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2015-03-18 10:07:54李红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医学

李红霞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李红霞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目前医患矛盾异常突出,究其根源,主要是医学人文教育缺失。医学院校应从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研究、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发挥教学医院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等方面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医学人文教育;教育体系;医患矛盾

近年来,医生受到人身伤害的恶性事件频发,昭示着医患之间的矛盾已异常尖锐。人们开始反思,是什么让本是“同盟军”的医生和患者同室操戈?医疗有时是治愈,经常是帮助,却总是抚慰。唯有在医学教育中深植人文精神,手术刀才会闪出温暖的光芒。医学的结构就如“人”字一样,一边是技术的医学,一边是人文的医学。目前,设置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医学院校数量较少,通晓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医学人才缺乏,不少医学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不重视,更显示出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迫切性。医学人文教育由此成为医学界和教育界最关注的问题。

1 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

医学的本质是使患者减轻痛苦、增加快乐。医学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人。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生不仅要治疗患者各种身体上的疾病,还要关注其精神健康,减轻其心灵痛苦。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能够深入研究社会的需要、个人的要求,领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医生与患者等各方面的关系,在医学实践中更好地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关心患者、帮助患者,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道原则、人本立场、人性光辉永远是医学的价值皈依与职业操守。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其内涵包括3方面:(1)传授人文科学知识,包括文、史、哲、艺术等,起着陶冶情操、培养生活情趣、促进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2)加强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意识教育[1]。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才能关心世界、关心人类、关心社会,才能爱国家、民族和人民。(3)培养高尚的人格。人文教育是人格养成的基础。高层次人才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以“实行革命人道主义”为宗旨的医学人才更应如此。医学人文教育是一般人文教育在医学这一特殊领域中的应用。一方面,它不可能游离于一般人文教育的本质内涵之外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医学的特殊性,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领域中的作用比在其他领域更加重要。因此,我们所理解的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在一般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在将医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础上,将人文精神与医学相结合。其核心是尊重一切与医疗有关的人的价值。

2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不能否认,在医学院校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医学人文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并不乐观。尤其是从我国医疗行业现状来看,医学人文教育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医学人文学科薄弱与医疗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矛盾、医学人文教育发展滞后与社会对医学人才要求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引发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只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

有些院校仅以就业为导向,认为只要把专业知识教好,学生就可以顺利就业,而人文教育则是可有可无的。

2.2 医学人文学术研究缺少深度

目前,医学人文学术研究很少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因而难以对医疗行业的发展产生大的影响,进入操作层面的更少。同样,医学人文教育更多的是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在现今使用的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只讲大道理、唱高调,不考虑实际情况,让人望而生畏;另一种是只谈所谓国际关注的重大医学伦理问题,忽视了我国基本国情,脱离实际。

2.3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研究表明,与实际需要相比,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仍然偏少,且大部分还是选修课。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各校都开设了政治理论课程,但从全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满足21世纪需要的医学人才角度来看,这些课程大多存在如下问题:(1)主要以政治教育的形式出现,虽然课时不少,但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较多,教学效果有限。(2)课程缺乏系统性或只考虑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了课程的整体性,与专业教育缺少必要的联系。(3)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式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4)课程设置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只强调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课程设置面过窄,内容过于单一[2]。(5)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人文社科类课程不够重视,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人文社科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最小等。凡此种种都削弱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有违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

2.4 医学人文教育脱离临床

一段时间以来,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与医院临床实际严重脱节。在不少医生和医学生眼中,医德教育在实际医疗工作中作用不大。于是,学生不爱学,教师也不爱教。

3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医学生接受的是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技术和价值观。学校环境塑造了学生,强调专业能力与临床技巧而忽视人文素质,背离了医学的目的。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教育,致使学生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课程门类偏少、学时比重偏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熏陶,致使学生缺少对医学本质的理解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

3.1 加强人文教育是实现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人在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应当注重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否则,将不可能全面发展。对于医学生来讲,要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就需要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加强人文素质修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以此为将来从事工作与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基础。

