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观止·私情国故

2015-03-20 15:10张大可丁德科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9期
关键词:赵盾孟尝君苏秦

张大可,丁德科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史记观止·私情国故

张大可,丁德科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八十九、食马人报主

【题解】 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中叶秦晋韩原之战中。食马人报恩救助秦穆公,生动地说明了为政以德,才能得民心。

【原文】 十四年*十四年:秦穆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虢射:读虢石。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十五年,兴兵将攻秦。缪公发兵,使丕豹将,自往击之。九月壬戌,与晋惠公夷吾合战于韩地*韩地: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韩原上。。晋君弃其军,与秦争利,还而马执马*马执马:战马陷于泥泞中。。缪公与麾下驰追之,不能得晋君,反为晋军所围。晋击缪公,缪公伤。于是岐下食善马者三百人驰冒晋军*驰冒晋军:奔驰冲杀晋军。,晋军解围,遂脱缪公而反生得晋君。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岐下野人:传说在雍城东二十里有地名野人坞,就是岐下野人盗食善马处,因之得名。野人,乡下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译文】 秦穆公十四年,秦国饥荒,请求晋国援助粮食。晋惠公与群臣商议此事,虢射说:“利用他们饥荒去攻打,可以取得大成功。”晋君听了他的意见。十五年,兴兵要攻打秦国。缪公发兵抵抗,任用丕豹为大将,亲自前往迎战。九月壬戌日,与晋惠公夷吾在韩地会战。晋君脱离了他的大部队,和秦军争夺战机,回去时战马陷入泥中。缪公和部下奔驰追杀晋君,没有抓到晋君,反而被晋军包围。晋军攻击缪公,缪公受了伤。这时曾在岐山偷吃良马的那三百人奔驰冲杀晋军,晋军撤去包围,于是缪公脱险,反而生擒了晋君。当初缪公走失了好马,岐下的乡下人共同抓住而且吃了它,一共有三百人,官吏追捕到他们。要依法惩治。缪公说:“君子不因为牲畜而伤害人,我听说吃了好马肉如果不喝酒,会使人生病。”就赐给酒喝并且赦免了他们。三百人听说秦军迎击晋军,都请求随军参战,到了战场看到穆公被围困,一个个冲锋陷阵拼死战斗,以此来报答吃马肉的恩德。

九十、桑下饿人

【题解】 赵盾是赵衰的儿子,他们父子两人都是晋国的重臣。赵衰辅佐晋文公,深得晋文公信任,君臣关系如水乳交融。赵盾辅佐晋灵公,却是伴君如伴虎,几次差点遭受杀身之祸。幸赖义士相救,赵盾才得以逃脱暴君的迫害。

晋灵公时常用酷刑来惩罚臣下,正卿赵盾经常劝谏,竭尽忠诚事君。但晋灵公却日久生恨,就想干脆把这个老家伙除掉,免得他老是在耳边念紧箍咒。晋灵公先派刺客钅且麑去行刺。钅且麑埋伏在赵府外边,监视赵盾的一言一行,并伺机下手。几经侦查,钅且麑发现这个行刺对象很特别:家中没有锦绣华彩,女眷们衣着朴素,谈吐文雅;赵盾本人行动恭敬,居处有礼,无论是在人前还是独处都一样谦逊有节,举止庄重。钅且麑心想:“大王说这个人是个奸贼,但我怎么看都不像啊!杀忠臣,不义;违抗君命,是不忠;我该怎么办呢?”钅且麑从藏身的树上跳下,叹道:“真正的武士不能干不忠不义的事,今日我命休矣!”于是触树而死,并以死提醒赵盾注意身边的危险。

