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新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5-04-10 08:09刘丽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商务商务英语跨文化

刘丽华 伍 旻

(邵阳学院 外语系,湖南 邵阳 422000)

一 引 言

我国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已有60 多年的历史,首批商务英语专业于2007 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至2009 年,教育部批准七所高校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全国已有近700所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方向或课程[1]。2011 年,教育部修订了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商务英语(050258)收入基本目录,从2012 年,各高校报省教育厅批准,经教育部备案可自设商务英语专业[2],这使得商务英语专业得以大大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商务英语的发展在国内已形成一定规模。由于中国经过30 多年对外开放,经济发展速度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过程中,商务英语能力成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是,我国现在虽然有不少商务英语人才,但是存在复合性低、外语能力不强、竞争力弱的现象,因此,培养“精通英语和商务的国际化应用性、复合型专业人才”,“外语调研和沟通能力强,通晓相关商务专业知识,熟悉外国文化与国情,拥有英语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的双重优势”[3]的人才成为各高校首要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以上海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湖南某商学院和湖南某地方学院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为研究对象(下文用G1、G2、G3 分别代表这三所高校),G1 是国内首批被获准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商务英语各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代表国内商务英语专业办学一流水平;G2 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商业专业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被纳入本科专业内目录前,即2012 年前就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办学有商务特色;G3 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在2012 年商务英语专业被纳入本科专业内目录后成功申报商务英语专业,2013 年开始招生,是一所新开设商务英语专业院校。因此,这三所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办学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本文对该三所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旨在发现新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二 商务英语专业特点

商务英语起源于应用语言学的专门用途英语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在国外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一门交叉学科EBP(English for business purpose),其学科理论基础来自语言学、专门用途外语、话语分析等[1]。

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商英教学要求》)中,商务英语被定义为:“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围绕贸易、投资开展的各类经济、公务和社会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具体包括贸易、管理、金融、营销、旅游、新闻、法律等。”[4]根据商务英语学科内涵,商务英语专业不是纯英语专业,也不是纯商务专业,更不是两者简单相加。国内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有一部分是依托英语专业开设的,在培养目标上相对重视语言教学,语言学习的比重较大,因而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应用语言知识和能力,而对商务知识了解较少,不能很好地进行贸易操作。另一部分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依托经济管理或国际贸易开设的,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商务知识的教学,英语语言课的比重较小,因而培养的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商务操作能力,但是英语语言能力不强,在商务活动中不能很好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王艳认为,商务英语专业较英语专业有高度的社会相关性,应以全球化环境中的社会经济活动发展为驱动力,适应跨文化商务活动的发展变化,要注重“商务”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区域性和层次性,即以社会需求为前提,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兼顾高校自身学生的能力层次[5](P2)。因此要使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规范、合理和科学,培养出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又能掌握国际贸易规则,熟练地进行贸易操作,必须是英语和商务有机的结合。

三 数据的对比分析

(一)课程设置的对比

课程设置是“培养人才的规划”是教学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为达到培养目标而要求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6],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情况。《商英教学要求》要求4 年的专业课总时最少不低于1800 学时,各高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可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及现有教学条件,从语言能力课程、商务知识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及毕业论文(设计)与专业实习五大课程群开设课时[1],笔者对比了三所高校的课程安排表:

五大课程群对比表

上图显示,语言能力课程比重三所高校都超过了50%;商务知识课程G1 达到25%,G2 是19%,而G3 只有16%;跨文化课程都不足5%;人文素养课程G1 达到11%,G2 是8%,而G3 只有4%,毕业论文(设计)与专业实习比重在12%-16%之间。整体而言,在G3 的课程体系中,语言能力课程比重过大,商务知识课程比重较小(商务技能的实践课程同样很少),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比重太小。

