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以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①汉译为例

2015-03-19 01:08赵海娟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以ThePursuitofHappyness①汉译为例

赵海娟

(天津外国语大学 滨海外事学院英语系,天津 300270)

摘要:生态翻译学以探索普适翻译规律为目标,将翻译活动定义为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对各相关元素的适应选择行为,为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方法。本文以美国影片The Pursuit of Happyness片名汉译为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视角分析译者的整个翻译过程,借此管窥电影片名翻译的生态翻译学启示。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片名翻译;当幸福来敲门;三维转换

收稿日期:2015-06-29

作者简介:赵海娟(1981- ),女,山东临朐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5)05-0052-04

一、引言

电影片名是其内容的高度浓缩,兼具文化性和商业性两大特点,具有“信息传递、情感召唤、商业劝诱”[1]161等多重功能。电影在引入他国市场时必须考虑其译名在受众社会文化群体中的可接受性。优秀的影片译名形象醒目、言简意赅,读起来朗朗上口,紧抓观众眼球,是成功票房的保障。ThePursuitofHappyness是2007年热映的一部美国大片,电影的汉语译名为《当幸福来敲门》。据国际在线娱乐报道②,这部耗资仅5500万美元的低成本电影在首映后就一举夺得北美电影市场的单周票房冠军。该影片在引入中国市场之后同样表现出色,最终3.07亿美元的总票房让影片高居全球票房榜第13位。

这部电影是以著名投资家Chris Gardener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催泪而励志。男主角在镜头下不停地奔跑,大汗淋漓,跑着去幼儿园,跑着去公司,跑着去收容所,跑着去追公交地铁,这种争分夺秒的奋斗历程凸显着追求幸福的过程艰辛与不易。该英文片名ThePursuitofHappyness凝练了电影的精髓,而其汉译片名《当幸福来敲门》却传递着一种温馨、平和的信息,似乎于怡然等待中,清脆的敲门声已然响起,听起来让人愉悦。这种不对等翻译的背后究竟隐藏着译者的何种考虑?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切入,力图对其进行全新解读,进而管窥生态翻译学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启示。

二、ThePursuitofHappyness片名的翻译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基于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或是生态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生态学视域下,翻译被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2]13,基于此,对于生态学视域下的翻译解读必须注重两个关键点: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适应选择。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3]1,“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4]73。可见,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含义较广的宽泛概念,是译者以外的一切,不仅包括语言层面环境,还包括源语世界和译语世界的各个方面。译者适应选择是一个“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5]8,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重要地位得以凸显,译者应尽量发挥其适应、选择、创造之能力以产出符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译文。换言之,一方面,译者要进入或深入到原文的翻译生态环境,对其进行选择性适应;另一方面,译者要以选择适应后的身份回到译语环境,并按照自己对源语生态环境的理解,对译语进行适应性选择,达成翻译。由此可见,译者在整个生态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按照主导适应—选择—适应的交替循环过程,完成译文从源语世界到译语世界的多维度转换。

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对翻译中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地思考有助于译者做出合理而睿智的适应性选择。从源语世界来看,ThePursuitofHappyness讲述了Chris Gardener不懈奋斗终获成功的艰难历程:一个穷困潦倒的推销员,独自带着幼子,一度靠救济与卖血度日,却凭着永不言弃的信念,一路狂奔成为一名众人羡慕的股票经纪人,幸福终于敲响了他的大门。电影如一剂心灵鸡汤,给生活中处于相似状态的人们以极大慰藉。这种真实坎坷很多普通人都会遭遇,是电影强大生命力的源泉,温情励志故事容易被不同文化所接受。作为一部美国本土电影,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美国文化及价值理念。电影自始至终都传递着平等、追求梦想、个人奋斗、自我实现等价值理念,而这些正是美国梦的基本要素。追求幸福的过程也是一段艰难的个体奋斗历程。即使对于年仅5岁的儿子,Chris也要求严格。“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that you can’t do something. Not even me.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themselves, they wanna tell you you can’t do it. If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不要让别人告诉你成不了才,就算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就去捍卫它。那些人因自己一事无成,就来说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就要努力实现。)因此当Chris试图纠正Happyness的错误拼写时,观众不难理解,面对挫折,不应该抱怨“为什么”(Y),而应该依靠“我”(I)的奋斗,幸福感来自于努力的过程,奋斗是幸福的精髓。从译语世界来看,中国文学擅长以虚写实、以结果反衬过程,广大受众因之有着浓重的东方文化情结,充满了对“和”的渴望、对“皆大欢喜”的期盼。译文若要良好地生存,中庸无为的中国味道、happy ending(大团圆结尾)的叙事模式,是译者务须审慎考量的译语生态环境。

