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宝华
摘 要: 针对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问题,以历史教学作为理论基础,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理论依据,有效实现历史教育教学中“三观”的培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响应国家进行现代化教育,注重学生素质的理念。通过对选题的由来及选题的意义及优势和不足三方面深刻地论述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效教学
一、选题的由来
(一)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考试成绩高低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由此导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严重缺失。由教育部拟定的《高中历史课程的标准化》明确提出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性课程。“使学生在历史课中的历史意识提高”不仅是历史课堂教育的目标,而且是历史课的伟大宗旨。
1.在我国新课改的全面普及、重视学生情感教育的背景之下,“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一直被教育界广泛关注,这两种思想各执己见,各有千秋。那么在这场激烈的“巅峰对决”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是否被很好地体现,学生能否在历史课堂上提高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即使这只是个别案例,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国高中生思想健全、积极向上的态度的缺失,也时刻提醒我们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2.(1)现如今某些高中生对金钱的看重远远超过对思想文化的看重。他们普遍缺少爱国意识,乐观积极的态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缺少直面困难的决心和毅力。更注重沉迷物质享受、消费的攀比,导致精神世界的严重缺失。而当代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祖国的继承人,这着实不令人担忧。(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孔庙穿着暴露的衣服拍照留念,在国家公祭日公祭场所嬉笑打闹,穿着日本服装在旅游景区留念和大肆喧闹,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早已淡忘,在纪念碑前自拍,在参观其纪念馆时不严肃,嬉戏打闹,有说有笑的现象。看到这些现象,我们感到耻辱和痛心。这些现象不得不使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深刻反省:我们不能为了某些商业利益和炒作而使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受到侮辱和毁灭,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和短期回报,但是我们失去的是用金钱所不能购买的,是长期的灾难,是青年人的无知,是民族的沦丧。中国人应以一个“见证者”的身份担负起历史文化的道德责任,而不是冷漠的旁观者,应该参与其中,用我们的爱国行为去彰显,爱国的体现就应如此。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和地位——历史教育中的“元价值”和“最终目标”
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是由人的培养目标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初步形成是培养目标的首要任务,集中体现了“三观”在高中生教育培养中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历史意识、创新意识、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有思想健全,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心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历史学有复杂的功能,其中包括了解历史教训、理解历史发展事实、掌握如何教育群众等一系列功能。学习历史,可以以史为鉴,知事理,明得失。道德评价普遍存在于人类历史中,历史被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教育的主要渠道,努力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使学生的纯真本质得到全面升华,使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历史教育对其的帮助;通过认识伟大的历史人物,了解它们的生平事迹,从中得到感悟,学习他们的美好品质和优良传统。提高其责任意识,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教育观是历史教育的实质,深刻体现在历史文化对学生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选题的意义
(一)使素质教育可以有效地实施
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的教育全部是在九年教学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逐步提高国民的素质、积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性教育。普通的高中教育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实施基础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导学生做在思想上和文化上优秀的人。文化上的优秀,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课本知识,成绩优秀,这是可以明确体现出来的,是真实可视的;思想上的优秀,则有更高层次的目标,需要教书育人者更多的努力,是难以计量的,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思想水平上的升华与提高。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它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有三个基本含义:一是面向广大学生;二是使广大学生的德智体能够全面的发展;三是让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文化素质,即学习成绩,二是学生的思想素质,体现在道德方面。其中实施基础素质教育最常见最主要的方法是课堂教学,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更直接的交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笔者认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这一观点,这是向广大全体学生开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体验其中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其自我修养和领悟能力,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最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使新课改全面推进和开展
课堂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但是高考的影响对于广大高中生来说是巨大的,几乎影响学生的一生。而在这一重要阶段,高中教师在新课改中很难选择,必须对高考及新课改同时兼顾,使高考成绩和新课程理念同时稳步提升。因此,在高中新课改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十分重要。它的落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积极落实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
高中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既没有中小学时期的无知、天真和稚嫩,又未完全步入社会,身心未完全成熟。正处于较完整的人生观塑造阶段,正确的引导极有可能对一生受益匪浅,终生难忘。此时也是文化知识积累的高峰期,丰富的文化知识辅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促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规划人生的蓝图。
三、创新和不足
(一)创新
本课题对教学实践意义具有较强针对性。重点在于强调高中历史课教学的全部过程,积极借鉴部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另外,从历史备课、历史考试、历史课堂、历史教学、教学经验一系列方面详细而全面地论述了实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影响、可行性做法、存在的问题和需要逐步完善的问题,重点阐述历史教学对青少年的重要作用等。创新的不足会导致教师呆板、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教学和学生一味听从老师的教导而枯燥,同时导致学习过程的乏味,积极性的丧失,最终也于素质教育无益。因此,创新是生命的动力与基石,创新对于教学至关重要。
(二)不足
(1)研究中对相关性质的学科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难以提出更深刻、更有建设性的意见,专业性质的论述只是停留于很肤浅的表面;(2)在搜集资料、整理相关文案和运用相关知识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搜集的资料多半只是书中的案例,并没有实际的在专业的书中寻求答案,这样造成理论知识的不足,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接收全面而专业的知识。(3)没有能举出能更真实、更强有力、更发人深省的案例证明更多的论点,可信性不够。
四、结语
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一论题的相关论述,笔者深刻地体会到历史教学对于高中生来说的重要性。其不仅体现在思想道德上、文化素养上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做法上,还体现在学习专业知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等一系列方面。而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仅仅依赖于学生本身,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学校,应积极开展历史文化相关课程,通过参观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熏陶情感,调动情绪,激发爱国情感,努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家长也应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从细微之处教育学生;学生自身更应注重自身素养,不只在学校、在短暂的课堂教育中,上课努力学习历史文化课程,积极主动地与老师沟通,课下和家长沟通,在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培养自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知行合一,把学到的观念、理论运用到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奋发向上的决心,努力带动周围的人,使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参考文献:
[1]胡裔军.谈高中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03).
[2]郭晓峰.新形势下对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4(56).
[3]杨霞蓉.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
[4]闻海娇.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学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研究综述[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