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汉译英冗余平衡的实现策略

2015-03-19 15:50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修饰语政府工作报告汉英

王 英

王英/广东培正学院公共英语部讲师,硕士(广东广州510830)。

一、引言

1948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香农(C.E.Shannon)创立了信息论,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便是冗余。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创造性地将信息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并肯定了冗余在交际中的积极作用,廖七一根据信息论及奈达研究得出:冗余是指不增加信息内容而有助于发现信息失误,增加传输速率的因素。[1](84)语言交际是信息传输的一种形式,而翻译是两级信息传输系统,是不同语符之间的转换过程,其信息传递则通过原语和译语的信息代码转换来实现。但由于汉英两种信息在语言结构、文化内涵、思维及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各自系统会产生或缺少各种冗余信息。若把一种语言中本属适度的冗余成分原封不动地搬到另外一种语言中,这些冗余成分便可能形成过度或不足,造成交际低效甚至无效。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冗余,达到原文与译文的冗余平衡,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政府工作报告》属于典型的政治文本,其用语讲求辞藻华丽,多用词义重复的四字结构、同义排比结构以及范畴词,这些大量冗余修饰语的使用,原因在于汉语讲求声韵对仗、抑扬顿挫以达到渲染情感,突出其磅礴气势之目的,正如程镇球[2](155)所言:《政府工作报告》使用更多的形容词和副词来达到强化语气的作用。这样的冗余修饰语符合汉语用语习惯,属于适度冗余,中国人看起来并不费劲。但如果英译时把这些冗余修饰语完全照搬照译,则会造成译文拖泥带水,晦涩难懂,违背英文崇尚简约的行文习惯,从而造成汉英之间的冗余失衡。琼·平卡姆[3](2)就指出词语冗余是中文政治文体英译的一大问题。

针对汉英翻译的冗余失衡问题,本文通过对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对应版本的分析,总结出英译本中应对冗余失衡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政治文献的翻译略尽绵薄之力。

二、应对冗余失衡的对策

汉英两种语言分属汉藏语系及印欧语系,因此两者间的差距是巨大的,中国学者连淑能[4]就总结出汉英两种语言有多达十处的不同,其中汉语的并列结构及英语的主从结构与两者的冗余程度及方式有紧密联系;中文注重行文意思的连贯,即意合,而英文句子则要求结构上的完整,即形合,这些语言结构上的明显差异是构成二者在翻译时冗余失衡的重要因素。另一重要因素便是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必然体现使用这一语言的民族的思维习惯及形态。由于语言结构及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两种语言在翻译中的冗余失衡,表现为原文相对于译文的冗余过多或冗余不足。以下,笔者将逐步分析译文在应对失衡时的翻译策略。

(一)冗余过多

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用语讲求辞藻华丽,多用词义重复的四字结构、同义排比结构以及范畴词,这些冗余修饰语的大量使用目的在于突出政治文本的庄重及严肃,符合汉语用语习惯,属于适度冗余,中国人看起来并不费劲。但如果英译时把这些冗余修饰语完全照搬照译,则会造成译文拖泥带水,晦涩难懂,违背英文崇尚简约的行文习惯,从而造成原文相对译文来说冗余过多。对于冗余过多,2012年英译本采纳了删除及省略的方法。

1.删除范畴词。原文: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译文: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reform,opening up,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范畴词是指那些用来表示行为、现象、属性等概念所属范畴的词,是汉语常用的特指手段。上例中的“建设”就属于抽象名词表事物的范畴,该词本身并没有多少实质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一种 “建设”,如果按照汉语的搭配习惯原封不动地翻译到英文中,则会造成冗余过多,使英文读者觉得拖沓,费解,因而这个范畴词在英译时直接删除不译也不影响原文意思。

2.删除冗余的形容词和副词。原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译文:We made progress in providing equal access to 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s.

上例中的“进展”已经涵盖了“新”的概念,因为“进展”必然是之前没有达到过的新的发展程度,在英文中不必译出,所以同样可以删除不译,以迎合英文崇尚简要的行文习惯。

3.删除冗余的动词。原文: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译文:Deepen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injecting new vitality and impetus in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深入”是冗余的修饰语,其存在是出于中文强调语气,讲究对仗的目的。“深入”就是一种“推进”方式,这种语义重复性的冗余在英译时可删除不译,以突出外宣译文简明扼要传达信息的功能。

4.省略重复的名词。原文: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实事。

译文:We will take a number of initiatives that will bring substantive benefits to the people.

省略法,也叫减省译法,是指在翻译时,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可以省略。因为译文中虽然没有这个词,但是已经具有了原文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或者这个词在译文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省略并不是把原文的某些思想内容删去,省略不能改变原文的意义,其目的在于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更符合译文习惯。上例中“实事”是对“好事”的重复指称,这是出于中国政治文体注重突出其磅礴气势的需求,强调国家努力为人民办实事的精神,如果这样的重复照搬到英文是违背英文中的接受习惯的,所以,可以省略,只译一个便可。

5.省略重复的副词。原文: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译文:We will strive to deepen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ensure and improve the people’s wellbeing.

