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进规律及其处置对策研究

2015-12-17 03:20:26兰月新
传播与版权 2015年9期
关键词:群体性舆情

马 龙 黄 威 兰月新 张 鹏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进规律及其处置对策研究

马 龙 黄 威 兰月新 张 鹏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民众了解国内外事件的渠道变得多元化与自由化,网络舆情随之形成,并迅速成为主导社会舆论的一股重要力量。由群体性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成为政府关注和控制的重点。本文通过阐释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进的发展周期,探索和建立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进的三种模式,针对性地提出减小网络舆情影响力的处置对策,为政府部门实践探索提供理论参考。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进规律

[作 者]马龙、黄威、兰月新、张鹏,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一、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变革之交,社会各项矛盾频发,尤其是群体性事件已经演化成为反映社会深层次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与此相对,借助互联网这一高效、便捷的媒体传播平台和自由开放的舆论空间,网络舆情已迅速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舆情。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手机网民数量达5.59亿[1]。网络这柄双刃剑在成为丰富和便利大众生活的有效工具的同时,随之产生的大量负面舆情也给党和国家的政治环境增添了风险。故此,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进规律及处置对策的研究具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当前已有一些学者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演进规律进行了研究(见表1),并根据演进过程中的时间要素对演进阶段进行划分。总结有三阶段、四阶段与五阶段的划分。三阶段[2-4]的演进规律表现较为简洁、明了,并具有抽象性的优势,但缺乏相应的创新性、解释力,不能够反映舆情变动的内在过程及具体特点;四阶段[5-9]的演进规律注重反映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某种特点,但演进规律的内在逻辑性和前后接续性特点表现得不明显;五阶段[10,11]的演进规律能较好地反映由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变化,但在反映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方面不具有较好说服力。综上可知,对网络舆情演进规律的研究都侧重于网络舆情发展周期,而对于发展过程中的网络舆情的影响力等其他因素不曾涉及。基于此,笔者在充分验证群体性事件和网络舆情相生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进的五阶段的发展周期;并突破时间因素,依据发展周期各阶段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提出演进的三种模式;最后相对应地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置对策加以研究。

表1: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进阶段的划分

二、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可分为两个方面:从舆情的形式上来看,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具备网络舆情的基本属性,如自由性、即时性、互动性、膨化性;从舆情的内容上来看,它又具备了群体性事件演进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某些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消极性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都是围绕群体性事件起因和性质展开的一系列的报道和评述。究其群体性事件本身,对公共社会安全以及国家政治稳定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势必加重民众社会心理负担,降低政府执政公信力,增加社会风险隐患。另外,由于我国社会矛盾突出,民众中多有“仇富”“仇腐”等心理。在面对群体性事件时,民众趋向于同情社会弱势群体,而不注重群体性事件双方的权责过错,盲目地将责任推向社会强势群体和政府部门。这样易于形成消极偏见,误导公众,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二)极化性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在演化过程中,常常体现出极化性的特征,这是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所决定的。群体性事件常伴有一定规模、不同程度的暴力冲突或暴力威胁,这是社会矛盾激化外化的一种具体表现。群体性事件中直接参与者的诉求观点往往都是极端尖锐的,产生的社会后果可能也是非常严重的。因此,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往往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致使舆情氛围尖锐,对立观点极化,难以形成理智、客观的舆情氛围。

(三)片面性

就网络舆情的自由性和群体性事件的复杂性而言,要详细、准确、全面地了解一起群体性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舆情主体来看,个体民众可以作为舆论单位,通过网络信息发布平台,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干预。而个体获悉的信息往往有所疏漏,缺乏说服力和证明力。甚至有的人断章取义,恶意炒作,从而扩大自身观点的影响力,这样使得原本并不明朗的事件过程更加扑朔迷离。而异化的事件经过或片面的事件情节往往被聚焦放大,让广大民众对事件的本质认识产生偏差。

三、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进规律

(一)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发展周期

根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特有的特征和舆情演进的客观规律,笔者从微观角度分析研究,认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进的发展周期具备窗口期、激增期、高峰期、衰退期和平抑期五个阶段。

1.窗口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窗口期是指有关群体性事件的报道和舆论初见端倪但尚未引爆,这一时期网民对该群体性事件关注度还不高,对事件梗况还不了解,没有形成统一有力的核心意见,因此该阶段是遏制网络舆情形成的最佳时机。但由于舆情范围影响力过小,观点分散,不易受到有关部门察觉,政府职能部门和网络监管机构必须进一步加大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能力。

