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管理的三境界
本刊编辑部
境界是指人的思想认识或修为达到的高度和深度。管理的三境界,主要是指人的管理修为达到的境地和边际。它虽然没有王国维的学术研究三境界那样逻辑严谨,但却设定了管理的标高,给出了优化管理所应选择的路径和达及的境地。
这三境界就是智慧管理、人格管理、柔性管理。
一、智慧管理。管理不是简单的管辖、治理的施为活动,而是需要用脑、用心、用智慧去打通和介入的一种情感梳理、纠结化解、心气理顺、激励作为的心灵的对话和行为重塑。它依赖于管理者的智慧。智慧是一种理解、决断事物,协调人际、人事关系的思维反应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管理作为一种协调关系及运转的组织行为,更离不开智慧。比如提高教师待遇,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可以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但倘若运用不当,采用最省事、最不用动脑的平均主义、撒“胡椒面”的方法,就会事与愿违或欲益反损。因为这样做往往没有任何激励效果,而且还会把人的“胃口”吊高,导致人的欲望膨胀,“向钱看”。所以这种毫无智慧含量方法的运用,是管理的大忌。富有智慧的激励的运用,一定要有价值负载,有激励竞争和向上的精神内涵,使人看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这样才能产生激励效应。何况,大多数单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面”上的激励。所以这就更需要破除优劣不分、大小趋均的平均主义的方法。把有限的“水”浇到“壮苗”上,把不多的“钢”用到“刀刃”上,才能真正明确管理导向、树立榜样的标杆,产生正面激励效应。
二、人格管理。人格,即人的个性品格,亦即做人的资格、规格、档次、学养、素质。它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管理,即管理者凭借自身人格魅力、非权力影响力而实施的管理。人格魅力是管理者通过自身的修炼形成的令人敬佩和服膺的吸引人的正能量。有了这种“正能量”,其管理“不令而行”、从之如流,被管理者踏实干事、自觉效命,何愁人浮于事、绩效不彰。非权力影响力,是指管理者不是通过权力,而是通过品格、才能、知识、情感因素影响管理者而实现的管理。与权力影响力的权威、慑服、甚至专权、滥权而实现的管理目标不同,非权力影响力主要是通过管理者的学问、知识、品格、修为、情感等因素作用于人,通过对人的信任、期望、宽容,关心人、激励人、成就人的人本关怀,而产生的管理优势。权力影响力是组织赋予的,外在的、暂时的,非权力影响力则是管理者自身修为赢得的,它是内在的、永恒的。权力影响力人们可以不买帐,但非权力影响力“人格本位”的管理,却没有人能够抵拒抗命。这就是一种管理境界。手中有权,而心中无权的令人信服的管理,超越权力,而进到人格层面的应然的管理。
三、柔性管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对。刚性管理是“以制度为本”的管理。制度,要义在制。制者,制止、控制之谓也。所以它是以约束、惩戒为内涵,禁止逾越、违反的强制管理。柔性管理则是在基于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实施的具有灵活性、智慧性、宽容性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目的是把组织意志变成人们自觉的行为。管理的对象是人,管人的关键是管心,“管心”的要义是“理”,即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而不是强制压服。要诀是“情”。即以情动人。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无论是“说理”还是“用情”都是柔性的、心灵互动的。柔性管理的特征在于: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柔性管理的效应在于,一是手段的“柔”与目的的“善”的紧密联系的。它是与人为善的,是成人之美的,故能为人乐于接受。二“柔”是管理工作方法和谐智慧的表现。对人的管理粗暴的、强制的方式是下策,非不得已,轻易不能采用。管理更需要“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而不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威猛。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打击,是水的载歌载舞,才能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因为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和水的“上善至柔”的品格,与激励人积极作为的管理目标是和谐一致的,必然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与不得已而求其次刚性的管理下策相比,柔性管理是教育管理的又一善管善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