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元渊墓志释考

2015-03-20 17:09李淼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广阳魏书墓志

李淼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210046)

北魏元渊墓志释考

李淼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210046)

齐运通先生编著的《洛阳新获七朝墓志》收录了北魏元渊墓志,详述其家世生平,纠正和补充了正史记载的错误和不足。首先墓志关于元渊祖父的记载纠正了《魏书》及《北史》中《太武五王传》关于元谭与元建身份颠倒的错误。其次,墓志补充了元渊早期的历官和经历,如参与宣武帝末年的伐蜀。此外,墓志也可以旁证六镇之乱时元渊北征的诸多事迹和最后的死因。

元渊;北魏;墓志;六镇之乱;广阳王

一、《北魏元渊墓志》释文

《北魏元渊墓志》收录于齐运通先生主编的《洛阳新获七朝墓志》,书中没有记录墓志出土地点[1]23。陈尚君先生在对该书所做的评述中称:“齐运通先生多年来广泛收集散落民间的墓志,选取精品,编为《洛阳新获七朝墓志》一书。”[2]1-10可以认为,元渊墓志(以下简称“墓志”)也是从洛阳附近的民间收集的。墓志高宽均74厘米,38行,行38字,除去空格计1353字。除少数难以辨认之外,大多可以识读。现为方便讨论,据拓片释文如下:

魏故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礼部尚书兼尚书仆射东北道行台前军广阳王墓志铭

祖讳谭 世祖太武皇帝之第三子楚王

考讳嘉太保司徒公广阳懿烈王

王讳渊,字智远,河南洛阳人。层绪配天,鸿基就日。构远叶于扶桑,道长源于蒙汜。祖出藩为辅,登四/岳以杰立。考居中作相,跖三台而上征。王禀气高山,资神昴宿。大机逈发,灵台峻举。开云雾于衿抱,/悬日月于匈(胸)怀。岩岩与崧岱齐峰,洋洋共江河并淫。而摒异纨绮,媲美朱玉。苞三善以配瑜,两髦/而□梓。初为给事中,又转通直郎。六翮孤飞,羽仪之望已显;千寻特秀,栋梁之器先标。及为中书侍/郎,便已荫映时辈。又袭王爵,为黄门郎。若其敦奏□倡,面状门户,如流吐而中躬,陵云起而弥迅。增/号冠军,前驱伐蜀,鼎湖奄弃,复路言归。虽悬卓之效未成,而驰轮之心已壮。乃授持节、督肆州诸军/事、征虏将军、肆州刺史。拥盖出关,掾史共楚赵同风,学校与齐鲁比列。还兼都官尚书,为/河南尹。辅登礼阁,世称武库。暂临京辅,人谓神明。及除平南将军、秘书监,至于金匮王杖之图,兰台/石室之典,莫不辟其三豕之讹,正其五日之谬。又为使持节、都督恒州诸军事、安北将军、恒州刺史。/揽辔登车,褰帷望境,豪门即已敛手,奸吏望风解印。乃迁镇南将军、卫尉卿,寻转光禄勋,乃除殿中/尚书朝迋(廷)。吟想大风,言思鉏鹿。嗟我怀人,佥议攸在,乃以大将军都督北征诸军事,后增侍中,进号/征北,除吏部尚书,兼右仆射、北道行台。即为大都督,而申令无违,树标无舛。拥曾攸以注荧,翻高风/而预择。于是愚智影从,戎华响应。信之如曒日,归之如流水。改授使持节、侍中都督定州诸军事、卫/将军、定州刺史。宽猛相资,智勇兼设。燕人祭具北门,胡马不敢南向。寻征为礼部尚书、侍中、将军如/故。乃挂床言迈,留□将归,无不弃子攀车,垂□抱马,及□琁,爰执衡石,当时称言水镜,天下号曰/龙门。俄转车骑将军,余官如故。又以赵魏倒悬,冕旒旰食。将相在躬,安危注意。复授使持节、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兼尚书仆射、东北道行台,即领前军,余官仍本,增邑八百户,给后部鼓吹。遂□金开,/敌投骨筮,大行已有业许其成务,但以尚想鹰门,领言昌邑,从中制外,有所未遑。拥市人以先驱,临/散地而后殿。慨□翅于既往,思旧翼于将来。实秉贯日之诚,撗有改言之谤。恐金縢之未开,欲布车/以就闲。而天地无心,豺狼得志。衔□髪未因推墙,奄及春秋卌有二,以孝昌二年,岁在丙午十月丁卯/朔二日戊辰,薨于瀛洲高阳郡界。于是内外士女,远近华夷,莫不泣涕。

