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养心说及其节欲思想

2015-03-20 17:09张树俊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王栋寡欲克己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225300)

王栋养心说及其节欲思想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225300)

王栋主张安静以养微阳,而要做到安静养阳就要淡视人欲,泰然养心,少忧戚,多坦荡。王栋的淡视人欲并不是要控制人欲,而是要节约人欲,因为人欲不能无,但对于恶欲就必须注意“节”与“引”。王栋还认为,孔子所说的“克己”是自强的意思,并不是要克己去私;《中庸》所讲的“慎独”不是察私防欲,世儒们把“克己”、“慎独”都解错了。

泰州学派;王栋;养心说;节欲思想

王栋(1509—1581)字隆吉,号一庵,江苏泰州人,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族弟。王栋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泰州学派的核心人物之一。王栋在王艮人欲合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欲不能无的观点,但他又同时认为,对于人欲要有一个辩证的认识,不是所有的人欲都合理、都提倡。他从养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孔子“克己”和《中庸》“慎独”的本质含义,批评了世儒对传统儒学的误解,提出人欲不能遏制,只能“节”和“引”等重要观点。

一、泰然养心:安静以养微阳

王栋说:“闲闲静静,欣欣融融,便是得其所养。”可是现在不少人,只是向外追逐,“白日鬼迷”,这是不知所养[1]178。王栋这里所说的向外追逐包括许多方面,但主要是指对名与利的逐求。因外名与利乃身外之物,追逐名利,当然也就是向外逐求了。

王栋倡导孔颜之乐,他说,“颜子屡空,正见不改其乐处”,是一种“方且受用性天真乐”[1]190。他自己就是一个淡薄利益的人。据《年谱记略》所载,江西有一官员曾在深州任知州,当时就仰慕王栋的学识和操守。在任职期间积攒了一罐黄金,埋在地下。任满回丰城,他光顾着收拾那些诗书信札,却将黄金忘了,到了江西后当时的交通条件也不允许他回去取。他劝王栋到深州赴任,意思是将黄金相赠。但直到一年后退休,王栋也没去挖这罐黄金。王栋不仅自己这样做了,他还常常提醒人们,在利益面前做到“淡而不厌”,更不能“因争不到名利而怨天尤人”。可惜的是现在不少人“往往淡不下来,只是赶热闹”[1]178。“赶热闹”也就是热衷赶场子、出风头,评功摆好赶场子、出风头,评功摆好,就是不淡,不淡心理也就不泰然、不平静。如果“淡不下来,只是赶热闹”,“骋闻见,较事功、眩声名、露才智”,只是个“热闹心肠”,难以获得真正的快乐[1]178。为此,王栋特别强调人要淡视人欲,泰然养心。当然,泰然养心并不容易。比如他说,人应该“以身认良知,寻乐养心,而充满和气”,如能做到这一点则“刚暴者温,柔懦者立,骄矜者巽,简傲者谦,鄙吝者宽,惰慢者敬”[1]175。这里的关键是乐,乐的根源又在于淡视私欲,真悔真觉,使心里保持“流行不滞之真机。”快乐的人应该“但觉忻忻融融,无忧愁烦恼处”[1]163。所以,每个人都应当少忧戚,多坦荡。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旦坦荡,便做了一日君子;一时忧戚,便做了一时小人。”[1]162比如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王栋说:“自公者不私人,亦不望人之私己。自信者不疑人,亦不忌人之疑己。”再比如,人要要善于忘前面之过,喜今日之乐,他说:“莫烦恼前头失处,只喜乐今日觉处。此方是见在真工夫。”因为“烦恼前头失处,尚在毁誉上支持,未复本体,喜乐见在觉处,则所过者化,而真体以呈露矣,二者之相去不亦远乎!”[1]153-154还比如,处困而享,磨砺而得因为“处困真足以进人”[1]190。

不仅如此,王栋还认为,养心必须养气。他说:“养气之说,虽始发于孟子,其实孔门语学,何莫不然?如颜子非礼勿视听言动,曾子动容貌斯远暴慢之类,何者不是养气工夫?盖内外一体,心事通贯谓之相资交养心勿忘也。”[1]175养气不要“闲思杂虑”。他认为:“思闲虑杂,徒自劳扰耳。”[1]166“常人之病,莫重于好货好色;儒者之病,莫隐于好胜好名。”[1]153所以,人们不仅要从俗欲中摆脱出来,而且要从好胜中解脱出来。他认为,人最怕的是自以为是,因而与人争辩,这样就容易气不顺、心不安,所以人应该努力做到“持其志,无暴其气”,只要气顺了,心也就安了[1]175。