3.2 加强人文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患者或其家属打砸医院、殴打甚至杀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2005年10月1日,新华社报道称:医患关系紧张主因在医务人员。其中所说的根本措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属于制度因素,但是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医患之间的沟通是每个医生能够做到而未做到的。提高医务人员人文素质需要从源头上抓起,从医学生人文教育抓起[3]。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医学生对人性、情谊的感知,让他们能够以了解人的整体性、尊重人的尊严及追求人的完整性作为基点来解除患者痛苦。唯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将来的医疗实践中主动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患者的生活环境,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患者,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3.3 加强人文教育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人才培养由培养只懂医学专业知识的单一型医生向培养掌握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转化。要求医学生(医生)不仅懂得医学知识,而且掌握社会、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掌握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还有对人性的关怀、对他人的同情心等人文情怀;不仅关注疾病,而且关注有思想感情的患者,充满爱心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医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其既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又有高尚的医德修养和美的情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实现医学的最大价值,满足患者需要。让医学科学充满人文关怀,这才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医学教育理念。

4 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水平的策略

4.1 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1)积极探索医学人文教育形式,构建与专业教育相适应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加强医学人文社科类课程建设,建立开放式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在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内涵而不是一味地增加课时,要借鉴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尝试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模式,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要将人文教育的内容与专业课程和各个阶段的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2)学校应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将人文课程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包括3个层面:①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主要有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心理学等。②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③由多学科融合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3个层面课程相互联系,第一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50%~60%,主要是让医学生树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态度,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品位。第二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20%~25%,使学生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其重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第三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10%~15%[4],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要从工具性转向人文性,课堂应该是体现人格尊严并不断提升人格尊严内涵的地方,是实现人之自由的场所,是学生在认知、交往和审美等活动中丰富自己生命意义的地方。

(3)要根据21世纪对医学人才的高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做到“三结合”,即师生结合、教学科研结合、课堂与社会实际结合。具体要求是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关注各种与医学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关的社会问题,使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既脚踏实地又有前瞻创新性,既探索研究又解决现实问题,克服过去医学人文教育内容教条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弊病。

4.2 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研究

要以科学求真的精神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研究。医学人文教育同医学教育一样,有许多问题要研究,如教育的形式与效果、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课程如何设置、如何把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研究以找到其中的规律。

4.3 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具体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主要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产生作用。具体表现在:(1)校园文化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人文知识不会被束之高阁,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生存土壤,从而得到应用与发展。课堂知识与校园文化相通融合,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进而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2)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直接参与到人文活动中来,学校举办的艺术活动以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加深了对人文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一些艺术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4.4 发挥教学医院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医院是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临床带教教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平。因为临床教学不是课堂上的理论的教学,而是在病床边的具有感性、形象等特征的教学,临床带教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医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力。近年来,部分教学医院只重视专业技能培养,没有把人文教育列入教育计划,临床带教教师忙于医疗工作,无暇顾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医生对检查设备的过度依赖,淡化了医患接触,对患者重疾病治疗、轻人文关怀,从而损害了医生队伍的整体形象,也对医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5]。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教学医院的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规定,变制度约束为习惯养成,使制度管理体现高层次人文关怀。其次,医生作为医院的核心与支柱,全身心投入工作,医院管理者应给予其人文关怀。再次,临床带教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时刻牢记自己的教师职责,处处体现对患者、对学生的人文关怀[6]。

[1]杨晓煜,黄燕芳.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J].医学与社会,2002(5):56-57.

[2]张培林.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J].医学与社会,1999(4):47-50.

[3]张大庆.制约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原因的探究[J].医学与哲学,2001(8):10-13.

[4]吴萍,王晨,张欢,等.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现况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3.

[5]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与哲学,2000(5):51-54.

[6]崔新萍,刘西平,汤先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8-13.

G40-012

A

1671-1246(2015)05-0007-03

猜你喜欢
医学生人文医学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 15:04:20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医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9:01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4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医学、生命科学类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