此例中重复使用的“着力”很好地突出了中文所讲究的气势,但英文并不推崇这样的重复,故而英译时需省略这样的冗余词汇,达到中英文的冗余平衡,以符合英文的行文及阅读习惯。

6.省略重复的动词。原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译文:…thorough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贯彻落实”是个典型的同义四字结构,“贯彻”与“落实”其实是同一指称,这种中文的声韵对仗用法并不适用于英文,因此英译只需翻译其一便可。

(二)冗余不足

冗余不足主要指《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文化冗余,而文化冗余体现在文化负载词,或者是带有中国特色词汇的使用上。这些词汇是中国社会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沉淀,反映了中国人的语言智慧,此类词体现在数字缩略词及新兴词汇的频繁使用上。这些词的产生有中国特定的历史原因,如果仅照字面逐字翻译是完全没法让英文读者理解的,故而针对这样的文化性冗余不足现象,翻译时应采纳增译或阐释性翻译的方法来增添不足部分,以达到汉英冗余平衡,实现外宣文本传递信息的交际目的。2012年英译本所采纳的增译或阐释性翻译的方法,如下所示。

1.对于数字缩略词的增译。原文: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两基”目标。

译文:Thanks to tireless efforts over the past 25 years,we have fully attained the goals

of making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universally available and basically eliminating illiteracy among young and middle-age adults.

作为十大翻译方法之一,增译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上例中的 “两基”在中国的政治文本中是很常见的缩略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也体现了政治文本讲求用语精炼的一面。但这样的缩略语若按字面照译成英文,英文读者会完全不知所云。故而,英译时应采纳增译的方法把原文省略的内容补充回来,适度增加英文的冗余度以达到中英文的冗余平衡,从而实现政治外宣文本准确传播信息的目的。

2.对于新兴词汇的增译。原文: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

译文:We will take care of children,women and old people who are left

behind by rural migrant workers who work in cities.

语言的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及发展,上例的“留守儿童”词语是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及经济发展的产物,属于新兴词汇。对于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新兴词汇,英文读者在不具备相关背景知识的前提下是很难理解的。所以,翻译时需补充这些新兴词汇的内涵,以完整清楚地表达其意思,正如纽马克所言:补充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填补语言之间的空白。[5](35)

3.对于文化载体词的阐释性翻译。原文:实施“走出去”战略。

译文:We will implement the “go global” strategy.

阐释性翻译亦即解释性翻译,刘宓庆[6](469)曾提出:在原语与目标语找不到对等语翻译的情况下,阐释性翻译则是最常见的一种翻译方法了。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完全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间的文化及思维方式都存在极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往往导致二者在翻译中缺乏对等语,这就需要使用阐释性翻译,以解释的方法来描述原文内容,传达其信息要旨。上述的 “走出去”指的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走向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如果按字面直译是断然不可取的,阐释性翻译方法填补了英文读者背景知识的匮乏,弥补了原文相对译文的冗余不足,达到传达原文信息的目的。

4.对于模糊信息的阐释性翻译。原文:继续控制楼堂馆所建设规模和标准。

译文:We will continue to restrict the construction of office buildings in terms of both size and grades.

上例中的“楼堂馆所”在原文中令非专业人士都有些费解,属于较为模糊的信息。这一冗余不足的现象,在其英译中更需以阐释性的方式来详尽准确地解释其内涵,通过这一翻译方法,英文读者便可知,“楼堂馆所”其实就是指各级政府的官方建筑。可见,阐释性翻译并非啰唆、拖沓的重复,恰当地使用可以摒除疑虑,为外宣文本的翻译增加灵活的译法。

汉英两种语言由于其结构及文化差异而导致翻译中的冗余失衡,这一失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具体表现为原文相对于译文冗余过多或不足,译者的任务便是调整、变化原语中本属适度的冗余成分,以适应目的语接受者的信息容量,使译语在新的语言载体中保持冗余度的平衡,保证信息传递的成功。

[1]廖七一.翻译与信息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3):84.

[2]程镇球.翻译研究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Pinkham,Joan.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0.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Newmark,Peter.About Translat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6]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7]2012年 《政府工作报告》中文本: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lh/2012-03/15/c_111660147.htm.

[8]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英文本:http://english.gov.cn/official/2012-03/15/content_2092737.htm.

猜你喜欢
修饰语政府工作报告汉英
类型学视野下英汉名词的修饰语功能研究反思
英语移位修饰语结构形式及语义关系探讨
浩浩荡荡个什么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圈定今年重点
浩浩荡荡个什么
英语语块在汉英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政府工作报告》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