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科生为例探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时代使命意识的培养

2015-03-20 19:35:32康桂英祁庆永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工科

康桂英,祁庆永

(安徽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淮南 232001)

【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以工科生为例探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时代使命意识的培养

康桂英,祁庆永

(安徽理工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淮南 232001)

时代使命意识是一个人成功承担社会所赋予神圣使命的重要心理前提之一。它形成于人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中,是人自身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时代主旋律,也是广大青年的时代使命。工科生由于人文社科知识素养相对薄弱,应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平台,使其深切了解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变幻的过程,勿忘国耻,勇于担当,逐步培养时代使命意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工科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代使命意识;培养

时代使命意识是一个人成功承担社会所赋予神圣使命的重要心理前提之一,是自身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在救国救民时代使命意识的感召下,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用他们的斗志和热血实践了民族独立的百年梦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今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时代主旋律,也是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时代使命。工科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专业都偏重技术应用,人文社科知识基础相对较差,对时代使命意识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难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呈现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变幻的过程,时刻提醒青年大学生勿忘国耻,勇于担当,增强时代使命意识。有鉴于此,本文特以笔者所在高校的工科生为例,探究如何立足“纲要”课教学,培养其时代使命意识的问题,以期激发广大工科生的爱国情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使命而努力奋斗。

一、立足课堂教学,着眼理论基础

“纲要”课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政治理论课,包含着强烈的时代使命意识要求。主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重在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1]工科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使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历史,了解先辈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坚定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信念,做到以史鉴今,明治乱知兴替,从而在救国救民的时代意识感召下逐步培养时代使命意识,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故以“纲要”课为学习平台有助于培养工科生的时代使命意识。

由于“纲要”课教学的主体环节为课堂教学,故培养工科生的时代使命意识应立足于“纲要”课的课堂教学。由于时代使命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的一种表达,所以对它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深切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国史和国情基础之上。而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工科生对于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阶段而难以上升到理性高度,并不能够充分地占有近现代的历史资料,这就要求“纲要”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中国近现代相关历史史实的讲解,可依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目的,以及逻辑体系,采用专题讲述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因为专题讲述不仅仅是在体例上打乱了教材按章节排列内容的形式,而且还纵横交错地把教材内容按照某一线索前后贯穿起来,所以宏观性极强,容纳的信息量很大。通过这种讲述形式可使工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认识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现象与理论问题,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他们在文科知识方面的欠缺,扩大知识面,锻炼他们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学专题的设置可以多样化,既可以内容、重要人物为主线,也可以逻辑、重要事件为主线,还可以时代为主线,着重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中国近现代史特点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组成专题,突出重点,进行系统的论述和分析,努力做到变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使工科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和掌握。

具体而言,在讲述具体的专题时,“纲要”课教师一定要重视基础理论的讲解,运用具体的历史史料为政治观点服务,努力把工科生对专题主要内容的认识从“是什么”的层次提升到“为什么”的高度,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从而深刻体现“纲要” 课的政治课特点。为了强化专题讲述的特点和功能,“纲要”课教师可在具体讲述某一专题之前,设置一些与本专题内容相关的问题,请学生归纳并回答,以切实把握工科生学情,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需要指出的是,“纲要”课的教学方法远远不止专题讲述一种。但对于文科知识较为薄弱的工科生而言,专题讲述因其容纳的信息量大而成为一种较好的方式。确切地说,通过专题讲述,可以形成新的教学体系,通过沟通章节之间的环节,能够捕捉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发挥潜在作用的思想线索,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更好地彰显“纲要”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可以使工科生通过课堂教学深刻把握客观历史知识,在具体分析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引发他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爱国情感,培养时代使命意识,从而积极投身于争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流中。

二、开展实践教学,注重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辅助环节之一,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和感染性,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历史观、理性的爱国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及观察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要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行免票。”[4]这段表述充分显示了实践教学在“纲要”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工科生而言,以“纲要”课为平台培养时代使命意识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因为工科生久已习惯了理科思维的模式,面对“纲要”课教材上大量的文字表述,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课堂教学也是侧重理论的讲述,所以教学效果不一定能完全释放出来。结合工科生的学情,可以采用播放一些有关近现代中国国情、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影像资料,统一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考察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场所等形式,使他们更为形象直观地理解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内容,学以致用,逐步培养时代使命意识。

“纲要”课教师在播放有关近现代中国国情、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影像资料时,一定要选择那些记录和描述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的碟片,如《百年中国》《建党伟业》《建国大业》《走近毛泽东》《小平,您好》《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首个国家公祭日》等,这样可以突出重点。当然也可以播放与之相关的影视剧,“需要注意的是,影视作品为增强剧情的感染力或为获得丰厚的商业利益往往添加一些虚构成分,因而,学生仅据此极易造成对历史的误解”[3],教师应适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明辨是非,尊重历史。为了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纲要”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工科生在观看历史影像资料之后,结合理论撰写读书报告或者影视评论,身临其境,以史为鉴,表达自己的感想和认识,以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把握时代潮流,投身于社会实践。

