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双子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解读《加州杀手》
许双子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论文首先对《精神分析学引论》中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本能、压抑、升华论三个主要观点进行了解析,然后在此理论基础上,根据《加州杀手》剧情发展脉络,用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学说和完整人格的缺失与失衡从两个角度深度解读《加州杀手》,试图解释人性善恶的根源并提出了反思。
加州杀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死亡本能学说;完整人格
《加州杀手》是一部经典的犯罪剧情片,由两位当红的小生布拉德·皮特与大卫·杜楚尼主演。剧情描述雅痞型作家布莱恩正在写一本关于连续杀人狂的书,他决定偕同摄影师女友卡莉开车往加州找寻灵感。他们开车沿着犯罪地点一路进行资料搜集,中途因为经费不足而搭载了一对顺路到加州去的年轻夫妻失业的前囚犯薛立和他没头脑的少年女朋友爱利斯,不料对方就是个连续杀人犯。导演多米尼克.塞纳以稀奇古怪的非主流手法描述两对情侣开车横越美国的奇异旅程,将这部刻画人物内在心理对峙的影片拍得气氛十足,而且深具讽刺性。虽然也有相当血腥的暴力场面,但真正吸引人心得却是对人性的思考。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解读该片。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几乎可以说是重塑了西方世界的人性观和文化观,其对20世纪思想界的影响罕有匹敌。虽然他说不上是十分严格意义上的美学哲学家,但回望20世纪的美学发展史,其对美学的思考无疑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弗洛伊德通过“潜意识的发现”认识到人类不是依靠着自己的自由意识而生存的,实际上是被自己的潜意识所操控着,本文将以《精神分析学引论》中的三个主要观点为理论基础解读《加州杀手》。
(一)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以无疑是作为心理的基础,把人的心理结构氛围三个领域,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呈现于表层的部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过程,它面向外部世界,完成着感觉器官的作用,他是人的有目的的、知觉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语言表达,并接受社会公德的约束,服从“现实原则”。前意识处于中层,储存着暂时被遗忘的意识内容,所以它是可以被意识召回的部分。前意识的功能主要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检查无意识的伪装情况,只有当无意识的伪装能为社会意识所容纳时,才准许它进入意识之中。无意识处于心理活动深层,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基础和人类外部行为的内驱力,也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存库。这种本能、欲望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负荷,服从“快乐原则”,总是迫切地寻找发泄的出路,力图渗透到意识中去得到满足。这一部分,个人是意识不到的,但它却影响人的行为,决定着人类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甚至决定这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的命运。潜意识是无意识理论中的最核心的部分。心的结构即由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构成。
(二)人格结构理论
通过对心的结构的修正,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动态理论,即人格结构理论。他将人格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成分。本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底层,是本能和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是最原始的,它遵循“快乐原则”,要求人必须满足基本的需要,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焦虑。也就是要求人去寻求快乐,尽量去躲避痛苦。自我是从本我中间分化出来,是本我和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它受到了本我和外界的如社会规范,道德法则和法律的双重控制。自我在人格三结构中充当着管理者的成分,遵循着“现实原则”,在超我的监控下,对人格中潜意识来自于本我的需要有限度地放行。而对于来自于本我的非理性的冲动和欲望,则由从自我分化出来的超我进行监督和制约。超我处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社会道德和规范內华的结果,压抑本我并监控自我,充当着检查器的成分。遵循着“至善原则”,是最自然,最富有道德感的道德良知。这三者之间必须达到动态平衡,才能构建成一健全的人格。
(三)本能、压抑、升华论
弗洛伊德把本能界定为:“一种源自体内而表现在精神上的内在刺激。”并认为本能是一种“内在需要”。本能冲动包括死亡的冲动、性欲的冲动等,但弗洛伊德最强调的是性欲,他认为无意识中最强有力的就是那种生生不息、难以控制的被他称为“里比多”的性本能。性欲冲动是人的先天本能和后天驱力,它唯一的欲求就是不间断地追寻宣泄、快乐和满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这种本能欲望往往不能被社会道德、民族习俗所包容,欲望和冲动平时只能被排挤、囚禁在无意识深处,从而无法得到实现。这种违反人性的精神现象,弗洛伊德就把它叫做“压抑”。这种“压抑”已经成为我们个人成长发展的必要部分,“一般而言,我们的文明可以说是建基在本能的压抑上面的,每个人都要牺牲一部分”。但是由“里比多”生发的欲望可以被暂时压抑,却不会消失。因此,人若想让心灵世界保持正常的平衡状态,必须采取种种补救措施来出离痛苦、寻求快乐。重要的途径就是将“里比多”改道转移到社会现实允许、伦理道德容忍的具有崇高价值的创造活动中去,从而使“里比多”得到释放,即升华。
本片的剧情发展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明线即美国阿肯色和得克萨斯州的各个著名的杀人犯案现场的旅行过程,另一条是暗线即杀人狂与普通人之间的区别的追问与回答。下面通过对这两条主线分别从两方面进行解读。
