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 谢 柯 李 艺
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译介模式研究
——以《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为例
重庆文理学院 谢 柯 李 艺
本文指出通过翻译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本质上是跨文化传播,只有遵循传播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是传播学经典理论,对实现有效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基础上,本文提出译介中国文化的5W译介模式。接着从5W译介模式出发,以《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为例,考察了其传播过程及效果。研究发现3个阶段中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个案都遵循了5W译介模式。本文探索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译介模式,认为5W译介模式能给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参考。
传播学;中国文化“走出去”;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5W译介模式;孙子兵法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国家战略,翻译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中译外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汇通和融合,完成中国文化‘走出去’时代重大使命的途径之一”(黄友义 2008: 9)。然而多年来我国与西方图书进出口贸易严重失衡、中国翻译西方书籍大约是西方翻译中国书籍的70倍,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都是步履蹒跚(胡安江 2010: 11)。相对于国家的巨大努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理论研究滞后(潘文年 2011: 5),对作品影响传播的研究也相对滞后(王建开 2012: 21)。
通过翻译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文化译介,译是基础,介即传播是关键,翻译只是传播的开始,在它之前还有选择译什么的问题,在它之后还有“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谢天振 1999: 11),传播要考察的是翻译文本是否符合目的语国家的语言规范、翻译的内容是否符合目的语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特别要看译本传播的各个环节是否遵循了传播规律,传播往往是成功译介的关键(鲍晓英 2014: 66)。传播学认为,只要有信息的流动,便有传播。(胡正荣 1997: 62-63)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翻译的本质是传播。(吕俊 1997; 唐卫华 2004; 刘安洪、谢柯 2014)无论从译介学还是传播学来看,传播与翻译效果的关系都十分紧密。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文化“走出去”属跨文化传播,只有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时尊重传播规律,才能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否则将传而不通。
中国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是传播效果即真正的“走出去”,而传播效果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核心。传播学能够为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提供重要的指导。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该传播模式不仅为传播学构建了基本的研究框架,还对实现有效传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孙子兵法》的英译史已超过100年,其中有译介效果较差的译本,也有对孙子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的译本。从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考察《孙子兵法》的译介过程及影响其传播的诸因素,总结其成功译介的经验,对找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译介模式,给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效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传播学观照下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译介模式
传统的中国文化翻译研究倾向于重视翻译本身,侧重探讨的是翻译策略和方法及译文的忠实性问题等,对于翻译的效果探讨很少。虽然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在量上有了较显著的提高,但是“走出去”的效果并不理想。研究者应拓宽研究视野,思考除了翻译因素外的其他要素,到更广阔的学科空间去寻找更有解释力的答案。译介包括翻译和传播两个部分,传统的研究往往重视翻译忽视传播,这可能是导致翻译实践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理论研究滞后,难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指导。系统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理论迫在眉睫,译学界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敏感性需要加强(许钧 2014: 3)。传播学认为,任何信息交流和交换都是传播,因此中国文化的对外翻译无疑是传播活动。译介学认为,译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传播,光谈翻译不重视传播将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从传播学和译介学来看,翻译、翻译效果与传播之间关系非常紧密,传播学也许可以给“如何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答案。