晋灵公一计不成,又施一计。

一天,晋灵公突然热情地请赵盾到宫中赴宴。赵盾以为君王有所省悟,愿听老臣的话了,就毫不犹豫地单身前往了。宴席上,晋灵公一个劲地劝赵盾喝酒,一会儿,赵盾就不胜酒力了。这时,晋灵公身后的一个厨子不停地给赵盾使眼色,随即跨步向前,对赵盾说:“臣子喝君王赐的酒,行酒三遍就该停止了。”赵盾惊觉,酒醒了一半,赶紧起身告辞。晋灵公见他要走,一声口哨,顿时从里屋冲出一只恶犬直扑赵盾,近处埋伏的武士也迅速逼近了。赵盾慌忙往外跑,眼看要被恶犬咬住了,这时,厨子闪身而出,以身掩护赵盾,并徒手与恶犬搏斗,他喊着:“大人你快走,有我在他们抓不到你的!”情急之中,赵盾问:“义士,你为什么要救我?”厨子说:“大人,我就是那个桑下饿汉呀!”赵盾想起了一件往事:一次,他到郊外打猎,看见路边桑树下有一壮年男子饿得奄奄一息。赵盾立即把所带干粮递给他,这饿汉感激地接下食物。奇怪的是,他虽然很饿,但却只吃了一小半,把剩下的包好放进口袋里。赵盾问他为什么不把它吃完。他说:“我离家三年了,也不知家中老母怎样了。我没有东西孝敬老母,只有把这食物带给她了。”赵盾听了,叹道:“真是个孝子!”于是就又给了他些食物让他带回家去。这个饿汉就记住了赵盾的大名,时刻想报答他。后来他当了晋灵公的厨师,正好窥知了晋灵公的阴谋,因而挺身救难,以报前恩。

赵盾在这个昔日桑下饿人的拼死相救下,逃离了灾难。这桑下饿人叫示眯明。他救了赵盾后,立即逃走了。

【原文】 襄公卒,太子夷皋少。晋人以难*难:指晋国多难。晋献公不立长,数世不宁。故,欲立长君。赵盾曰:“立襄公弟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近于秦:与秦亲善。公子雍时在秦国做质子。,秦故好也。立善则固,事长则顺,奉爱则孝,结旧好则安。”使士会如秦迎公子雍。太子母缪嬴*缪嬴:晋襄公夫人为秦穆公女,故称缪嬴。缪,读穆。日夜抱太子以号泣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嫡而外求君,将安置此?”出朝,则抱以适赵盾所,顿首曰:“先君奉此子而属之子,曰‘此子材,吾受其赐;不材,吾怨子’。今君卒,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赵盾与诸大夫皆患缪嬴,且畏诛,乃背所迎*背所迎:指违背迎立公雍的初衷,发兵拒绝士会回国。而立太子夷皋,是为灵公。

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雕墙*厚敛:厚赋。雕墙:雕梁画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宰夫腼熊蹯不熟*腼熊蹯:煮熊掌。,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赵盾、随会前数谏,不听;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随会先谏,不听。灵公患之,使钅且麑刺赵盾。盾闺门开*闺门:寝室之门。,居处节,钅且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田:打猎。首山:在山西永济市南。,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也。盾与之食,食其半。问其故,曰:“宦三年*宦三年:游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公宰示眯明:《左传》作“提弥明”,《公羊传》作“祁弥明”,均一音之转。经传皆谓祁弥明为赵盾之车右,大力士。桑下饿人为晋灵公之介士(介士,甲士,警卫人员),名灵辄。司马迁合二人为一。,恐盾醉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觞三行:饮酒三杯。觞,酒杯。依礼,君宴臣正式大宴,不限酒杯数,小宴礼,饮酒三杯而止。。”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砫狗名敖*砫狗:咬人的恶犬。敖:四尺长的大狗。。明为盾搏杀狗。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士*反击:反戈击灵公之伏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问其名,弗告。明亦因亡去。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译文】 晋襄公死后,太子夷皋年幼不能理事。晋国众臣认为国家多难,想立一个成年的公子为国君。赵盾建议说:“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公子雍为人正派,年纪又长,先君在世时很喜爱他;何况公子雍与秦国亲近,秦国是我国的友好旧邦。拥立贤君国家就稳固,侍奉年长的政事就和顺。拥护先君所爱的人就是孝,交好老朋友就会平安。”于是就派士会到秦国去迎请公子雍。

太子夷皋的母亲穆嬴日夜抱着太子在朝堂上哭叫,说:“先君有什么罪?他的嗣子有什么罪?放着嫡子不立而到外面去找国君,将把太子安排在什么地方?”穆嬴又抱着太子出了宫门,到赵盾府上一边叩头,一边哭诉说:“先君捧着这个孩子托付给你,并嘱告说:‘这个儿子成材,我也得到他的好处;如果他不成材,我将怪罪你。’如今先君死了,可他的话还在耳边,你要违背先君的嘱托,为什么?”赵盾与各位大夫都害怕穆嬴闹下去,担心因此被诛,就违背了迎立公子雍的初衷,改立太子夷皋,这就是晋灵公。

