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琴,游冬娥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77)
高校涉腐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探究
陈琴,游冬娥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77)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当前对于反腐问题的持续关注,高校涉腐网络舆情管理成为重要的课题。文章在分析高校涉腐网络舆情特点的基础上,从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做好涉腐网络舆情的研判、加强高校涉腐网络舆情的引导、做好线下教育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策略。
高校;涉腐舆情;管理策略
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6.68亿。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即“网络舆情”,成为当前社会舆情管理的重中之重。在统计的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4.6%,而大学生更是学生网民中的活跃群体,他们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反腐作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自然也是大学生关注的重要方面,各高校或多或少都会形成涉腐网络舆情。因此,积极开展高校涉腐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网络舆情的概念和高校人员构成的特点,本文将“高校涉腐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为“在高等院校这一空间范围内,学校的组成主体-大学生在网络中反映出来对于腐败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高校涉腐网络舆情既有一般网络舆情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涉腐网络舆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快捷性。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空界限,使舆情在传播上具有快捷性。各高校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等,学生聚集的群体如院系、班级、各类社团大部分也都有自己的QQ群、飞信群、微信群、微博群等等,高校校园相对完备的网络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互动交流平台,同时也为网络舆情迅速传播提供了顺畅的通道。
(二)舆情复杂性。大学生思维活跃,关注面广,他们乐于驰骋在在没有压力、没有约束的虚拟网络空间,发表各种意见和声音。而腐败事件往往涉及权力被滥用、弱势群体遭受不公待遇等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等方面制度不完善问题,涉及到改革深化推进等问题,这就使得单个腐败事件涉及的议题范围十分广泛。另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腐败事件涉及情色交易等现象的新闻屡屡见诸报道,民众的娱乐和猎奇心理被空前激发,因此,围绕某个腐败现象或反腐败事件引发出的多方面信息,以及牵扯出的其他“基于现实的非常规事件”,都受到极大关注,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发酵。因此,大学生涉腐网络舆情多元而复杂。
(三)影响广泛性。在高校范围内,大学生的教育背景相同、年龄相仿、生活环境相似,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对问题的看法容易产生共鸣。另外,大学生基本上都在校园内部学习、生活,现实中紧密接触,这种“线上线下”的一体化,使得他们的观点得以在群体中甚至跨群体迅速扩散,影响范围快速扩大。大学生年轻、思想活跃,加上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他们热衷于通过网络对社会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在当前这种全社会对腐败极度关注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对腐败问题和现象必然极为关注,一旦腐败话题出现,他们会迅速反应,引起广泛讨论,舆情迅速累积,并快速扩展产生广泛的影响。另外,社会对高校本身比较关注,高校涉腐舆情的倾向常常也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四)动态难控性。高校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和民主的地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自我意识,但同时,他们缺乏阅历,在认知上比较局限,在表达个人观点时容易出现言语偏激,对于腐败事件的讨论极容易演变为情绪的宣泄。另外,当前对网络监管的缺乏,很难对网上传播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当具有煽动性、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利用,就有可能造成失真或不良的网络信息迅速扩散,形成激烈的网路舆情甚至推动舆情危机出现。由于大学生现实中处于聚集居住的状态,网络话题也往往是现实生活的话题,网络舆情与现实生活经常出现交叉,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网络舆情危机极容易形成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导致失控的局面。
(一)通过网络舆情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一定程度上,高校网络舆情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内容。涉腐网络舆情反映的是大学生对腐败问题的关注程度及态度情感,是他们内心思想的真实反映。通过涉腐网络舆情的收集,学校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对腐败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廉洁意识。另外,加强网络行为管理,促进大学生通过网络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关注国情民生,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消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关于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方面,曾有学者做过调查,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影响。网络舆情纷繁复杂,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缺乏社会阅历,辨别能力不强,往往对事件不能客观的认识,不良的网络舆情信息尤其是腐败现象背后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特权思想等容易对大学生造成误导,导致他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关键时期,做好高校涉腐舆情的管理,将舆情信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消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对学生成长成才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三)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大学生是青年中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群体极化理论认为,群体的讨论可以使群体中多数人同意的意见得到加强,使原来同意这一意见的人更相信意见的正确性。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切身感受到贫富差距、不公正等实际问题,对于腐败、特权等有强烈的厌恶、痛恨心理,这些心理会被某一个腐败热点事件触发,在认识问题时,就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就极有可能把一些原本单一的腐败事件放大。在群体参与中,这种极端的思想瞬间累积,就会在网络世界中形成强烈的负面舆论风波。高校舆情的特点是线上线下紧密联系,如果处理不好不良的网络舆情,使网络群体极化从线上蔓延至线下,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影响高校稳定和社会稳定。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可以迅速了解舆情,敏锐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化解不良的集体情绪,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
