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文盛 李芳芳
部校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现状及其发展浅析
单文盛 李芳芳
深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动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部校共建的总体目标。继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首创“复旦模式”,其他各高校也在借鉴复旦做法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总结出部校共建的发展模式。但同时,特色人才的培养以及专业型人才的空缺等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部校共建;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
[作 者]单文盛,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芳芳,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4年是部校共建新传院全面推进的一年,随着深入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思想的提出,新闻界掀起了深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动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育质量的部校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举措。
部校共建最初开始于2001年12月24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签订共建新闻学院的协议。现在的复旦新闻学院共建已经13年,成果非常明显,得到了中宣部包括社会的肯定。“所谓共建,主要内容包括四块,一是引进业界导师到学院来上课,安排学生到媒体实习;二是学院老师到媒体挂职;三是学界与业界进行媒体项目融合,相互提供指导和帮助;四是通过共建为社会和媒体提供与新闻传播有关的培训教育。”复旦大学的共建特色主要体现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引进来”是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邀请传媒界精英设置必修课程以及开展系列讲座。由新闻界的资深媒体专家在新闻学院挂职,站上讲台授课,通过讲述自己丰富的从业经验使学生对于理论课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此外,2009年还开设了“媒体进课堂”系列讲座,传媒界牛人通过分享自己的从业心得以及所从事职业丰富的经验使得新传院的学生在理论课之外感受了新闻传播不一样的风采。
“走出去”指的是在校任职老师深入一线,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如报社编辑部等,通过了解报纸的编辑、排版等一系列的过程,结合自己的理论储备,再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就有了依据,不至于照本宣科,空谈课本,也提高了老师授课的自信和学生听课的热情。
(一)总结推广“复旦模式”的共建经验
在“复旦大学模式”成功之后,中宣部、教育部于2013年12月20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做法经验,指导包括北京、江苏、山东、安徽等在内10个省市的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签署共建协议。推动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业界与学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培养造就高素质后备人才。
(二)中央媒体与地方高校共建
2014年4月29日,光明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共建“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成为中央媒体与高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的首例。
此后,与高校共建的中央媒体分别为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央媒体与高校新闻学院展开共建,将部校共建的发展推向另一个高潮。中央媒体的加入将最专业的实践经验带入高校,将进一步丰富部校共建的内容。
(三)部校共建在全国范围的开展
目前已完成部校共建的省份显示如下:
图1: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省份分布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月,全国包括10所试点高校在内共有28个省份与当地高校的新传院完成了部校共建。
根据统计资料,部校共建大学按照学校类型来看,综合类和师范类大学所占比例分别为59.375%、31.25%,理工类、艺术类和民族类大学分别占9.375%、3.125%、3.125%(如图2)。而按照学校属性或类别划分,985、211大学明显占大多数,分别占总数的34.375%、56.25%,而普通大学仅占25%(如图3)。
图2:按学校类型各共建高校所占比例
图3:按学校属性、类别各共建高校所占比例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各省市委宣传部在选择共建高校时,更偏重师范综合类的高校,除了考察所在省市高校的学校类型以及新闻学院的发展现状外,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办学条件也是选择共建高校的一个重要因素。部校共建的实质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如果只是根据学校的总体能力,而不是根据新闻学科的发展状况综合考察,就偏离了教育部关于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以及教育资源公平的初衷。
复旦大学模式为其他部校共建的高校提供了蓝本,在复旦大学之后的高校纷纷在借鉴复旦大学做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各高校共建做法可以总结为以下模式。
(一)省市委宣传部的做法
1.设立组织管理机构,制定相关规定。部校共建后新闻学院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省委宣传部以及高校的领导,建立院务委员会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如陕西省委宣传部就在陕西师范大学设立了院务委员会,并且由部校领导为院务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院务委员会成员包括省宣传部领导、陕师大领导以及中央驻陕主要媒体、省市主要媒体领导。