十四年,灵公已长大成人,生活奢侈无度,为了雕梁画墙而不断加重赋税。又经常在高台上用弹子弹人,观看人们惊恐不安地躲避弹子的情景。厨师煮熊掌不够烂,灵公一怒之下,就杀了厨师,并让身边的妇人把他的尸体抬出去扔了。扔时还有意经过朝堂。赵盾、随会上前多次劝谏,灵公总是不听。不久又看见死人的手,二人又去劝谏。这次随会先去劝导,灵公不听,但担心赵盾又会来谏,就派钅且麑去暗杀赵盾。赵盾的寝室门开着,住处十分俭朴,钅且麑看了十分感动,退后几步说:“杀死忠臣和违背君命,罪过是一样的。”就撞树死了。

起初,赵盾经常在首山打猎,看到桑树下有个饿倒的人。这个饿倒在地的人,名叫示眯明。赵盾给了他一些食品,可他吃了一半就不吃了。赵盾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游学三年,不知道母亲的死活,想把这点食品带回去给母亲。”赵盾很欣赏他的孝心,就又多给了一些饭和肉。后来他做了晋国国君的厨师,可赵盾一点也不知道。这年九月,晋灵公设宴请赵盾饮酒,暗中却埋伏了甲兵准备攻打赵盾。灵公的厨师示眯明了解详情,他担心赵盾喝醉了动不了,就进去劝赵盾说:“君王赐酒给大臣,喝三杯就可以不喝了。”想打发赵盾出宫,让他先回家,不要遭受灾祸。赵盾走时,灵公埋伏的甲士还没到齐,就先放出一条叫敖的恶狗来咬赵盾。示眯明帮助赵盾与狗搏斗,并杀了狗。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再凶又有什么用!”然而不知这是示眯明在报答他的恩德。过了一会儿,灵公就命令埋伏的甲士,出来追赶赵盾,示眯明反戈击退灵公甲士,甲士无法向前,终于让赵盾逃脱了。赵盾在逃跑时问示眯明为什么舍身相救,示眯明说:“我就是从前饿倒在桑树下的那个人。”赵盾又问他的名字,示眯明不肯相告,也逃离晋国了。

九十一、折券报主

【题解】 战国时,齐国有位贵族,名叫田文,号孟尝君。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收人才。他慷慨好客,凡是投奔到他门下来的,他都收留下来,供养他们。这种人叫作门客,也叫作食客。据说,孟尝君门下一共养了三千个门客。孟尝君把门客分为几等:头等的门客出去有车马,中等的门客吃的有鱼肉,至于下等的门客,就只能吃粗茶淡饭了。

有个名叫冯驩(huān)的人,穷苦得活不下去,就投奔到孟尝君门下来作食客。孟尝君问管事的:“这个人有什么本领?”管事的回答说:“他说没有什么本领。”孟尝君笑着说:“把他留下吧!”管事的懂得孟尝君的意思,就把冯驩作下等门客对待。

过了几天,孟尝君问管事的:“冯驩这几天都干了些什么?”管事的回答说:“冯先生很穷,只有一把剑。他弹着剑唱歌道:‘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呀!’”孟尝君说:“给他鱼吃,照中等门客的伙食办吧!”

又过了五天,冯驩又弹着剑唱起歌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呀!”孟尝君听到这个情况,又跟管事的说:“给他备车,照上等客对待吧!”

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又问管事的,那位冯先生还有什么意见。管事的回答说:“他又弹剑唱起来:‘长剑呀,咱们回去吧,没有钱养家呀!’”孟尝君问了一下,得知冯驩家里有个老母,于是派人给他母亲送了些吃的穿的。这一来,冯驩果然不再弹剑唱歌了。

孟尝君养了这么多的门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禄是远远不够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今山东滕县东南)向老百姓放债收利息,来维持他家巨大的耗费。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驩到薛城去收债。冯驩临走的时候,他问孟尝君,收完债买些什么带回来?孟尝君说,家中缺什么就买什么。

冯到了薛城,把欠债的百姓都召集起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能还债的,定下还债的期限,确有困难还不出债的,就把这些债券烧掉。然后,冯驩对当地老百姓说:“孟尝君借钱给大家,是以解除百姓的疾苦为己任。之所以要收利息,是因为要养门客。”老百姓对孟尝君感激涕零,齐呼万岁。

冯驩回到都城,把收债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你把债券都烧了,我这里三千人吃什么?”