传播学先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2013)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即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说)和with what effects(取得什么效果)。 这5个要素不仅展现了传播过程的重要特点,还界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即传播主体研究、传播内容研究、传播媒介研究、传播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刘安洪、谢柯 2014: 30)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是传播学经典,对指导有效传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影响极为深远。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译介模式可以借鉴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建立一种可供参照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译介模式,即5W译介模式。
5W译介模式包括5个要素,即翻译传播主体、翻译传播内容、翻译传播媒介、翻译传播受众和翻译传播效果,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应考虑到这5个要素并最大程度满足其要求。传统的翻译研究往往侧重翻译的某一个方面,翻译理论支离破碎(孙艺风 2004: 28),对翻译实践的指导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5W译介模式涉及到翻译传播过程的5个核心要素,这5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特征(吕俊 1997: 41),系统性强。没有理论指导的翻译实践是盲目的,建立以传播学为框架的翻译学理论会更具有实用性(吕俊 1997: 43)。5W译介模式来源于经受住历史验证的传播学经典理论,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能指导翻译实践的实用性。运用5W译介模式和从传播学视角考察历史上的翻译活动,能够从中获得促使中国文化有效“走出去”的有益启示。
《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史已超过100年,到目前为止已有40多个英译本,在英语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差异很大,考察《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译介的成败,可以发现成功译介背后的规律,以指导未来《孙子兵法》乃至中国文化典籍更为有效的对外传播。
5W译介模式是以翻译传播效果为依归,翻译传播主体、翻译传播内容、翻译传播媒介和翻译传播受众4要素协调作用以达到最佳翻译传播效果的动态协调过程,这5个要素相互关联、彼此制约。5W译介模式不仅涉及翻译,更突出传播,更能体现翻译传播活动的本质和更接近翻译实践的真实面貌,从该模式来考察译介活动会更具系统性和更能反映真实情况。根据不同的社会特征和英译风貌,可将《孙子兵法》英译史粗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05年到20世纪30年代;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第三阶段从90年代至今。本文将用5W译介模式分别考察《孙子兵法》英译的这3个阶段,探究成功的《孙子兵法》译介与5W译介模式之间的关系,以获得有效译介中国文化的有益启示。
(一)《孙子兵法》在1905年~20世纪30年代英语世界的译介
这一阶段一共有两个英译本:由英国皇家炮兵上尉卡尔斯罗普(E.F.Calthrop)于1905翻译的英语世界的第一个英译本(TheBookofWar:TheMilitaryClassicoftheFastEast)和英国汉学家翟林奈(Lionel Giles)于1910年翻译的版本(SunTzu:OntheOldestMilitaryTreatiseintheWorld)。这两个英译本的传播效果差异明显,卡尔斯罗普英译本在现今的英语世界几乎已经没有影响力,而翟林奈英译本对孙子文化的西传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了《孙子兵法》的英译经典。
作为翻译传播主体的卡尔斯罗普既不是汉学权威,也不是翻译家。他的英译本是参照《孙子兵法》日文版转译的,他在学习日文后不久便开始翻译,译文带有明显的日式风格,译文中还出现了不少的日文表达。此外,他的译本“不能处理孙子兵法中各式各样的难题……不仅有许多严重的错误……而且疏漏比比皆是,难译的章节还被有意曲解或一带而过”(Giles 2003: xxviii)。卡尔斯罗普英译本出版后影响不大,利用者很少。(苏桂亮 2011: 149)卡尔斯罗普英译本传播效果差的症结在于翻译传播主体的形象较差,传播内容质量较差,传播媒介不权威,以及没有考虑到传播受众接受心理及阅读期待与习惯。传播学认为,传播受众会根据传播者的形象来判断传播信息的价值,传播者的形象与传播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度之间呈相关性。卡尔斯罗普形象较差主要体现在可信性方面。可信性主要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传播者的信誉,二是传播者的专业权威性。(郭庆光 1999: 201)卡尔斯罗普不是一个有深厚汉学功底的学者,更不是一个翻译家,他不具备专业权威性,难以给读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信息理论认为,通信的目的是要有效降低熵值,即消除信宿对于信源发出信息的不确定性(董璐 2010: 133)。信息理论创始人申农指出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因素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刘安洪、谢柯 2014: 79),只有传播的内容符合信息的特质才能实现有效传播。