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航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高校科研评价问题及对策探析
刘远航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7)
全面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在对高校科研评价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科研评价体系,深化科研评价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高等学校;科研评价;体系;探析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对于调动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推动高校科研发展、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1]。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5次会议时强调,高校要加强内部治理,改革评价机制,把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摆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位置。当前认真梳理分析高校现行的科研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改革措施,促进我国高校科研更上新台阶成为当务之急。
一直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十分重视教师的科研评价问题,各高校纷纷根据本校实际,建立了同行评议专家库,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和规范,不断完善评价办法等,积极探索构建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总体上,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制度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评价的效果,制约了高校科研的加快发展。
(一)重定量评价轻定性评价
科研评价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定性评价是请同行专家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由于同行业专家最了解本专业领域研究工作的水平和价值,所以评价结果较为权威和合理。但是,同行评价的最大缺陷是主观性太强,缺乏客观标准,这种定性评价容易受到评价主体主观意识、思维定势的的影响,同时很难避免行政干预以及人情关系的干扰,使得评价结果有时会备受争议。定量评价是一种客观性的评价方法,它采用将教师申请的科研项目、专利、争取的经费、发表的论文和著作、项目获奖的数量、级别等进行量化计算的考核方式,同时,很多高校又辅以论文的引用转载情况和论著作字数等细化指标进行评价。这种科研评价方法指标具体、操作方便、而且能够避免定性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价的相对公正性。但是量化评价本身也存在很多固有的缺陷,量化标准并不能完全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特征,如:发表论文数量的多少并不代表教师科研水平的高低,也可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发表刊物级别的高低并不能证明论文质量的优劣,一般刊物也有很多极具影响力的高质量的论文,量化的评价结果有时无法真正体现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目前我国高校主要采取定量评价的方式,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岗位晋升、职称评聘以及津补贴发放等利益挂钩,这也导致了一些教师的科研价值观偏颇,在科研过程中过于追求科研数量忽视科研质量。
(二)评价标准单一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对教师科研工作进行评价,多数学校不分文理科,不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评价时往往采用同一套标准。但是高校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有其特殊的规律,不同学科和科研类型其学术研究具有各自的特点,如理工、医学等学科的科研多数属于应用研究,往往其申请的专利较多,成果转化率也高,经济效益较好,比较适合量化评价。而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需要时间的检验,其价值显现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很难进行量化评价。以同一套评价标准来评价不同学科科研成果,这种“一刀切”的做法,难以实现评价的客观、公平和公正。另外,过于单一的科研评价制度,忽视教师的个体差异,缺少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其科研能力和水平有限,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还要同教授们一样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量,过大的工作压力,不利于青年教师教学业务的钻研和提高,也不利于其科研水平的提升。
(三)评价周期不合理
科学研究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往往需要经过缜密的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研究周期长、不易出成果、成果显现慢,有些基础研究甚至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当前高校对教师科研考核的周期多数都在两三年内,部分学校甚至以年度考核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考核周期内取得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取得一定的科研分,否则将面临科研考核不合格。教师们在这种压力或利益驱使下,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应对学校科研考核,过于急功近利,去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劳动或缺少创新的研究,凑数发表论文、著作,申报课题,造成学术的虚假繁荣和不正学术之风蔓延。这种单纯限时科研考核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不利于高校教师潜心科研。
鉴于当前高校科研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尽快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科研评价体制机制改革,促进高校科研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
(一)规范科研评价主体
一是建立学术委员会和同行专家主导的科研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同行专家在科研评价各环节中的主导作用,避免科研评价中过多的行政干预,还科技评审权给科技人员。二是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委托第三方科研评价机构开展科研评价,避免出现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积极探索完善同行专家评价的有效模式,发挥学科领域专家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三是制定一套严格的科研评价流程体系,加强评价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严格遴选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平高的专家进入专家库,同时建立专家考核和轮换制度,完善奖惩措施,对各种徇私舞弊行为实行零容忍,已经发现坚决严惩,尽可能地确保科研评价过程的公正、公平。
(二)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标准
高校学术研究有其特殊的规律,不同学科和科研类型具有各自的特点,高校在开展科研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科的分类和研究类型的不同,制定分类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探索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办法,使评价标准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科研的水平,更好地激励科研创新。对于应用类研究的评价,应侧重于考核专利申报、产生的经济效益、横向经费等指标,其评价周期可相对短一些;对于基础研究的评价,应侧重于论文及质量、纵向经费等指标,其评价周期则要长一些。
(三)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
一是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在实施量化考核的同时,将同行评议的定性评价纳入评价体系,突出能够反映科研水平的高质量论文、专利等成果,减少重复的、低水平的研究,实现从以论文、奖励数量评价为主,向强调研究的创新质量及社会价值转变。为广大教师营造宽松的学术科研环境,引导教师注重成果(四)注重引导团队协同创新
的质量和成果的转化。二是建立科研跟踪评价机制。强调教师科研成果的长期效应,避免急功近利行为,树立注重实践检验和历史性评价的科研评价导向。三是建立过程与绩效相结合的科研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既要加强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更要重视其立项后的绩效评价,最大限度地确保科研评价的公正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在学科融合日益紧密的今天,要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通过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为此,要改革按照项目成员排名进行科研绩效评价的简单做法,更加注重每位成员对科研项目研究的实际贡献,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的设定,鼓励和引导校内不同学科之间、高校与企业、高校与高校之间,强强联合,组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科研团队,通过协同攻关,产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五)树立科研服务人才培养导向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首要的职能。搞好教学、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而科学研究则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服务和支撑。[2]因此,高校的科研评价应突出科学研究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的价值导向。为此,可将教学工作纳入学术的内涵,对教学成绩突出、教学工作量较重的教师以及年轻教师可适当减少其科研工作量要求,甚至免于科研工作量考核;对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探索和改革成果也可作为科研成果进行考核认定,以激励广大教师潜心一线教学,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1]徐明稚等.改进我国高校科研评价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3,(8):4-8.
[2]刘远航.师范类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7):110-111.
[3]刘娟.我国高校科研评价的改革与创新[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184-185.
[4]袁永和.高校教师科研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6):110-113.
G472.5
A
1671-5993(2015)03-0009-02
2015-08-01
刘远航(1981-),女,福建仙游人,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科研组织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