指珠行以罢市,惟王孝通/神明,仁及草木,忠为令德,义成独行,学备金羽,文兼绮縠,风韵闲雅,神采清润。佩芳兰以高视,怀琁/琰而上驰。至于出临藩屏,入排合□,德□民宗,任膺时辅。众流并会启事同归,随方悬解应机独悟。/非但深晓治体,固亦洞识文情。板杞梓于丘圆,引鹓鹭于江海。或握灵蛇之珠,或秉雕龙之翰。每使/陈书骑上,擒文阁下。授言即以成表,厝意必复过人。及其倾身重山之怀,虚己轻财之量,散十金犹/脱徙,费万钟如遗迹。不杂名利之间,独出风尘之外。白王所以全其两宝,黄金于是慎干四知。既道/济生民,气盖当世。礼乐彼归,盛衰所属。九流□意,若众川之慕仓海;百姓归怀,如列星之仰明月。但/濡足授手之业,乃勤王而未成;崩维折桂之祸,意道穷而奄至。粤以三年,岁在丁未十一月庚申朔/廿五日甲申,窆于洛阳城西。地久天长,河移岳毁。前知若见,隳澳于此。乃作铭曰:/

灵瑞云与,神光电映。构□圣宝,握此天镜。上业开元,下武齐庆。大风自远,长波是泳。□步周行,翰飞/阿阁。任属紫泥,文成丹雘。执戟金马,驮赋铜雀。表色无穷,见奇善乐。入侍华盖,出驾朱轮。下枯河海,/上应星辰。温温玉润,欎欎芳尘。当时冠冕,为国宗臣。万民所望,百辟攸仰。凭云高引,抟风峻上。龙章/垂饰,芳树连响。乃命启启行,以膺俞往。任当分阃,忧在同舟。方思琹木以济横流,谁谓天道乃异人谋。/蹉跎蝼蚁,零落山丘。昔开东阁,风流广燕。今闭西陵,寄漠空奠。一朝永绝,万事常变,悲降大鸟,酸感/群燕。

二、元渊祖父姓名辨误

元渊于《魏书》、《北史》皆有传,北魏末年之宗室重臣。因揭示造成“六镇之乱”起因的“元渊上奏”而著名于世①。《北史》卷十六《元深传》中元渊作元深,为避唐讳。《魏书》纪传具作元渊,而本传作元深,可知其为据《北史》所补。墓志记载元渊是“祖讳谭,世祖太武皇帝之第三子楚王”,即元渊祖父为元谭,爵封楚王,而《北史》将元深传系于广阳王元建传下,称其为元渊祖父。元谭则与元建同为太武帝之子,爵封临淮王。按元谭与元渊仅隔两代,元渊的墓志不可能误记父祖姓名,可知《北史》记载有误。分析正史记载,我们可以对造成这种误记的原因作出推测。《魏书·太武五王列传》:

弗椒房生临淮王谭,伏椒房生楚王建。……临淮王谭,真君三年封燕王,拜侍中,后改封临淮王。……薨,谥为宣王。……广阳王建,真君三年封楚王,后改封广阳王。薨,谥曰简王。[3]428

由上,元谭生母为弗椒房,元建生母为伏椒房。《魏书·官氏志》有“扶氏”,为“乞扶氏”所改[3]2009,“乞扶”即“乞伏”,来源于鲜卑乞伏部落,十六国时期的西秦政权即由该部首领乞伏国仁建立②。而“弗”氏《官氏志》没有记载,但乞伏有作“乞佛”者③,“佛”“弗”俱与“扶”音同,可能为同姓,且弗椒房与伏椒房不排除为同一人的可能性。

又,《魏书》卷四下《世祖纪下》记载:

(太平真君三年)冬十月己卯,封皇子伏罗为晋王,翰为秦王,谭为燕王,建为楚王,余为吴王。……[3]95

(正平元年)十有二月丁丑,燕王谭为临淮王,楚王建为广阳王。……[3]106

又《魏书》卷五《高宗纪》:

(兴安元年)十有一月癸未,广阳王

建薨,临淮王谭薨。[3]111

由此可知,元谭与元建同日封王爵,又同日改封,甚至薨于同一日,不能不说十分巧合。这种巧合笔者推测很有可能与文成帝初年的政治斗争有关。正平二年(公元452年)二月,太武帝拓跋焘为其宠幸的宦官宗爱所杀,政局动荡不安。随后宗爱立南安王余为帝。但不久宗爱又弑杀南安王余。同年十月,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迎立皇孙拓跋濬,是为文成帝。文成帝即位后,北魏统治集团内部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包括拥立者渴侯、陆丽在内的许多重臣遭诛杀,随后“京兆王杜元宝、建康王崇、济南丽、濮阳王闾文若、永昌王仁,相次谋反伏诛。”[3]2407广阳王建和临淮王谭也在兴安元年年底去世,应当不仅仅是巧合,应当是当时讳言这二人被诛杀的真相而于史未载④。