(一)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一是成立高校舆情管理组织机构。高校应充分认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将网络舆情管理作为校园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学校的宣传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群团组织、保卫部门、各院系等部门应广泛参与,为网络舆情管理提供组织保证。二是加强舆情管理制度建设。高校要根据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师生参与网络的言行;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包括网络舆情宣传、网络舆情预警、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等内容。三是加强高校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其中应包含网络信息员、网站管理员、网络新闻发言人、舆论领袖、网络评论员等人员,尤其是要吸纳和培养一些政治素质高、熟悉学生特点、网络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员加入网络舆情评论员队伍。
(二)做好涉腐网络舆情的研判工作。正确的舆情研判是提出可行性建议和制定正确干预方案的基础。一是信息收集。学校要安排专人关注校园网站、贴吧、各种论坛、空间等,全面收集学生对于涉腐事件的观点,实时获取海量的信息。一方面是日常的持续性跟踪收集各类舆情信息,一方面集中收集关于社会上或校园内突发腐败事件产生的舆情信息。二是信息判断。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对可能形成热点的涉腐舆情信息,根据其性质、涉及范围、影响程度等进行等级划分,准确把握舆情发展趋势,厘清舆情发展的规律,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三是快速应对。根据相应等级网络涉腐舆情快速提出应对预案,对发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引导化解;对突发的有可能形成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学校相关部门要第一时间介入,通过线下疏通学生思想等方式及时引导舆情趋向,防止事态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高校涉腐网络舆情的引导。一是掌握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高校要紧跟网络的发展形势,采用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平台,设立官方信息发布平台。对于校园里出现的网络涉腐舆情,校方要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要采取疏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观点;另一方面要及时了解相关情况,使用官方信息发布平台即时发布正确信息,引导学生理智的看待该腐败事件,使正面的声音占据舆论阵地。必要的时候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参与网络讨论,与学生就涉腐问题进行在线互动,澄清疑虑,解答学生的困惑,疑虑得以澄清,关注点就会逐渐减退。二是适时设置网络议题,转移学生的关注点。网民兴趣点的转移及外界刺激的干扰是事件消退的重要原因,例如“微笑局长”杨达才事件成为当时网络关注的热点,直至发生日本政府企图通过签订“买卖”合同,非法将钓鱼岛“国有化”,“保钓”议题不断升级,使得围绕“微笑局长”杨达才的话题逐渐淡出公众视野。高校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点适时设置议题,引导转移视线,防止涉腐舆情持续发酵,发展为不可控的状态。三是推进高校信息公开。畅通主流信息传播渠道,保障学生的知情权,最大限度的杜绝谣言的产生。尤其是对于高校内部腐败事件,必须要及时公布准确、权威的信息,以信息公开及时回应化解学生的猜疑和情绪,堵塞谣言的传播路径,同时也能赢得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信任度。四是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高校网络社区中也有一些“意见领袖”,他们热衷发帖,表现活跃,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在大学生网民中影响较大,往往能左右网络舆情的倾向。相对于其他网络论坛中“意见领袖”的匿名性,大学生网络社区中“意见领袖”的真实身份较易获取。高校应重视对“意见领袖”的培养,加强教育,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从而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四)做好线下的教育工作。相对于其他网民的分散性和不可控性,大学生网民在高校内接受教育,学校可以根据网络舆情发现的问题有意识的加强教育。一是加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帮助学生树立敬廉崇洁的意识,对腐败事件科学分析、理性看待。二是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学生对腐败事件的关注,是参与舆论监督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对于网络舆论监督中涉及的知情权与隐私权、正常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污蔑等法律界限未必能科学界定。所以,要加强法律教育,树立正确的上网道德,引导学生合法有序的参与监督、参与反腐。同时,高校要充分认识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价值,重视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进一步营造高校开放、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线上线下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3].http://www.cnnic.cn.
[2]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
[3]曹银忠,许方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6).
[4][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刘怡,谢耘耕.网络反腐舆情事件的形成与演变机制研究-基于2011-2013年重大公共网络反腐舆情事件的研究[J].现代传播,2014,(4).
G711
A
1671-5993(2015)04-0036-03
2015-08-01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2014)规划一般项目“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4DJ14)的阶段性成果。
陈琴(1982-),女,安徽庐江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游冬娥(1982-),女,江西南城人,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党建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