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平衡进行到底——曾庆江教授《媒体平衡论》读后

2015-03-19 11:39王素芳
城市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平衡性有偿策划

王素芳



将平衡进行到底——曾庆江教授《媒体平衡论》读后

王素芳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口 571158)

《媒体平衡论》在结构上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紧紧抓住25组关键词来进行深入分析论述,以辩证思维来结构全书,发人深思。同时,该著主张以平衡来建构当前媒体的生态环境,体现出问题意识。

《媒体平衡论》;辩证;媒体;问题意识

平衡?

平衡!

平衡!!!

对,就是平衡。这是传媒学者曾庆江教授在《媒体平衡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中的关键词。在社会经济文化纵深发展的今天,平衡实在是太重要,比如城市与农村的平衡,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的平衡,男性与女性的平衡,青少年与中老年的平衡等等,可以说,平衡无处不在。而平衡性对于媒体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话题,在曾教授看来,“平衡不仅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内容上;不仅体现在理念上,也体现在价值上;不仅体现在方法上,也体现在效果上,不仅体现在内容管理机制上,也体现在外在生态环境中。只有打造平衡性,媒体才能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相应的帮助,才能有助于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在洋洋洒洒的30万言中,他分别从媒体本质、媒体形式、媒体内容、媒体价值、媒体理念等五个方面25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媒体的平衡性,对新闻学术界是一次理论的总结与提升,对新闻业界来说则是一次全面的盘点与升华。“将平衡进行到底”,必将成为新闻学术界和新闻业界的共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成果非常繁盛。这些成果大致上体现为两种趋向:其一是借用国外的相关理论解读相关的业务现象。对新闻学界来说,传播学在短时期内成为显学,甚至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新闻学的研究,成为方法论来指导新闻学的研究。当前,传播学已经和新闻学并列为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其二是对新闻业界的个案研究。新世纪以来,有特色的报纸、“现象级”的广播电视栏目纷纷涌现,因此学术界做了很多的个案解读。这些个案解读集中对相关报纸、栏目乃至频道做了深入的解读,对业界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这两种趋向推动了学术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富以及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但也可能导致新闻学研究面临诸多危机。一方面,传播学固然可以给新闻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但是它的全面介入可能会伤害新闻学本体,甚至使得新闻学成为传播学的附属物。另一方面,媒体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很多媒体成功的案例具有相当的偶然性或者不可复制性,个案研究极有可能束缚大众视线,甚至导致大量同质类栏目(节目)的不断涌现。这些问题已经被诸多学者所关注并进行深度反思。

曾庆江教授作为新世纪以来逐步展露头角的青年传媒学者,其《媒体平衡论》虽然未必能够完全脱离当下研究之窠臼,但是从新闻基础理论出发,处处着眼于当下媒体发展实际,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对接起来,让读者既丰富了新闻理论研究,又提升了新闻业务能力。就以该书第一章中的“真实性/时效性”为例做简单解说。真实性与时效性在新闻理论中已经有了诸多讲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没有了对其进一步拓展研究的空间。对于真实性,他认为是“新闻的最本质规定”,并且包括生活来源真实、艺术表现真实以及心理感受真实,就一定程度拓展了人们的认知。对于时效性,他则抓住了从“及时性”到“实时性”再到“全时性”的三级跳,从而更好揭示了时效性的内涵。在相关论述中,他不仅对理论表述进行了相应的拓展,还结合媒体的实际表现进行深入分析解读,并且针对真实性与时效性在现实中的矛盾,提出了相应的平衡性技巧,如变结论性报道为连续性报道,变闭合式报道为开放式报道。这样的论述,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还针对实际情况提出解决策略,自然能够使读者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双重提升。像这样的论述,可谓是贯穿全书,从而奠定了该书的学术品格和理论价值,也提升了该书的实际运用价值。

正因为始终贯穿理论与实践对接的思维,曾教授还对当下的传媒教育提出自己的思考。一方面,他对业界颇有影响的“新闻无学”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媒体教育应当是“媒体工作者的摇篮”,因为这“能够让即将从事媒体工作的学子们较为系统地学习新闻传播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的媒体采编技巧以及基本的技术操作”。但是媒体教育如果仅仅停留于此,恐怕很难为媒体培养真正的优秀人才,“只有在媒体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媒体实践,才能成就合格的媒体工作者”,因此,媒体实践应当是“媒体工作者的大熔炉”,可以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提升发现新闻的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但是,现实生活中,媒体教育与媒体实践之间依然脱节严重,“一方面,媒体中不少人认可‘新闻无学’,对媒体教育存在相当的忽视性,尤其是一些传媒学子到媒体实习动手能力较弱时,更是强化了他们‘新闻无学’的认知;另一方面,在传媒教育中,一些教育单位聘请业内人士前来授课,发现不少传媒操盘手在理论讲授上存在体系性不强、逻辑不严密等问题,这也使其对业界参与实践教学存在疑惑和保守心态。”这种情况“使得双方都落入相对尴尬的局面”。在曾教授看来,“应当‘学’‘术’并举,处理好媒体教育和传媒实践之间的平衡关系”,只有这样,双方才能相得益彰。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若干对策,尤其是针对在校学生,更是言者谆谆地强调“三年三部曲”:“第一年,认识到什么是好新闻;第二年,根据新闻线索,写出(制作)一条好新闻;第三年,能够发现一条好新闻。”这些言简意赅的论说,应该对在校大学生有相当的启发,同时也彰显了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的学者本色。

