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年
(中共无锡市委党校,江苏 无锡 214000)
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目标与动力的文化适应
张鸣年
(中共无锡市委党校,江苏 无锡 214000)
“四个全面”重大战略落地生根的关键在于全方位推进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中华现代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当今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这就要牢固树立“四个全面”理想信念,树立全面小康文化信心,让全面改革文化焕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理想信念;全面小康;改革;文化
在中华民族转型关键时期,党中央做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推进“中国梦”实现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转型时期的重大理论创新。当前,“四个全面”重大战略落地生根的关键在于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中华现代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当今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本文所讲文化仅指精神文化。
共产党人是智慧的最高理想与最低理想统一论者,具体而言,就是共产党人具有对共产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事业在内心的真挚信仰。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事业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根据阶段性要求确定阶段性目标,这就构成了共产党人层层递进的最低理想(共同理想)。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最低理想,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近百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可触及的阶段性目标,每一阶段性目标实现的过程,都会使中华民族迈上一个个新台阶,实现一次次成功而亮丽的转型。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号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全国人民为之奋斗。”[1]在走过的日子里,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民族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并不断得到提升。整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从两位一体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今天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一布局,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关键期的整体性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举措。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核心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源于邓小平的设计,经过第二代党中央的推进,成为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要政治遗产。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错综复杂、困难重重的国际国内形势,全面继承并做实了这一目标,今天它成为全国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与信仰,成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
理想、信念、信仰在重要功能体现在:首先是重要的精神支柱功能。诚如邓小平所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2]其次是坚定的价值导向功能。邓小平认为:“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3]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与信仰,就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就有了共同的利益,就能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连接下团结起来。习总书记也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他还告诉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5]“四个全面”就是现阶段全民族的理想、信念、信仰。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特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的有机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而言,能够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6]只有“五大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如果不能按照历史辩证法规律办事,顾此失彼,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发挥其良性运转的功效。这更需要通过全面小康文化来树立信心,凝聚力量。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7]在“中国梦”大格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习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关键是要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的强大力量,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8]可见,“树立信心、凝聚力量”已经赋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说明只有全面小康文化才能承担起树立信心、凝聚力量的重任。因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越博大精深就越受人尊重,发展就越有动力。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中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夙愿的真正实现。在我国,“小康”,历史渊源有几千年,它曾经被不同时期的人们所憧憬。农耕社会人们设计了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实现“天下为家”的小康,康有为规划了在君主立宪社会实现资产阶级性质的小康;而共产党人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小康。从邓小平以来,党的历代领导人谈到小康社会时,总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作为建立小康社会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前提加以强调,要求人们要牢牢把握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是树立信心,凝聚力量的源头活水,生命之源。
(二)大力宣传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巨大成就,增强人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总结,我们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这“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9]通过大书特书这些成就,可以进一步增加人们奋斗的自信心与自觉性。
(三)努力实现“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大众化与世俗化。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利益分化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样化,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其神圣性出现黯弱化倾向,官方意识形态也降低了身段,增加进了普适性、包容性的内容,向世俗化转变。为适应这个发展要求,我党理论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提倡“四个全面”大众化,目的是通过对“四个全面”的学习、宣传和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和信仰“四个全面”,筑牢“四个全面”的群众基础,把“四个全面”蕴含的基本原理尽快转化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成为人民群众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的指导。而“意识形态的世俗化本质是意识形态信仰的去魅化、放低姿态、'卷入平凡的日常生活'。”[10]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精英小众自娱自乐的垄断中解脱出来,更加接近普通大众,成为人们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动的指南。
全面小康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段性先进文化,它根植于小康经济,又服务于小康经济,二者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它不仅包括科学文化,而且还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为物质文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思想道德则为其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并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思想道德决定着整个文化的社会性质,统帅着整个文化发展,推动着社会经济政治进步;而科学文化直接与生产力水平(物质文明)相联系,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成为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关键因素。
习总书记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深化改革开放,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11]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改革已经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共识,改革取得的成就在世界范围也得到了广泛认同。说明党中央主导的全面改革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走向产生了深刻而深久远的影响。
中国全面改革文化是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倒逼产生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的。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不畏惧问题并能够完满地加以问题。习总书记指出,“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12]他要求人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使我国的制度不断得以完善;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3]
中国全面改革文化融合了全党全国人民对改革合力的认识。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我们必须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14]同时,全面改革文化还包含着对改革开放鲜活实践经验的智慧性总结和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每一个重大决定无不闪烁着改革辩证法的光芒。总起来看,改革总体要求是要“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改革整体与局部关系上,提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大家来自不同部门和单位,都要从全局看问题,首先要看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是否符合全局需要”;改革和发展关系方面,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改革决策要“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改革的战略与战术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改革实施中,“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其中步子要稳就是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等等这些,都是全面改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5]
全面改革文化凸显着推进改革的意志和决心。党中央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难题,既表现出勇于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又举措实在、重行践诺,凸显的是一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全面改革文化。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16]他还说,“这30年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1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会决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种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全面改革文化,必将为改革顺利推进和改革任务落实起到内在动力的作用。
[1][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9.
[2][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7,144.
[5]新华网.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DB/OL].(2013-03-11).http:// www.xinhuanet.com/.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7]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DB/OL].(2014-06-06).http://www.people.com.cn/.
[8]深圳晚报.“树立信心凝聚力量”[DB/OL].(2013-01-02). http://wb.sznews.com/html/2013-01/02/content_2336530. htm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DB/OL].(2012-11-19).http://www.xinhuanet.com/.
[10]杨海波.意识形态世俗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析[J].东岳论丛,2011,(7).
[11]新华社.习近平在粤考察时强调: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DB/OL].(2012-12-11).www.gov.cn.
[12]习近平.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N].新京报,2013-11-14(A01).
[13]邓永生.政治局: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DB/OL].(2013-08-27).http://www.chinanews.com/ gn/2013/08-27/5213237.shtml.
[14]新华社.习近平:改革开放是我党最鲜明旗帜[DB/OL].(2013-11-14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 2013-11/14/content_1324193.htm.
[15]文魁.改革已经呈现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形成可以传承的改革文化[N].北京日报,2014-3-31.
[16]新华社.习近平在粤考察时强调: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DB/OL].(2012-12-11).www.gov.cn.2012年12月11日18时18分.
[17]中国网.习近平: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DB/OL].(2012-09-12).guoqing.china.com.cn.
D601
A
1671-5993(2015)04-0027-04
2015-10-15
张鸣年(1962-),男,安徽天长人,中共无锡市委党校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现实、文化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