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志勇
基于语义认知角度的翻译技巧探析
亢志勇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体系中,需要通过对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系统对比才能形成相应的翻译技巧,但是这种方式很难促进学习者形成相应的思维模式。本文通过对翻译技巧的深入了解和全面研究,对语言认知展开了系统探讨,并从这一角度系统分析了翻译技巧中的关键内容,并分析了语义认知背景下的翻译技巧。
语义认知;传统翻译;翻译技巧
在进行语言翻译过程中需要遵从一定的技巧,这样可以提高翻译的效率,并强化翻译的整体效果。但是初学者通过传统方式进行语言翻译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很难理解其中的模式化内容。因此,需要以语义认知作为理论基础,从这一视角出发对翻译技巧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全新认识并促进学习者的翻译学习。
传统翻译是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并对相关经验进行总结而积淀出来的结晶性内容。[1]其中总结出的很多技巧性内容,都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通常情况下,翻译技巧包含几方面内容,其中不仅有增减词汇法,还有具体或者抽象翻译法,同时还包括合词译法以及转性译法,在此基础上,换型译法以及褒贬译法都在翻译技巧的范围内。通过对相关的翻译技巧的研究,就能够发现绝大多数的技巧都是通过进行语言对比得出的。在形成成熟的模式后,相关技巧被沿用至今,并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只有通过针对语言进行形式上的对比,才可以对相关技巧进行应用,这样一来就存在着难以突破的局限性。
通常情况下,针对不同语言的分析和对比,都是在处于初级学习阶段的情况下,并有意识地进行相应的语法分析。当语言学习进入到较深阶段时,不需要再依赖于语言形式,就可以形成对相关的文章或内容深入理解。同时还将会逐渐形成语言思维,不再对母语的思维逻辑形成依赖,从而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发自本能的理解和分析。在针对相关文献开展具体的翻译工作时,在不同情况下面临着不同的翻译问题,受到记忆容量的限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文进行参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科学严谨的译文组织,这将会在无形中受到语言形式的限制,从而增加对翻译的影响。
在翻译学习的初级阶段,需要依附于原文才能进行正常的翻译。[2]通常情况下,需要以原文的文字为基础,进行某种程度上的直译,这会存在浓重的翻译腔。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受到心理表征的影响,人在针对双语进行具体学习时,在心中只存在单一的心理表征,在出现不同语言的情况下,就需要在相同的心理表征系统内,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对应和匹配。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双语翻译就需要对两种语言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形式对比,所以才会对原文形成某种程度上的依附性。但是在针对不同语系的语言进行具体翻译的过程中,面临的是不同的语言形式,存在着语言系统上的较大差异,因此需要遵从相应的原则,对语言意义进行服从。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形成了过度依赖,将会对正常的语言表达形成障碍。初级阶段的翻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语言形式的整体限制,所以在较长时间内都难以摆脱翻译腔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出色的翻译工作人员,需要突破传统翻译方式的限制,不再受到语言形式的干扰,在此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语言表达。
具体来讲,对学生进行翻译训练的过程中,不再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信息表达。[3]通过画图表的形式将相关的重要信息内容进行充分表达,不再受到语言形式的思维定式的限制,在基于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行云流水的翻译表达。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相关习惯进行转变,不再对文字进行习惯性的直译,并且可以明确两种语言形式中存在的系统差别,并做出区别对待和调整。但是必须认识到一点,翻译技巧的形成和总结过程,完全是以语言形式的对比为基础,因此很难脱离原有的模式化局限性,在长时间的技巧应用过程中,将会逐渐形成对语言形式的系统依赖性,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翻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只有通过对语言意义的深入了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针对性翻译,才是成为成熟翻译者的科学途径,从而从根本上形成对语言形式的绝对突破。
这就将翻译学习中对语言形式应用中存在的矛盾完全凸显出来,尽管在初级阶段可能形成一定的促进效果,但是长远来讲,将会形成难以突破的阻碍,并且影响翻译技巧的实际应用。在传统翻译的技巧系统中,需要通过针对语言形式进行系统对比,但是在语义认知系统中,更加强调对语义的整体认知,以及对相关语言概念的深入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翻译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语意进行一定程度的传达,所以只有通过对语言核心内容以及思想的深入理解,才能将语言中存在的信息内容进行充分传达。这样从语义认知的视角,针对语言翻译进行重新地思考和审视,将会使学习者对翻译的理解加深一个层次,并且极大促进翻译水平的提升。