此外,元建与元谭还同时随太武帝南征刘义隆,取得战功。《魏书》卷四下《世祖纪下》记载:

(太平真君十一年)冬十月……乙丑,……楚王建趋钟离,高凉王那自青州趋下邳。……燕王谭大破之,枭崇之等,斩首万余级,淮南皆降。[3]104-105

在这里,我们推测,正是由于元谭与元建极为相似的出身和经历,使得二者的身份在史传中发生错讹。加之《魏书·元渊传》已散佚,现存只有李延寿之《北史》,李氏撰书时距北魏已颇为久远,发生错讹的可能性更大。据墓志铭文,元谭实为楚王,后改广阳王,为元嘉父,元渊祖。但是由于元谭和元建本人的墓志都未发现,二者之间仅仅是姓名颠倒,还是身份事迹皆错乱,则不得而知。元渊墓志外,现在发现的元渊家族墓志尚有元渊子元湛墓志⑤,元嘉五世孙拓跋虎墓志⑥。但都没有提及元谭,故而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有待新史料的发掘。

三、元渊早年经历

《北史·广阳王深传》对元渊历官的记载始于其任肆州刺史,其时以居重位。并且传世文献中关于元渊的记载也几乎都集中在他作为外藩重臣时期。关于他早期经历却未有涉及,而元渊墓志的发现给了我们一些提示。

关于元渊的起家官,墓志中并未言明,只说“初为给事中”。按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颁布新官制,之后成为宣武朝以后的定制。元渊生于太和八年(公元485年),按史料所见北魏起家年龄不定,自十三岁至二十余岁不等⑦,则元渊起家最早应在太和二十一年至景明初。太和十九年孝文帝颁布的《职品令》现已散佚,但其时已是在王肃北奔之后,充分听取王肃意见之后的产物,因而与太和二十三年令区别不大[4]243。所以即使元渊十三岁起家,亦可对照《魏书·官氏志》载太和二十三年的职官。《通典》卷一六所引清河王怿给孝明帝的上表称:“孝文帝制,出身之人,本以门品,高下有恒,若准荫资。(中或缺四字)自公卿令仆之子,甲乙丙丁之族,上则散骑秘著,下逮御史长兼,皆条理昭然,文无亏没。”[5]典九一下则起家官的最高官职为散骑,包括散骑常侍(从三品)、通直散骑常侍(正四品下)、散骑侍郎、员外散骑常侍(都是正五品上)、通直散骑侍郎(从五品上)和员外散骑常侍(正七品上),而这些大多为王室近亲的起家官[4]279。在太和二十三年令的官制中,给事中为从六品上阶,从品阶上看,与诸散骑基本相符,符合元渊作为王室成员的身份。史料中记载的以给事中起家的例子不多,唯《魏书》卷十九《任城王顺传》载元顺“起家为给事中”[3]481,并且“后超转中书侍郎(从四品上)”,亦即破格升迁。而墓志记载元渊则中经“通直郎(通直散骑侍郎,从五品上)”,再转中书侍郎。历官也颇为相似。

墓志中记载元渊的历官在中书侍郎之后,即“又袭王爵,为黄门郎(给事黄门侍郎)”。按元渊袭广阳王爵应在其父元嘉去世之后,《魏书》卷八《世宗纪》载“(永平)四年(公元512年)……三月……壬戌,司徒、广阳王嘉薨”[3]210,则元渊是在27岁时袭广阳王爵。这之前从给事中、通直散骑侍郎、中书侍郎都是27岁之前的历官。

