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东丰县关东农民画的民间审美特征

2015-03-20 06:40宋学清盖卓威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2期
关键词:关东农民画色彩

宋学清,盖卓威

吉林省东丰县关东农民画的民间审美特征

宋学清,盖卓威

农民画作为中国民间重要的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了民间的审美特征与现实观照精神。吉林东丰关东农民画作为东北黑土地文化孕育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存在感,以其鲜明的用色技法、夸张的表现手法以及地方元素的融入,呈现出“拙”的审美特征。这种取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包含的文化符号和地域特色、健康积极的创作主题,给人们带来轻松、喜悦、放松的审美体验,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东丰农民画;地域文化;民间立场;民间艺术

东北黑土地文化孕育的吉林东丰农民画,融合了剪纸、皮影、刺绣、年画、版画等多种带有关东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以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感染力,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作品用夸张的手法集中地展现了关东人民对生活热情洋溢、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主题。

一、撞色:色彩的视觉冲击效果

中国传统绘画向来“重墨轻彩”,认为“色过三种谓之脏”。而东丰农民画却突破了传统绘画的既定规则,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带有浓郁乡土味道的色彩观,成为民间审美的一大重要特征。

1.鲜艳的色彩冲击。东丰农民画用色大胆鲜艳,夸张的色彩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在《丰收》中,一头火红色的耕牛脚踩黝黑的土地,拉着灰色的石磨,磨盘上是金黄的谷粒,粮仓里填满了黄澄澄的玉米。火红的牛、金黄的玉米在黑土的映衬下显得尤为亮丽夺目,极具视觉冲击力。

东丰农民作画时采用几乎不经调和的原色,高纯度的色彩运用让作品鲜艳夺目。颜色上多采用亮色系,以增加画面的色彩感,色彩搭配上则注重明度、补色、纯度等对比关系,背景则以大面积的深色系进行填充,加强了颜色之间的冲撞和对比,突出了作品的中心。[1]

2.微观与宏观的色彩对撞。农民画与剪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画匠们借用剪纸中镂空的视觉效果,加大了作品的色彩变换率和使用量。虽然没有色彩的流动感,但通过色彩搭配让画面有了层次感。在《大公鸡》中,作者居然用了几十种颜色:在脖颈部分运用彩虹的表现方式,在每种颜色的线条上再用不同颜色画上镂空样式的花纹;在胸脯上画出一朵由三种粉色层层过渡的鲜花;翅膀和尾羽采用夸张的颜色。这只色彩鲜艳的大公鸡站在黄色并带有粉色牵牛花的背景下,不仅在画面主体内部产生小规模的视觉冲击,而且在画面的主体与背景间更具层次感。

东丰农民画在构图上给人以“满”、“密”、“全”的直观感受,这主要是通过背景的填充、图画的精细勾勒和描述、色彩的不断变换来实现的。这种色彩间的碰撞与构图方式也是东丰农民画的一大特色。

二、抽象:朴实的审美经验

农民画素有“东方毕加索”之称,所以在农民画的创作中不乏“抽象”元素的参与。东丰农民画的画家们在创作时,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不加修饰地呈现于作品中。

1.“拙”朴的绘画技法。西方美术的基本技法,如俯视、平视、散点透视、反透视等,在农民画中被大量应用,但相对质朴笨拙。正是这些“拙”嫩的手法,体现出一种未经雕琢的“拙”朴的原生态的效果。[2]在《出游》中,一条腿细一条腿粗的母亲抱着半张脸上长着两只眼睛的女儿。这种略带立体主义色彩的先锋性质的绘画技法在拙朴中透着温馨与大胆,画面既显得荒诞滑稽而又温暖和谐,用简单而抽象的方式为作品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和想象空间,传达着民间基本的艺术想象。

2.“牛”的绘画主题。牛是东丰农民画最常表现的主题之一,不仅因为牛与农民的关系密切,更因为牛代表了勤劳朴实的农民形象。东丰农民画的开山鼻祖李俊敏老先生热衷于画牛,他的《“牛”村》,整体是一头黄色的巨大耕牛,牛皮的颜色与土地的颜色一致,象征着牛与土地的内在关联;村中的房屋、树木、人、牛、小路分布如同牛的骨骼,牛头上的房屋和树的组合如同牛的眼和鼻;巨牛的周围是几只背上贴着“福”字的小牛,画面里共有30头牛。作品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东北乡村的基本生活,又诙谐幽默地艺术化处理生活,生动地表现出农民对牛与土地的热爱。

