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珩
自然灾害中的危机传播策略
王 珩
在地震、台风、暴风雪等自然灾害中,灾害信息传播对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灾区群众心理压力的释放以及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灾害信息传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有效的信息传播策略。
自然灾害;信息传播;新闻价值
[作 者]王珩,鞍山师范学院教授。
如今,我国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使得受众对于自然灾害产生极大畏惧心理。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防止自然灾害产生的社会后果,需对自然灾害信息进行合理有效传播,让受众及时了解灾害情况,避免过度恐慌,在面对灾害时做到临危不乱,并具有较强的应对能力。
(一)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危害的自然变异的极端事件,如地震、洪涝、旱灾、台风、冰雹等,每年都会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生,并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而我国又是世界上受灾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二)自然灾害信息传播
自然灾害信息传播,是指在灾害发生前后及其发生的过程中,通过大众媒介如电视、报纸以及其他传播渠道,在不同组织如政府、社会团体与公众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活动,即针对灾害现象,社会各组织采取大众传播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1]此传播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抑制谣言的产生,利于各社会组织有效开展相关救援活动,减少损失,更会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意识和面对灾害的应对能力。
自然灾害由于其事件的偶然性、突发性,处置事件的紧迫性、危急性以及事件影响之深远,使其区别于其他灾难事件,容易成为头版头条,也容易滋生谣言。整体而言,当前我国自然灾害信息传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传播不及时,成谣言“温床”
自然灾害因其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而受到社会极大关注,具有相当大的新闻价值。因此,不管是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新闻媒体都应该及时进行报道与传播,使公众及时了解灾害情况,增强防灾意识。只有这样,公众才不会在应对时产生恐慌、畏惧之情。但有时或出于客观条件的原因,导致新闻媒体无法直接深入灾害现场,无法了解现场的情况,因而不能第一时间进行详细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谣言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
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由于强大的震级和数次的余震,使得基础设施受到巨大损坏,道路、铁路中断,电力、通信瘫痪,导致救援人员、救援车辆无法进入灾害现场,增加了救援难度。新闻媒体无法第一时间深入灾区进行详细报道,使灾区中的受众无法知晓外界救援信息,也让灾区外的社会组织和公众无法了解灾区真正的情况。正因为这种“进进不来,出出不去”的局面,给谣言的产生带来了空隙,使得谣言四起,危害社会安定与蛊惑公众。如所谓“女警及其家人搭建救灾帐篷,在帐篷内喝酒、打麻将”“四川省卫生厅干部在灾区殴打志愿者”“汶川地震造成生态破坏,盐被污染”等,之后都被确证为谣言,但这些虚假信息在一定时间内,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过度渲染,造成社会恐慌
新闻报道讲求真实客观,以客观事实为报道依据。这应是新闻媒体遵守的首要职业操守,也该是新闻报道的首要原则。但由于自然灾害现场大多会伴随着大量血腥、痛苦、恐怖的画面,所以如果将这些画面都一一加以呈现,势必会造成公众的恐惧心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原则,因为新闻固然追求真实,却也受道德制约。连篇累牍的使用血腥图片,或在某一自然灾害报道中对某些场景不加节制的语言描述,会产生主题之外的不良效应。
媒体对于地震、冰雹、暴风雪、旱灾,总是特别眷顾,绘声绘色地报道恐怖万状的场景,因为它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但过度地悲情渲染、恐怖刻画,则极易引发社会恐慌,形成恐慌文化,从而造成受众非理性的反应。这种倾向在传播效果上,会让公众在惊奇之后,最终产生反感,甚至损害他们的生存信念,所起作用可能走向新闻原初动机的反面。
(三)缺乏深度解读,引起阅读疲惫
一个事实之所以被媒体报道,可能是因为它异乎寻常,极好或极坏,特别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自然灾害就属于这类事实,它集合了重要性、时新性、接近性等多种新闻价值的素质,素质级数较高。但媒体若只是一窝蜂地围绕某场自然灾害进行相似的报道,而不是提供新视角新信息对其进行深度解读,那么即会造成新闻内容的重复,出现阅读疲惫的情况。这对于自然灾害信息传播来说,就无法产生更多传播效果,达到目的。
今年降水持续,南京部分地区变“水城”即为一例。由于今年南方梅雨季时间的延长,使得南京部分地区在持续性的降水中变成了一座“水城”。于是,相关新闻媒体接二连三对之进行报道,如《今年梅雨量或多两成易引发洪涝灾害》《南京持续降雨城区受淹急排涝》《南京暴雨致内河漫堤村庄被淹局地水深达2米》等,这些新闻报道毫无疑问都再现了事实,却大多雷同,往往缺乏深度解读——比如为何遇特大暴雨或持续性降水时,城区就会积水变成“水城”?如此,会使公众对于此类报道失却新鲜感,产生阅读疲惫,或许只看看标题,而不愿读正文。这种缺乏深度解读、内容重复的传播,是“懒人新闻”,有敷衍了事之嫌,并未起到此类传播应有的效应。