2.激增期。随着舆情的发展,进入激增期后,群体性事件关注度迅速升温,网民关注人数以指数型增长,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舆论开始凸显,分散的观点也开始围绕群体性事件性质进行多极演化。因此这一时期是舆论引导介入的最佳时期。

3.高峰期。越过网络舆情传播速率拐点[12],进入高峰期,表明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热度[13]趋于最大,影响率开始放缓以致消退,事件关注度趋于饱和。在这一时期,网络舆论观点高度集中,网络能量趋于稳定,舆情发展得到缓释和控制。

4.衰退期。度过高峰期后,舆情进入衰退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关注度逐渐降低,网络能量也逐步减弱。此时要注重舆情的平稳过渡,防止峰潮反弹。

5.平抑期。最后舆情进入平抑期,网络能量释放殆尽,关注度降至低位平衡点,如果没有群体性事件二次刺激,将不会出现舆情周期的复现。因此在这一时期,妥善处理好群体性事件的收尾工作是防止舆情反弹的有效途径。最终处置工作不仅应当视为化解舆情影响的措施手段,更应当作为化解社会生活矛盾,维护国家公共安全的应有之举。只有这样,才能够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使得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没有植根的土壤。

(二)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进模式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相伴而生,其两者之间的相生关系是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演进规律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笔者认为,以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在群体性事件不同阶段的产生为参照标准,可建立以下三种演进模式:

1.即时同步型。即时同步型是指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其相对应的网络舆情同时出现的一种模式。舆情的发起时间与群体性事件的发起时间基本相一致,如同现场直播般,为网民大众实时播报和传送群体性事件的最新进展和情况;同时网民依据事件的发展展开评论和交流。例如“广东茂名市民游行反对PX项目”事件,有很多网友通过手机公开血腥图片并配图文字来描述现场画面。同步型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通常与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对群体性事件采取应急行政干预和临时执法活动可实现对舆情的引导。

2.事中介入型。事中介入型是指当群体性事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被公共网站或个体网民挖掘出来,发布到网络中,进而形成的一种网络舆情。例如“四川什邡宏达钼铜项目群体性事件”,事件发展到第二天进入矛盾激化期才被广泛关注。这类舆情发展迅速、影响力强,加上之前所发生的事件内容有可能被歪曲和异化,从而使得追溯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变得相对困难。此外由于事态仍然在进一步发展,舆情的发展势头并不会随之减弱。此时意见领袖的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和明显。他们会对还没有盖棺定论的事件性质贴上自己的意见标签,主导舆情导向,甚至影响到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走向,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形成舆论压力。

3.事后反馈型。事后反馈型是指群体性事件基本平息后,有关该事件的相关内容才在网上曝光,进而形成的一种网络舆情。例如“山东平度拆迁事件”,事后并没有引起关注;而由于当事人陈宝成的从业、求学经历,此事才被广泛关注,舆情初步发酵。相对前两种网络舆情而言,事后反馈型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明显要减弱许多。网民趋向于对事件最终处置结果的了解,而不会对事件发展的具体内容进行持续关注和深挖。鉴于反馈型舆情影响力取决于群体性事件的最终结果是否符合大众网民的心理预期,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是化解反馈型舆情负面效应的最有效手段。

四、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处置对策

笔者认为,事中介入型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具有最大的潜在威胁和影响力。该类舆情产生于群体性事件发展或高峰期,舆情发展速度快,影响程度深,给予政府的反应和处置时间相对最短,在关注热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处置不善将可能引来新的舆情波峰,让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而同步型网络舆情则表现为事态明朗化和发展阶段化,给予行政部门相对充分的时间去处置和化解群体性事件,为舆情趋利向好的发展奠定事实基础。同时,同步型网络舆情从形成到爆发有一个发展过程,该过程给予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了可能,使得舆情在萌芽状态就能够有效得到遏制乃至化除。反馈型网络舆情的模式属于行政手段前置,是最为积极的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处置方法,意为在群体性事件处置完毕后,产生和爆发的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产生后,主要针对网络舆情实施干预和导向,引导民众正确认识群体性事件性质,最大限度减小社会负面影响力,重塑政府公信力。综上所述,从实践角度出发,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相应措施和手段将介入型网络舆情积极转化为同步型或反馈型网络舆情,尽量减小爆炸式的网络舆情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而后再积极谋求化除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所带来影响的方法和途径。

