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回族地区“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模式研究——以纳古镇为例

2015-03-20 19:47李德庆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聚居区商铺回族

李德庆

(云南大学 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091;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

一、引言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中国传统城镇回族社区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城镇回族社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等方面,涉及城镇回族社会“围寺而居”“围寺而聚”“围寺而信”“围寺而学”以及“围坊而婚”的社会文化结构。除此之外,王平认为,还存在一个“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包括街居经济、贸易市场、周期性节日市场。[1]本文认为,在城镇回族聚居区的经济结构中,除了上述三种“围坊而商”的经济形式外,还存在“围坊而商”的工业经济类型,这一类型尤以云南纳古镇回族聚居区较为典型。研究“围坊而商”的工业经济形态,有利于加深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

纳古镇位于云南省通海县,面积12平方公里,总人口8904人,回族人口有7356人,是云南著名的“手工业之乡”和“乡镇企业强镇”,也是中国“伊斯兰教名镇”。[3]在纳古镇,围绕纳家营、古城清真寺,形成了“围坊而商”的教坊生活区和工业品贸易区。纳古镇下辖7个村民小组,包括5个回民小组和2个汉民小组。全镇共有47条街道,有20条路(含大街)、16条街、6个小区、5条巷。[2]在教坊生活区的大街小巷上,批发零售商铺及饭店林立,主要集中分布在位于镇中心的星月路、文化路、忠爱大街和振兴路,其他路街巷也分布有一些零星的商铺。以忠爱大街作为分界线,在大街迤西主要是工业品贸易市场,大街迤东主要是日常消费品市场,形成了“围坊而商”的商业贸易聚居区。

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其手工业和商业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得到了较好地传承。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纳古镇的个体私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并且工业企业聚集在教坊周围的工业区,形成了“围坊而商”的工业经济形态。

二、“围坊而商”的街居经济

在纳古镇回族聚居区内的教坊生活区周围,围绕着大小不同的街巷,沿街巷居住的回族家庭将沿街房屋开辟为商铺,形成了沿街巷分布的连家商铺。这些商铺或自家经营,或出租给坊内外回族从事商业及服务业,经营行业各异,规模大小不等。在主街道上,一般是经营规模比较大的商场或商铺,小巷深处则是零售小店、小诊所等,形成了“围坊而商”的街居经济。

星月路位于纳家营清真寺西门口的文化路与忠爱大街之间的星月路路段(近200米)的街道两旁,超市、商铺、饮食店林立,既有天天赶集的纳家营农贸市场,更有著名的纳家营清真寺,也因此而得名。在近200米的星月路南北两侧共有商铺20多家,是纳古镇最为繁华的商业街道,集中了大型农贸市场、中小型综合性超市、电信超市等。星月路商铺是纳古镇回族居民最爱光顾的街市。

文化路是纳古镇最主要的街道,呈南北走向,近2000米。文化路不仅是纳古镇教育文化机构较集中的街区,也是商铺最为密集和繁华的街道。文化路共有商铺近100家,金融、五金百货、通讯、餐饮住宿、旅游、中小超市、药店、服装鞋帽、快递、各类日用消费品等大部分集中于此。

振兴路共有商铺近40家,主要分布于文化路与忠爱大街、忠爱大街与江通公路之间。振兴路是纳古镇通向江通公路的必经之路,在忠爱大街迤西至江通公路间的路段,集中了纳古刀具产品销售门市(各类刀具店)10多家、钢材批发市场、其他工业品交易门市等。在忠爱大街迤南至文化路间的路段,分布有超市、饮食店、诊所、相馆、液化站等。

忠爱大街作为纳古镇的交通要道,大街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忠爱大街共有商铺130多家,大街东西两侧各有80多与40余家,经营商品主要为五金、建筑建材、装饰、工业品交易、运输、饮食住宿、修理服务等。大街西侧主要为工业品加工、交易和服务门市等商铺;东侧主要为五金、建筑建材、运输、刀具销售店等商铺。

此外,在江通公路进出纳古镇的立交桥附近,沿江通公路两侧还分布有许多刀具商铺和钢材批发交易市场。

三、“围坊而商”的工业经济

纳古镇是典型的工业主导型小城镇,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2013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为83794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达798643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95.3%。主要工业产品有焊管、带钢、角钢、钢窗料、铝合金、工艺刀等,工业经济已跻身为全镇经济的重要支柱。[4]

以纳家营清真寺为中心,纳古镇的工业经济主要布局在以下区域:一是纳家营南侧海埂路两边;二是忠爱大街西侧的缓坡上;三是三家村北部的缓坡上;四是镇区北端新开发建设的个私工业园区;五是向二街租用土地新开发建设的米冲工业园区。此外,在居住区内亦混杂有一些家庭或联户经营的小工厂。随着纳古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原遍地开花布局的小工业企业必然转向工业园区内集中发展,并由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化、现代化经营。

近年来,纳古镇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工业强镇的态势日益显著。2013年,全镇拥有工业企业265个,从业人员6497人。[4]

四、“围坊而商”工商企业的运营特点

(一)既有民族特色商品的经营及服务,又有普通商品的经营及服务

民族特色商品经营及服务主要由回族特需用品经营及服务组成,主要包括清真食品加工、穆斯林生活用品、穆斯林宗教文化用品、清真餐饮业和清真服务业等回族清真特色行业。

普通商品经营及服务主要包括除民族特需用品经营以外的所有商品的经销和服务行业,包括各类普通农产品、畜产品和日常消费用品的加工与销售。纳古镇回族从事的普通农产品经营行业主要有粮油、蔬菜、干鲜调味品、茶叶及各类农副产品的经销业;畜产品经销包括牛羊活畜交易、牛羊皮毛交易、皮革加工与经销等;日常消费品销售主要包括日用百货和家用电器等商品。

