和背景,了解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是个体需要和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相协调,有助于人们对众多人际事件进行预测、调控和疏导,实现个体对自身心理活动的理解和调节,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1]2人际关系心理学也研究人际互动,研究有效地增进积极的人际影响,有助于“人们了解和认识从众、感染、模仿、服从和偏离等人际相互作用方式的机制,以及社会规范、舆论、风气等群体心理对个人的影响”[21]227。人际关系心理学还有助于人们了解人际合作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人际互动与合作是大学生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科学品质的“促成”离不开社会规范、人际影响、社会风气等因素产生的作用。

3.现代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把心理学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研究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心理过程的应用性学科。学习理论的诸多流派都致力于学习的性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迁移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学习理论可以为有效的教学理论提供一般的方向。如概念的典型性范例对概念形成有促进作用;“最佳的学习情境要求对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做出明智的组合”[22]430;复述、视角映像、信息组织等是增进记忆的策略;强调各学科的横向联系,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注重原理、规则和模型的学习等是促进迁移的策略;问题解决是一种信息加工,并且需要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参与;及时反馈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化;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是确定学习策略的前提等等。这些问题表征了有效教学的规律,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中提升“学成”的效果具有启迪意义。另外,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学习、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的心理过程、心理机制进行了研究,“特别关注三个最基本的、相互联系的机制:(1)替代过程;(2)认知过程;(3)自我调节过程”[22]365。实际上,人际互动中的积极作用就是建立在榜样学习、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的基础上。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的教育社会学基础

1.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辩证的社会化理论,是彼得·伯格提出的社会化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两种辩证的关系,一个是自我和人体的辩证关系,另一个是自我与社会文化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而社会化正是这个辩证过程的一个环节。自我与社会文化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外部化、客观化和内部化这三个同时在一个连续过程中起作用的要素的互动”[23]293。外部化反映人们生产和创造外部世界的活动和过程;客观化是指由人类创造的外部世界对人所形成的一种客观性;内部化是把已经客观化的世界重新吸收进意识的过程,从而使人类意识的结构与客观世界的结构达到一致。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人参与集体的过程而实现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由行动的过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就是一个社会化过程,是创造自我、创造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意识和语言的内部化,伴随着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其他文化模式的内化。

青少年社会化模式用于解释青少年社会化中教化与内化的关系。任何社会化都是教化与内化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化是指社会文化因素对青少年作用的过程,包括社会的各种规范、准则和价值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的塑造和影响。内化是指青少年对社会所教育的各种知识观念的学习、理解、选择和吸收。以内化为本位的关系模式强调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出发点应该由过去的“他律”转变为“自律”,把社会化的重心由外部转为内部;二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应该由过去那种比较注重目标的论证、意义的解释和理念的分析等,转变为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克服挫折、学会调整各种关系和矛盾等;三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方式从过去较简单的灌输方法转变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学习和讨论的方式,由以演绎和逻辑推导为特征的规范性教育转变为案例式的讨论或教育模式;四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目标应该由完全同一性转变为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反思自身的学习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自我负责的能力。[23]301因此,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培育中应该强调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案例研究相结合、反思与体验相结合的原则。

2.德育社会学

德育社会学是以一种社会哲学的分析模式,对德育中各种关系进行的理论探索,如德育与社会发展、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学校内诸种社会关系与德育、德育中的社会角色;对德育的各分支学科进行深入分析,如德育过程社会学、德育课程社会学、德育实施社会学等。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中,具有指导意义的德育社会学原理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德育过程重视实践活动方式,为大学生提供集体性学习环境。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公众规则意识、道德舆论制约和道德心理场的作用,对于人的道德自我意识形成、意志训练、团队精神,以及培养人对社会团体的责任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明显的效能。重视实践活动载体的设计是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德育活动中的互动关系对德育效果的影响主要有四种情况:[24]252第一种情况是学生之间个个互动对德育效果的影响受班级内人际关系的影响。班级内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条件。在品德良好的优生群体中,同质型互动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第二种情况是师生个群互动对德育效果的影响表现为教师以自己的价值观念,谋求群体对目标的认同。如果教师所谋的是德育所要求的价值观,则互动影响是积极的。第三种情况是学生中的个群互动对德育效果的影响,分为从众型和支配型两种类型。从众型互动在德育上没有积极意义。支配型互动对德育产生的影响取决于支配者的个体文化特征是否代表了制度角色,是否代表了学校制度文化价值观。第四种情况是群群互动对德育效果的影响,也分为两种类型,即合作型互动和对抗型互动。合作型互动对德育具有重要价值。对抗型互动要看对抗的结果是不是德育所要求的。深入分析大学生的互动类型和特点是研究他们成长成才规律的关键环节之一。三是学校德育受多种社会性因素的影响,要有效地实施德育,就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的调控。德育调控的基本方式有吸收、筛选、调节、整合等。吸收是指吸收社会性影响中积极健康的德育因素;筛选是指对社会多重影响依据目标一致性原则和相对优化原则加以筛选;调节是指德育实施过程中自觉地对各种社会性影响进行形式和内容的持续调节;整合是指把不同德育影响按照时代要求和德育目标以及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重新建构,形成一种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体。[24]325高校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就是对社会性影响的调控。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中,“六环节”就是一种“整合”的实践活动设计。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内容分析

