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管理:穿行于刚柔之间
本刊编辑部
管理是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是一种行为科学。管理可分为“管”和“理”两个方面,或者说是由“管”和“理”两种不同的基本范式构成的行为体系。“管”是管束、管制、管辖,它是刚性的。“理”本意是顺玉之纹而剖析,是疏理、理顺、引导之意,它是柔性的。
“管”是靠制度管人,惩过毖后,它是刚性的、强制的,划定禁区和红线,要求规避和慎持,切忌入其彀中。刚性的“管”是原则和底限,不容突破和僭越。但只“管”不“理”,只“刚”不“柔”,很容易沦为简单粗暴,而简单粗暴是与对人的尊严的践踏,是与管理的本质要求和目的相悖的,往往导致事与愿违。“理”是靠情、智、激励等手段实施的管理,它是管理艺术和智慧的彰显,是柔性的、人性的、以人为本的。
制度是一种刚性文化,文化是一种柔性制度。我们认为,管理固然需要刚性的“管”,但更应以柔性的“理”为主,应倡导管理中的柔术、柔道。
柔是一种管理力量和策略。“柔”字,想起它的时候,会联想到一种没有筋骨的模样。但细细琢磨,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合成起来就是“一支木头削成的矛”,看来还是蛮有力量和进攻性的。柔是褒义,比如“柔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百炼刚化为绕指柔”等。都说明柔有柔的价值和重要。所以在管理过程中,许多硬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东西,软的方法往往却能奏效。人的管理尤其如此。如人们常说“吃软不吃硬”,你对学生态度蛮横霸道,他就跟你呛着、不买帐、对着干,你要是好言相劝,往往就会听你的。这说明柔能克刚、软胜于硬,柔是一种力量和策略的体现。泰戈尔曾经说过:“不是锤的打击,是水的载歌载舞,才能使鹅卵石臻于完善。”
柔是一种管理技巧和方法。“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要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使活动完成的更有效的过程。它是讲究技巧和方法的,而不是硬碰硬的死嗑,互不相让的较劲。陶行知先生当校长时,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人,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室。陶回到办公室,学生已在那等他了。他拿出一颗糖奖给男生,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接过糖。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你一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你已人错了,我再奖你一颗糖”。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结束了。这就是软的技巧、方法、智慧的功效。
柔是一种管理品质和风格。我曾经看过一条写着管理箴言的牌匾:“领导有情、管理无情、制度绝情”。显然,这是一种以“管”为侧重、为导向的管理风格。对此笔者很不以为然。“无情”和“绝情”的管理,是绝对管不好、理不顺的。柔性的管理是润物无声的渗透,是春风化雨的滋润,是知根知底的信任和呵护,它是对学生心灵的柔性征服,是管理中的柔道。但柔性的管理不是丧失原则,或不要管的底限,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虽不剑拔弩张,依旧坚守原则、追求绩效的艺术。它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弹性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哲学量度和管理分寸的把握。
柔是一种管理的智慧和境界。古人强调,太刚,易独断;太柔,易宽纵,唯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管理需要刚柔相济,以柔为主,智慧平衡。而不是重管轻理、刚强柔弱。我们认为,凡在柔性的“理”有效或起作用的地方,决不要妄用刚性的“管”或“罚”。因为管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的下策。如惩罚是管理者手中的最后一张底牌,不到万不得已轻易不要出手。因为惩罚往往也是管理者技穷的表现。管理的本质是服务,即为服务,就不能搞管、卡、压那一套,这样的管理模式是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去服务化的管理。柔性的应然的管理,应该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管理。看一看自然界的水,“水,至柔,柔能克刚;水,至刚,水滴石穿;水,至微,润物无声;水,至博,海纳百川;水,至善,能净化人的心灵;水,至美,能激发人们的开拓精神。”管理倘能达到这种如水的境界,就是上乘的管理、一流的管理。
最后想用毕淑敏散文《柔和》一段话结束此文,“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