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端州区端州中学 梁丽君
新课程改革后,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视学生分数,不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正慢慢地改变。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印在当代教师心中的一个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及社会上由于没有注意学生情感的培养而造成的自伤或他伤悲剧的发生,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显得日益紧迫。而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承载着重大的责任,因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加强历史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感、爱国感与凝聚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今历史学科不可回避,必须承担的一种责任。
高中生心理指的是高中生在高中这一特定阶段在教育影响下认识能力、情感与意志、品德、个性等不断发展表现出不同于初中生的心理现象。正由于高中生经历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不同于初中而生理上又进一步发展成熟,高中生心理表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特点。
1.心理还不稳定,仍有可塑性
进入高中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品德个性都开始走向成熟,但其心理还是很不稳定,对很多观念的定义还不成熟,如对朋友、英雄、尊重等贴近他们生活的观念的定义会随着他们认识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高一和高二的上半学期仍是学生心理不稳的时期,也是可塑性很强的时期,教师就抓应紧这一时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免心理定型,可塑性减少后而难以再塑造。
2.社会性增强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组织能力,集体感,责任感,都逐渐增强。高中生关心时事政治,对国家大事开始有自己的看法,逐渐形成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新想法、新观点,社会性情感形成,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3.个性增强
高中生在智力、体力、兴趣、爱好、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形成自己的个性。高中提倡自主、独立、发挥自我才能的校园环境,及提倡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鼓励了高中生的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懂得抓住机会表现自己的才能,使潜藏在学生心中的创造性被诱发出来,个性得到发展。
4.理论思维进一步发展
“具体的东西是最丰富的,但本质的东西却是最集中的。”进入高中后,高中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所起的作用下降,而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渐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发展。高中生已经掌握归纳与演绎、个别与特殊、个性与共性、辩证唯物主义等规律,能透过具体的事物外在表现,看到其内在本质。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高中生随时都可以接收到各种的新闻信息,高中生的社会性增强,好奇心与求知欲也增强,对各种新闻事件产生了极大的热情,真正的开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状态。但高中生心理还不稳定,认识能力又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所以对这些国家大事的看法并不十分准确,甚至会受网上的过激,或错误观点的影响而走向极端。“研究历史的终极目的是为研究现实”在历史课中恰当的引用新闻时事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度与价值观是有必要。这既让学生明白事件的根由,又让他们的知道应如何看待这些政治事件,更重要的可以培养他们的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基于高中生的心理会表现出一定的锁闭性,不愿向父母、师长袒露心声,但愿意向同龄敞开心扉的特点。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知道展现内心的想法,而高中生理论性思维的增强又为其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小组的合作学习给处于锁闭性心理时期的高中生一个在同龄人间畅所欲言的机会。在这种探究中高中生会学会反思,建构起对事物的客观评价。
在各种文化充斥的网络时代,不健康、低俗的文化随时会出现在网络上,高中生心理上的不稳定,仍有可塑性的特点,使其心灵很容易被这些不健康文化污染。作为父母与教师又不可能时刻提醒高中生那些是该看,那些是不该看,而且高中初步形成的成人感,也不允许父母与师长限制他们的自由。只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把真正的美的观渗透到学生心中,学生自然会对网络文化内容作出正当取舍。如在学习《笔墨丹青》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把不同朝代不同人绘画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欣赏这些高雅的作品,领略潜藏在其中的意蕴,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懂得如何成为一个高雅的,文明的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的一个重要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重视它,将其融入到每一节课中。并依据高中生特有的心理特点,认真思考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方法,不能用只是空泛而不切实际喊口号的方式去教学,必须要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去落实这一教学目标,以引起学生共鸣,激起其内心的真正震动,真正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