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

2015-03-20 15:06丁玲玲
昌吉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榜样价值观

丁玲玲 邵 飞

(1,2.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 淮南 232001)

榜样教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

丁玲玲1邵飞2

(1,2.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

高校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科学化、长效化、常态化的“排头兵”。榜样教育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变得更加具体、可信、可行,因而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要切实提高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还需进一步优化榜样教育,在提高榜样教育科学化基础上,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抽象为具体,难解为诠释,理论为实践,枯燥为情趣。即从榜样呈现、信息传递、激励效应、个体差异四个方面构建榜样教育的新路径。

榜样教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科学化、长效化、常态化的“排头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潮流,引导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者和坚定信仰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榜样教育将理论形象化、人格化,使受教育者从这些富于感染性和可效仿性的榜样人物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教育榜样概述

目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表面化,内容肤浅化,效果短暂化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榜样教育的科学化程度不高,因此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想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性和实效性,还需要提高其科学化基础上,不断拓宽其新路径,促进大学生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庞勒指出,“在人类所能支配的一切力量当中,信仰的力量最为惊人,使一个人具有信仰,就使他强大了十倍。”[1]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践行程度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培育和践行效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和教育当代青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的行动指南和坚定信仰,是青年个人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

当前,青年由于自身思想成熟不够,社会实践缺乏,人生经验不足,加上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多样化,一些青年甄别能力不强,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价值迷失。高校是高素质青年的聚集地,具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在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特点,将传统教育方式和现代教育方式相结合,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依托主渠道,搭建新平台,探索新形式,大力引导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榜样教育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马克思认为,任何意识形态并非一经形成就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内心追求和思想观念,而是要经过一定的思想教育手段完成意识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大学生的思想共识和精神追求,有效引领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成转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是在实践中提炼的价值追求,其最终目的是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共识,外化为价值追求,通过不断实践,将其时代化和大众化。这一过程转化能否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至关重要。榜样教育法作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方法之一,因其具有巨大的号召力和鼓舞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

(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具体性

一种价值观念之所以得以广泛传播,是因为其能吸引人和感染人,从而使受教育者自觉将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榜样来源于实践,是对实际人物的关于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标准的筛选与抽象,即榜样是“现实人”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样一来,这个“现实人”——榜样,既是实实在在的人,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化身与标尺,它的存在更利于突破群众的防备和抗拒心理,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追随榜样行为。

(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信度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活动中,各条战线,各个地区,各个单位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先进接受者,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代表着某个特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他们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这些榜样不同层次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现实标杆,帮助人们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榜样从群众中来,也容易到群众中去,让受教育者真实感受到身边确实存在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和事,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信。

(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实践性

十八大以来,全国上下掀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潮,各级政府大力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出“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公交司机”“最美警察”等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这些先进典型涵盖了社会各行各业,从方方面面向人们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每一个普通人,用行动和坚持就能不断传递和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而榜样教育就是通过这些先进典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社会、走入群众、深入人心,落实到每个普通人现实生活中。

三、探索榜样教育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新路径

榜样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诠释。“榜样教育的功能主要在于激励和示范,其中激励居第一位。”[2]长期以来,在高校榜样教育中,人们习惯于将扩大榜样宣传的时间、空间规模与榜样教育的实际效果划上等号。实际上,扩大宣传充其量只是加深受教育者对榜样的了解,如果想榜样教育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取得理想的激发效应和示范效果,还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完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教育。

(一)科学呈现榜样,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抽象为具体

一般情况下,榜样的呈现方式可分为真实性榜样和符号性榜样。真实性榜样即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高校大学生身边存在的榜样,可以通过榜样亲自现场报告、演练或者通过图片、幻灯片、录像、录音、影视以及文字材料等传媒演示展示榜样的事迹和高尚人格。而符号性榜样则是由教育者向高校受教育者提供关于榜样的思想或行为的事实描述,高校受教育者根据想象来形成关于榜样极其行为的整体印象。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榜样呈现方式会大大增进榜样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受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的限制,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中,针对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不同要求,需要采取不同的榜样呈现方式。具体的榜样呈现方式的选择是要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境来选择,以榜样教育的示范性和感染力最大化为目标,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榜样人格所传递的品质来把握,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积极完善信息传递,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解为诠释