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和威廉·波特也指出,有效传播是建立在传受双方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系统之上(2012: 57)。卡尔斯罗普英译本错漏百出,译文中日文表达比比皆是,其传播内容质量较差,传播的内容使读者会产生理解困难,难以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不具备信息的特质。中日文夹杂的译文与英语为母语读者的信息符号系统不兼容,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关系。出版卡尔斯罗普英译本的是日本东京三省堂出版社,影响力有限,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对译本的认知和接受。此外,卡尔斯罗普在翻译时也没有充分考虑传播受众因素,错漏较多和中日文混杂的表达必然难以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和习惯。卡尔斯罗普英译本几乎完全不符合传播过程主要要素的要求,译介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与卡尔斯罗普英译本反差明显的是翟林奈于1910年翻译的版本。翟林奈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在传播孙子文化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典范。翟林奈的《孙子兵法》译介遵循了传播规律,符合5W译介模式5要素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译介效果。翟林奈为著名的汉学家,汉学功底扎实,治学态度严谨。翟林奈英译本语言流畅、地道,对《孙子兵法》的诸多难点进行了较清晰和正确的阐释。作为汉学权威和英语为母语的著名学者,翟林奈英译本的可信度高,传播者形象好,对译本的接受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翟林奈高超的中英语言文化水平,保证了译文的质量,较好地展现了《孙子兵法》的文化魅力,读者可从中受益,体现了《孙子兵法》对于读者的价值。由于翟林奈流畅而地道的英文表达,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和习惯,传受双方的信息符号系统高度一致,对译本的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出版翟林奈英译本的出版社是当时英国著名的位于伦敦的Luzac出版公司,选择的传播媒介既有权威性,又是对市场和目标读者有深入了解和运作成熟的主流出版社,有利于英语世界受众对译本的接受。
通过运用5W译介模式来考察这两次《孙子兵法》译介活动,发现更符合传播规律和更能满足传播过程基本要素要求的翟林奈《孙子兵法》译介活动得到了读者更高的认同度,译介效果显著。
(二)《孙子兵法》在20世纪40年代~80年代英语世界的译介
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期,《孙子兵法》英译本在数量上有了较明显的增长,多了10余种版本(屠国元、吴莎 2011:188)。这个时期虽然出现了较多新译本,但是影响力差异巨大,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格里菲斯译本,此译本后来成为《孙子兵法》英译史上两座难以超越的高峰之一(另一个是翟林奈译本)。
格里菲斯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巨大,极少有译本能与之抗衡,译本刚出版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代表作丛书》,并被转译成多国文字。格里菲斯英译本能够脱颖而出并成为《孙子兵法》成功译介的范例,是因为格里菲斯的译介活动遵循了传播规律,符合传播过程基本要素的要求。作为翻译传播主体,格里菲斯是美国准将,后又取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的方向是以《孙子兵法》为主的中国军事思想。他既熟悉军事事务,又是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具有很强的专业权威性,良好的传播者形象对译本的接受具有积极作用。翻译传播主体不仅包括译者,还包括赞助人、出版社等凡是促进翻译信息传播的人和机构。世界著名的战略理论家利德尔·哈特(Liddell Hart)也扮演了翻译传播主体的角色,他给格里菲斯英译本作序,高度评价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对译文也给予高度赞赏。哈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对格里菲斯英译本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由于当时处于军事场域,西方各国急需能有利于战争获胜的战略和思想,从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各国就开始研究《孙子兵法》,并逐渐发现了《孙子兵法》中蕴含的价值。(李艺、谢柯 2014: 130)格里菲斯充分发挥了翻译传播的主体性,对当时的传播环境和传播受众有清晰的把握。翻译是选择的过程,确定译什么、何时译等非常关键(Goldblatt 2004: 218),对译本的接受有重要的影响。传播效果理论使用-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并非被动地接受传播主体传递的信息,而是主动寻找能满足个人需求和动机的信息,只有这样的信息才可能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陈龙 2013: 230)格里菲斯的《孙子兵法》译介满足了当时西方政府和大众对此类信息的兴趣和需求,对传播内容有精准的把握,既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又充分考虑了传播受众因素,对《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的广泛传播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此外,作为军事家和《孙子兵法》研究专家,格里菲斯对《孙子兵法》中的难点有比较正确的理解,阐释到位,英文表达流畅、地道,使传播的信息符号系统与传播受众高度一致,提升了译本的接受度。