(一)抽象以及具体译法
在传统的翻译定义中,具体译法整体是指在针对相关文献内容进行具体的翻译过程中,面对相关较为抽象的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或者语言方式进行翻译性表达。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将语言中存在的差别有效化解,并且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语意上的偏差,这样就可以保证译文与原文之间在思想内容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通过对语义认知理论系统的全面了解,可以将词义进行两个层面上的划分,其中不仅有基体层面,同时还有侧面层面。基体层面上主要是针对语义结构而言,在语义认知过程中,对语言系统所能够形成的覆盖面积。侧面层面是以基础层面作为基本框架,逐步衍生出来的相关内容。当相关名词在整体语义内容中,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动态行为时,就形成了语义基体,同时相关词汇所代表的动作存在着与之相关的属性主体。在针对这些词汇进行翻译过程中,只需要将基体部分内容进行具体标示就可以。但是在针对侧面内容时,需要针对相关内容进行重点关注,将焦点性意义着重凸显出来。只有将这两方面内容进行全面的综合,同时将各自的重点环节进行针对性关注,将相关的内容重点充分表现。
如果语言在语义结构上,存在着突出或者互补的作用,并将相关内容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省略处理,就可以通过对汉语名词短语的利用,以直译的形式将相应的英文单词进行表现。同时还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针对相关的语言内容进行表现。在认知语言理论系统中,隐喻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存在着较为丰富的内涵,是人类在对世界进行整体认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就使这种表现方式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通用性,可以产生较大的普及价值。尽管在文化背景上存在着较大程度的不同,导致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存在着方式上的差异,但是通过隐喻或者非隐喻的形式进行不同形式的转换,就可以将这一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二)增减词译法
在传统的系统定义中,增减词译法就是针对需要翻译的内容,根据需要进行词汇以及相关内容的添加或者相应的删减,使得相关内容可以保持语言形式上的完整和连贯,使语意可以符合特定的文化背景。这样一来从翻译出来的整体内容上看,就能够与原文保持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最终做到使不同语言的文献形成系统对等,其中不仅有译文内容,同时还有疑问的形式,还包括内在的思想精神。由于不同的语言背后,存在着的是背景文化上的差异,因此在语言表达方式或者语言规律上,会存在较大程度的不同,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词汇的增减。但是翻译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对文献内容的意义进行表达,并不是对语言本身进行表达,因此,对外语词汇进行增加或者删减并不会对翻译本身构成决定性影响。很多情况下,当原文内容中出现动词时,如果进行针对性删减,并不会影响对文献内容的理解。在认知语义的系统理论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观点,翻译过程中可以依照语意进行独立化翻译,并且不需要完全依照语言结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语言形式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通过表现来对语意进行触发,从而形成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摆脱对语言形式的整体依赖,在进行针对性翻译过程中,就没有必要对词汇以及词汇的具体数量拘泥,从而使翻译行云流水。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总结,最终形成了现有的翻译技巧,尽管这种类型的技巧存在着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学习者翻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针对性研究,从语义认知的角度对翻译进行认知。
[1]张瑞娥.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活动的社会运动研究[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12):01-05.
[2]韩笑.政治演讲中口译的省略现象探究——以奥巴马总统和李克强总理演讲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2(12):10-24.
[3]陈启敏.许愿冲唐诗英译研究——以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为参照[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2(12):10-25.
责任编辑:苑莉
H315
:A
:167-6531(2015)22-0055-02
亢志勇/黄河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河南郑州45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