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
张晓文/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及国际交流学院在读硕士(浙江杭州310058)。
词汇学习在二语习得中至关重要。学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词汇学习,例如语义类别法、死记硬背法、翻译法等等,其中翻译法备受关注。围绕翻译法在二语词汇习得中应用的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国外研究成果占多数。为促进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本文将对国外关于翻译法在二语词汇习得中有效性的研究作一个系统的综述。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中的翻译法包括母语——二语和二语——母语翻译,指的是利用母语来作为理解、记忆和产出二语基础的方法技巧。本综述将从理论论证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对国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1.认知角度。从这一理论角度论证的观点大部分是肯定翻译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作用,主要从记忆力约束、强制输出和联想等认知角度来进行论证。Grace(1998)提出,学习者通过翻译法获得单词意思时,他们就必须将母语和二语联系起来,搜寻两种语言中意思对等的词,而且需要注意两种语言的差异。此外,翻译法通过激活大脑中合适的图式可以让学习者更容易在母语和二语间进行正确的联系,进而更有可能记住单词正确的含义。Barcroft(2009)认为,将陌生的二语词汇翻译成母语进行记忆可以减轻记忆负担。根据Laufer and Girsai(2008)的说法,翻译是一种强制性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巩固自己的二语语言知识。因为在翻译时,学习者需要进行语言输出,但是又不同于自由输出,学习者需要排除掉不合适的单词和结构才能产出好的翻译文本。因此,翻译法可以加强词汇学习,至少和其他学习词汇的强制输出法一样有效。Hummel(2010)宣称学习者进行积极翻译过程中,需要努力将二语中的单词或词组与母语中最合适的同义词搭配起来,这就要求他们将新的信息(二语)和既存知识(母语)联系起来,而且需要在二语词汇间进行比较。这两个过程都可以促进学习者进行更深入、更详尽的学习,从而加强记忆。
2.母语干扰角度。许多老师和研究人员对在二语词汇学习中使用翻译法持否定态度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母语会干扰二语习得过程。在直接教学法和视听教学法中,翻译法是被明令禁止的,不再出现在课堂活动中。在目前最受欢迎的二语教学法——交际法中,在模拟的真实交际活动中学生主要使用二语而不是母语。许多老师认为让学生二语掌握程度接近母语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用二语思考,而不是把二语翻译或重新加工成母语(Liao,2006)。
但是也有相反观点。Corder(1981)认为母语是学习者用来弥补二语习得中不足之处的重要资源。Wen and Johnson(1997)研究发现,低水平的二语习得者觉得翻译法不会阻碍自己的学习,而高水平习得者却明确表示使用母语会阻碍自己的二语习得过程。
3.实用角度。从这一角度出发的观点基本都肯定了翻译法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的有效性。Harmer(1991)认为翻译法可以方便快捷地展示二语词汇,从而可以节省时间,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含义。Prince(1996)也认为翻译法将陌生的二语词汇和学生自己熟悉的母语词汇联系起来,从而可以帮助他们进行更高效的记忆。二语习得者经常利用翻译法来帮助自己进行二语理解和记忆,他们认为翻译法在自己的二语习得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Liao,2006)。
尽管二语教师普遍认为翻译不应作为获取二语词汇的方法,但是许多实证研究却证明了翻译法在二语习得中的有效性。
Grace(1998)设计了一个实验,验证提供母语翻译帮助学生记忆二语词汇的电脑辅助语言学习软件是否真能达到预期效果。实验将108位初水平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使用该软件,另一组则不用,其他变量相同,两组学生在相同时间内记忆相同的单词,结果发现使用该软件的一组表现更好,从而证明了翻译法可以促进二语词汇的习得。Ramachandran and Rahim(2004)将60名英语学习者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控制组,其中实验组使用翻译法进行词汇教学,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学生在回忆词汇含义时表现得更好。 Laufer and Girsai(2008)研究了对比分析和翻译法在习得词汇和搭配上的效果。实验对象选择三组母语和二语水平相当的高中生,三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在相同时间内进行二语词汇教学学习相同的词汇。第一组采用意义集中法(meaning focused instruction),第二组采用非对比形式集中法(non-contrastive formfocused instruction),而第三组则采用对比分析和翻译法(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学习的词汇包括10个不熟悉的单词和10个词组。 一周后,研究者采用积极回忆和被动回忆对三组进行测试,结果发现,采用对比分析和翻译法的第三组效果超出其他两组。
但是也有学者的实验结果对翻译法的效果提出了质疑。Hummel(2010)对191名英语教学专业的法国学生进行实验。实验对象先后分别使用三种方法进行词汇记忆:(1)母语——二语翻译;(2)二语——母语翻译;(3)死记硬背法。测试发现前两种翻译法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死记硬背法要比翻译法效果更好。
有的研究则关注使用翻译法学习二语词汇在不同水平二语习得者中的不同效果,也有的研究关注该方法的效果是否会随着个体在性别、语言水平等方面的不同而出现差异。例如,Grace(2000)研究了翻译法在不同性别群体中的效果,结果表明,翻译法对两种性别群体在二语词汇学习中效果相当,没有明显差异。在Prince(1996)的实验中,实验对象依据他们二语水平的不同被分为高低水平两组,实验设计中包括学习方法(learning condition,L)和回忆方法(recall condition,R),两种方法又分别包括情景和翻译两种变量(context and translation),即对两组中的实验对象都进行了四种词汇学习和测试(TL-TR,CL-CR,TLCR and CL-TR)。结果表明,翻译法对高低水平的学生都有效果,但是低水平学生在利用翻译法回忆单词时表现出了劣势,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使用所学单词进行翻译产出。
尽管许多二语教学人员在教学中尽量避免翻译法,并且倡导学生在二语学习中尽量不要使用该方法,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翻译法在二语词汇学习中确实是有效的。因此,老师们也许应该改变自己对这种传统学习方法的态度。当然,以上的综述和发现并不表明翻译法是绝对有效的,从以上的理论论证和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关于翻译法在二语词汇学习中的有效性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这就需要相关研究人员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探索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影响翻译法的有效性。例如,我们可以探索翻译法是否对习得者在学习不同类型的词时有不同的效果,已经证实的翻译法的有效性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此外,我们还可以研究除了词汇学习,翻译法在二语习得的其他过程中,例如阅读、写作等所起的作用。相关研究在国内还很不足,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相关研究以促进国内二语教学和研究工作。
[1]Barcroft,J.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in intentional L2 vocabulary learning[J].Language Awareness,2009(1):74-89.
[2]Corder,S.P.,&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Vol.112)[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3]Laufer,B.,&Girsai,N..Form-focused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A case for 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008(4),694-716.
[4]Liao,P.EFL learners’beliefs about and strategy use of translation in English learning[J].RELC Journal,2006(2):191-215.
[5]Prince,P.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The role of context versus translations as a function of proficiency[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6(4),:478-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