考虑到英语母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逻辑,他的英译本从第七篇起有多处删节和挪动,虽然后来的学者常对他过于主观的变动多有批评,但他确是站在读者立场为他们考虑,在客观上确实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格里菲斯英译本是由世界知名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传播媒介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对译本接受的影响不容忽视。格里菲斯在译介《孙子兵法》时以实现良好传播效果为依归,发挥了翻译传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了目标受众因素,传播内容符合时代特征并运用归化手法以地道英语译出,而且传播媒介是世界著名出版社,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符合传播过程基本要素的要求,符合5W译介模式,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葛浩文对莫言作品的成功西传与格里菲斯有相似之处,葛浩文了解美国乃至英语世界读者的特点和需求,充分考虑了目标受众的接受心理和阅读期待与习惯,采用了编、删、改等变通翻译手法,拿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为读者而翻译”(刘云虹、许钧 2014: 13),译介效果显著。
(三)《孙子兵法》在90年代到现今英语世界的译介
90年代至今的20余年出现了20余种新英译本(屠国元、吴莎 2011: 189),最近几年仍有新英译本继续出现,《孙子兵法》英语译介呈现出繁荣景象。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英语为母语的外国译者和中国译者各占半壁江山,中国译者的英译本快速增长。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深化,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深,西方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对中华文化外译活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中国译者和其他传播主体认为以往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对原文的理解多有失误,外国译者常常任意删节和篡改原文,没有真实展现《孙子兵法》的原貌,对中华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歪曲,即使是翟林奈和格里菲斯英译本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因此他们认为有必要重译《孙子兵法》以还其真实面貌,纠正中华文化被西方误读的现象。
虽然这一时期中国译者担纲译介主角成为一大特色,但是相比外国译者的英译本,其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有限,该时期影响力最大的当数闵福德译本,也是现今英语世界最受读者欢迎的少数几个英译本之一。运用5W译介模式考察这个时期中国译者英译本与外国译者英译本的不同命运,可以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传播学的“自己人”效应认为,人们对与自己在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种族等方面一致或相似的人更信任,也就是人们更相信与自己相似的人(水淼 2009: 86)。从本质上讲,所有文化对外来事物都是抵制的,翻译本身就带来冲击,对固有的语言和文化带来威胁(朱志瑜 2009: 8),作为翻译传播主体的中国译者和翻译传播媒介的中国出版社不是西方读者熟悉的人和物,产生于与西方人迥异的历史文化土壤,具有异质性,对自己的文化有一定的冲击甚至威胁,传播的思想不是自己从小接受的习以为常的内容,这些都不会让西方读者产生“自己人”的印象,会有一种不同程度的天然排斥,给译本的传播制造了第一道障碍。中国出版社对于西方国家的出版市场及读者的了解没有西方本土出版社有优势,在译本出版传播的各环节都可能不足,这也必定会造成译本传播的不畅。传播内容来源于异文化,再加上大多中国译者采取异化程度很高的翻译策略,西方读者对传播内容既怀疑又难以轻松理解,中国译者英文表达的流畅性和地道性难以与英语母语译者相提并论,使传受双方的信息符号系统存在较大程度的不兼容,这些也使得西方读者对中国译者的英译本的接受度较低。中国译者本着还原《孙子兵法》真实面貌、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进行翻译,其真诚的态度和崇高的目标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要使中国文化有效地“走出去”就需要考虑传播效果问题,不可闭门造车,需对传播环境和传播受众有透彻的了解。大多中国译者对西方各国的传播环境和传播受众没有做深入的研究,没有把握好西方受众的阅读期待和习惯,高度异化的翻译策略会使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的西方读者迷惑不解,对“高深”的《孙子兵法》望而却步,最终的传播效果不佳便是意料之中。这一时期影响力最大的闵福德英译本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5W译介模式5要素的要求,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闵福德是著名的东方学家,他的专业权威性强,形象好,读者会对他的英译本更加信任。闵福德译本是在权威译本翟林奈译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在保持了翟林奈译本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做了修正,字句精练地道,阐意完整,充分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又能让他们读得懂。闵福德英译本的传播媒介是世界著名的企鹅出版社,西方读者非常信奈,而且本土大型出版社对于市场的把握和目标读者的透彻了解对于译本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闵福德在一次采访中就坦言:“……实际上我是在出版公司的建议下翻译这本书的……”(黄海翔 2009: 50-51)。闵福德在翻译时也考虑到了传播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在体例的编排上做了改动,主要采用归化翻译手法,希望译文能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得到他们的认同,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纵观《孙子兵法》英译史,成功的译介都具备一些共同点,无论是翟林奈译本、格里菲斯译本还是闵福德译本,他们在译介《孙子兵法》时都不同程度满足了传播过程5要素的要求,译介活动符合传播规律。5W译介模式是翻译传播主体、翻译传播内容、翻译传播媒介、翻译传播受众和翻译传播效果5要素五位一体的翻译传播模式,5要素彼此关联和制约,共同对信息的翻译与传播起作用,此译介模式在《孙子兵法》100余年的英译史中证明了其合理性和指导性。