针对工科生的学情,“纲要”课教师还可统一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通过活生生的实践让工科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感悟历史,印证教材的具体文字表述,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笔者高校所在地为安徽省淮南市,这里历史悠久,与“纲要”课内容相关历史遗迹众多,主要有大通“万人坑”教育馆、新四军纪念林、凤台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园等。围绕教材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关于“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的内容,笔者曾组织2014级测绘专业一、二班的学生参观了大通“万人坑”教育馆。让学生亲眼目睹矿工苦难的生活工作环境、遭受非人折磨而成的累累白骨。通过参观这一浓缩着中国矿工血泪史的历史场景,使这些工科生更为直观地感受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

当然,由于“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部分而非主体,实践教学课时又非常有限,所以无论播放历史音像资料还是组织参观考察,教师都须有针对性地选取与教材内容非常贴切的部分进行,切勿让播放历史影像资料或者参观考察流于形式。此外,“纲要课”教师还需广泛地与这些文科素养较为薄弱工科生沟通,找出他们不太明白或者理解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使工科生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灾难和抗争感同身受,更为深刻地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和内涵,激发他们的时代使命意识,努力追逐“中国梦”的时代潮流,以更为积极的姿态投身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来。

三、推进课外延伸学习,增强德育实效

一般而言,“纲要”课外延伸学习可以有课外阅读、课外观看、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由于工科生普遍对文字表述不太感兴趣,所以课外阅读和课外观看形式相对来说现实性不强。针对工科生的学情,依据网络平台多角度的变化去捕捉历史信息渠道的课外延伸学习方式应该说是一个较好的途径,“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认知体系,还将对知识的探索与自我的教育功能融为一体,大大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条件”[5]。而这样的课外延伸方式还可以增强广大工科生汲取历史知识和理论的自主性,并以此来沟通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在潜移默化和不断陶冶情操中逐步培养他们的时代使命意识。

具体而言,“纲要”课教师要想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这一课外延伸学习的方式,必须建立一个类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那样的“纲要”课的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感性教育功能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从网络教育理念看,网络课程不是书本搬家或资料的堆砌,而是按一定的教育理念重新组织学习内容与学习环境的过程”[6],所以,在这个学习平台上,“纲要”课教师可以上传课程讲义、有代表性的历史影像资料、经典著作、时事资讯图片、音频资料等内容,与工科生资源共享,拉近他们与“纲要”课的距离,方便其阅读和观看,引发他们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进而培养他们的时代使命意识。此外,“纲要”课教师还可以就一些历史现象或者与此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工科生在此网络平台上展开讨论,让他们在论坛上各抒己见,互动交流。当然,教师要及时回答解惑,不能冷落工科生的学习热情,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避免过激言论,让其明辨是非。自然,在“纲要”课的网络学习平台上,还可以开设博客,师生可撰写博文,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条件许可的话,“纲要”课教师还可建立一个问题库,搜集学生的问题,并对之进行分类归纳,更为全面地掌握学情,还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从而不断提升“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而广大的工科生也可在网络平台这一课外延伸学习方式上集课外阅读、课外观看于一身,积极思考历史和现实的相关问题,逐步培养时代使命意识。

由于“纲要”课外延伸学习不属于强制性学习时间,纯属个人兴趣爱好,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纲要”课教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制定合理的奖励措施,奖励那些主动学习、爱好学习的学生,使课外延伸学习方式能够落到实处。更为重要的是,“纲要”课教师应将工科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表现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定期评选一些思想观点正确、有自己独立思考、表现优秀的学生加以奖励,并做成展板的形式广泛宣传,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其他学生也能够认识到“纲要”课外延伸学习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加以重视,从而积极响应教师的提议,扩大“纲要”课依据网络平台进行课外延伸学习的知名度。

时代使命意识形成于人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中,是人从社会历史责任高度明确自身历史定位的思想表现,也是使命意识的高层次表达。对于工科生而言,敬畏使命,勇于担当,努力奋斗,既是他们直面时代、勇搏潮流的时代使命,也是他们立足现实、报效国家的重要责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用激昂的青春奏响中国梦的号角是时代赋予青年大学生的重要使命。

依托“纲要”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延伸学习三种学习平台,有助于工科生丰富历史知识,以史为鉴,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社会责任,培养时代使命意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使命而努力奋斗。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 号.

[2] 张秀华.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历史性弱化[J].理论学刊,2012,(6):114-117.

[3] 艾丹.增强“纲要”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96-99.

[4]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科[2008]5号.

[5] 昝爱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环节探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9):86-87.

[6] 李春娟.高校思政课网络课程运行机制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7-119.

【责任编辑 曹 静】

Developing Mission Consciousness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KANG Gui-ying, QI Qing-yong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Huainan 232001, China)

Mission consciousnes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premises for a person who successfully bears the sacred mission entrusted by the society. It i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people’s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nd it is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the people themselves. The Chinese dream of achieving national prosperity,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people’s happiness is the main melody of the times and the mission of the youth. Because the engineering students relatively lack the quality of the knowled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o they can lear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deeply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 history of the ever-changing, but not forgetting national humiliation, gradually developing era sense of mission, actively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and striving to realize the era miss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engineering students;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mission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G642

A

1009-5128(2015)24-0040-04

2015-01-31

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着力培养工科生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意识——以安徽理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2013szxm029);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理工科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2013szxm031);安徽理工大学教研项目:着力培养工科生的历史责任感意识与时代使命感意识——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康桂英(1975—),女,山西大同人,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祁庆永(1977—),男,安徽淮南人,安徽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工科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 13:56:09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 13:58:53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