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琴
概念整合理论在歇后语教学中的应用
李世琴
(湘南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歇后语作为汉语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运用认知语言学下的概念整合理论对不同类别的歇后语的意义建构进行阐释,能帮助习得者动态地理解歇后语,突破歇后语传统教学观,为歇后语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概念整合理论;意义建构;歇后语教学
歇后语是汉语熟语中的一种,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其语言结构形式短小、风趣、形象、富有哲理,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对于汉语习得者来说学习歇后语是体会中国语言文化精粹,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传统熟语观认为,歇后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固定用法,是独立于人类概念系统之外的表达式,其学习只能依靠机械的记忆。这种传统的熟语观严重制约着歇后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近几年有少数学者如张辉[1]等,从认知隐喻转喻角度阐释歇后语的理解机制;汪少华[2]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三条歇后语,但显笼统,缺乏针对不同类别歇后语的解析。本文拟以认知语言学下的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对不同类别的歇后语意义建构进行动态的认知阐释,旨在为歇后语的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概念整合理论
1985年美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 提出心理空间理论。心理空间是指人们在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3]。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1997年他提出概念整合理论,并把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更基本、更普遍的认知方式。2002年,Fauconnier 与Turner合作将此理论进一步完善。概念整合是指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合成,创造出一个动态的概念网络,该网络通过对各种信息在线整合、加工,形成新创结构从而建构意义[4]。概念整合的基本模式是由四个心理空间构成: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以及最后的整合(合成)空间( blended space)。两个输入空间之间建立起跨空间的相互映射,空间中共同存在的结构和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类属空间。同时,两个输入空间的概念信息通过匹配,被有选择地投射到整合空间。整合空间通过借助语境、文化等背景框架知识,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个动态认知过程,形成新创结构而生成意义。图1展示概念整合形成过程。
图1
根据不同的认知心理模式,Fauconnier&Turner将概念整合网络主要分为四个基本类型:简单型网络、镜像型网络、单域型网络、和双域型网络[5]。这四种基本类型的概念整合过程没有明显的界限,且经过合成的空间也可能成为下一轮新的整合网络的心理空间,这样,新的概念整合网络会不断出现,为不断创造新的意义打下基础。聚焦于动态研究的概念整合理论的提出,是对语言学研究的一大贡献,该理论已成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6]。
(二)歇后语的分类
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者们围绕歇后语的性质、命名、前后两部分的关系等方面一直众说纷纭,温端政在80年代初提出的歇后语可以被简单定义为“由存在引注关系的前后两个部分组成的俗语”,以及前后两部分关系应为“引子—注释”关系得到广泛认可[7]。根据温端正的解释,“引子”在表义上只起辅助作用,引出来的“注释”部分才是表义的重点,体现整个歇后语的基本意义。根据歇后语后一部分表达的基本意义是否等同于其字面意义,歇后语有“本义”和“别义”之分。本义歇后语是指歇后语后一部分的字面意义即歇后语的实际意义,如“烂网打鱼——一无所获”。别义歇后语,如“墙上挂狗皮——不像画(话)”,是指歇后语的后一部分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一个由字面意义衍生出来的意义,衍生出来的意义才是歇后语的真正意义。歇后语的别义产生方式有五种:利用后一部分词的多义性;利用后一部分一个或几个字的同音或近音相谐;利用后一部分某个字的“假借”;利用后一部分词与词的组合生成一个新的词语;后一部分组合成含有比喻义的短语。
(一)本义歇后语意义的认知建构过程
歇后语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后一部分的字面意义构成该歇后语的实际意义,属于本义歇后语。该歇后语可运用概念整合网络类型中的镜像网络来解释,其典型特征是概念网络中所有空间都享有共同的概念框架[5]。图2勾勒出该歇后语意义的建构过程。
图2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概念整合建构