译介中国文化本质上是跨文化传播,只有遵循传播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是传播学经典理论,其有效性得到了证明。本文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5W译介模式并指出此模式可以有效指导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最终的传播效果。作者考察了《孙子兵法》在英语世界100余年的译介史,发现成功的译介活动都具备一些相似之处,即在很大程度上符合5W译介模式。亦即成功的译介个案往往都以传播效果为依归,传播主体充分发挥了其能动性,研究了传播受众的兴趣和需求,对传播内容做出适应性调整,还考虑了传播媒介的选择。5W译介模式是传播过程5要素五位一体的译介模式,5个要素彼此关联彼此制约共同发挥作用。译介活动考虑到的要素越多,译介效果越好。在现今基于翻译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总体效果不是很理想和国家急于寻找中国文化“走出去”成功经验的背景下,探索有效的中国文化译介模式迫在眉睫。5W译介模式具有深厚的传播学基础,在《孙子兵法》译介史中证明了其价值,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中国文化译介模式。
Giles, L.2003.TheArtofWar[M].New York: Barnes & Noble Classics.
Goldblatt, H.2004.Border Crossings: Chinese writing, in their world and ours[A].C.Dale.ChineseAestheticsandLiterature[C].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16-228.
鲍晓英.2014.“中学西传”之译介模式研究——以寒山诗在美国的成功译介为例[J].外国语 (1): 65-71.
陈 龙.2013.大众传播学导论[M].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董 璐.2010.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庆光.1999.传播学教程[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哈罗德·拉斯韦尔.2013.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胡安江.2010.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 (6): 11-15.
胡正荣.1997.传播学总论[M].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黄海翔.2009.规范、个性与译者的价值观——基于社会学视角的跨世纪《孙子兵法》两译本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 48-54.
黄友义.2008.发展翻译事业,促使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繁荣[J].中国翻译 (4): 6-9.
李 艺,谢 柯.2014.布迪厄社会学视野下的《孙子兵法》英译 [J].外国语文 (4): 127-132.
刘安洪,谢 柯.2014.传播学视阈下的旅游翻译研究[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刘云虹,许 钧.2014.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J].外国语 (3): 6-17.
吕 俊.1997.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 (2): 39-44.
潘文年.2011.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
水 淼.2009.超越你的不快乐[M].北京: 崇文书局.
苏桂亮.2011.《孙子兵法》英文译著版本考察 [J].滨州学院学报 (5): 149-156.
孙艺风.2004.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唐卫华.2004.论翻译过程的传播本质[J].外语研究 (2): 48-50.
屠国元,吴 莎.2011.《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历时性描写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 (4): 187-191.
王建开.2012.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出版传播及研究方法刍议[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3): 15-22.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2012.传播学概论(第二版)[M].何道宽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谢天振.1999.译介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许 钧.2014.直面历史 关注现实——关于新时期翻译研究的两点建议[J].外国语 (3): 2-3.
朱志瑜.2009.翻译研究:规定、描写伦理[J].中国翻译 (3): 5-12.
(责任编辑 杨清平)
通讯地址: 402160 重庆市 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本研究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度研究项目(Jy2014-007)的阶段性成果。
H059
A
2095-5723(2015)03-0079-06
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