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文莉,李 娟,宋筱晶
浅析《背德者》中自由与道德的矛盾
宁文莉,李 娟,宋筱晶
纪德的作品表现出对“人”的强烈关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触及社会深层的敏感问题。他作为精神导师,不屈服于传统道德,用文字做武器,与现实进行抵抗。本文通过对小说《背德者》中人物与故事的分析,提取出纪德对人生的体验和态度。
人;爱情;自由;道德;意识;矛盾
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1869-1951)在法国文学界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表现了人类的问题和处境”,并且因此于194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综合体,这一点从其作品中可见端倪。
《背德者》的主人公米歇尔从小就接受着严肃的宗教教育,直到二十五岁还是“几乎只跟废墟与书籍打交道”,同时他的身体也弱不禁风,甚至在结婚旅行中差点丧生。然而这次不幸却是一个转变的契机:米歇尔在北非的大自然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投身大自然并积极锻炼身体,再加上妻子玛丝琳的精心照顾,身体渐渐康复并强壮起来,最后彻底抛弃了以前的信仰和原则以及生活方式,投入到独立自由的享乐生活中不能自拔。一次次欺骗自己的妻子,甚至在妻子重病缠身之际仍然追求享乐,直到妻子一个人死在房间里时,他还在过着放荡糜烂的生活。
《背德者》里一共有两个典型的人物,米歇尔是个典型的违背道德的人(immoralisme),而他的妻子玛丝琳则是典型的遵守传统道德的人(morale)。不过在故事的最开始米歇尔并不是“背德者”,相反,他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循规蹈矩,遵守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同时,他还疾病缠身。这是旧的米歇尔,代表传统的道德体系并且也代表弱者。但是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之下以及经过北非之行跟大自然的亲近,米歇尔一天天变得强大起来,不只是身体变得健康,他还摧毁了以前的信仰,追求个人主义,走向了违背道德的极端,变成了一个赤裸裸的、原始的“自然人”。这是一个新的米歇尔,这个米歇尔重建了自己的道德体系,那就是无限制地追求一切欲望的满足,可以不顾对他人的损害和对社会的破坏。他抛弃了妻子、财富这些他认为是累赘的东西,成为一个“强者”。似乎“背德”代表了健康和生命,但我们再划分得细一些,如果说他前一个阶段的“回归自然”是复苏了真实本原的人性的话,那最后尽情放纵的阶段就是完全地沉沦到罪恶的深渊了。
而与米歇尔一同发生变化的是玛丝琳,她是贤惠守德的妻子,最开始是健康、美丽的,最重要的是兢兢业业地守护着她的丈夫,为其喜为其悲。然而在米歇尔身体康复之后,玛丝琳却有了变化:“她面颊上的笑意消失了;朝霞尽管染红每件物品,却使我猝然发现她那苍白的忧容……‘玛丝琳啊,有朝一日,也要我护理你吗?也要我为你提心吊胆吗?’我在内心高呼道。我不寒而栗……”。可以看出玛丝琳在一天天变得虚弱,而米歇尔的态度跟妻子照料自己的无怨无悔是不一样的,他的行为更是截然相反,寻欢作乐直到玛丝琳悲惨地死去。这个过程中玛丝琳代表旧的道德体系,是一个逐渐虚弱直到被时间抛下的“旧人”,她的“守德”似乎代表了疾病和死亡,刚好咯最初的米歇尔呼应。
然而不管是与血而终的玛丝琳,还是抛下旧我的米歇尔,作者想要塑造的其实都是悲剧的角色,因为在故事的最后,米歇尔并没有感到解脱或者快乐,反而是无尽的后悔和空虚。纪德并不认为彻底的自由能带来内心的满足。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不只是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理论和技术,也是一种社会人生哲学。对于分析社会、人生问题以及文学艺术具有很大的作用。《背德者》里压抑顺从的玛丝琳和放纵却并未得到快乐的米歇尔,他们的行为都可以借助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层次理论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conscience),前意识(préconscience ),潜意识(inconscience)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意识。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潜意识是一种与理性相对立存在的本能,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动力,也就是追求满足的、享受的、幸福的生活意识。这种潜意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一直在不知不觉中控制着人类的言语行动。前意识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如果画一个横轴的话,潜意识在最后面,而且是无限延展没有尽头的,接下来是前意识,前意识像是一个阀门一样,人本能里所有的潜意识都在这个关口经过筛选后,放一部分人可以察觉到的进入到意识里。
而在谈论精神层次理论的时候,往往应结合人格结构理论即社会化理论分析人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ego)、自我(moi)、超我(surmoi)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可以与潜意识相对应。自我,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自我的表现自然是受意识的控制。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本我是“唯乐”,而超我是“唯美”,自我则在本我与超我的相互对峙中形成。
除非是在特殊情况,比如醉酒、做梦、催眠状态下,其他时候正常的人可以很好地平衡本我与超我,表现出正常的行为。而一些不正常的人,比如精神病患者,也许是作为阀门的前意识受到了损伤,导致太多的潜意识进入意识层面,出现了不正常的行为。米歇尔虽然不是精神病,但他的一系列行为——纵情于享乐,不顾生病的妻子到处旅行,甚至内心希望妻子一死使自己得以解脱,都表示米歇尔的精神状态已经处于正常的边缘了。他的性格里属于本我的部分在不断膨胀,压抑的超我没有喘息的空间,使得自我变成一个道德沦丧,享乐至上的人。他的妻子则认为传统的道德高于一切,美德至上,于是不断地压抑本我,导致了最后悲惨地死去。米歇尔和妻子是两个极端,一个把通往意识的闸口放得太松,一个又把得太紧,结局是一个悲惨地死去,另一个毫无快乐可言,犹如一具行走的尸体。归根到底,纪德还是要批判那个社会,那个宗教,还有当时的家庭对人的精神的束缚。
纪德的一生都被矛盾贯穿着,从一出生就接受两个不同家庭的影响,父亲和母亲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了纪德性格的两面性:对自由的向往和受道德的约束。不辞辛苦与表姐结婚,却从始至终有名无实;他信仰自己的宗教,但又是自己宗教所不能容忍的同性恋……这么多的矛盾使得纪德个性复杂,却也正是这么多的矛盾让他坚定了一个简单的信念,那就是追求真理和快乐,讨厌扼杀快乐的一切伦理道德。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表现,任别人说得天花乱坠,或者任别人对他冷眼相看,纪德都只是一个单纯的纪德,有一颗坦诚的心,一颗了解人类苦难并且愿意为此抗争的心。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才会如常青之树一样生命力旺盛。
[1]纪德.背德者·窄门[M]. 李玉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2]张若名,杨在道.纪德的态度[M].北京:三联书店,1997,8.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 彭舜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 林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
[5]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世纪心理学丛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6.
责任编辑:魏明程
I106
:A
:167-6531(2015)22-0015-02
宁文莉,李娟,宋筱晶/西安翻译学院讲师(陕西西安7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