二、节约人欲:预防人欲横流

王栋从关注民生的角度阐述了人欲的合理性,从个体生命的角度阐明了人欲不能无的主张。他认为耳目口鼻四肢之欲是每个人都必须有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一旦失去耳目口鼻四肢等人欲,就会挨饥受冻,连最基本的生活也不能维持,这是失本非学,所以他极力反对“察私防欲”。王栋还认为,人的物质需求是不能遏制的,王栋此说并不是要放大人的欲望,让人欲横流。所以在人欲不能无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节约人欲的思想。对于节约人欲这个问题,王栋主要是从孟子的养心论来论证的。孟子的基本思想是:人性是善的,欲是恶的。欲望多的人,难于存养他的善心。那么如何存养善心呢?最好办法就是“寡欲”。《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王栋认为,“一切寡少,则心无所累,得有所养,而清明湛一矣”。所以他说孟子所说的“养心莫善于寡欲”是对的,“后儒因欲审察心中几动,辨其善恶而克遏之。如此用功,真难凑汨。”但王栋又认为,孟子所说“寡欲”并非“无欲”,只是少欲。而这种少欲也不是“教人于遏人欲上用功”,只是在“声色臭味处知所节约耳”。所以对于孟子关于寡欲的理解不能望文生意,“以辞害义”,误解了孟子的愿意[1]185。不过,王栋说人欲不可遏只可节,也不是说什么人欲都合理。事实上,王栋“人欲不能无”中的“人欲”,并不指人的一切欲望,或者说不包括恶欲。所谓恶欲一方面是指对恶衣恶食的追求。他认为,“学者但一时一刻在恶衣恶食上起念,便不是志道心肠,依旧作世俗情态”。另一方面是指不顾“天理大公之体”的“私欲”。他非常赞赏孔子的“公心”,反对“精神逐外”私欲。他还认为,学者一旦“在恶衣恶食上起念,便不是志道心肠”,“是病痛”。此外,王栋说的恶欲还指见闻情识之类的俗欲。这种俗欲也是极其有害的,所以人应该克服见闻情识之欲。人有了恶欲就要“戒”,他说:恶欲“不与作戒,何自反躬以知节乎!”[1]183所以必须戒恶欲。那么怎么“戒”恶欲呢?“戒”不是简单的遏制,关键是要做好“引”的工作。他认为,对于恶欲,靠遏制是不行的,关键是要引导人加强个人修养,从“性偏难克处”入手,着力解决内心深处的思想问题。解决恶欲问题,关键是引导人们解决好义利观的问题。他认为:“治莫严于义利之辨。”[1]194也就是治恶欲先要把义利这个问题搞清楚。同时也要指导人注意进行大利与小利的比较做到舍个人之小利而为国家之大利。比如,王栋提出的“与民同欲”的思想就是一种正欲,就是一种大利。

三、自强诚意:敬慎修治谨念

王栋的老师王艮不同意朱熹等人对先儒“克己”的解释,他认为“克己,即修己以敬”。敬是相对于怠而言的,即“不怠之谓敬”[1]49。“克己”是克服懈怠的意思,并不是如程朱所解释的那样深奥难明。王栋认为,孔子的克己,是力胜、自胜的意思,强调的是敬慎修治。其核心是要人发奋自强,坚持不懈。克己与《易传》中所说的“自强”是同一个意思。这是孔子从自然界的运行不息,联想到人应效法自然界而自强不息。他解孔子的“克己”是“反身推己,强恕而行”[1]151。他认为《论语·颜渊》“克已复礼”一节,是孔子教示颜渊通过“克已”来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不是所谓的“克已去私”。王栋还认为,朱熹等人解“克己”为克去己私,从而借助论语》推衍出“去人欲”、“绝私意”等说,以及“省”“防”“察”“检”之类“不胜其繁且难”的存理灭欲的方法,是误解了孔子的原意,与孔子本意不符。

王栋认为,“诚意工夫,全在慎独”[1]201。但他所说的慎独与流行解法不同。他认为,《中庸》所讲的“慎独”,并不是为了“察私防欲”。他说:“察私防欲,圣门从来无此教法。”[1]150朱熹解慎独为“察私防欲”是一种误解,因为“独”,是指不睹不闻;慎是指戒慎恐惧,也就是严敬不懈怠的意思。王栋批评朱熹用慎独来克遏人欲,“谬亦甚矣”。比如朱熹强调“独知”,他的这种“独知”强调的是事后之知,而不是事前之意,独字虚而知字实”,朱熹对“独知”的解释使得《中庸》所说的“不睹不闻”的意义没有附着,这就不是《中庸》所说的“慎独”的本意了。事实上,“慎”在《中庸》中是“戒慎恐惧”的意思,“慎独”强调的是在立意上的谨慎与思考,并不是什么察私防欲。

王栋还认为,由于“意”就是本体之意,所以“意”就是“独”,“独即意之别名”[1]149。由此,王栋把诚意与慎独统一起来了,他所说的慎独工夫也就成了诚意工夫。《一庵学述》说王栋“以诚意为慎独,则以慎独发明其诚意之旨”[1]126。王栋“意”“独”合一的价值就在于赋予了“意”的自主性,所以“意”能“自作主张,自裁自化”。此外王栋也把慎独看作是一种功夫。当然,慎独功夫不是已发之功,而是动念之前的未发之功。所谓未发之功,主要是指在一些低级颓废、庸俗下流等社会丑恶现象面前,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因为人一旦格物致知以后,恶念已经消除了,保留的只是善。如果人的恶念已经萌发了,你再努力把防,恐怕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他说,如果人们懂得了诚意就是慎独这一道理,那么就不会在动念之后谈什么用力了。为此,王栋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慎独在于“谨念”。所谓“谨念”,就是“未显之初,用功防慎”,或者说“念头动处须当谨”。做到“谨念”就能“立定主意,再不妄动”[1]157。因为“情念一动便属流行”,一旦流行就控制不住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谨念”呢?王栋的基本思想是不睹不闻,以防为见闻、情识、利害所混。所以他说:“无一毫见闻、情识、利害所混,故曰独。”[1]201当然,王栋这里所说的“不睹不闻”与《中庸》所说的“不睹不闻”有所不同。他讲“不睹不闻”并不是要人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听,而是要通过防睹闻之“混”,保住自己“不虚而知的灵体”,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谨念或慎独工夫。

[1]陈祝生主编.王心斋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张泽宁]

B248.3

A

1008-4630(2015)01-0029-03

2015-02-09

张树俊(1957-),男,江苏姜堰人,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王栋寡欲克己
Quantum correlation and entropic uncertainty in a quantum-dot system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期待美好
期待美好
无声列车
简单悟语
“克己修身”思想在设计中的体现
人人培育“克己”根苗撑起法治蓝天
王栋的安身与尽道
孔子道德论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