辩证思维是《媒体平衡论》的第二重特色。书稿开篇,作者不吝篇幅引用了清末著名政论家梁启超的《呵旁观者文》,奠定了全书的基调,那就是社会责任和平衡效应。《媒体平衡论》在结构上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紧紧抓住25组关键词来进行深入分析论述,并没有追求逻辑的绝对严密性,但是始终以辩证思维来结构全篇,从而使得论著的诸多论点具有不可辨驳的说服力。

《媒体平衡论》所选择的25组关键词,或者是意义相近、关联甚大的,比如“真实性/时效性”、“时新性/时宜性”、“知名度/美誉度”等,或者是对应的两级,如“传者/受者”、“正面宣传/负面曝光”、“新闻竞争/新闻合作”等,或者是现实生活中明显存在矛盾的,比如“社会伦理/媒体伦理”、“新闻价值/新闻政策”、“有偿新闻/新闻的有偿性”等,这些统统被作者纳入视野,进行深入思辨,一方面深化了读者的理论认知,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平衡性关系。下面略举数例以作简单解说。

硬新闻和软新闻是新闻业界经常谈到的两个概念,它们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实际中应当区别对待。曾教授分别分析了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认为前者主要体现为“反映动态的事件性新闻”,后者则主要是“具有贴近性的非事件性新闻”。虽然如此,两者绝不是泾渭分明、各司其责,相反在许多时候完全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为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发挥相应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他结合相关新闻案例提出了“硬新闻软化,软新闻硬化”的基本技巧,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无疑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同时,曾教授还进一步强调:“在谈论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平衡性问题时,一方面要注重技巧上的平衡,另一方面也需要注重数量上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媒体在现实生活的多功能特点。”之所以能够做到“硬新闻软化,软新闻硬化”,其中的内核就是辩证性思维。

对于“有偿新闻”和“新闻的有偿性”这组关键词的解读也可以作为辩证性思维的绝佳体现。由于“有偿新闻”是“违背新闻价值的异化现象”,因此受到人们的严厉批评。在《媒体平衡论》中,曾教授一方面分析了有偿新闻的两种表现形式,即“有偿必闻”和“有偿不闻”,另一方面则分析了有偿新闻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新闻报道权力寻租(媒体寻租)的结果。正因为有偿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严重的危害性,因此导致人们对媒体的经济行为非常之谨慎,以至于在谈论“新闻的有偿性”时颇有些畏手畏脚。在曾教授看来,“新闻的有偿性”实际上是“新闻商品性的重要体现”,他还结合当下被人们关注比较多的“有偿爆料”、“付费采访”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但是作者并不仅仅是做“有偿新闻”和“新闻的有偿性”两个概念的区分,更主要是通过辩证思维把握两者的内在联系,找出当下媒体可为与不可为的空间,因此他提出了“抵制有偿新闻,合理推进媒体产业化”的观点,认为“抵制有偿新闻,并不是否定新闻的商品属性。相反,我们应当在把握媒体正确舆论导向性的同时,大力推动媒体产业化发展路径”。

辩证思维抛弃了简单的肯定与否定,抛弃了基本的二元价值判断,更具有理性价值判断。但是辩证思维不是将相关内容简单化或者模糊化,而是有意识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与分歧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既达到了对相关理论的辨析,又强化了观念认知,从而使得结论更加令人信服。例如关于“新闻策划 / 策划新闻”一节中,曾教授对新闻策划进行了肯定,认为它可以“让新闻更有力量”,而策划新闻则是现实生活中人们颇具疑义和争议的,因此有意识提出问题:“新闻可以策划吗?”但是论著并没有在此打住,而是进一步思考,提出“如何把握好新闻报道的主动性”,这样就在大胆肯定新闻策划的基础上而没有轻易地否定策划新闻:“在媒体发展实际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因为新闻策划而否认策划新闻,也不能因为策划新闻而认为新闻策划没有价值和意义,而是应该做好两者的平衡。”在进一步的论述中,作者指出:“新闻策划的主动性要求我们在对相关新闻事件的处理方式方法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策划新闻的主动性则是相关单位或者个人依靠标新立异的做法赢得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一个手段、方法的主动性,一个内容设定上的主动性,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却共同强调了新闻报道的主动性。”这种辩证思维的最终落脚点依然是新闻实践,得出的结论自然是能够接地气的。