(二)自给自足的内部商业贸易市场与区域间的外部工业贸易市场相结合

纳古镇“围坊而商”的商业贸易,既服务于聚居区内部的生产生活需求,又使商业经营成为聚居区内回族群众的生计方式,具有自己供给、满足自己消费的特点。另外,“围坊而商”的工业经济,还为本地和外地的工业品流通市场服务,形成了本地工业企业产品之间的供应链关系和向外地市场扩散的格局。工业品外部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在江通公路与纳古镇相交的立交桥四周的钢材批发市场和刀具商铺,以及在昆明凉亭旁的钢材市场内,各类五金刀具、建筑建材产品远销昆明、西南地区及国内外。

(三)内部劳动力资源与外部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形成聚居区劳动力市场

纳古镇回族个体工商户和工厂企业雇佣人员的渠道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聚居区内部,雇佣员工主要靠与经营者的亲属关系或族缘关系就业,从而形成了聚居区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利用聚居区内部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本民族的劳动力市场,既解决了当地回族群众的就业,降低了企业和商户的劳动力成本,又能够依靠本民族文化认同感,以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维护员工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来自于聚居区外部,主要是因为纳古镇工商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使得省内外来纳古经商、务工的流动人员大幅增加。

(四)地方经济结构与教坊社会结构相互嵌合、相互促进

纳古回族聚居区与大多数回族聚居区一样,既是当地回族群众衣食住行、养老归真、参与宗教活动的生活区,又是谋生立业的工作区,生活、谋生、事业、工作及社会关系、社会组织都紧密地嵌合在一起。这是在“大分散、小聚居”的空间分布下,在“围寺而居”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多元一体的社会结构。这种多元一体的社区结构相互嵌合、相互促进,形成了纳古社区的教坊社会结构体系。

五、“围坊而商”工商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云南的许多城镇回族聚居区都体现出了“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得到持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宗教文化与工商企业之间相互嵌合与互动是其发展的关键

“围寺而居、围寺而信”形成了城镇回族社区的宗教文化模式,它是“围坊而商”经济结构模式的基础与前提。纳古的伊斯兰文化和手工业传统,使纳古回族聚居区形成了自身的经济特色。这种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经济价值和市场优势,如清真饮食等生活习俗形成了聚居区内重要的市场需求源和文化资本化的基础,手工业的文化传统成为纳古钢铁五金制造业和刀具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宏观政策环境和城镇回族社区所处地理位置为其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及区位优势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纳古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按当地人的说法是“给纳古人松了绑”,使这个始于元代以五金制造为主的手工业传统,但一直处在半休眠、被压抑的状态,在遇到能够释放活力的外部环境条件时,很快就爆发出应有的能量。

从微观人文地理生态环境来看,纳古镇位于通海县的西北部,南接杞麓湖,北与江川县毗邻,东西两侧被四街镇所围,是典型的镇中之镇,处于地域人口的中心。由于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这就为当地回族从事流通业与服务业提供了较好的市场空间。从宏观人文区域环境来看,纳古镇距昆明110公里,江通一级公路穿境而过,对外交通便捷,信息传递快,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这为纳古工商业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运输提供了便捷的交通。

(三)内部市场的街居经济与外部市场的工业经济相互促进,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纳古镇,服务于内部市场的街居经济和服务于外部市场的工业经济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表现为从事街居经济的第三产业为从事工业经济的第二产业提供了配套服务,从日常生活消费品到工业企业所需的备品备件,以及工业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有效地防止了聚居区经济资源的外流;而从事工业经济的第二产业也为从事街居经济的第三产业进行了反哺,把从外部市场获得的收入更多地分配于从事街居经济的股民,通过对镇内基本建设的投资和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进一步拉动了街居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为“围坊而商”经济模式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城镇回族社区以血缘、亲缘、地缘、族缘和业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为其发展提供了社会资本

在纳古回族社区,以血缘和亲缘关系建立的家庭和家族,以及按地缘、族缘和业缘关系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成为回族商人重要的社会资本。纳古回族商人可以通过家庭、家族关系和地缘、族缘关系快速筹集资金,获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本,通过业缘关系能够便捷地获取有关商业信息。所以,家庭、家族和乡亲、族亲既是社区宗教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社会环境条件,又是社区居民谋生置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经济环境条件。

六、结论

“围坊而商”是城镇回族聚居区共有的经济特征,其街居经济主要表现为清真特色产业和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用品需要的服务业。“围坊而商”形成的工业经济则是云南回族地区的特点,是与宗教文化传统、当地资源、地理环境等条件紧密相关。“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与“围寺而居、围寺而信”的地理居住结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相互嵌合及促进。宗教文化与“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成为回族工商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围坊而商”的工业经济模式是回族聚居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形态。

[1]王 平.城镇回族聚居区“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模式——以甘肃省临夏市八坊回族聚居区为个案[J].民族研究,2012,(5).

[2]马恒骧.纳古镇街道名称命名经过[Z].纳家营.2011,(11).

[3]李德庆.城镇回族聚居区民营企业产业类型及其发展状况研究——以云南通海纳古镇为个案[J].回族研究,2015,(2).

[4]纳古镇统计工作站.通海县纳古镇2013年统计年鉴[Z].通海县统计局纳古镇统计工作站,2014,(4).

猜你喜欢
聚居区商铺回族
云南省“直过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问题对策研究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沉浸式剧院——Dear So Cute商铺与咖啡馆
农民工家长投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某农民工聚居区的样本为例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双语教育适用模式探讨——以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为例
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初探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三家商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