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泽潞商人群体兴起缘由探析

2015-03-20 06:40:32陈赛赛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2期
关键词:潞安商人山西

陈赛赛

明代泽潞商人群体兴起缘由探析

陈赛赛

“泽潞商帮”主要是指明清时潞安府和泽州府的地域性商人群体。他们是晋商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晋商”范畴,但自身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从而有别于其他晋商。本文对两个时期泽潞商帮兴起的缘由进行分析,具体从盐、铁、绸三个方面,探究其产生、发展的历程,然后将泽潞商人与其他晋商兴盛的原因进行横向比较,说明泽潞商人群体兴起的缘由。

泽潞商人;开中法;潞绸;铁货

泽潞商人兴起于明代实行的“开中法”,他们凭借优厚的政策以及特殊的地理区位迅速发展壮大,同当时大多数的山西商人一样,泽潞商人依靠盐业贸易实现了自身的崛起。泽、潞两地商人具有地域相连、言语相通、团结互助等特点,他们在完成资本积累之后发展多种经营,走上了一条建立在当地大规模手工业基础上的商业道路,领先于同时期的其他商人,形成了“泽潞商帮”,成为当时晋商中的翘楚。随着传统商业的衰落以及茶叶贸易和票号业的兴起,泽潞商人在晋商中的地位逐渐被祁县、太谷、平遥等地商人所取代,直至逐渐衰落。

一、“开中法”带来的机遇

明万历年间的谢肇淛在《五杂俎》中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买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根据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山西商人当时在全国经济中占有的重要地位。而明代沈思孝曾在《晋录》一书中提到“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由此可见,明代泽潞商人即使是在山西商人中也是非常富有的,这表明泽潞商人群体在明代已经形成一股重要的商业势力。

清段如蕙的《新修长芦盐法志·卷二·沿革》记载:“明初分商之纲领者五:曰浙直之纲,曰宣大之纲,曰泽潞之纲,曰平阳之纲,曰蒲州之纲。”将泽潞商人单列为一纲,一则表明泽潞商人在盐业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当时泽潞商人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性。同大多数晋商一样,泽潞商人的崛起得益于明初“开中法”的实行,使泽潞商人群体进入能够获取巨额利益的盐业贸易,从而积累了大量资本。

在依靠盐业贸易获利的基础上,泽潞商人还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地理区位发展贸易。上党地区处在河东盐向东及向南运输的通道上,这里是陕西和晋南地区向山西以东及以南区域运输的必经之路,也是与北部太原连接的重要通道。明万历《潞安府志》记载:“漳泽驿今有马三十一匹,驴一十七头,固益逓运所,今有夫一百名,余吾驿今有马三十五匹,驴一十五头,夫八十一名,虒亭驿今有马三十五匹,驴一十五头,虒亭逓运所,今有夫一百四十名。以上三驿乃省会通衢,南达中州。”泽潞商人正是凭借这一优越的地理区位开展“居间贸易”,将盐贩至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地,同时又将这些地区富余的粮食贩至人多粮少的蒲州、平阳地区成了集盐商与粮商于一身的大商人,同时也借此机遇成为晋商中富有特色的强大群体。

二、本地手工业产品带来的辉煌

泽潞地区山多地少,不利于发展传统农业生产,但当地物产资源较为丰富,依靠这一优势,当地的手工业发展了起来。《潞安府志·卷一·地理四·气候物产》记载:“货则铁铅、墨而蠶织之业,则紬若绫若绢若帕亦有之,迺有阳利而阴受其害者,此何可默然不道也,夫天下未有十利之事,观于潞紬信之,潞紬遍宇内称利已然。”明代泽潞地区以潞绸和铁货这些出色的手工产品名扬天下,泽潞商人也凭借经营这些富有特色的产品而获取丰厚利润,从而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泽潞商人群体。

(一)潞绸“衣天下”

泽潞地区曾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手工丝织业中心,是与苏州、杭州齐名的丝绸产地。据《潞安府志·卷九·政事一·田赋》记载:“洪武年潞州并所属六县……桑八万余株……弘治年潞州并所属六县桑九万余株……桑丝折绢二百八十七疋。”这表明泽潞地区蚕桑业已经有了相当规模。《明史·卷八十二》记载:“洪武时,置四川、山西诸行省,浙江绍兴织染局。”由此可见,在大力种桑养蚕的基础上,丝织业也迅速发展了起来,清乾隆版《潞安府志》对这一时期蚕桑业的盛况也有过描述:“至于绸,在昔殷盛时其登机鸣杼者奚啻数千家,彼时物力全盛,海内殷富,贡篚互市外,舟车辐辏音转输于省直,流衍于外夷,号利薮其机则九千余张,分为六班七十二号……乃兵火灾荒,机户零落殆尽,明末尚有二千余张。”织机达到了九千余张,对其进行管理,即使在战乱不断的明末,织机仍有二千余张,表明当时的丝织业和潞绸贸易已达到了繁盛的地步,可见其规模之大。