除了陕西省以外,云南省、贵州省以及广西也召开了共建院务委员会,贵州省还通过了《共建传媒学院2014年主要工作安排及经费预算》,将共建后的新闻学院的建设纳入实际工作计划中。
2.建立培训实践基地。目前成功建立培训实践基地的有内江市,内江市委宣传部提出由党委政府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也为学生建设了持续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天津省委宣传部为天津广播电视台、今晚报社、北方网授牌,将其设立为“天津市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将培训实践基地的举措落到了实处。
3.提供经费支持。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建设除了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外,还需省委宣传部给予建设经费上的大力协助。在经费支持上,甘肃省委宣传部已在部校共建会议上做出承诺,甘肃省委宣传部将在经费投入、专业建设和人才保障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持;湖南省委宣传部也保证将在今后四年内以项目建设方式支持湖南师大部校共建,并计划将于今年支持500万元用于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建设中;而山东省预计投入的500万元共建启动资金,目前也已全部到位。
(二)共建高校的做法
1.吸引优秀编辑记者承担新闻教学任务。深入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观还需要有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记者、编辑等一线新闻工作者作为领头羊。
浙江省引进优秀的一线新闻工作者参与新闻教学任务,教学的形式有单独授课、合作授课以及开设讲座等;海南师范大学则聘请媒体专家到新闻学院讲授新闻课程;兰州大学、西北师大除了每年从媒体选派10名人员到2个新闻学院兼职或挂职之外,还选派2个新闻学院的6名教师到媒体兼职或挂职,这样就与新闻部门建立了互聘交流机制,有利于共建骨干队伍,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湖南师范大学也开展了从业人员互聘工作,每年选派不少于5名新闻单位优秀编辑记者到共建院校兼职或挂职授课,选派不少于3名新闻学院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
2.开展系列讲座。吸引名编辑进课堂,将从业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只是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观的其中一步,开展专家系列讲堂,建立良性的专家交流共享机制,能够有效地打破高校与新闻媒介之间原本堵塞的瓶颈。
海南师范大学和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均借鉴复旦大学做法,开展“名编辑名记者进校园”系列讲座;南京大学则将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统领课程,邀请省内主要新闻单位名记名编走进校园,将业界大讲堂等特色课程搬上课堂,由传媒业界知名大拿带着案例来主讲。经江苏广电等单位邀请给员工作讲座的专家,也会到新闻传播学院作交流。新传院邀请的专家,也会到省广电等单位作实务交流。
3.创新新闻教学内容。“新闻教育的基本职责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教学是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人才的重要一环。“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新闻教学全过程,融入新闻人才培养各环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打牢思想政治基础。”
海南师范大学在教学内容中,列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职业伦理道德等课程,并适当增加了实践课的时数;南京大学新闻学院专门开设了“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同时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列为全院新闻传播类必修核心课;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编写精品课程,翻译新闻专业教材,修订完善课程体系。
4.完善教学条件。除了理论上的充分准备,硬件设施也要跟得上共建后新传院的发展。先行者如海南师范大学,其新闻传播系实验室从200平方米增加到500多平方米,并增加了相关的先进实验设备,对于学生参与节目制作,提高动手能力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通过分析高校与各省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的做法,可以看出“在媒体与高校共建的模式中,双方的从属关系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双方更多是一种合作和相互辅助的关系,即媒体为新闻学院提供资金、实习基地、技术指导、兼职教师等方面的帮助,新闻学院则为媒体输送人才和提供职后培训等。”各省市党委在和当地高校共建新传院时,都将目标定位于旨在携手培养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的一流新闻人才,并且措施都表明会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实践基地建设、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交流。相对于“复旦模式”,各高校部校共建的发展模式更为全面。“然而,能根据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和区位情况凸显自身特色,并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培养实践仍不多见,特色型人才培养体系尚处缺位状态。切实提升新闻教育质量,尤其是确立培养特色成为当务之急。”
[1]郑海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是一盘好棋[J].青年记者,2014(27).
[2]王健.融合学界业界资源共建新闻人才摇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尹明华访谈录[J].新闻记者,2014(10).
[3]郑海鸥.走好新闻人才培养这盘棋——写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之际[J].中国报业,2014(19).
[4]王大丽.中国新闻教育新热潮:部校共建[J].新闻大学,2015(1).
[5]周云倩.部校共建与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青年记者,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