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中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直至注重提高素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人们都认可“知识就是力量”的提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力量,也不是所有有知识的人都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存在着知识与能力相背离的现象,不会“做事”,或者不精于“做事”,于是就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作为教学原则提出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要素就是“素质”。素质低就意味着不会“做人”。所以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命题,核心是教育大学生“学会做人”。到了世纪之交,把知识、能力、素质并在一起,纳入人才培养模式。1998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出,高校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怎样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呢?许多高校都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问题,许多学者都在研究人才培养问题。这些研究和探索都聚焦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概括起来有如下导向和要点:一是德育为首导向,强调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二是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导向,注重学生学科基础和跨学科基础教育,开设学科平台课程;三是文理融合导向,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开设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四是通识教育导向,拓宽学生知识面,实行分段培养和大类培养;五是学生为本导向,强调个性化教育,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计划,或实行模块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实施针对性培养;六是实践应用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七是自我教育导向,鼓励学生参与多途径多方式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公益活动。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中,这些导向和措施要点往往是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

渭南师范学院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注重吸收其他高校有益经验,并有所创新,把重点培养拓展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素养培育,并与专业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学校提出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的“四三三六”模式,即倡导“四个科学”理念;构建“三个三”的培养体系,即培育“三项核心素质”,“学成”“养成”“促成”的三种培养过程,力促“三个结合”;强化“六个环节”。“四个科学”理念是指科学信仰、科学能力、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它规定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内容方面的基本规格要求。“三项核心素质”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也是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核心素质的基本规格要求;“三种培养过程”也是指三种基本培育途径;“三个结合”是教研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是培育过程的指导原则;“六个环节”是一种过程载体或活动载体,即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观察、红色教育、能力训练和交流研讨等六个培育环节。这六种过程载体也包含着培育策略的设计。在这个模式中,融合了大学生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在“四个科学”的培育路径和方法的研究中,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知识结构作了详细论述,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中外文化知识、学科基础知识、科学思维方法、创新创业知识、实践知识等。

在“科学能力及其培养路径与方法”的研究中,对大学生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能力结构作了系统的考察,认为大学生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具有四方面的依次递进的能力”,即基础能力、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基础能力”包括了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等一切影响人的认识能力、做事能力等。“学习能力”包括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适应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效果、反思学习行为等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包括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科学情报和文献检索能力、设计科学实验的能力、科学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科学问题的概括能力、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等。从两个角度分析“实践能力”,一是实践能力的内部构成要素包括实践兴趣、理解力、策划力、执行力和表达力。二是实践能力的分类。通常由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一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表达能力、适应环境能力、自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实际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记忆分析能力、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专业写作能力、实验能力、科研能力、设计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则包含了在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基础之上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学信仰及其培养路径与方法”“科学品质及其培养路径与方法”“科学精神及其培养路径与方法”的研究中,分别从理念、品质、精神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素质结构进行了分析。一是重点分析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爱国为民”的科学信仰,体现出的目标追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出的素质是“无私奉献”“服务社会”“乐观奋斗”“责任担当”“积极进取”“勤奋努力”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无私奉献的思想品格、艰苦奋斗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与“爱国为民”的信仰联系起来。二是从个性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思维品质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品质。从科学家所具有的科学品质中,我们提取了最为根本、最重要的品质是:追求真理,思想解放,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条,不唯书不唯上,具有健全的自我意识,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独立人格,追求服务社会,献身科学的社会责任感,舍弃“小我”承载于“大我”的高尚境界和无私奉献的品质;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的科学品质中,我们提取了最有代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爱国热情、救国救民的崇高目的、无私无畏的革命意志、探求真理的浓厚兴趣,以及开放而严谨、灵活而深刻、富有批判性和独创性的思维品格;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模人物的科学品质中,我们提取了最为典型的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敬业奉献、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勤勤恳恳、乐于助人、严于律己、谦逊诚实等道德品质和思想开放、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等思维品质。三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精神世界的分析中,得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的探索精神、进取精神、奉献精神、执着精神、自信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创业创新精神、乐观奋斗精神,这些精神与科学品质一样,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素质的载体,构成了素质的基本要素。