冯驩不慌不忙地说:“对于那些确实还不起债的人,即使您把债券保存十年,还是还不起债,到时候利息更多,把他逼急了,就逃跑,最终还是收不到钱。轻则认为您好利而不爱百姓,重则到处散布您的坏话。烧掉那些没有用的债券,使薛城民众拥护您而彰扬您的好名声,您何乐而不为呢?再说,我临走时您不是说过,这儿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儿别的不缺,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义,所以我把‘情义’买回来了。”孟尝君很不高兴地说:“算了吧!”冯驩说:“我烧掉那些永远收不回来的债券,给你买下情义,这是无价之宝啊!”孟尝君一想,很有道理,再说也收不回来了,也就改容为笑,还向冯驩致谢。后来孟尝君被罢了相,三千食客大多散去,只有冯驩陪着孟尝君到封邑薛县去,未到薛邑数十里,薛邑百姓空巷夹道欢迎孟尝君。这时孟尝君才真正体会到了冯驩市义的价值,感激地对冯驩说:“先生市义,田文今天知道了。”

【原文】 初,冯驩闻孟尝君好客,蹑蹻*蹑蹻:穿了双破草鞋。此言冯驩困穷。而见之。孟尝君曰:“先生远辱,何以教文也?”冯驩曰:“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孟尝君置传舍*置传舍:安置在待客的宾馆中。初置于下舍。十日,孟尝君问传舍长曰:“客何所为?”答曰:“冯先生甚贫,犹有一剑耳,又蒯缑*蒯缑:用草绳缠剑把。言冯驩空无一物,随身之剑也无剑囊,因而在编草绳用以系剑。蒯:草名,可制绳缑,缠剑把。。弹其剑而歌曰‘长铗*长铗:长剑名。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幸舍:中舍。,食有鱼矣。五日,又问传舍长。答曰:“客复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孟尝君迁之代舍*代舍:上舍,出入乘舆车矣。五日,孟尝君复问传舍长。舍长答曰:“先生又尝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无以为家:不能够照顾家。’。”孟尝君不悦。

居期年,冯驩无所言。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邑入句:薛邑的收入不足以养客。,使人出钱*出钱:放高利贷。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不能与其息:偿还不起利息。,客奉将不给。孟尝君忧之,问左右:“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传舍长曰:“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长者,无他伎能,宜可令收债。”孟尝君乃进冯驩而请之曰:“宾客不知文不肖,幸临文者三千余人,邑入不足以奉宾客,故出息钱于薛。薛岁不入,民颇不与其息。今客食恐不给,愿先生责之。”冯曰:“诺。”辞行,至薛,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得息钱十万。乃多酿酒*酿酒:造酒,买酒。,买肥牛,召诸取钱者,能与息者皆来,不能与息者亦来,皆持取钱之券书合之。齐为会*齐为会:指贷钱者全体集合起来。,日*日:聚会的当天。杀牛置酒。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与息者,与为期;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曰:“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要期:约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捐之:送给你们。。诸君强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坐者皆起,再拜。

