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第二初级中学 邓仕学
素质教育认为,教学是一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过程学习”的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自主学习就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方式。它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要以自我成为主体进行学习,学生握有学习的主动权,操纵控制自己的学习。卡普捷列夫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性,就不能获得发展。”作为教师,在实施这一教学活动中如何努力创设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真面对和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关爱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要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师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营造一个最佳教学氛围,让学生课前准备活动开始,到课堂教学活动及课后延伸教育活动都能主动地参与,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变被动受教为自我学习。而教师如果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关爱,就会使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 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就是说,教师要是能够积极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就可以有效地增进师生感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成功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第二,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备课、明确教学目标、课堂导入、课堂调控和组织都应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这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反复认真地钻研教材,进行严密的备课,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还要独具匠心地设计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的精彩的课堂导入、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譬如注重课堂学习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特别是生生互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相互问答,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通过“生生互动”,解决一般的“问题”,余下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在“师生互动”时让老师和全班同学帮助解决。然后在此基础上或做升华性的、画龙点睛的讲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或在学习活动中恰如其分地激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性能力。
第三,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主动学习。现代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真正的主人。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谁都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发展,都必须由学生亲身完成。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唯有帮学生树立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翁的精神,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变“要我学” 为“我要学”。这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然后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向积极高昂的亢奋状态。比如,我在设计教学古诗《塞下曲》(李白)“读”这一环节中,是按“比谁读得准”(字音、节奏准确)——“比谁读得美”(感情表达好)——“比谁读得熟”(又准又好又美)——“比谁背得快”(用时短、早背出)——“比谁背得清”(又准又好又美)——“比谁讲得真”这样的步骤进行,让学生分组比赛、演读,集中评价,并及时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这样的环节下来,基本上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其中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而学生却兴趣盎然,学习全过程都是处在积极高昂的亢奋状态,其教学效果那是可想而知的了。
第四,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初中学生都有了一定认知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教学中,如果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加上教师适当的点评、启发,共同提高学生的判断和评价能力,无疑是让每个学生学习、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的有效办法。
长期的“传统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开辟新路,要有锐意改革、与时俱进、自我超越的精神,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法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组织教学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五官并用,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应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性能力。至于教师在推行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得看具体的校情、生情、学情来定。古人云:“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之法,贵在得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因材施教,因类教学,这就是最好的方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学习,认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性能力,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