3.失调的比例。东丰农民画被称为关东第四“怪”,其中失调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在构图上“完全不受透视、比例、结构等绘画方法的束缚,不受自然物象真实的空间关系的左右,而是借助自己独特的空间透视法对空间进行随心所欲地布置和安排”。[3]绘画主体在比例上经常超过周围的环境。《抽烟斗的老汉》中,老汉叼着烟袋杆与身高相近、烟袋锅大过头的大烟袋,身后是布满鲜花的大黑牛,巨大的牛角与牛蹄,几乎占据半张脸的鼻环,给人以局部大于整体的感觉。这种比例失调、脱节的夸张绘画技法,主要借鉴于皮影戏,表现方式虽然简单笨拙,但情感的自然流露使画面表现出朴实的意象和“生”气,体现了“不求形似,只求神似”的审美追求,少了几分人为的雕饰,多了几分“清水出芙蓉”的天然质朴感。

失调的比例和脱节是农民独特而直接的审美方式,体现了农民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力求返璞归真表现原生态的理念,形成了构思质朴新颖,构图充实丰满,线纹夸张多变的画面。[4]正是这种特殊的审美与表达,让东丰农民画这一来自民间的绘画艺术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审美情趣。

三、剪影:日常生活的审美提升

1.劳动剪影。农民画的取材和灵感源自农民画家对生活的体验,山东日照农民画多表现出海捕鱼的场面,新疆麦盖农民画多为放牧和采摘的场景,而东丰农民画则取景于田间耕作收获的场面。东丰农民画大量描绘秋收场景:一家三口坐在黄灿灿玉米堆上;姑娘赤着脚挑着满担的玉米;瓜棚旁吸着大烟袋的老汉满意地打量着满地西瓜;灵芝大棚里两个姑娘采摘雨伞般大小的灵芝……所有劳动场景在农民画中都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享受劳动的欢乐是农民画的核心价值观。农民对于收获最朴实的期盼、最原始的追求被原生态地融入作品,农民画捕获了这一来自泥土的希望和灵感。

2.生活剪影。东丰农民画题材源于关东人民的真实生活,它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关东的生活场景,最为生动直观地表现了关东人的生活特点、风俗习惯,体现出大量民间文化的符号。在《关东三大怪》中,一位年轻妇女叼着长长的大烟袋,盘腿坐在关东特有的连锅火炕上,摇着吊篮里的孩子,吊篮上挂着一只葫芦,白纸糊的窗户上贴着火红的窗花。连锅火炕是关东农村特有的御寒设施,妇女叼大烟袋、摇吊篮都是关东重要的文化现象,剪纸、贴窗花则是满族特有的民族习俗,葫芦寓意着“福禄”,葫芦和繁茂的叶子喻示子孙后代人丁兴旺,家族繁荣昌盛。

3.欢乐剪影。东丰农民画的取材部分来源于民间俚语,如:“喇叭一响,啥事不想”,“秧歌一扭,啥事不愁”,“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娱乐在热情的关东人眼中极为重要,很多东丰农民画取材于二人转演出场景,它与劳动场景略有不同,多了几分喜气与热闹。在《转手绢》中,一位身穿红袄的姑娘“骑”在一头黑色毛驴上,一手拿着烟袋,一手转着鲜红的手绢,这是名为“单出头”的二人转表演形式。将关东民间二人转、秧歌艺术引进农民画,实现了与民间艺术的对接,本身就是极有意义的文化现象。

四、服装:模糊年代感

东丰农民画出现的人物大多穿着“闯关东style”的服装,无论是劳动、娱乐、婚嫁,还是时代背景的变化,服装的风格是唯一不变的元素。在《新农村》中,一位妇女手拿一沓第四版的百元大钞,却穿着老式旗袍,坐在2006年出台的“种地给补贴”政策的标语下,绣花的老式头巾,黑色的千层底布鞋,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这种带有“枕头顶”的老式旗袍,是关东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区符号特征,它的出现模糊了时代感,却使东丰农民画在艺术上更富有趣味性和唯一性。老式服装作为一种审美元素,使人产生一种欣赏老照片的感觉,如时空穿越,回归旧时的关东农村,而现代化的场景与新政策又不断提醒人们时间的错置。这种紧跟时代发展的主题,不仅能从传统绘画艺术的角度对当前中国乡土社会发展进行审视与表达,也能在民间元素与现代中找到一种新平衡点。[5]

[1]高聪蕊.舞阳农民画的艺术特色解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109.

[2]张犇,张磊,韩超.对江苏淮安博里农民画艺术特色的分析及发展思路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10(05):35.

[3]王雁燕.日照农民画的特征分析[J].大舞台,2014(11):48.

[4]赵家治.东丰农民画的价值观[J].新长征,2011(08):52.

[5]吕屏.三江侗族农民画中的乡土意象和现代转型[J].农业考古,2013(01):307-308.

责任编辑:丁金荣

J524

:A

:167-6531(2015)22-0038-02

宋学清/东北师大文学院博士,东北师大人文学院副教授;盖卓威/东北师大人文学院学生(吉林长春130117)。

猜你喜欢
关东农民画色彩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关东汉子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关东找工作
张桐 作品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日占旅大时期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对安重根等人的判决书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