孟尝君闻冯驩烧券书,怒而使使召驩。驩至,孟尝君曰:“文食客三千人,故贷钱于薛。文奉邑少,而民尚多不以时*以时:按时,按期。与其息,客食恐不足,故请先生收责*责:读债。之。闻先生得钱,即以多具牛酒而烧券书,何?”冯驩曰:“然。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毕会,大家坐在一起。,无以知其有余不足。有余者,为要期。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在上位的您有好利不爱士民的坏名声,而在下位的民有弃君赖债的恶名,上下都有损伤。抵负:赖债。,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放债、逼债达不到鼓励士民,彰扬您的声誉的目的。。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君有何疑焉!”孟尝君乃拊手而谢之*拊手:拍手叫好。。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译文】 起初,冯驩听说孟尝君好客,于是就穿着一双草鞋去见他。孟尝君说:“先生大老远地来到这里,准备给我什么指教呢?”冯驩说:“就是因为听说您好客,所以我来了。”于是孟尝君就把他安置在了一个普通的客馆里。过了十天,孟尝君问客馆的总管说:“冯驩在做什么事?”总管说:“冯驩非常穷,只有一把剑,剑柄缠着一些草绳子。他每天在弹着剑唱歌,说:‘长剑啊,我们还是走吧,在这里都没有鱼吃’!”孟尝君听罢就让总管把冯驩升到了比原先稍好一些的客馆里,让他每顿饭都有鱼吃。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又向总管问冯驩的情况,总管说:“冯驩还在那里弹着剑唱歌,说:‘长剑哪,我们还是走吧,这里出门连个车也没有’!”孟尝君听罢就让总管把他安置到了一个更好的客馆里,让他进进出出有车坐。又过了五天,孟尝君又问总管,总管说:“冯驩还在那里弹着剑唱歌,说:‘长剑哪,我们还是走吧,住在这里连个养家的钱也没有’!”孟尝君听了心里不大高兴。

这样,过了一年,冯驩什么动静也没有。这时孟尝君正是齐国的宰相,齐王把一个有着万户人家的薛县给了他做封地。孟尝君当时有门客三千人,光靠这块封地的税收是养活不了这些人的。于是他就让人给他在薛县放了许多债,养客的费用眼看就要接不上了。孟尝君很着急,他对身边的人说:“谁可以帮我到薛县去收债呢?”客馆总管说:“上等客馆里的那个冯先生相貌出众,而且像个厚道人,这个人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让他去收债我看还是可以的。”于是孟尝君就把冯驩找了来,对他说:“诸位客人不嫌我没出息,到我这里来的有三千多人,我封地上的那点收入不够奉养这些宾客,所以我在薛县放了一些债。可是近年来薛县的收成不好,百姓们不少人都不交利息。现在宾客们的吃用眼看要接不上了,所以我想请你去那里催讨债务。”冯驩说:“好的。”于是他辞别孟尝君,很快来到了薛县。冯驩召集凡是借了孟尝君家钱的人都来开会,一共得到了十万钱的利息。随后冯驩又买来了许多美酒、肥牛,然后告诉那些借钱的人们,能还利息的人们要来,不能还利息的也要来,大家都要带着借券来当场核对一下。等到大家到齐后,就杀牛摆酒,请大家开怀畅饮。在大家正喝得起劲时,冯驩拿出了借券和大家一一地进行了核对,能够交利息的,和他约定一个交钱的时期;贫穷无力交息的,就干脆把他们的借券要回来烧掉了。冯驩说:“孟尝君之所以要放这些钱,是为了给无法生活的人提供一点谋生的本钱;他之所以要大家交一点利息,那是因为他缺少奉养宾客的用度。现在凡是家庭富裕的都约定了一个交钱的日期,家里贫穷无力偿还的,我都已经烧了他们的借据,那些钱已经不再向你们要了。请大家多保重。有这么好的主子,难道我们还忍心背叛他吗?”于是席上的人们都站了起来,一再地叩头致谢。

孟尝君听了冯驩烧借据的消息,非常生气派人把冯驩叫了回来。冯驩一到,孟尝君就说:“因为我家里有三千客人要吃饭,所以我才到薛县去放债。我封地的收入不多,借钱的人们又不按时交利息,我连养客的伙食都怕开不出来了,所以才请你去讨要。可是我听说你收了债以后,买了许多牛、酒,还把一些债券都烧了,你这么干是为什么呢?”冯驩说:“不错。不多准备一些牛酒,他们就不会都来,也就没有办法知道他们谁是富裕的谁是穷困的。对于那些富裕的,可以和他们定一个交利息的日期;对于那些穷困的,即使你拿着债券向他讨要十年也仍是要不到东西。利息越滚越多,逼急了,他们来个一逃了事,还是叫您什么也得不到。您再逼得紧,那也是没用的。这样闹的结果是,从上说您要落个只知道贪图私利而不知道爱护百姓的名声;从下说也让百姓们都得落个背叛主子逃避债务的罪名,这么做恐怕不是教育提高子民、给自己扬名的好办法。现在我们烧掉那些有名无实的债券,送掉那些无法收上来的徒有虚名的钱财,使薛县的百姓们忠于您,给您扬名,这有什么不好呢?”孟尝君一听,拍手称绝,立即向冯驩表示感谢。