苏联学者伊·谢·康认为“榜样”就是:在“道德上主动精神的一种形式,表现为一个人(一群人或集体)的举动变成其他人行为的楷模”[3],这里的“举动”指的是一个人(一群人或集体)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行为,或是社会公德,或是职业道德,或是家庭美德,或兼而有之,但并不表示作为一个榜样,无论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方面都必须是“楷模”。在高校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往往会犯这样一个逻辑错误——将“全部不”等同于“全部都不”。我们知道,榜样也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之中受到社会各种环境的影响,榜样的行为必然会出现多元取向,榜样也会出现不完美的地方,而且榜样本身也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榜样的未来走向也不确定。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只有教育大学生认清榜样教育在于传递一种先进精神,并不能因为榜样的相对性和暂时性而否定其先进性,这是其一。其二,因为榜样根植于一定社会环境中,其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其所在环境的社会支持,也就是说,榜样的发展也需要一定基础,只有认清这点,榜样教育才不会误导大学生片面提倡个人奋斗。其三,榜样作为一种“楷模”,可能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一或某几方面的典型,教育者在进行榜样教育之前,必须先确定好其传递的价值观,这样高校榜样教育才会真正达到榜样传递正能量的教育效果。

(三)强化激励效应,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论为行动

榜样教育是一种非权力性影响,教育效果的取得最终依赖于高校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接受过程。正因为是一种非权力性影响,其影响相对于权力性影响而言,更广泛,更持久,渗透力更强。榜样之所以能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因为他不仅仅只具有示范功能,我们应该“从道德模范人物的模范行为中,不是学习他们的具体行为样式,而是从这些具体的行为样式中学习到体现在其中的道德精神,学习和领悟到在行为中表现出的道德观念自身的那种精神,从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力。”[4]其实,榜样的行为只是其精神的外在表现,高校榜样教育的示范价值固然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其激励价值更应该居于首位。斯金纳强化理论认为,人们可以用正强化的办法来增强行为的后果,从而促使某种行为发生。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以社会需要来强化大学生的需要、情感和意志等,并以此来激发高校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心理动机,如果高校受教育者学会了榜样行为并因此而受到认可和激励的强化,这种模仿榜样的行为就会得到加强并反复出现,其本身也可以成为榜样,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实现高校榜样教育的倍增效果。

(四)完备个体差异体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枯燥为生动科学

既然是教育,就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高校榜样教育也不例外。从纵向看,大学生阶段是系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可以说,从大一、大二,到大三直至大四,大学生生理、心理、思想都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不同阶段对于榜样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认同。从横向看,同一阶段的不同个体,也因为身心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以及自我定位、自我选择差异,也会对榜样产生不同的心理认同和行为体现。高校榜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将榜样人格内化为自觉的精神追求。而大学生个体接受榜样教育的内化程度,往往受自身年龄特征、从小生活环境、现有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先前确立的价值观念体系等因素影响,因而,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应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水平的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一般认为,具有权威性和与受教育者自身相似的榜样,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主动模仿,因此,在选择反映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榜样类型和层次应尽量多样化,让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群体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学习对象,争取取得“跟好人学好人”的效应,而避免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1]古斯塔夫·庞勒冯克利译乌合之众[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3.

[2]钟明华,任剑涛,李萍.走向开放的道德[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277-278.

[3]陈立新.浅议道德典范人物问题[J].道德与文明,1998,(0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B804.2

A

1671-6469(2015)06-0051-04

2015-10-20

安徽理工大学校级青年项目“群众路线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实践路径”(QN201406)。

丁玲玲(1986-),女,安徽舒城人,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邵飞(1984-),男,安徽砀山人,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榜样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