墓志紧接着“增号冠军(将军),前驱伐蜀,鼎湖奄弃”,接着又说“乃授持节、督肆州诸军事、征虏将军、肆州刺史”,而据元渊本传,元渊“孝明初,拜肆州刺史”[6]616,可知伐蜀事在肃宗初之前。比照正史可以做出推测,“前驱伐蜀”应指宣武帝延昌三年十一月辛亥[7]4608,“诏司徒高肇为大将军、平蜀大都督,步骑十万西伐。益州刺史傅竖眼出巴北,平南将军羊祉出涪城,安西将军奚康生出绵竹,抚军将军甄琛出剑阁”[3]214-215。按“鼎湖”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8]1394后代即以“鼎湖”指皇帝。宣武帝发兵伐蜀不到两月,即于“四年春正月……丁巳,崩于式乾陵”[3]215。正与“前驱伐蜀,鼎湖奄弃”相符。传世文献中对于这次伐蜀的记载十分简略,墓志可以旁证,这次伐蜀之所以不了了之,直接原因是宣武帝的突然离世。接下来,墓志还说:“虽悬卓之效未成,而驰轮之心已壮。”考虑到后来元渊在征讨“六镇之乱”时的战绩和表现出的过人识见⑧,可以想象在这次短暂的征蜀行动中,他可能已经初步显露军事才能。

四、元渊死因略述

正史中关于元渊的记载大多集中在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反叛,拉开“六镇之乱”序幕之后。元渊作为镇压者,兵败被俘,为葛荣所杀。《北史·元深传》记元渊被杀一节称“贼徒见深,颇有喜者。荣新自立,内恶之,乃害深”[6]621。这里说叛乱的镇民(贼徒)见到元渊后,“颇有喜者”,并因此惹葛荣不快而杀之,其中镇民的态度颇值得玩味。以下即以传世文献的记载与墓志结合,对其原因略加分析。

首先,元渊在北征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战绩,显示出相当的军事才能。例如,孝明帝孝昌元年(公元526年),元渊采用参军于谨的建议,设伏兵破六韩拔陵。《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六年癸未条记载:

长流参军于谨言于广阳王深曰:“今寇盗蜂起,未易专用武力胜也。谨请奉大王之威命,谕以祸福,庶几稍可离也。”深许之。谨兼通诸国语,乃单骑诣叛胡营,见其酋长,开示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将三万余户南诣深降。深欲引兵至折敷岭迎之,谨曰:“破六韩拔陵兵势甚盛,闻乜列河等来降,必引兵邀之,若先据险要,未易敌也。不若以乜列河饵之,而伏兵以待之,必可破也。”深从之,拔陵果引兵邀击乜列河,尽俘其众;伏兵发,拔陵大败,复得乜列河之众而还。[7]4705

安徽沿淮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如蚌埠双墩文化、涂山大禹文化、安丰塘水利文化、沿淮道家文化、治淮文化以及沿淮民俗文化、现代文化等。深挖活化湿地文化,可以推进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如蚌埠天河湿地与禹墟发掘结合,淮河湿地与大禹文化园“九鼎公园”结合,再现大禹时期的生活景象,使湿地环境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濛洼湿地庄台柳编文化与王家坝水利工程结合,组织一系列湿地文化生态产品,如柳编学艺旅游、庄台生活体验、水利工程参观、淮河滩涂放歌等,丰富了湿地旅游内容;沱湖湿地打造螃蟹文化节,品蟹,画蟹,吟蟹,演蟹,产生了很强的吸引效果。

其后又降服起义镇民二十余万,致使破六韩拔陵全军覆没。这一系列军事成功必然使元渊在军中的威望大增,在起义军中也必然声名大震。

元渊在降服起义镇民之后,向朝廷建议在恒州新立郡县,安置降户,并给予赈济,但朝廷不听,反将降户分散之于冀、定、瀛三州就食。在建议被朝廷拒绝后,元渊痛心疾首地说:“此辈复为乞活矣,祸乱当由此作。”后来果然如元渊所料,鲜于修礼叛于定州,杜洛周反于幽州[6]618。元渊的建议虽未实行,但却因此赢得了降户的信任,以至于“其余降户,犹在恒州,遂欲推深为主”[6]618。

我们知道导致北魏崩溃的“六镇之乱”是由部署在北部军镇的镇民发动的。镇民在史籍上往往被称为城民,他们大多由鲜卑族等北方胡族人民构成,其中不乏出身于显赫部族者。孝文帝迁都洛阳,实施汉化政策之后,他们的身份却日益下降,由自由民身份降到贱民身份。这种对失去自由身份的不满正是六镇之乱的直接导火索。元渊在破六韩拔陵起兵之后,就意识到这一点。元渊曾上奏说:“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配以高门子弟,以死防遏,不但不废仕宦,至乃偏得复除。当时人物,忻慕为之。及太和在历,仆射李冲当官任事,凉州土人,悉免厮役,丰沛旧门,仍防边戍。自非得罪当世,莫肯与之为伍。征镇驱使,但为虞候白直,一生推迁,不过军主。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6]617由此可见,元渊希望朝廷接受“改镇为州”的建议,即恢复城民的自由民身份。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起义的城民将元渊视为亲近者,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墓志中多次出现元渊受民众爱戴的描述,例如“愚智影从,戎华响应。信之如曒日,归之如流水”、“九流□意,若众川之慕仓海;百姓归怀,如列星之仰明月”等等。虽然志文不免夸大,但联系到元渊的事迹,也不能完全认为虚文。北魏孝昌二年,葛荣在定州附近活捉元渊,其时他刚刚杀元洪业自立,威信未立,而元渊在城民中的威望过高,使他不得不有所忌惮,所以又将元渊杀害。