(四)宣传教育不足,防灾意识淡薄
自然灾害信息的传播,不该仅仅止于灾害发生时,而应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都进行合理有效的报道。比如日本,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新闻媒体在不断地摸索努力中,形成了一套符合其自身的自然灾害信息传播体系,为公众有效防灾避灾提供了明确的信息指引。正因为如此,在2015年7月16日日本宫城县地震中,就没有产生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的伤亡。这便深刻诠释了“信息资源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2]。
所以,在自然灾害信息传播过程中,也要注重灾害发生前的预警教育,增强公众防灾、避灾的应对能力。如果我们在2008年汶川地震前就做好相关自然灾害信息传播,提供相关避险逃生知识,那么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中可能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财产损失,也会减少由于丧失最佳逃生时间所导致的人员伤亡数量。
要想使自然灾害信息传播达到应有的传播效应,就需要从政府机构、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角度,针对传播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传播策略。具体说就是使相关各方密切配合,由政府机构负责并通过多种渠道发出通知,新闻媒体跟进配合进行广泛报道,扩大传播效果,从而达到使社会公众及时知晓灾害信息,提高自身应对能力,减少损失的结果。
(一)政府机构角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信息传播制度。救援活动的开展、灾后的重建等,这些都离不开健全的自然灾害信息传播制度。政府机构只有建立健全了此制度,才能使得救援活动有序开展,也会为灾后的重建提供极大帮助。政府机构有必要将此列入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使自然灾害信息传播在其中发挥应有作用。
其次要坚持信息公开。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将信息第一时间利用主流媒体进行公开发布,使公众及时了解到灾害情况,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以避免谣言的滋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重视和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使公众有了能识别谣言的“火眼金睛”,避免出现非典时期“飞机在北京天上撒药消毒”等谣言满天飞的情况,这就是“流言止于公开”的道理。
再次,要加大防灾避灾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应对能力。政府机构要注重日常相关防灾宣传教育,注重点、面的结合,不要只是在为了配合相关活动时进行应景式的宣传教育。比如,除了在纪念汶川地震之日而加强相关地震教育时,更应注重在平时就要将这种教育于潜移默化中使社会公众接受,帮助公众从心底牢记防灾避灾的知识,增强应对灾害能力。
(二)新闻媒体角度
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原则,积极引导自然灾害信息的传播。要遵循新闻报道的党性原则,树立国家大局意识,注重舆论导向,配合整个救灾赈灾活动有序开展。
坚持真实客观的报道,避免过度渲染和炒作。自然灾害的出现总会伴随着一些血腥、触目惊心的场景和画面,所以,新闻媒体要在坚持客观报道的同时,避免过度渲染,不要给公众营造一个恐慌的环境。只有这样,公众才能真正了解事实的真相,满足自我求知心理,进行合理的思考并给出反馈,而不是被媒体左右,无法进行理性思考。
加强对新闻报道的深度解读,增强自然灾害信息传播效应。不要总是对某一自然灾害进行最基本的报道,这样易使公众产生阅读疲劳。要学会通过此次灾害进行深入解读,不仅要使公众了解灾害的基本情况,更要通过深度解读,使公众了解此类灾害的相关知识,起到教育作用,从而也可以给政府建设自然灾害应对机制时提供十分有利的帮助。
(三)社会公众角度
增强自身识别能力,不要被谣言所蒙蔽。保持自我理性思考,对于一些不确定的报道不要再进行传播。要多关注权威媒体发布的报道信息,从而及时了解情况,增强自身识别能力。
增强自身防灾意识,从而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做出最正确的选择,避免受灾害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阅读相关防灾避灾的教育手册或知识,使自己能牢记较多的灾害应对常识。
丰富传播形式,配合参与报道。自然灾害来临之时,会对基础设施形成不小的损坏,此时就会使得灾害信息无法及时进行传播。这时,处于灾害区的公众要通过可利用条件,将灾害现场情况及时进行传播。这不仅可以使救援团队知晓情况,从而提供相应有效救援,也可帮助自身获得更大几率的求生机会。
自然灾害信息的传播,不仅仅关乎社会公众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更会有利于我们了解自然灾害,从而对此类灾害进行有效预防,防止下次面对之时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我们要积极找出并认清自然灾害信息传播中的问题,使政府机构、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相互合作,共同解决传播问题,促进我国自然灾害信息传播机制建设,提高社会和公众的应对灾害能力。
[本文系省社科联2014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我国灾害信息传播的机制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4lslktziwx-02)的阶段性成果]
[1]张筱瑛.我国灾害信息传播的机制及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
[2]杨黎.日本自然灾害的信息传播及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