九十二、苏秦报恩

【题解】 这个故事讲苏秦在报恩中导人为善,极有人情趣味和戏剧性。苏秦在游说之初,遭到多次失败,受人白眼,历经了许多磨难。他不得意时,连回到家里,妻子、兄嫂都没给好脸。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苏秦备尝人间五味,他牢记在心,一旦发迹,一一厚报恩人。

苏秦拜六国相印,首先是在燕国发迹的。但苏秦就在他发迹的前夕却碰上了困难,在行进燕国的路上,没有了盘费,跟随他的一个人失去信心,多次要离开苏秦,使得苏秦很伤心。好事多磨,就在苏秦危难时,有一个人资助了苏秦,给了他一百钱,粗茶淡饭,勉强可以维持到燕国。这时苏秦已经渡过了燕国南境的易水。苏秦对从人说:“坚持几天,到了燕国我准能发迹。”要求离去的人也想,眼看就要到燕国,那就试试吧。这个人终于陪伴苏秦到了燕国。

苏秦果然发迹了,他回到家里,妻子兄嫂态度大不一样。苏秦感慨万千。他不忘那些在困境中救助他的人。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苏秦以身实践。他用一百斤黄金重报资助他一百钱的那个人。苏秦报答了所有的人。但他故意遗忘了一个人,就是在到燕途中几次要离开而没有离开,现在仍然跟在身边的人。苏秦的冷淡,使这个人沉不住气了,他主动找苏秦要求报答,说他鞍前马后跟了这么久,没有功劳有苦劳,难道还抵不上那一百钱吗?这人真是想不通,整天愁眉苦脸,牢骚满腹。苏秦对此人说:“我没忘记你,早就准备好回报的金额,就等着你来要。一个人在最困难的时候,记得最牢,我怎么会忘了不给你回报呢,只是最后一个罢了。”

苏秦遍报有恩者,表现了他的大度胸怀,对反复小人也不忘回报,施以幽默的教育,体现了苏秦的宽厚胸怀。他挂六国相印,不是应该的吗?

【原文】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易水:即今河北易县境内的大清河支流,为燕、赵界河。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译文】 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向人借了一百钱为盘费。等到苏秦富贵了,还了一百斤黄金。凡是有过恩惠的人,苏秦一一回报。其中有一个跟随苏秦的人,单单没有得到回报,他到苏秦跟前讨要开了。苏秦说:“我不是忘了你。你跟随我到燕国的时候,到了易水边,我最困难的时候,你多次要求离去,至今想起来还寒心,因此对你的回报放在最后。你现在就可以得到你的一份了。”

九十三、从史纵袁盎

【题解】 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个诸侯国连兵反汉。太常袁盎,曾经做过吴王刘濞的国相,汉景帝派袁盎为使者去劝说吴王退兵。吴王刘濞囚禁了袁盎,要杀他的头。事有凑巧,原来看管袁盎的士兵小头目早先是袁盎任吴相时的下属从史,受过袁盎的恩惠,他冒着身家性命报恩放了袁盎。这故事正应了一句民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格言。看来为人处世,少栽刺,多种花,千古一理。

【原文】 袁盎以太常*太常: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使吴。吴王欲使将,不肯。欲杀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盎军中。袁盎自其为吴相时,有从史尝盗袁盎侍儿*侍儿:婢女。,盎知之,弗泄,遇之如故。人有告从史,言“君知尔与侍者通”,乃亡归*亡归:逃亡回家。。袁盎驱自追之,遂以侍者赐之,复为从史。及袁盎使吴见守,从史适为守盎校尉司马,乃悉以其装赍置二石醇醪*装:衣具行装。校尉司马以自己行装变卖后买了二石浓酒。,会天寒,士卒饥渴,饮酒醉,西南陬卒皆卧*西南陬卒皆卧:看守西南角的守卒,都被司马灌醉了。,司马夜引袁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盎弗信,曰:“公何为者?”司马曰:“臣故为从史盗君侍儿者。”盎乃惊谢曰:“公幸有亲*有亲:有父母在堂。,吾不足以累公。”司马曰:“君弟*弟:但,只管。去,臣亦且亡,辟*辟:读避,藏匿。吾亲,君何患!”及以刀决张*以刀决张:用刀割开军帐。,道从醉卒隧直出*道从句:取道从醉卧之卒的缝隙中出来。隧:洞,此指醉卒人缝中。。司马与分背*分背:分开背道而行。,袁盎解节毛怀之。仗*袁盎拔下使节的旄饰藏在怀中,以节杆作杖。,步行七八里,时,见梁骑*梁骑:抗击吴楚军的梁王之骑。,骑驰去,遂归报。