三、ThePursuitofHappyness片名汉译三维转换体现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6]16经过对电影中英文片名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译者对于影片汉译名的处理结果体现了其对英文片名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适应性选择转换之语言维注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5]9。中西迥异的思维方式导致语言表达习惯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思维转换,力求使译语最大限度地适应受众的语言结构与风格。影片主人公身处逆境,但积极乐观,通过自己的不懈追求终获成功眷顾,影片无处不在的“追求”精神正是对美国梦的最好诠释,即成功与幸福源于个人的不懈奋斗。英文“pursuit”一词含义明确,极富灵性与想象,具有动感、挑战、力量的意味,假若直译为“追求幸福”,不免显得机械、平淡,似乎于单调中缺少了英文原有的丰富内涵。此外,英文片名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传递着幸福追求的漫长过程,而对应中文“追求幸福”似乎只是一个动作的定格。因此,对于该片名的处理必须另辟蹊径,进行语言维的适当转换。影片结尾处,Chris与儿子在玩文字游戏,迎面走过一位面带微笑的黑人老者,他正是现实生活中的Chris Gardener,一位凭借努力奋斗敲开幸福之门的成功之士。“Knock knock.”是谁在敲门?是上帝?是Chris Gardener?小孩子没有作答,游戏中也没有给出答案,然而,在一番艰辛的“奔跑”之后,观众于无限的遐想中总愿相信是幸福在敲门,即幸福终会于无声无息中来到努力追求者的门前。译者正是通过这种语言维的转换,赋予汉译片名《当幸福来敲门》更多的想象空间与内涵。

适应性选择转换之文化维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5]8。著名汉学家李达三(John Deeney)指出,语言应该从文化中汲取生命与养料,因此在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要力求传达两种语言文化在思维模式与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习惯[7]。对片名的翻译只有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心理需求,适当进行文化维的适应与转换,才能保证译名强大的生命力。影片以美国《独立宣言》开场,娓娓道出隐于主人公背后的美国文化价值观:人人平等且享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奔跑是影片中出现最多的场景,奔跑也是对幸福不懈追求的最生动诠释。后来Chris顺利通过笔试,在人群中喜极而泣,艰辛的付出终于获得了幸福的回报。美国人崇尚个体奋斗与梦想追求,任何肯努力奋斗的人都平等地享有获得成功的权力,片名ThePursuitofHappyness体现着强烈的平等与个人本位价值观。然而,“和”“和谐”从古至今一直位于中国人价值观的核心,中国人偏爱美好团圆的大结局,艰辛的过程往往被省略,而美好的结局往往被放大。深受中庸之道影响的中国人习惯采取折中调和的处事态度,这种稍显消极与被动的价值取向,自然与积极进取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大相径庭。直译《追求幸福》落脚“追求”二字,更多强调追求幸福的艰辛过程,较符合西方观众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而《当幸福来敲门》则侧重了追求的美好结局,即幸福叩响了努力者的大门,体现了译者为适应东方观众心理而进行的文化选择与转换。