黄连是可作中药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味入口极苦。哑巴不能说话,吃了味道浓苦的黄连也不能用语言表达,而一般有说话能力的人能说其味。图2中,“哑巴吃黄连”的框架构成输入空间1,“能说话的人吃黄连”的框架构成输入空间2,两个空间共有的动作“吃黄连”构成类属框架。输入空间1的“哑巴”、“吃黄连”、“黄连味苦”、“哑巴不能用语言表达黄连味苦”分别与输入空间2“能说话的人”、“吃黄连”、“黄连味苦”、“能语言表达黄连味苦”直接形成跨空间映射。两个空间的概念被有选择地投射整合到合成空间,即合成空间中有“哑巴吃黄连”及其反应“有苦说不出”、“能正常说话的人吃黄连”及其反应“能说黄连苦”。四个空间因享有共同的“吃黄连”的框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镜像网络。合成空间中的各个概念通过组合、完善两个步骤,突出了哑巴吃黄连的反应:有苦说不出。在此表层意思的基础上,人类的想象力再进一步扩展,形成合成空间中特有的新创结构,即指现实生活中,心里有苦楚,却没有办法对人诉说。
(二)别义歇后语意义的认知建构过程
上文提到,别义歇后语后一部分的注释可以有五种方式产生衍生意义而构成别义。前一部分的引子在表义上虽只起辅助作用,但其意义的理解却不容忽视,因为歇后语的注释部分要由引子部分“引”出,引子是后一部分表义的基础。引子部分取材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密切相关。如果不了解引子部分特有的文化背景,不仅无从体会歇后语的生动形象和风趣幽默,对于后一部分的注释也会茫然不知所云。
歇后语“雷公打豆腐——拣软的欺”的注释部分就是利用“软”的引申义而构成歇后语的别义。在别义歇后语教学中,同样可以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角度动态地解析意义的建构过程。下面我们以该歇后语为例进行分析。
该歇后语引子部分有两个主体,其中“雷公”为施事者,“豆腐”为受事者,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雷公是天上掌管风雨雷电的大神,有着主宰生死的权力。其形象在中华各民族传说中虽有不同,但都是力大无比的象征。雷公打雷时,击鼓而发出雷鸣之声,手中雷斧或凿相互撞击时,会造成闪电。电闪雷鸣不仅能劈断树木,点燃森林,还可毁坏房屋,击毙人畜。“豆腐”是中国人发明的传统豆制品,属于中国餐饮文化中特有的佳肴食品,具有柔嫩的特质,可根据需要做成各种品类的美味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
从概念整合网络类型来看,该歇后语属于一个双域型网络。之所以被称为双域,是因为两个输入心理空间分别有着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框架,但均被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形成新创结构[5]。以下图3为该歇后语的概念整合网络形成过程:
图3 歇后语“雷公打豆腐——拣软的欺”的概念整合建构
图3中,输入空间1为雷公,是天上负责打雷的天神,特征为威武、力大无比;输入空间2是豆腐,是菜肴,因为其柔软、一碰即碎的特点可以被制作成各种佳肴。空间1和空间2的四条直线对应的概念分别相互匹配和映射。雷公是执行动作的一方,是施事者,豆腐是承受者,是受事者,行事为动作“打”,于是,从两个空间提取出来的抽象概念“施事者、行事(打)、受事者”构成类属空间。空间1和空间2组织框架的截然不同提供了创造性的合成空间。图中的虚线部分表示两个输入空间的概念被有选择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在合成空间中,有着一系列的背景知识下的完善、扩展认知活动:代表着力大无比的天神雷公没有去摧毁地球上的树木、房屋等坚硬物,却对着柔软、一碰即碎、毫无抵抗力的豆腐打,显得不合常理,有欺负人之嫌,于是得出注释部分“拣软的欺”。“软”本义为“柔软”,可引申为“柔和,软弱,能力差、质量差,容易被感动或动摇”等义。在此歇后语中“欺负”的行事强势,受事弱势,力量明显不平衡,于是人脑在认知拓展过程中选取了其引申义之一“软弱”,形成整个歇后语的真正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能从认知角度动态地详解歇后语意义建构过程,突破了传统歇后语教学上对于歇后语意义的静态解释。概念整合理论通过心理空间概念动态的整合来解释语言形成的思维过程,对于意义的建构具有极大的认知解释力。本文通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不同类别的歇后语的意义建构解析,可以看出: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能合理地解释不同类别歇后语意义的形成,能动态地呈现其意义形成的内在理据和认知机制,这对于以往传统的歇后语教学是个有力突破,为歇后语学习者更有效更准确地理解歇后语意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1]张辉.歇后语表征和理解的认知语言学解读[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2,(3):193-197.
[2]汪少华.歇后语的概念整合分析[J].外语研究,2011,(4):40-44.
[3] Fauconnier, Gills[M].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85:43-44.
[4]Fauconnier,G.&M.Turner.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A].Ed.Adele Goldberg.[C].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1996:113-129.
[5]Vyvyan Evans and Melanie Green,[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2006:426-431.
[6]周静.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阐释力[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6):186-188.
[7]温端正.中国歇后语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2-4.
(责任编校:王晚霞)
G642
A
1673-2219(2015)09-0165-03
2015-05-16
李世琴(1969-),女,湖南郴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方向为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