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超
河南睢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睢县 476900
12例腹部术后胃瘫治疗体会
马培超
河南睢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睢县 476900
目的 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治体会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12例腹部术后胃瘫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2例患者经过14~28 d的非手术治疗后,胃肠蠕动均逐渐恢复,胃管引流量<500 mL/d、颜色黄而清,出院时均可进普通饮食。未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并发症。随访7~18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均未出现复发。结论 熟悉腹部术后胃瘫的临床特点,及时确诊并采取综合性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规范手术操作,对预防腹部术后胃瘫具有重要作用。
腹部手术;胃瘫;诊治
术后胃瘫又称残胃无张力症或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是胃手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可见于胰腺手术和其他腹部手术,包括妇科手术[1]。由于术后胃瘫需较长时间的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和营养支持,使患者的后续治疗延迟,故一旦发生术后胃瘫,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并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2011-01—2014-01,我科共行腹部手术1 848例,术后发生胃瘫12例(0.65%),均经非手术疗法获治愈,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龄41~76岁。其中发生在胃窦癌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D2)、结肠前胃空肠B-Ⅱ式吻合术后3例。十二指肠溃疡并瘢痕性幽门梗阻B-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3例,胃溃疡穿孔B-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2例,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梗阻近端十二指肠水平部与空肠第一部恻恻吻合术2例,胆总管下端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2例。本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发生在腹部手术后3~5 d,当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拔除胃管,开始进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食物时,出现上腹饱胀、频繁呃逆、呕吐。呕吐物多呈绿色,内含有腐败气味的隔餐食物。呕吐后上腹饱胀等症状可缓解。(2)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显示胃(残胃)蠕动迟缓,呈扩张状态,但无吻合口机械性梗阻。(3)胃肠减压(负压)引流量为600~800 mL/d,持续l周以上。(4)术前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紧张、恐惧及神经神经衰弱。(5)原发疾病严重,多伴有消化道梗阻,手术操作困难、时间较长,过度对胃肠牵拉或腹腔污染较重。
1.3 方法 (1)由于术后胃瘫患者需再次放置胃管持续减压(至少放置2~3周甚至月余),较长时间的禁饮食、营养支持、原发疾病、手术创伤和经济负担等,均会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主管医师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术后胃瘫的病因、治疗措施、大概所需时间及预后。使他们有所思想准备,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必要时给予多虑平片25 mg口服,2次/d。(2)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胃管通畅。(3)初期可行全肠外营养 (TPN)支持,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有低蛋白血症者酌情输血浆或白蛋白。同时置入鼻肠营养管,尽快由TPN过渡到肠内营养支持直至经口进食。(4)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胃复安针20 mg肌内注射或西沙必利5~10 mg,静滴,1次/d 6~8 h。也可经鼻肠管注入吗丁啉20 mg或普瑞博思10 mg,3次/d。红霉素用于治疗胃瘫的剂量是1 mg/kg, 静滴,次/d[2]。(5)应用5%高渗盐水洗胃1~2次/d,减轻吻合口和胃黏膜水肿。(6)继续静脉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7)患者肛门恢复排气、撤去胃管负压装置后若引流量每天不足500 mL、颜色由绿转黄、清,是胃瘫缓解的标志。停止胃管减压1 d后患者仍无不适,可少量多餐进流质,再观察1 d,若无上腹饱胀、恶心、呕吐等,可依次拔除胃管和鼻肠营养管。逐步由流质、半流质过渡到普食。
本组12例患者患者经过14~28 d的非手术治疗后,胃肠蠕动均逐渐恢复,胃管引流量<500 mL/d、颜色黄而清,出院时均可进普通饮食。未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并发症。随访7~18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均未出现复发。
3.1 腹部术后胃瘫的发病机理 目前尚不清楚,通过对本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我们认为可能与下列多种综合因素有关:(1)术前患者的精神状态:由于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容易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胃的运动分泌能力下降,胃肠排空延迟,导致术后胃瘫发生[3]。(2)原发疾病严重: 较长时间的消化道梗阻、腹腔较重的污染,使手术难度增大、手术时间延长及术中对胃肠道的过度牵拉和创伤,导致术后胃肠功能受到抑制而发生胃瘫。(3)手术方式:术中切断了迷走神经,或切除了运动分泌能力最为活跃的胃窦和幽门;或改变了胃肠道的正常解剖结构,使消化道内环境发生变化等,均可导致胃(残胃)运动功能减弱,直接影响胃(残胃)的蠕动和排空。(4)术后管理不当:胃肠减压比不充分、过早拔除胃肠减压管及进食,加重了术后胃肠道的负担,影响胃(残胃)功能的恢复。
3.2 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和胃钡餐造影检查多可确诊。(1)术后1周左右,当患者恢复排便、排气,拔去胃管、开始进食时,出现胃潴留症状。(2)重新放置胃管进行负压引流,引流量>800 mL/d,并持续一周以上。(3)胃钡餐造影检查提示胃(残胃)扩张、蠕动减弱并有食物残留,吻合口通畅[4]。
3.3 腹部术后胃瘫的治疗措施 由于腹部术后胃瘫的属功能性疾患,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故确诊后应首先应用非手术疗法进行治疗。(1)针对性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给予调节神经功能的药物,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状态。(2)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使胃肠道充分休息。(3)酌情给予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4)给予西沙必利、吗丁啉及红霉素等药物促进胃动力;应用5%高渗盐水洗胃,减轻吻合口水肿。静脉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5)把握好停止胃肠减压和进食的时机,恢复进食后,注意循序渐进,由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6)非手术治疗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的腹部体征,一旦发现有机械性因素存在,应积极行手术探查。
3.4 预防 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对存在术后胃瘫危险因素者,如精神状态不佳,原发疾病严重,长时间消化道梗阻、高龄、合并糖尿病等,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予纠正[5]。术中操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或挤压胃壁,术中常规放置鼻肠营养管,术后可早期开始肠内营养,以利于促进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术后保持胃管负压引流通畅,肛门恢复排气、恢复流质饮食后,再观察1~2 d,若患者无腹胀、呕吐等不适,方可先后拔除胃管和鼻肠营养管。进食必须由稀到稠、由少到多逐渐恢复到普食。恢复进食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发现有胃瘫的征兆,应及时行胃钡餐造影检查,排除机械性梗阻并早期治疗,以防延误病情,危及患者生命。
[1] 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59.
[2] 崔新艳.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后胃瘫的原因及护理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2):126-127.
[3] 秦新裕,刘凤林.术后肠胃动力紊乱的研究进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5,8(39):193-195.
[4] 杨维良,赵刚,张新臣,等.胃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总结[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2,5(4):249.
[5] 闫保功.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3):35.
(收稿 2014-08-06)
R619
B
1077-8991(2015)01-0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