适应性选择转换之交际维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5]8。换言之,翻译过程在实现语言与文化的交流与移植之后,应该关注源语交际意图在受众中的达成程度。对电影片名而言,即应关注译名是否符合受众心理需求与审美情趣,是否起到召唤与劝诱作用。毫无疑问,英文片名ThePursuitofHappyness很好地迎合了西方观众心理,达到了理想的呼吁效果。而汉译片名《当幸福来敲门》也带给电影巨大的成功,其火爆的海外市场说明其具备良好的交际效果。该汉译片名文字优美温馨,极具呼吁功能,当幸福小精灵迈着小舞步,轻轻叩响你的房门,随之打开的也是观众一扇扇的心门。响应唯美含蓄的召唤,观众对主人公的艰辛与励志感同身受,治愈心伤,重塑草根阶层渴望幸福、追求成功的梦想。至此,汉译片名《当幸福来敲门》实现了片名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四、生态翻译学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启示

电影片名短小而精悍,承载深厚的文化内涵。优秀的译名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传递与移植。长期以来,片名翻译主要采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本文从三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角度解读汉译片名《当幸福来敲门》,得出诸多启示,为电影片名的翻译提供了全新视角。

(一)语言维

语言维之适应性选择转换主要包含词汇与语言形式方面的选择调整及转换。英汉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系,分别有其独特的语法规范与特点,译者在进行翻译处理时,应该充分考量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力求使译名保留艺术魅力,同时,也要符合目的语观众的语言表达规范。如美国电影EscapePlan的中文译名为《金蝉脱壳》,采用蝉的蜕变特点来比喻用计脱身,十分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电影的主题,从形式上讲,四字结构十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言简意赅,结构匀称,优美悦耳,恰如其分地传达了汉语的平衡美,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再以《唐山大地震》为例,英文片名Aftershock完全省略“唐山”这一地名词汇,而选择了“余震”的表达。“唐山”对外国观众而言,无疑是陌生的,因此译者对其进行了规避,而持续仅23秒的大灾难却给人们带来了长达32年的精神余震,英文片名一语双关,巧妙地暗示了电影的主题,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国外捧获大奖的电影大多票房遇冷,败北国内市场,但优秀国产电影《白日焰火》却是例外,堪称一部“很有戏”的文艺大片。谈及片名,很少有人知道该片初期曾以《活在案件里的人》命名,后者虽然直截了当地交代了故事的主题,但因过于现实而缺少文艺气息,相比之下,四字格《白日焰火》极富江湖武侠之气,更加虚幻,更加符合影片虚实交错的叙事策略,真实展现了中国当今社会底层人士心灵及生活状态中的错位与扭曲。其英文片名采用BlackCoal,ThinIce,虽与中文片名不搭,但也简洁明了,“煤”与“冰”分别交代了系列案件发生的场所,直奔主题,非常符合英语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与思维模式。

(二)文化维

电影的片名“隐含着本国的文化,本国观众容易接受,而在翻译给异国观众时,必须采用异国各个文化层次都能接受的形式”。[8]8电影的片名承载着丰富的源语文化信息,优秀的译名应该适应目的语国家文化环境,避免出现曲解与误解,达到双语文化的无障碍交流。外国电影Lolita讲述了一名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不伦恋情,若直译《洛丽塔》对中国观众来说无疑是一头雾水,而译者巧妙地借用了苏东坡贺好友张先新婚的一句戏作,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委婉含蓄地道出了电影的主题,填补了以人名作为片名给中国观众带来的文化缺失。又如中文电影《金陵十三钗》,金陵是南京的旧称,钗是旧时女子的首饰,这种浓重的文化气息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及发生的背景。出于对受众文化接受能力的关照,译者采用TheFlowersofWar,消除了西方观众可能对于“金陵”“钗”的陌生感,同时避免了使用禁忌数字“13”。而“花朵”与“战争”的使用,突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凉气氛,深化了一群风尘女子舍生取义与救赎的主题,实属上乘之作。2014年上映的电影《撒娇女人最好命》,讲述了周迅版女汉子心仪宅男多年未果,又遭遇深谙撒娇之道的情敌,于是苦练撒娇技巧并立志抢回男神的故事。在汉语文化语境中,撒娇是一种女性化的表现,意指通过示弱达到某种心理预期从而为自己谋得一些便利,“撒娇”“好命”这种典型的中国词汇很能迎合中国观众的口味,而片名本身又如一道辩论题,吸引观众一辩命题的真伪。其英文片名WomenWhoFlirt,意为“调情的女人”,虽然没有译出汉语“撒娇”的真实内涵,但“flirt”一词不仅能够点明英语文化语境中女性在两性关系中与“撒娇”相对应的展示自身魅力的手段,而且能够“挑逗”观众的观影兴趣,非常符合异域观众的思维。无论是中文的“撒娇”还是英文的“flirt”,都是译者在适应源语与译语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性活动。可见,精彩的译名要求译者不仅具备双语能力,更要拥有双语文化视角。