(一)死亡本能学说
片中的四个主人公布赖恩、凯利、薛立和爱丽丝在整个过程中都被“杀人”这个事物而牵动。布赖恩对连环杀手有着无以名状的迷恋。他想要写一本关于连续杀人狂的书,为了研究杀人狂的杀人心理,寻找真实的灵感,他说服他的女朋友——摄影师凯利,旅行参观阿肯色和得克萨斯州的著名美国人谋杀站点,在最后手刃薛立。凯利似乎是出于对男友的支持而踏上这个旅程,然而当她走进各个犯罪现场时,看到阴森的老屋和各式各样的杀人利器时,她便深深的陷入了这个探索杀人旅程,无法抑制地拍下各种惊悚照片。失业的前囚犯薛立在杀掉令他恼怒的房东后和他没头脑的少年女朋友爱利斯加入了布莱恩的旅程。在途中,由于缺钱薛立在加油站杀死一个人,而随后他的残暴的杀人本性便逐渐的显露出来。至于低智商的爱丽丝虽然讨厌“杀人”,但却是单纯的个人喜好而不包含任何道德伦理价值的判定。在结尾,主人公说“人人都可能成为杀手”,为什么人有一种本能的对“杀人”的心理倾向。或许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一原因。
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有一个变化过程。在前期,他将人的本能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种,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他的力比多理论。到后期,他认为这两种本能其实可以归结为一种,就是爱欲本能,或称为生的本能。而与之对立的,是一种破坏的本能,或称为死的本能。因此,人的最基本的本能只有两种:生的本能(爱欲本能)和死的本能(破坏本能)。弗认为生命的进化和发展只是偶然现象,需归因于外部原因;反之生命向寂灭状态的回归,却是它的本质和目标所在,是生命内在本能即死亡本能。他说,“食色本能常欲将生命的物质集合而成较大的整体,而死亡本能则反对这个趋势,他要将生命的物质重返于无机状态。这种本能势力的合作与反抗产生了生命现象,直到死为止”。这说明,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相比,生的本能不过是保障死的本能的机制。以此可见,弗更看重死亡本能对生命体存在之意义。
死亡本能是破坏性的,它是恨的动因,表现为向外部扩展的攻击的侵略倾向。而当主要倾向在外界受挫时,他又折回自我,成为自杀的一种诱因。弗通过研究原始人的死亡态度认为人的攻击破坏原动力的死亡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人的血液中流着嗜杀的欲望。布莱恩和凯利在死亡本能的驱使下,对“杀人”有着潜意识下的渴望,当然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倾向并没有被他们所察觉。薛立是一个凶残无血的恐怖的杀人魔,在他的观念中杀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他愿意他就可以杀人。薛立的杀人动机可能真的如同布莱恩的那句“杀人狂的心理有时像小孩儿分别不出对错,”对此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看,薛立杀人只是单纯的遵从了死亡本能,他以自己的喜好来杀人,为取悦自己而杀人。
(二)完整人格的缺失与失衡
(1)完整人格的缺失。薛立之所以不能区分对与错,不在于智力而在于完整人格的缺失。超我是社会道德和规范內华的结果,抑制本我并监控自我。从薛立的整个杀人过程来看,他的人格三结构中的“超我”完全地缺失了:薛立为了房租和路费分别杀害了房东和路人,这是出于自我的现实原则,在此超我没有起到监控的作用;然后为了得到凯利而开始了血腥杀戮,这是他遵从本我快乐的原则,在此超我没有起到抑制的作用。
(2)完整人格的失衡。除了完整人格的缺失而形成的杀人狂,在影片中更多的探讨了普通人的人格失衡而导致犯罪。在片头,主人公提出了“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ormal human beings and series killers”的问题;在结尾,主人公作出了回答:人人都可能成为杀手,但不同的是,有血性的人心中总是怀有慈悲,而冷血杀手却没有。杀人狂与普通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生理的缺陷而在于道德情感的沦陷。布莱恩在推敲那些历史有名的杀人狂的杀人动机时发现,很多闻风丧胆的杀人狂是从普通人转变过来的,比如由于长期受到父亲的虐待,少年将自己父亲残忍杀害。在长期受到父亲的虐待后,少年的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者之间必须达到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从而造成了病态的人格结构。
实际上,普通人与罪犯之间的转变只有一步之遥,关键在于保持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如影片有一场描绘了布莱恩的开枪过程。在来到一处杀人狂的犯罪地点时,薛立闲来无事少年的超我与自我最后选择了投降,促使人格结构中的超我向下发展,以至于本我凌驾于自我与超我之上,三者之间未能达成一种动态平衡,未能构建成健全的人格,使他成为了一个不愿受社会、法律及道德约束的人,而几近疯狂,把随身带的手枪拿出来随意射击,布莱恩和凯利刚开始看到薛立射枪时,马上感到有威胁而呵斥薛立停止这种危险行为。然而,当薛立说这不过是寻乐而已,没有危险,并叫布莱恩试枪时,布莱恩首先拒绝了,但最终抵挡不了射枪的诱惑,竟加入了薛立的危险游戏而乐此不疲。凯利试图劝说他但是没有作用,直到枪差点射中爱丽丝,他才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于是扔掉手枪,发誓再也不拿枪。这个过程很好的展示了人格三结构的互动关系。首先布莱恩本我压抑的情况下拒绝玩枪,此时超我在起着抑制作用。随后在破坏本能的作用下,布莱恩经不住诱惑开始射枪,超我被本我压制。在打枪的过程中,破坏欲极大地得到满足直到枪威胁到生命时,自我人格调节本我,从而再次拒绝开枪。随后,超我发生作用,布莱恩发誓再也不拿枪。整个过程中,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力量的争斗和流转决定了人的道德人格的转变。人格结构中这三种力量的对比也是不断变化,转化的。
总之,这部影片给人留下了令人深思的问题,影片对“正常人和杀手”之间的区别追问不是单纯揭示人性恶的本源,而是对人性善恶的矛盾关系做出了探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和天使:一个好人也可以是一个十足的坏蛋;一个穷凶极恶的坏人,也有他善良的人性的一面。评判一个人也许并不像人们表面上所想。同样,分析一种行为发生的深层原因未必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所能完全覆盖的。
(责任编校:张京华)
J90
A
1673-2219(2015)09-0081-02
2015-09-01
许双子(1986-),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