(二)培养目标的对比

《商英教学要求》明确了高等学校英语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陈准民、王立非对《商英教学要求》进行了解读,将商务英语专业知识与能力分为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4 大模块,15 个分项指标,并指出:语言能力指使用英语开展商务活动所需要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是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专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具备全球意识,通晓国际惯例和中外文化和礼仪,按国际惯例从事各种国际商务活动,处理各种关系,用英语沟通和完成工作;商务知识和技能是对普通和专业商务知识的系统掌握,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文素养指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思想道德情操高尚,熟悉中外文化传统,有较扎实的汉语基本功和口笔头表达能力,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学文化传统、人文知识、风俗习惯[1](P6)。笔者对比三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后发现,三所高校对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这两大模块的要求有明确的阐述,但是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G1 明确地说明:“有较强沟通能力、应用能力和较高综合素养”,G2 也要求“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而G3 则缺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目标清晰地阐释,并且基本要求中也缺乏对专业技能的有针对性的要求。

四 启 示

(一)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Curriculum 和syllabus 是普通教育学中两个重要概念。在我国外语教学领域,这两个概念没有统一界定。本文以陈坚林对curriculum 和syllabus 总结出来的定义为研究基础,即我们在进行一个教学项目(program)时,首先要有一个课程设置(curriculum),然后据此要求再设计具体课程(course)的教学计划(syllabus)[7]。王守仁指出,“课程设置是介于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一个关键环节”,它“首先设置了方向,引导我们的教学往什么方向发展,圈定了教学重点。课程设置不当有可能束缚思想、束缚手脚、走错路。[8](P6)”商务英语专业以《商英教学要求》为指南,但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教学条件等具体情况进行课程设置。新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在专业建设经验、师资队伍和学术底蕴都不如名牌或者老牌高校,在整体上无竞争优势情况下,通过对比研究,笔者认为新建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该:

(1)以需求为依据。当今不少高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培养出不少专业人才,但是外贸企业却同时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很长一段时间来,国外许多学者对商务英语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认为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必须以需求分析为根据[9]。各高校在设计本校的课程设置时,彭梅,冯瑗认为应该考虑与地方及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体现地方化和个性化,与社会实际需要和学习者需求相结合[10](P56)。因此,地方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以本地经济发展为主导,即要尽量做到立足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周边,面向全国。在开设课程之前应通过调研、访谈或问卷调查等手段来了解本地区经济情况,尤其要了解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岗位的需求情况,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现状的看法,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商务知识和技能、英语证书、各种商务有关证书的要求,同时,还要分析了解学生的状况及其可能达到的高度。此外,如果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本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产生了不和谐的地方,不利于教学发展,学校应对已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修订。

(2)开设系统化和特色化商务知识课程。我国高校在类别、办学定位、层次、生源质量和教育资源上差别较大。较名校、老牌高校,新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院校课程体系缺乏特色。G1、G2 的商务英语专业区分了不同的方向,不同方向开设的课程有差异,体现不同方向的不同特色,教学有针对性,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知识,就业前景较好。G3 由于新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并没区分不同的方向,且商务课程比例较轻,没有确立商务知识与商务技能的逻辑关系。对学生而言,由于未来的职业存在不确定性,而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商务知识重要性看法有差异。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一方面要加强普通用途英语的教学力度,同时注重商务知识课程,夯实学生的商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使商务知识及商务技能课程构成体系,课程门数和难度逐步增多、加大,确立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增加开设专业性强的商务知识选修课,如果学校师资有限,则可整合自身优质的教学资源,开设几门特色课程,打造本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品牌,突显商务专业知识专长。

(3)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数据显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开设相对较少。学术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们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定义持有不同观点,基本可以分为“等同说”(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大于说”(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小于说”(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鉴于大部分相关学术文献对这两种定义不予区分,本文将两种提法视为同一种能力。对于何谓跨文化交际能力,虽然没有一个定义被普遍接受,学者们所下的定义和所做的理论概括都承认“跨文化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能力”[1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成分有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这三个层面的能力。在认知层面,学者们指出要进行成功地跨文化交际,交际者不仅需要一般文化的知识,还需要具备特定文化的知识以及关于本国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人文、宗教、习俗等各方面知识。感情层面包括交际者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对于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其他文化的尊重等。行为层面主要是指交际者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变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调试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异文化环境中做事的能力等[11]。

