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农业进一步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2015-03-19 23:49:53狄大伟
传播与版权 2015年9期
关键词:闽台农地福建

狄大伟

闽台农业进一步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狄大伟

自第一家台资农业企业于1981年落户福建诏安,闽台农业合作已经进行了34年。随着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发展,闽台农业合作的地位越发重要。在两岸合作不断升级的大背景下,探讨如何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乃至海峡经济区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闽台农业;产业链;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

[作 者]狄大伟,海风出版社。

一、闽台农业合作在两岸经贸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为推进闽台农业合作,自1981年首家台资农业企业落户福建诏安以来,福建省先后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加上台商对福建越发认可,从而推动闽台农业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1997年,福建省两个地级市——福州、漳州,获批成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闽台农业合作逐步转为产业整体配套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时间也趋于长期。

在闽台经贸合作乃至两岸经贸合作中,闽台农业合作始终发挥着示范窗口的重要作用。受益于福建与台湾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比较相似,闽台农业合作的优势短期内无法取代,因此,在台湾与大陆的农业合作中始终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2005年7月,国家正式批准福建建设“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实验区”,闽台农业合作成效逐步得到高层的充分肯定,这为推进闽台农业进一步合作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随着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发展,闽台农业合作的重要性已经日益显现。闽台农业合作推动了两地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与整合,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这一模式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了一条可借鉴、操作性强的路径。另外,借助闽台农业合作平台使台湾同胞对大陆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增进了两岸的了解和信任,增强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

二、闽台农业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一)闽台农业生产的互补性

闽台农业合作能够进一步深化得益于两者在农业资源要素、生态、区位上有很强的互补性。首先,农业生产要素在闽台区域间的流动与整合。福建农业发展需要台湾的资本和技术,台湾农业发展离不开福建土地和劳动力,两者优势互补能更好地促进两岸农业发展①王庆:《闽台农业合作背景下福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其次,福建与台湾在农业地理和气候条件上具有相似性。福建年平均气温为17℃~22℃之间,年平均降雨量为1400毫米左右。境内少见霜雪,无霜期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具备了山、海、田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地理条件。台湾岛年平均温度在22℃左右,年降雨量在1500~3000毫米之间,属热带、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多风是其气候的主要特点,为种类繁多的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后,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福建平潭县与台湾新竹市相距只有7O海里,福州到马祖也仅为34海里,厦门离金门最近处只有1600米。福州长乐机场、厦门机场到台北桃园机场、高雄机场,飞行时间仅半个小时。②黄绍臻:《论闽台经济的互补性与经济互动的可能性》,《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第34-36页。

(二)闽台农业合作具备良好的基础

闽台农业合作对福建和台湾两地的农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方面,闽台农业合作对台湾农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目前,台湾土地、劳动力资源要素日益稀缺,台湾农业必须将土地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转移到岛外,将有限的资源投入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农业;台资农业企业雇佣福建当地农村劳动力,大都无须解决员工的住宿、交通等问题,从而节约了生产成本;通过闽台农业合作,台湾农业可以借助福建为跳板,开拓大陆地区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福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一是促进福建农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借助多年的闽台农业合作,福建引进了不少台湾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设备,极大地提高了福建农业科技水平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截至2012年底,引进良种2500多个,其中150多个已规模推广应用;引进农业设备5000多台(套)。二是优化了福建农业产业结构。闽台农业合作现在开始逐步进入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物流、农产品交易市场等新领域。这些领域的合作正逐步优化福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推动福建农业转型升级。

三、闽台农业进一步合作的必要性

(一)农民利益未得到充分保障影响闽台农业合作的稳定性

目前,闽台农业合作的主要模式是“公司+基地+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农户在此模式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不能分享产业化经营的收益,还要承担市场供求变化对企业不利时的风险①林卿:《闽台农业合作:海峡经济区发展之先行》,《发展研究》,2009年第1期,第39-45页。。另外,受限于我国现行农地制度,农村土地难以按市场化方式配置。地方政府与村级自治组织为促进闽台农业合作,通常实行低地价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台资。因此,转让农地承办权的农民只能得到较少的补偿,这往往造成事后纠纷不断,影响闽台农业合作的稳定性。同时,部分台商也常由于当地农民的违约和恶性竞争而利益受损。

(二)市场竞争导致福建区位优势弱化

长期以来,福建作为对台前沿阵地,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尽管改革开放后福建有了较快的发展,但经济竞争力和投资环境都不如相邻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近年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福建在两岸经贸合作中的区位优势逐渐削弱,现代交通技术及通讯方式的应用,福建的地理区位优势不再明显。近年来台商农业投资日益呈现北上西进的趋势,且这种趋向愈来愈明显②单玉丽:《新时期闽台农业合作的形势和潜力剖析》,《台湾农业探索》,2001年第3期,第1-6页。,与此同时,福建省腹地小、经济社会基础相对较弱等自身条件的制约,使福建省在对台招商引资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四、闽台农业进一步合作的对策

(一)延伸闽台农业合作的产业链

目前,受益于台湾资金、技术、良种的引进及台商企业的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在闽台农业合作较早地区发展较好,但是化肥、农膜、农机、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行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这些领域目前还没有开展比较好的合作。台湾在以上领域都积累了较多先进的技术成果,因此台湾的精致农业发展得较好。因此,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具备较好的前景与空间,我们可以借此延伸闽台农业合作的产业链,推动闽台农业合作进一步发展。我们要加大力度,争取引进更多的农业生产资料先进技术,特别是那些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绿色农药及其他配套农机生产技术,以此提高福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拓展闽台农业合作空间

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广多功能农业。福建沿海和山区的农业各具优势,可以对此进行有效整合,推进闽台农业合作向山区发展,从而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福建广大山区山清水秀,具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绝对优势。国外历史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希望回归自然,希望了解农耕文明,从而产生了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巨大需求。沿海要发挥优势,努力构建经济作物带、农产品加工带,山区则可以往休闲农业带、生态农业带方向发展,以促进福建农业经济增长。因此,要加强对台商投资的引导,有效整合山海资源,发展多功能农业,深化闽台农业合作。

(三)完善农地租赁流转市场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为农地流转市场的完善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方面,积极培育农地流转专业组织或中介组织。这些农地流转组织可以有效梳理农地流转市场信息,帮助农户提高农地市场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从而保护农户农地产权利益。当然,也要对其成立与发展进行监督,要防范其与台商共同侵犯农户农地权益。另一方面,建立与完善农地流转价格评估制度,其中,农地流转价格评估资格与资质要采用认证制度,培育有实力的评估机构;要明确评估收费标准,确立农地流转价格评估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以及评估方法等,为促进闽台农业合作中的农地合理流转提供良好的环境。

[1]林卿.闽台农业合作与创新区域农业竞争力研究[J].台湾研究,2005(4).

[2]林卿,陈洪昭,王庆,林翊.深化闽台农业合作,促进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5).

[3]肖钠.台商福建农业投资与福建农业产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4]林卿,林翊,王庆,陈洪昭.两岸农业进一步合作面临的机遇、挑战与选择[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9).

猜你喜欢
闽台农地福建
那个梦
巴蜀史志(2021年2期)2021-09-10 13:17:04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4:42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12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 15:22:19
福建医改新在哪?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4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
郑成功与闽台民俗
福建人(2015年8期)2015-02-27 10: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