——节选自《史记·袁盎列传》

【译文】 袁盎以太常出使吴国。吴王要用他为将,不答应。吴王想杀死袁盎,派一个都尉用五百人包围了袁盎。袁盎在做吴王相时,有一个部属从史和袁盎的婢女私通。袁盎知道后,没有泄漏,待他和从前一样。有人告诉从史,说:“袁丞相知道你和他的婢女私通。”从史逃回了家。袁盎驱车亲自把他追了回来,竟然把婢女赐给了他,仍用为从史。等到袁盎出使吴王被军队围守时,这个从史恰好是看守袁盎这支军队的校尉司马,就将他自己行装全部变卖后,买了两石浓酒,正赶上大冷天,看守的士兵又饥又渴,大家饮得大醉,西南角的士兵全都醉倒。司马在深夜拉袁盎起身,说:“你赶快逃走,吴王明早就要杀你的头。”袁盎不相信,说:“你是干什么的?”司马说:“我就是从前为你的从史,偷了你的婢女的那个人。”袁盎吃惊地道谢说:“你有父母,我不能牵累了你。”司马说:“你只管逃去,我也要逃走,让父母躲藏起来,你不用担心。”就用刀砍破营帐,带着袁盎从那些醉倒的士兵中间直穿出去。司马与袁盎分头逃走,袁盎就把节杖上的旄饰拔下藏在怀中,用节杆作手杖,步行七八里,天亮了,看见了梁国的骑兵,就由骑兵护送飞奔逃离,于是回京报告。

【责任编辑 朱正平】

张大可(1940—),男,重庆人,著名史记学家,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渭南师范学院特聘教授,著有《张大可文集》(商务印书馆,2013)、《史记通解》(商务印书馆,2015)等;丁德科(1962—),男,陕西铜川人,历史学博士,渭南师范学院二级教授,国家统一与安全思想研究专家、儒道国家学说和国家安全经济学者,著有《先秦儒道一统思想述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中国国家安全经济导论》(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史记通解》(商务印书馆,2015)等。

【编者按】2015年是史圣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本刊连载《史记观止》,以资纪念。本期刊载其“私情国故”篇。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繁衍、生息、发展、融合、统一的进程中,创造出了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积聚了浩如烟海的众多古籍,许多古典名著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当了解的文化精品。《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尤其是《史记》所写的人物传记,为社会各色人物定位,描绘人生百态,提供做人榜样,更是人人必读的一部国学根柢书。渭南师范学院作为司马迁故里的高等学府,有义务、有责任推广和普及《史记》这部文史名著,使之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阅读和欣赏的文化艺术品。渭南师范学院特聘教授、著名史记研究专家、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教授,与儒道国家学说和国家安全经济学者、渭南师范学院丁德科教授合著《史记通解》,2015年夏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部注译评相结合的新型《史记》整理著作。陕西省社科普及基地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中国史记研究会将于10月24日联合举办国际学术大会,隆重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为此,本刊2015年特连载“《史记观止》”,以纪念司马迁这位史圣,也为《史记》的普及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作者节选《史记》精彩段落,再加工形成系列《史记观止》普及读物。可以说这是作者和本刊一个创造性的尝试。创造性的价值在于精选《史记》,分类结辑,展示社会和人生。每篇由标题、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几个部分组成,篇幅短小、行文流畅、雅俗共赏,便于读者零碎时间鉴赏,使其更加深入人心。全年24期,每期连载,计划刊载120篇左右。从帝王开始,直到普通民众,全方位掠影上古社会三千年历史各色人物,立体再现社会人生百态,可谓《史记》观止!诚请读者评说指正。

猜你喜欢
赵盾孟尝君苏秦
苏秦刺股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翳桑之报
谭拾子调停政坛恩怨
举手之间的善意
武士报恩
引锥刺股
孟尝君识人用人高明之举
前倨后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