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高职院校师生关系视角

2015-03-20 19:34李海燕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实效性师生关系师生

李海燕

(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广州,510091 )

一、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实效性的内涵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不可忽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教育路线和方针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此方面也做出了不懈努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交融,多元价值观并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比以往更加复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管理运行等诸方面需进一步创新,尤其是在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践途径方面还有待深入探索。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等。每一项内容又具体细分为许多方面。就现阶段具体来说包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教育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等;还有民主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教育,等等。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2]。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应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

高职院校大学生占据大学生群体的半壁江山。据统计,2010年,广东高职高专院校76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二,招生人数达23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一半以上[3]。可见,高职教育在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使命。在开展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与普通本科院校相较,由于生源的差异性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规律的同时,结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实现教育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涵义

何谓“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对于这一概念的讨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所取得的客观效果。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大都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现实价值。第二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即按照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丰富的情感、良好的习惯、优良的品德,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4]。

我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如果只是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成效的分析,那么我们只是在辨识和分享结果,而不可能实现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最终目的——优化、提升结果。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分析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从内容、方法、机制、管理等多个方面探讨实效性的研究比较多,而缺乏从师生关系入手,视角独特的研究成果。

二、师生关系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一)师生关系的新内涵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作为学生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全面而深刻。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存在多种看法。

观点之一是,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5]。观点之二是,师生关系就微观而言,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6]。观点之三是,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7]。此外,姜智学者在《师生关系模式及其选择》一文中认为,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8]。

可见,在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下,师生关系已从传统教学过程中构建的关系扩展到教育教学的始终,其内容也从教与学的关系,延伸到情感行为表现的心理关系等。因此,师生关系是一个综合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间的知识、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联系。

(二)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呈现与反思

新时期高职院校师生之间所处的环境,所担当的角色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怎样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效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受全球化思潮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西方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一些大学生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敌对势力采取隐蔽的手段用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蚕食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阵地,扰乱大学生的思想,利用我党的工作失误和少数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大学生正处于特定的心理年龄时期,对于各种文化思想的吸收具有包容性,对于隐藏在多元化价值观中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缺乏判断和鉴别能力,容易受到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容易表现出政治信仰的迷茫和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与动摇。从学校角度看,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可以有目的地向在校大学生传递社会政治文化信息,促使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和确立生活目标。学校教育的作用重大。然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学工队伍虽然有一定规模,学历和素质也在逐年提高,有强烈的工作热情,但这支队伍里大部分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缺乏社会经验,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缺乏深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还有待提高。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多校区办学模式正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重要模式。多校区办学,师生之间距离拉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交流。从教师角色来看,目前,教师角色人为扩大化,教师担负“学生的楷模”、“家长代言人”、“知识传授者”、“组织管理者”、“心理临床医生”、“教育研究者”、“决策执行者”等多重身份。这种角色的多重性,使得教师任务繁重,难以负荷,情绪紧张,师生之间在力量和状态对比上失衡,对师生关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学生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接受快,有着许多优点,然而由于不同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所形成的大学生性格、心理和认识观念上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些调查机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心态在一定范围内表现为“一个中心”、“两个矛盾”和“三种压力”,很大程度上就源于独生子女的独特生活环境和教育模式。其中,一个中心就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两个矛盾就是自我期望值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低奉献的矛盾;三种压力就是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尤其是生活压力,主要体现为一些长期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弱,面对挫折和新环境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不强[9]。在学习方面,他们重视专业学习,轻视思想政治类课程学习,其学习动机和目的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三)师生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既是施教与受教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在思想和感情上进行交流的过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正如“亲其师而信其道”。但由于目前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原因导致师生关系淡漠、紧张、功利化,师生关系不是很融洽,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抵触情绪,这种情形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现状。

大学阶段是高职学生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转折期,学业、人际交往、就业压力等因素都可能使学生面临困惑而引起内心冲突,如果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不能正确引导他们走出思想误区、化解他们面临的矛盾,他们就可能淡漠法制与规则,丧失追求学业、事业的动力,缺乏感恩和奉献之心,导致有的因违反校规校纪而终止学业,有的因心理不健康而举止异常,有的甚至轻率地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因此,若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些大学生可能会因此而丧失前途,甚至危害社会,影响到高职生在社会中的整体形象和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构建合作型师生关系