杰出科学家、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三类人物都有着不平凡的人生追求,都经历了相类似的心路历程,都走过了相类似的乐观奋斗的人生道路,具有相同的思维品质、道德品质和人格品质。这三类人物的共性思维品质可用“五性”来概括,即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这三类人物的德性品质可用“五心”来概括,即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谦逊心与责任心等;这三类人物的人格品质可以概括为勤奋、勇敢、自信、刚毅、诚实、善良、谦逊、谨慎等,具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合作品质和牺牲精神。这些品质都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备的科学品质。

“四个科学”的理念以简约的表达方式概括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所包含的理论素养、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科学素养和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基本内容。

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的要素分析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厘清:首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是一种理想追求,即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这种理想人格的界定依据就涉及一个教育理念问题。就像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界定一样,是以“仁”为核心理念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共青团中央提出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引导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表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理念的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其次,在核心理念、理想人格界定之后,有一个目标追求,这就是培养目标的问题,有清晰的培养目标表述,及培养规格界定。如一般将高级专门人才的规格概括为“通才型”或“专才型”,“学术型”或“应用型”,“守业型”或“创新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是“又红又专”型,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在培养目标表述中,有一个“培养谁”的问题,即培养对象问题,也是指培养客体。“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中的培养对象是全体大学生,这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全面与重点的关系。第四,有了培养客体,就必然有培养的主体,高校就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体,具体来说,就是高校中院系和党团组织以及广大教师和干部。第五,主体“做什么”“怎样培养人”就是要回答培养的组织方式、运行方式、培养途径。比如,渭南师范学院在进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时,就探索出了六种培育的环节或途径。第六,主体为培育活动而设计的培育过程以及相关的培育载体设计。如素质教育类课程、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科学论坛、大学生科技节、志愿者服务、渭华青年讲坛、辩论赛、公益活动、课外文体活动、大学生青春榜样等,都是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设计的活动载体。第七,培育过程的具体制度安排、激励机制和评价方式。也就是主体为模式运行而设计的控制与调节要素,可以看作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策略体系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的要素包括培养理念、培养目标、组织方式、培养过程安排、培养途径和活动载体、教学制度、评价与激励机制,其中培养理念是指培养主体关于大学生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本质特征、目标价值、职能任务和活动原则等的理性认识”。[25]

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主体关于大学生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描述,回答“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是怎样的人”等问题。

组织方式,特指针对大学生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方式。有三重含义:一是指明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即培养主体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党校等;二是指明教育过程的组织形式,即培养客体是以集体形式接受教育,还是以个体形式接受教育,如课程设置、课外活动、小组学习、个人自学等;三是明确规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点培养和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全面培养之间的关系。

培养过程安排,指分段培养、分类培养、综合培养的策略运用、教育教学的方式安排、课堂教学模式、活动程序和师生关系的处理。

培养途径和活动载体,是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社会观察、红色教育、能力训练和交流研讨。

制度与机制,是指培育中的教学制度安排,如学分制、选课制与导师制,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还包括重点培养的选拔机制。

上述这些要素在“四三三六”模式中以相互关系、过程、环节得以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结构,可以实现认识、描述、解释、预见、指导实践等多种功能。

五、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的结构分析

从全国12所高校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案例中,我们发现这些培养模式都存在三种培养过程:“学成”—“养成”—“促成”。这三种培养过程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形成的基本路径,符合学习心理的基本规律。由于在前面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中,对“四个科学”理念、“三项核心素质”等作了分析,因此这里着重从学习心理的角度分析每一种培育过程的要素,以便于我们在模式运行中能够把握住关键环节。

首先,“学成”的基本要素结构。“学成”就是对所学知识理论能够理解掌握应用。心理学家认为:“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知识的生成和理解、知识的整合与深化、知识的应用与迁移三个阶段。”[26]247美国心理学家维罗特克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就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地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以及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26]189如果建构意义成功,就达到了意义的理解。建构成功与否的条件,就是新信息与原有信息的联系。原有信息构成了建构意义的知识经验背景。由此可以看出,各高校开发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正是构建意义的知识经验背景。渭南师范学院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的“四三三六”模式中,组织课堂教学、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课外教学活动也具有这种构建意义的知识经验背景的作用。