明定陵出土了一匹“长安竹潞绸”, 随这件匹料出土的还有腰封和墨书题记,上面有这么一句话,“经造掌印官潞安府知府杨俭,监造掌印官长治县知县方有度”。这印证了潞绸作为贡品的历史,表明了当时潞绸具有极高的品质。潞绸除了作为贡品供皇家使用外,它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还成为“遍宇内”“衣天下”的一种商品。顾炎武《肇域志》记述,“绫,太原、平阳、潞安三府及汾、泽二州俱出。绸,出潞安府,泽州间有之。帕,出平阳府,潞安府、泽州俱有,惟蒲州府及高平米山出者尤佳”。这段话描述了潞绸相关产品的产地以及潞绸产品所具有的知名度。明万历期的社会风俗小说《金瓶梅》中多次提到潞绸,据统计共有十七处。潞绸能够多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表明其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流行商品。泽潞商人在潞绸的生产、销售、运输等环节承担着重要角色,他们也凭借着潞绸而获利丰厚。

(二)铁货“遍宇内”

泽潞地区煤铁等矿藏资源丰富,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潞州府壶关县南有赵屋岭、西南有大峪岭,俱产铁”。“走马岭,在县西北十里,出铁矿”。 “ 史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产铁。其西五里有金裹谷堆,堆下亦有铁矿”。由于当地铁矿石和煤炭资源丰富,所以泽潞地区的冶铁和制铁业非常发达。据《明史·卷八十一》记载:“铁冶所,洪武六年置。江西进贤、新喻、分宜,湖广兴国、黄梅,山东莱芜,广东阳山,陕西巩昌,山西吉州二,太原、泽、潞各一,凡十三所,岁输铁七百四十六万馀斤。”泽潞地区能够在明初全国十三个铁冶所中占据其二,表明这一地区冶铁业的发达,并且还在不断发展。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二十九》记述:“丁酉,陕西总兵官保定侯梁珤奏:胡寇犯边正急用兵器,而陕西州县铁料缺甚,虽尝以税粮折纳,然地无出产,官吏催徵民不堪困,臣闻山西阳城县铁冶甚多,每年课铁不下五六十万斤,乞不为例运十万斤至陕西给与各卫速造兵器,仍令山西布政司自后每年运五万斤于曲沃县,陕西布政司遣人关领贮库以备急用从之。” 按明代课铁“每三十分取其二”(《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六)来计算,这一时期阳城的产铁量已达到七百五十万至九百万斤,除了应缴纳的还剩余七百万至八百四十万斤,当地根本无法消耗如此多的铁,只能将铁作为商品行销于外。《明孝宗实录》弘治十四年八月壬申条巡抚大同都御史刘宇的上奏中写道,“大同十一州县军民,铁器耕具,皆仰商人从潞州贩至”。这一时期,潞州地区的荫城镇成为制铁手工业和铁货贸易的中心,泽潞各区域的铁货运至荫城,打上“荫城铁货”的标志行销全国,铁货商人成为泽潞商人群体中的新星。

泽潞商人群体属于“晋商”范畴,与山西其他地区的商人共同开创了晋商几百年的财富神话。以祁县、太谷、平遥等地商人为代表的晋商,由于没有优越的商业地理区位和交通,再加上资源匮乏,无法依靠当地的资源、产品而进行商业活动,所以他们不能像泽潞商人一样,在依靠盐业贸易完成资本积累之后开展多种经营,而是将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进行茶叶贸易和从事票号业,通过资本优势转化资源劣势。而泽潞商人是晋商中一个较为独特的群体,同大多数山西商人一样,他们以诚信经营、德义为先的经营理念,缔造了巨大的商业财富。与山西其他地区商人不同的是,上党地区的独特地理区位使泽潞商人从事贩运等商业活动更加有利,另外,泽潞地区虽山多田少,但物产较为丰富,凭借着建立在本地丰富物产上的手工业产品进行商业活动,依靠运销本地生产的手工业产品获取利润,具有资本优势的同时也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而这些优势正是泽潞商人群体兴起的重要原因。

[1](清)张廷玉.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明)周一梧等.潞安府志[Z].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3](明)谢肇淛.五杂俎[M].上海:中华书局,1959.

[4](明)沈思孝.晋录[M].上海:中华书局,1985.

[5](清)段如蕙.新修长芦盐法志[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6](清)顾炎武.肇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西方舆纪要序)[M].上海:中华书局,2005.

[8]王秀玲.明定陵出土丝织品种[J].收藏家, 2008,7.

[9]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的兴起[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9.

[10]王志东.明清泽潞地区乡村手工业简论[J].安徽史学,2011,5.

责任编辑:丁金荣

K23

:A

:167-6531(2015)22-0027-02

陈赛赛/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在读硕士(江西南昌330022)。

猜你喜欢
潞安商人山西
法博士之“新型理财”
我在山西等你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08
法博士之帮一个小忙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8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10
山西潞安太行润滑油有限公司
山西化工(2021年3期)2021-07-20 01:27:22
山西潞安太行润滑油有限公司
山西化工(2021年2期)2021-05-15 01:46:50
言而无信的商人
山西叹五更
青年歌声(2020年11期)2020-11-24 06:57:42
威尼斯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