鉴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课程的开设情况,新开设商务英语专业学校应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寓文化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并将其贯穿所有课程。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要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许多课程都需要从跨文化意识的角度来教,即使是精读课文,也可以从文化对比和提高文化意识的角度来教,让学生充分了解西方国家表层的文化特征,包括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文化知识的学习,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感情层面的能力。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提高自身对相关知识的储备,并要具有“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学生熟悉西方文化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并非等于理解西方文化的特点。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少有国外学习或者在异文化环境中从事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师尽可能设定一些仿真异文化环境,让学生感受异文化环境特点,锻炼交际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等等,还可以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的尊重和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灵活应对和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情况,即行为层面的能力。杨洋指出,“理论培训可以使他们避免一些很低级的错误,更深层次技能的开发要看在实践环境中的应对”,同时还指出“语言能力只是一个方面,最多占40%,更重要的是对整个文化背景的熟悉程度和认可程度”[12](P83),国外相关研究也表明在异化环境中生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都是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13]。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去参加各种会展、交易会等商务活动,增加学生的实地经验;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和企业的横向合作,甚至可以引进国际交流课程,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战机会。

(二)明确、具体人才培养目标

《商英教学要求》已经明确了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但由于办学背景和教育资源等各方面条件不同,不同层次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也非一样。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特色上要与同类高校向区别,应体现地方性和出独特性。其人才培养要满足区域发展的要求,其人才在专业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个性特长等方面都需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6]。因此,G3 此类高校应该在办学的过程中要摸索经验,明确自身办学定位,了解区域经济的总体需求,把握学生的层次,明确、细化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好人才培养规格,不要盲目地跟风,制定区别其他类型学校的培养风格、特点和个性风貌。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G3 新开办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还存在不足。更新教学观念是基础。根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王立非认为,在教学中需要实现“从重技能向技能与内容并重转变,不再单纯进行外语技能教学,而是将听、说、读、写的技能与内容教学相结合,特别注重与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2](P13)。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王艳艳认为,应用任务设计这一思想正是好反映了设计新颖的课堂活动形式,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这一变革[6](P69)。除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动机,案例分析法也是重要教学方法,尤其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除了讲解理论的内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相关典型案例的分析、辩论,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注重实践教学,合理安排计划

纵观G1、G2 和G3 三所高校的实践课程安排,虽说总课时达到了12%-16%,但是毕业论文设计占去不少课时,真正能让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实践的时间不多。众所周知,商务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正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此外,G3 把实习和见习分别安排在第七和第八学期,这种做法便于学生找工作,便于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但是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如果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现自身对某些知识掌握不够,则没有机会“回炉”。英国大学常采用“三明治”模式,即“实践—学习—再实践”,让学生有机会弥补自身的不足。因此,新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院校,再实践教学方面,增加课堂教学实践性活动多样性,并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加大实践性教学比重,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在实习和见习方面,可以考虑在第五或者第六学期安排学生进行见习,使其有机发现自身的短板并及时进行弥补,使其学习也会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

五 结 语

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不需要不断深化改革,新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院校,应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不足。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的交流和沟通,借鉴成功的专业建设经验也是有效的途径。对于新开设商务英语专业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领域。

[1]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7):4-6.

[2]王立非,李琳.商务外语的学科内涵与发展路径分析[J].外语界,2011,(6):6-14.

[3]王立非.商务英语跨学科研究新进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4]陈准民,王立非等.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王艳艳.商务英语专业特色办学研究[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6]编写组.高等教育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

[7]陈坚林.现代英语教学组织和管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2):6.

[9]李玲玲.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J].教育探索,2012,(4):33-34.

[10]彭梅,冯瑗.国外外语课程设置研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2014,(4)

[1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4.

[12]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13]Holmes P&O’Neil G.Developing and evaluating inercultural competence:Ethnographies of intercultural encount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12,(36):707-718.

猜你喜欢
商务商务英语跨文化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商务休闲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