打造关键词,以解决问题为终端,用平衡性来结构全篇,是《媒体平衡论》的又一重特点。该著作题为“媒体平衡论”,因此“平衡”成为关键词,全书的主体内容均围绕平衡来展开。这样,虽然本书看上去没有严密的逻辑性,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均可以独立存在,但是因为有着“平衡”来作为支撑,全书的内在逻辑立刻显现出来。

在著作开篇,作者便以《媒体·平衡·和谐》为题表达了写作宗旨,即以平衡来建构媒体的生态环境,从而为和谐社会构建发挥自身的功用:“在媒体的各项工作中,应当以和谐理念为基本前提,以平衡为根本出发点。”“对于媒体来说,平衡不仅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内容上;不仅体现在理念上,也体现在价值上;不仅体现在方法上,也体现在效果上,不仅体现在内容管理机制上,也体现在外在生态环境中。”这就为全书话题的展开打下了基调,那就是平衡无处不在:“媒体处处皆平衡,不能把握平衡性的媒体注定不能持久。媒体处处皆平衡,把握好平衡性的媒体才能将传播效果发挥得更好,也更有利媒体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打造媒体平衡性,让媒体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打造媒体平衡性,让世界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在全书的25节内容中,无论是论述相近概念或者现象,还是分析相悖概念或者现象,著作自始至终以平衡为最终落脚点,使得平衡性成为全书绕不过去的关键词。试以第二章“媒体形式平衡论”为例做简单分析。在这一章里面总共谈论五组问题,其一为媒体样式诸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作者在简要述及它们各自的基本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从SWOT的角度分析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存在的威胁,最终提出“各媒体之间的平衡发展”。在他看来:“虽然从总体上讲,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之间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还不至于是你死我活的争斗,这使得他们在发展之中还是努力寻求合作共赢的机会。”又如其中另外一节分析“新闻式广告 / 广告式新闻”,论者首先提出,这两种形式都是在媒体产业化背景下产生的,其中“新闻式广告”属于广告的新形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应轻易否定;而“广告式新闻”则是新闻的异化体现,是新闻媒体在新闻价值上的偏移。但是现实生活中新闻和广告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容易误导受众,因此处理好新闻与广告之间的平衡显得至关重要,这具体体现为三点:首先需要媒体机构明确新闻和广告在媒体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其次,对于新闻和广告,媒体应当予以区别对待,不能将两者混同起来。其三,媒体上刊播广告,要保证质与量的平衡。“新闻与广告之间的平衡,既体现在观念上,也体现在实践上;既体现在量上,又体现在质上,需要我们结合媒体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坚守媒体责任的基础上推动媒体产业化的发展。”这些结论,一方面可以对媒体从业者产生警醒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激荡不少从业者心中渐行渐远的职业理想。

以“平衡”来结构全篇,一方面体现了曾教授精巧的内在逻辑性,希望通过微观的问题思考引导读者思考更为宏观的媒体现象,即在做好平衡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彰显了曾教授炽热的职业理想。他身为学院派,偏好理论,但是却从未忘却实践,而是努力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对接起来,因此才有了“将平衡进行到底”的结论。

《媒体平衡论》以“平衡”作为核心词,作为论辩的最终结论,正好折射出当今媒体比较严重的失衡现象。《媒体平衡论》的出版,必将引导人们更好地领会“平衡”的要义以及相关做法。“平衡”必将越来越成为媒体业界和媒体学术界的共识,因为我们相信:只有把握好平衡性,世界才能更加和谐更加美丽。

[1] 曾庆江. 媒体平衡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2] 曾庆江. 新闻佳作赏读导引[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

(责任编校:彭 萍)

Going Balance ThroughTo The End:After Reading Professor Zeng Qing-jiang's Book

WANG Sufang

(College of Literary , Hainan No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firmly holds 25 groups of key – words and deeply analysises with the method of scattering perspective,constructing the book with dialectical thought,which makes us think. At the same time,it claimes to con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urrent media,which enbodys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 dialectical; media; problem consciousness

G 236

A

10.3969/j. issn. 1672-1942.2015.03.024

1672–1942(2015)03–0118–04

2014-12-02

王素芳(1983-),女,湖北咸宁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影视传播学研究。

猜你喜欢
平衡性有偿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企业排污步入“有偿”时代
这个动作坚持二十秒预示寿命长
基于熵值法的山西省煤炭行业生产使用平衡性分析
青海:对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零容忍”
本期策划
突发事件的平衡性报道分析——以地震类报道为例
我国已关闭63家“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