(三)交际维

语言维与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为了更好地达到电影片名的交际意图。电影片名要适应不同观众的审美情趣与欣赏水平,感染并劝诱观众进行观看,以此扩大传播,增加票房收入。电影HilaryandJackie讲述了英国著名女大提琴家杜普雷表面绚烂背后寂寞的短暂人生,如果直译为《希拉里与杰基》,相信影片的票房肯定会大打折扣,而神来之笔《她比烟花寂寞》则准确地呈现了影片的内涵与精髓,不禁令人眼前为之一亮,引起观众的观看欲望。中文电影《一步之遥》的英文片名是GoneWiththeBullets,导演姜文曾表示让“子弹”出现在英文名字中是因为其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子弹在上下翻飞,主角的命运也顷刻改变,有时生死仅在一步之遥,影片与片名都具有厚重的年代感和史诗感。此外,译名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充分考虑了片名的交际意图,因为该英文名会让西方观众联想起经典大片《乱世佳人》(GoneWiththeWind),而“子弹”一词更让人悬念十足,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片名是观众对一部电影最初的感性理解,能够引发观众产生无限遐思,而不恰当的译名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且看下例。2014年的新映影片《太平轮(上)》以1945年抗日战争和1949年解放战争为背景,穿插展现了战争期间三对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太平轮是当时往来于上海与台湾基隆港之间的客轮,战争期间成为上海各界绅士名流甚或难民逃离大陆撤往台湾的重要交通工具。1949年1月27日,搭载近1000人的太平轮与货船建元轮夜间相撞沉没,932人罹难。影片以船命名,意在反映时代背景、揭示爱情主题,同时凸显其交际功能,即引人遐想该影片与电影《泰坦尼克号》一样凄美壮丽,吸引众多影迷只看片名即有观影冲动。影片的英译名为TheCrossing,中文回译为“交叉、穿越”,体现了影片由多次战争及三对恋人的爱情场景平行穿插组成的展现方式,但寓意不明,未顾及源语交际意图的真实呈现,未使异域受众心生期待,反而使其凌乱懵懂,对影片并无增色,难以归入上乘译作。

五、结语

汉译片名《当幸福来敲门》成功地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过程,是一个成功的电影片名翻译案例,为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诸多启示。现实生活中,电影片名的翻译并非仅仅体现一个维度的考量,而多是同时包含“三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中只是为了分析方便,才将“三维”分开举例说明。在充分把握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片名翻译的成功取决于译者是否“多维”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与至少“三维”的选择转换,即通过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实现译语最大限度地适应受众的语言结构与风格,传递完备信息;通过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阐释与移植,转换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情感表达方面的习惯,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提升源语交际意图在受众中的达成程度,实现商业劝诱。

注释:

①Happyness:此处拼写错误源于影片中一处细节,主人公曾试图纠正幼儿园围墙上的一处涂鸦,“There is no Y in ‘happiness’. It’s an I.”

②数据来源http://gb.cri.cn/ent/

参考文献:

[1]丁岚.电影片名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J].电影文学,2011(14):161-162.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3]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6]刘艳芳.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9(4):16-19.

[7]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8]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亦筱]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赣州红色旅游景介资料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
合作翻译—生态翻译学伦理原则视域下的典籍外译理想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