所谓合作型师生关系,是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师生双方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进行交往而形成的,具有民主、平等、共享、对话的特征。合作型师生人际关系,既是教学合力的最佳体现,也是教学合力的催化剂。它与传统的师生关系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平等性。平等是合作型师生关系的核心之一。师生关系的平等并不是单纯的交往上的“对等”或“等同”,而是体现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一种精神对等、思想对等的价值取向。平等也不是师生角色的平等,是教师要放下长期以来形成的“传道者”、“说教者”的架子,回归真实、自然,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宽松、融洽的氛围。只有教师率先树立起平等理念、营造出平等氛围,才能使学生投入到平等的环境,逐步树立起平等的理念。

第二,理解性。理解是师生之间情感相同的基础,是实现师生关系融洽的前提。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来分析,理解使师生不仅对对方心理状态的体验或移情,达到情感的互融,同时使师生间的情感、态度、思想达到深层次的沟通。从人的社会性来分析,具有社会性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具有表现和人际沟通需要。因此要达到互相理解,需要站在彼此立场上体会彼此的心情和感受,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能够促进从了解转向理解。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乃至人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尊重性。尊重是师生之间交往的最基本的态度。1991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四条中规定:“面向全体学生,热爱、尊重、了解和严格要求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与此同时,在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时,教师要逐渐形成尊重学生差异的理念。正如卢梭曾说过:“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他自己的形成,必须按他的形式去指导,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第四,共进性。共进性是指师生在交往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提高。要想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不仅需要教师引导,还需要学生的投入。遵从共进性,既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融洽的关系,又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起着促进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层面看问题,勇于表明自己的意见、观点,向老师提出质疑,师生之间通过合作解决问题,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会没有任何意义”[10]。一方面,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高职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单一的显性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趋于减效;另一方面,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中,师生之间有“专业”这一纽带影响,更容易能建立起紧密的师生关系,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构建合作型师生关系作为一种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方法显得更加重要。

高职教师具有传递社会道德和正确价值观念的使命,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素质,如思想言行、情感意志、人格风范等,均以教师的真实内在的自我呈现在对象面前,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高职生不仅知识的需求和获取必须通过与教师的交往才能实现,他们的思想品德和优秀人格的形成也与跟教师的良好关系密切相关。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院校教师应提高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第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意识。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各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应遵循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导价值观、以教育者为主导进行思想转化的过程。这一角色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它包括教育者对于自身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地位、作用和所担负的具体使命,以及自身主体性活动对于社会、对于自己的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现实与长远意义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只有当高职教师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之后,才能自觉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和思想不断变化着的教育对象的需要,承担社会所赋予的责任。

第二,树立平等互动的观念。高职教师要树立平等意识,才能在人格上平等对待学生。爱默森曾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世界,把学生完全当作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来看待,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当成“孩子”或者“下级”,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而且包括情感、精神、思想和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师生双方在平等交往中塑造完美人格的人。

第三,提高情感沟通的能力。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真正地认识到所接受的教育内容符合自身的需要,并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才能产生心理情感的愉悦。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善于捕捉情感点,从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充分展现对受教育者的关心。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真诚,才会敞开胸怀,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四,增强专业知识和人文底蕴。前苏联教育家杜勃罗百波夫说过,“师生间最不幸的关系是学生对老师学问的怀疑”。在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今天,“本本主义”的教师越来越不受欢迎,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才更易与今天眼界更开阔、知识面更宽广的学生交往,并取得学生的信任。高职教师不仅要丰富专业知识,还要不断丰富人文与社科知识,如哲学、伦理道德,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等,才能夯实自己的理论功底,全面客观地、动态地观察和思考问题,用智慧的眼光洞悉社会和历史走向,洞察时代风云,透视人生底蕴[11]。教育者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人文知识,对人生崇高境界执著的追求精神,才能赢得学生的钦佩与尊重,教育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

[2][10]张耀灿,郑永廷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1,355.

[3]广东省情调研网.2011年度广东职业教育学校竞争力评估报告[EB/OL].http://www.gdsq.gov.cn/results/text.asp?id=997, 2012-01-06.

[4]胡洪彬.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2):33-37.

[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20.

[6]南京师大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40.

[7]许高厚.现代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

[8]姜智.师生关系模式及其选择[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

[9]孙传通.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1]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08.

猜你喜欢
实效性师生关系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