结合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演进模式,针对其发展周期各阶段的不同特点,笔者尝试论证三种网络舆情模式转化的理论可行性,研究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置对策。

(一)介入型网络舆情向同步型网络舆情的转化

一是加强网络监测预警能力,增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热点捕捉预见性。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产生并非没有先兆,许多苗头隐藏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如何及时准确地监测和定位这些信息,将是有关部门在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时掌握主动权,赢得话语权的关键。为此,必须大力加强网络监测硬件技术的开发和软件机制的创新,促进网络监测、定位、追踪网上信息的能力。

二是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权威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只有将行政执法公开化,主动接受民众的监督,才能最大限度地赢取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主动“揭丑”和自我“亮底”是政府表明其执政能力和自纠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断绝少数“网络推手”[14]做文章的路子,以此与广大民众形成充分互信,平等坦诚的政治环境。因此,主动公布群体性事件的原委,将在网络舆情中先声夺人,赢得民心,有效辟除小道消息和谣言,消除各种舆论噪音。

三是注重网络舆情引导,促建良好舆情氛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鼎指出,在2009年群体性事件和其他一些突发事件中,现场民众和网民非理性情绪抬头,有蔓延趋势。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诱发“群体极化”现象,威胁到社会正常秩序。例如在“广东茂名市民游行反对PX项目”事件中,一些不当行为限制了公民表达权与参与权,致使网民情绪反应较为激烈。因此,实施网络引导,积极营造良好的舆情氛围显得格外重要。首先,群体性事件当事部门人员在网上发帖或参与讨论,澄清真相;其次,另外积极引导一批意见领袖,在群体性事件舆论中伸张正义,引导舆情走向。

(二)介入型网络舆情向反馈型网络舆情的转化

一是完善网络监管体系,延迟网络舆情的产生。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失实渲染和宣传,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对网帖及时进行删除和屏蔽,防止虚假言论和负面观点控制网络舆情,为群体性事件的解决营造一个纯净的网络环境,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为政府部门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争取时间,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树立“第一时间”处置原则,建立快速反应联动机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突发事件应对的“黄金4小时”,将以传统平面媒体报道事件处置的“黄金24小时”的第一时间,缩短至网络媒体下的4小时。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影响的问题上必须提高认识,加大投入,扎实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群体性事件预防与处置方案,形成政府各部门间协调配合,统筹合作的联动机制,大力提高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应急能力,为舆情引导争取主动权。例如在“宁波镇海PX项目群众聚集事件”中,宁波市公安局在事发后1小时便借助微博呼吁民众理性表达诉求,同时对谣言及时澄清,有效遏制了事件的恶性发展。

三是积极推进和谐网络环境建设,减弱负面网络舆情影响力。通过网络普及式教育,增强网民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理性意识、国家主人翁意识,宣扬正确的舆论导向价值观,推进网络舆情法制化建设,教育广大网民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到网络舆论中来,为国家的和谐网络环境建设发挥自己应有的力量。以此从根源上减少负面舆情的产生。

五、结语

当前,互联网已融入现实社会当中,逐渐模糊了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的界限。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能够在网络平台上迅速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如果政府对于群体性事件处理不当,将会进一步激化矛盾,促使事件的恶性发展。由此可知,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是现实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政府部门必须更新理念,对网络舆情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把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和演变规律,在完善网络监管体系、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及时发布信息的基础上,掌握应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主动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L].http://www.cac.gov.cn/2015-02/03/c_1114222357.htm.

[2]叶国平.从网络舆情的影响看群体性事件的疏导与化解[J].理论与现代化,2012(4).

[3]陈月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陈一.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形成与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

[5]易承志.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分析[J].情报杂志,2011(12).

[6]向杰.网络舆情及其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7]常锐.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8]张小伟.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9]周林裕.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2009.

[10]邹雨轩,黄海啸.公安机关管控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有效途径[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2(4).

[11]解科范,赵湜,陈刚,蔡文静.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原理及集群决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4).

[12]兰月新,邓新元.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进规律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1(8).

[13]张一文,齐佳音,方滨兴,李欲晓.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10(11).

[14]王子文,马静.网络舆情中的“网络推手”问题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1(2).

猜你喜欢
群体性舆情
数字舆情
微信时代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及其应对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聚变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学习月刊(2016年19期)2016-07-11 01:59:44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24期)2016-02-11 03:34:38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
每周消费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