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婷婷,龚仙玲,周湘君,崔燎,吴铁,鲜华
(1.广东医学院,广东东莞523808;2.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630)
对中药药理学教学实践的探讨
尤婷婷1,龚仙玲1,周湘君1,崔燎1,吴铁1,鲜华2
(1.广东医学院,广东东莞523808;2.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630)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专业的重要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其存在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解决方法,使中药药理学教学更好地满足时代需求,为培养高素质的医药人才奠定基础。
中药药理学;中医药;教学方法
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学科;是沟通中医与西医、中药与西药的桥梁学科,是我国医药院校中药专业开设的重要专业课程,承担着用现代科学语言阐明中医药理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任。学习中药药理学这门专业课,对于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作为新兴学科,中药药理学还处在起步阶段,其教学规律有待探索。为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作探讨。
在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存在教材内容不成熟、教学内容较多、涉及面广等问题,对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造成一定困难。
1.1 教材内容不成熟
中药药理学教材主要介绍与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由于多数中药的作用机理、体内过程、不良反应等不明确,其中部分观点目前还存在争议和分歧,这些都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1.2 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
(1)介绍中药功效、药理作用时,既会涉及中药学、中药化学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又会涉及生理学、病理学等西医基础学科知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感到该课程信息量大,难以理解和记忆;同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课时掌控技巧也有很高要求,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2)中药药理学中药物药理作用复杂,具有多效性,如每一味中药都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表现出多效性,部分药物还有双向作用,这使得学习内容更为繁杂,学生难以记忆。
2.1 学科历史短,发展不成熟
中药药理学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应的教材和课程出现较晚,1984年第1本教材正式出版,1987年全国中医院校正式开设中药药理学课程,中药药理学教材及课程建设只有短短二十余年。学科不成熟必然反映在教材和课程建设中。同时,中药药理学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其科研活动与课堂教学联系紧密,以至于课堂教材不断更新仍赶不上学科发展步伐[1]。因此,教师授课时不应局限于传统讲授形式,学生学习时也不应全盘接受教材内容。如果学生被动接受存在争议和分歧的教材内容,既不利于其科研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也不利于中药药理学发展。
2.2 中医与西医结合,中药多效性与双向调节作用
(1)中药药理学信息量大是由学科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中药药理学涉及的基础理论多,必须坚持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主要是结合哲学、文化形成的,古人结合当时的哲学、文化研究成果,从抽象角度去阐释中药作用原理,这便是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2]。中医理论多数出自临床经验积累,缺乏严密、客观的统计学处理,上升为理论必然存在诸多缺陷,对其不足要通过中药药理学实验加以修正,从而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中药药理学利用现代科学手段验证传统中医药理论,深化中药功效、修正中医药理论之不足,同时,必须坚持中药自身系统特色,不能失去中药本身的特色。在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前提下,中药药理学教学中涉及中医药基础理论,另外还要结合西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手段阐述药物作用,因此使得中药药理学讲授和学习信息量增大,要在有限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存在一定困难。
(2)与西药药理学相比,西药多为纯度较高的单一化学成分,其成分、作用、作用机理、作用部位明确,而中药成分复杂,一味中药本身就是一个小复方,同时存在多个有效成分部位,含有复杂的多种有效成分,从而形成中药作用的多效性,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但这也恰好说明中药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发挥作用的,是中医药从整体治疗疾病的基础[3]。
中药药理中经常出现双向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同一中药及组成方剂,在机体不同状态下以不同方式应用,可以发挥趋向相反的作用,其形成原因复杂,影响因素较多[3]。常见的双向调节作用有阴阳、寒热、表里、补泻、升降、利涩、燥润、散收、活血止血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中药的多成分性,不同成分对不同作用环节起作用,最终表现出有利于机体的变化;二是机体处于不同机能状态下,对同一药物中不同成分具有不同反应所致。双向调节作用及机制恰好体现了中药调节机体平衡的内涵。
3.1 调整教学方法
现阶段的中药药理学教材内容不完善,类似微型综述,可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适当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将教材内容欠成熟的劣势转变为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思维和科研精神培养的优势,将其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突破口和提高教师综合水平的契机。例如,注意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盲目轻信某种学说、某种观点,因为中药药理学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学科,部分观点还存在争议,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既可能推翻古籍理论,也可能产生新的理论,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搭建知识基础框架,但又不局限于知识框架内,做到活学活用;对教材某些前后矛盾的论述,课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自己归纳总结出较明确的结论,上课时再讨论修正。这样既能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又能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由于中药药理学发展迅速,教材部分内容滞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介绍最新研究进展。
3.2 理顺、归类教学内容
3.2.1 理顺教学内容,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药理学教学应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侧重中药药理特色,以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做铺垫,中西医药理论求同存异,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互补互用、交叉融合的道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特色,清楚中医药传统理论是可以用现代医学语言进行阐释的,其内涵是相通的。在讲授相关药理作用前,回顾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问题,安排学生课前复习,有了医学基础知识做铺垫,学生学习中药药理学就容易理解了;或在课堂讲述过程中将涉及的相关学科内容进行简单回顾,但要注意控制时间,不能影响重点内容学习,要求教师课前进行周密的课程教学设计,确保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保证教学质量。
3.2.2 药理作用归类、对比介绍由于每种单味药或复方的作用都很广泛,造成各种单味药或复方相同的药理作用、研究方法在不同章节反复出现。如果完全遵循教材进行授课,势必造成内容重复,浪费教学时间,无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可参照其他学校总结出的方法[4],先将教材中各中药涉及的药理作用进行统计归类,一个药理作用无论在书中出现多少次均重点讲授一次;每次讲授重点药理作用时,应从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误差控制、实验结果分析方面进行系统、完整地讲述,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另外,适当应用比较教学法。由于中药药理学是建立在西药药理学基础上,药理学理论及技术方法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所以中药药理学和西药药理学教学有很多共同之处,将西药药理与中药药理进行比较介绍,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药理学知识。例如在介绍中药作用机理和功能主治时,选择作用机理和药效相似的西药与其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各中药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3.2.3 双向调节作用与中医的平衡观、生物体调整系统联接将中药常出现的双向调节作用与中医的平衡观与生物体调整系统联系起来。古代医药学家对双向调节作用进行过探索,现代中药药理学又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虽尚未形成系统理论,但这些作用目前可从现代生物化学、受体递质学说的角度做出初步解释,如引导学生用生化新陈代谢的平衡、网络调控系统和药物成分的受体作用机制来解释双向调节作用,将古老的问题和现代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有趣命题,用中药药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来解答古老问题,容易激起学生兴趣。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随着国际、国内对中医药产业的关注,中药现代化已成为中医药行业的热门话题,中药药理学是传统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的桥梁学科,学好中药药理学不但有助于阐明中药药效作用机理,促进中医药理论发展,而且对促进中药现代化及中西医结合也具有深远意义。但由于中药药理学教材不成熟、教学内容多且涉及面广等问题,使教学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医药人才奠定基础。
[1]华永庆,陆茵,许惠琴.科研导向的中药药理学教学实践活动设计思路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6):7-8.
[2]王家葵.沈映君教授谈中药药理学科建设[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1-4.
[3]李巨三.中药双向调节作用常见形式探讨[J].光明中医,2008,23(10):1605-1607.
[4]李萍.我对《中药药理学》的教学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3):130.
G420
A
1671-1246(2015)05-0037-02
注:本文系广东医学院青年基金(XQ06025);广东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JY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