五、元渊年表

综合传世文献与墓志志文以及本文的考证,以下为简略的元渊年表。

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5年),元渊出生;

孝文帝太和末至孝明帝景明初(498年~503年),起家给事中;

起家至永平四年(公元512年),历任通直散骑侍郎、中书侍郎;

永平四年(公元512年)三月壬戌,二十七岁,父嘉薨,袭广阳王爵,为给事黄门侍郎;

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7年),三十二岁,授持节、督肆州诸军事、征虏将军、肆州刺史;

正光五年(公元524年),五月壬申,四十岁,征破六韩拔陵,受李崇节度;十月,广阳王深奏莹诈增首级,盗没军资,莹坐除名,崇亦免官削爵征还,元渊专总军政;

孝昌元年(公元525年),六月,四十一岁,用参军于谨计,大败破六韩拔陵,众二十万降附;

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四十二岁,正月辛丑朔,左卫将军杨津代元渊为北道大都督,渊为吏部尚书;五月丁未,复为大都督,讨鲜于修礼;十月,于定州博陵郡界为葛荣军所获,丁卯,为葛荣所杀。

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庚申,葬于洛阳城西。

注释:

①元渊认为六镇之乱的起因是六镇镇民地位下降,升迁无途,生存状态困窘而对朝廷不满。详见[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5-46页。

②参见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4-116页。

③例如《魏书》卷五《高宗纪》:“(太安)二年……二月……丁零数千家亡匿井陉山,聚为寇盗。诏定州刺史许宗之、并州刺史乞佛成龙讨平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5页。

④关于文成帝初年的政治斗争的情况,参见张金龙:《北魏政治史》第五卷,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30页。⑤参见赵万里:《魏晋南北朝墓志集释》,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76页。

⑥见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51-254页。

⑦十三岁起家见《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益州刺史乐安哀王(元悦)墓志铭》元悦“年十三,辟员外郎”。十五岁起家见《魏书》卷三十七《司马祖珍传》“子祖珍,年十五,举司州秀才。解褐员外散骑侍郎”。十六岁起家见《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六〇杨昱墓志“年十六,辟皇子常侍”。十七岁起家如《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使持节侍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师领司徒公彭城武宣王(元勰)墓志铭》元勰“十七除官”。十八岁起家见《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武卫将军正虏将军怀荒镇大将恒州大中正于公墓志铭》于景“年十八,辟司州」主簿。……解褐积射将军直后宿卫”。同书《魏故使持节镇北将军都督建兖华三州诸军事华州刺史睪平县开国伯赫」连公墓志铭》赫连悦“年十八起家,奉朝请”。等;二十一岁起家见《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一六九杨钦墓志,“后魏三年,释褐前侍中士”。后魏三年杨钦时年二十一。

⑧“柔然头兵可汗大破破六韩拔陵,斩其将孔雀等。拔陵避柔然,南徙渡河。将军李叔仁以拔陵稍逼,求援于广阳王深,深帅众赴之。贼前后降附者二十万人”。至此,破六韩拔陵全军覆没。《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梁武帝普通六年六月癸未条,中华书局,1963年,第4705页。

⑨元渊俘虏破六韩拔陵拔陵部二十万人后,元渊要求在恒州北部新立郡县,安置降户。朝廷不从,将降户分散到河北的冀、定、瀛三州。元渊说:“此辈复为乞活矣,祸乱当由此作。”《魏书》卷十八《广阳王深(渊)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31页。果然此后有杜洛周、鲜于修礼的暴动。

[1]齐运通.洛阳新获七朝墓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陈尚君.《洛阳新获七朝墓志》新史料评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2).

[3][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责任编辑 张泽宁]

K239.21

A

1008-4630(2015)01-0020-05

2014-12-08

李淼(1992-),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

猜你喜欢
广阳魏书墓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Tensile and Electr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 Film Twisted Yarn with Adjustable Diameter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广阳岛 往事与未来
《魏书》和《宋书》“比”字句南北差异研究
广阳路上(组诗)
——走进广阳采风侧记
《魏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故事大王”的申遗路
赋与唐代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