因此,“学成”的基本要素结构是四个环节:“思考”—“理解”—“迁移”—“应用”。“思考”表现为对原有信息的回忆和再现,与已有感觉经验生成联系;“理解”就是对意义的建构,通过已有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迁移”就是在一种情境中的知识学习对另一种情境中的知识学习的影响;“应用”,即横向正迁移,就是把已学到的知识经验应用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中或难度类似的情境中。[26]285

其次是“养成”的基本要素结构。“养成”是指转变思想观念、形成自觉意识、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良好习惯,认同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规范。从学习理论的角度讲,一方面,“养成”也是学习,因为按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26]195这里就涉及学习者的自我教育意识、自我反思意识,涉及学习者在与共同体中的其他人的互动。正是这样的互动,促进了学习者的反思和体验,促进了学习者的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养成”实际上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中,“养成”的问题主要是价值问题,价值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就是社会实践。

在“养成”的实践活动中,价值认同是学习发生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价值认同,就不会有“观察学习”和“榜样学习”,就不会有“文化参与”;“文化参与”的学习也是一种个体的情境性学习,这种情境性学习需要“自我强化”,而“自我强化”的具体方式就是反思、体验和践行。因此,“养成”的基本要素结构是这样四个环节:“认同”—“反思”—“体验”—“践行”。

各高校在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中,尤其是渭南师范学院在“四个科学”理念的培育中,设计的各种活动都提供了“认同”“反思”“体验”“践行”的活动载体,如学校围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科技推广、法律普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让大学生熟悉社会、了解国情、磨炼意志、增长才干。

最后,“促成”的基本要素结构。“促成”是指制度支持、机制保障、营造良好的环境形成的一种“社会学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创立了社会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个体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在人的社会行为的形成中,有替代过程、认知过程和自我调节过程发生作用。替代过程说明,人可以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来学习。认知过程说明,人可以预见到行为的各种可能后果。自我调节过程说明,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内部准则和对自己行动所做的自我评价来调节反应的。[22]365因此,观察和反应的结果是学习的主要来源;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展现一个榜样可能会产生新奇效应、抑制效应或解除抑制效应和社交促进效应。[22]376社会学习理论表明,“促成”这一社会学习过程必然伴随着情境性的学习过程,即“移情”;个体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从环境获取的信息,通过个体的预见和期望,可引致个体行为的诱因,即“生成动机”;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习得特定的自我反应,在自我调节过程中,通过反思与体验,把抽象出的规则或原理运用于其他情境中,即“内化”和“升华”。班杜拉将这一过程称为“抽象的榜样作用”或“观察学习的高级形式。”[22]377

“促成”的基本要素结构是这样四个环节:“移情”— “生成动机”— “内化”—“升华”。各个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以及渭南师范学院实施“四三三六”模式的经验,也证实了这四个环节的实际效果。学校强调教师和辅导员的精神引导和亲身示范,以建章立制引导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班级文化,开展大学生身边的青春榜样评选活动等都具有“移情”“生成动机”“内化”和“升华”作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三种过程的基本要素结构中,都有若干环节来表征培养过程的心理机制。这里的要素是指学习心理要素,有别于培育模式中的七项要素,这种环节是学习过程的环节,与三种过程中作为培养路径的“六个环节”是不同的概念。为了保证这些环节能充分发生作用,培育模式必须有自己的目标体系、指导原则体系、内容体系、策略体系和方法体系。模式的方法体系蕴含在这些心理要素和环节中。

“学成”的目标体系是“一个掌握”,即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真正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引导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原则体系是“两个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思结合。内容体系是“四个科学”“三项核心素质”。策略体系是“五个转变”:一是由“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二是由注重专业知识转变为强调跨学科综合知识,三是由独立学习转变为合作互动,四是由单一途径转为多元途径,五是由为学而学转为致用而学。

“养成”的目标体系是“四个形成”:一是形成科学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二是形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意志与品质,三是形成“铁肩担道义”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意识,四是形成综合的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原则体系是“一个指导”,以生活认识论为指导,从生活实践来看人的认识。内容体系是指贯穿于“四个目标”和“四个环节”之中的教育内容,基本要求是自我反思、自我体验、自我评价。策略体系是“三个转变”,是指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诉求上由“被安排”转变为自愿投入、积极参与;在社会实践的学习方式上由接受型学习转变为探究型学习;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上由单一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

“促成”的目标体系是“五有”:一是有榜样可学,二是有规则可依,三是有全新的感受,四是有深刻启发,五是有激励作用。指导原则体系是“两个一致”:一是价值取向一致,二是着力方向一致。内容体系是“三个内化”,即榜样精神、群体规范和核心价值观的内化。策略体系是“三个着力”,一是着力于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二是着力于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三是学术创新环境建设。

综上所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的结构由如下两部分构成:

1.三种培育过程及要素

(1)“学成”过程。目标体系:“一个掌握”;指导原则体系:“两个结合”; 内容体系:“四个科学”“三项核心素质”;策略体系:“五个转变”;基本要素结构:(环节:心理机制)“思考”—“理解”—“迁移”—“应用”。

(2) “养成”过程。目标体系:“四个形成”;指导原则体系:“一个指导”;内容体系:自我反思、自我体验、自我评价;策略体系:“三个转变”;基本要素结构:(环节:心理机制)“认同”—“反思”—“体验”—“践行”。

(3)“促成”过程。目标体系:“五有”; 指导原则体系:“两个一致”;内容体系:榜样精神、群体规范和核心价值观;策略体系:“三个着力”;基本要素结构:(环节:心理机制)“移情”—“生成动机”—“内化”—“升华”。

2.培育模式的基本流程

图1 培育模式的基本流程

上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的结构是一种从各个高校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概括性、应然性结构,是由学习理论推导出来的原理性质的一般模式结构,它不能代替各个学校创立的实然性具体模式。每一所大学可以根据本校的资源条件、师生特点、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创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及相应结构。如渭南师范学院的“四三三六”模式,倡导“四个科学”的理念,培育“三项核心素质”突出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的界定,明确了理论学习、社会实践锻炼的内容和目标,并以“六项环节”规范了培养的具体路径。这些路径,包括了“三大过程”中所有的十二个学习心理环节,有些环节可能在各路径中反复出现,多次发挥作用。如“思考”“理解”“应用”“反思”“体验”“践行”“内化”等。而教学与研究、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应用等“三个结合”的原则也规范这些环节反复发挥作用。

为了促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衔接,渭南师范学院把“四个科学”的理念纳入“卓越教师”培养的顶层设计之中,作为培养目标的内涵提出来,作为培养规格加以固化,在各个平台课程和课程模块中体现“四个科学”的内容要求,以实现全体大学生的全面培养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重点培育的结合。

六、结语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的要素和结构设计、过程和环节设计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也是符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四三三六”模式整合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的内容、方法、评价和策略,整合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制度安排和环境营造的培育功能,整合了全体大学生全面培养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重点培育的基本经验,可以起到描述、解释和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上述理论所揭示的规律:实践出真知、活动促发展、经验增见识、互动启智慧。

[1] 冯契.哲学大词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第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 赵野田.国外高校德育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83-91.

[4] 陈俊珂.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J].比较教育研究,1997,(1):46-47.

[5] 吴潜涛,杨丽坤.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的回顾与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5,(6):37-43.

[6] 朱开轩.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J].中国高等教育,1997,(8):14-20.

[7] 王雯姝,杨增岽.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的成功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22-125.

[8] 中共河海大学委员会.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与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1):28-30.

[9] 纪立群,李淑颖.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践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8-21.

[10] 杨忠学.探索新时期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之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75-77.

[11] 唐锐,谭彬,郑嘉茵.“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探究[J].青年探索,2014,(2):89-92.

[12] 兰莉芸.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4-6.

[13] 高清海.哲学思维方式变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4] 李文阁.生活认识论:认识论之现代形象[J].南京社会科学,2001,(2):12-16.

[15] 王攀峰.生活认识论及其对现代教学论研究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9):50-54.

[16] 罗国杰.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德育伦理学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17] 林崇德.我的心理学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8] 林崇德.教育与发展[M].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9] 燕国材.非智力因素研究三十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1):1-10.

[20]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1] 郑全全.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2]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3]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4] 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5] 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6):30-35.

[26]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贺 晴】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Cultivating Mode of Marxism

DING De-ke, WANG Chang-mi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The mode of “4+3+3+6”, which is the explo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on mode of Marxism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Youth Marxism Cultivating Project” i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results from the enlightenment of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the referenc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with the general practicing bas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 of “4+3+3+6” is supported by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principles such as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modern learning theories to analyze the factors,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links of the mode. This mode is combined with the target of cultivating the professional talent and the target of the liberal education for the social demand, the content, approaches, evaluation and strateg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ng mode of Marxism, the cultivating functions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al activit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cultivating settings, and the all-round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ssential youth Marxist cultivating experience as well, which play the important roles of description, interpretation, prospection and guidance.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Marxism; cultivating mode;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

G641

A

1009-5128(2015)12-0070-11

2015-05-21

丁德科(1962—),男,陕西铜川人,渭南师范学院院长,渭南师范学院二级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国家学说与军民融合产业研究;王昌民(1954—),男,陕西蓝田人,渭南师范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培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学习月刊(2016年14期)2016-07-11 01:54:44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