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明,肖英杰
(上海海事大学 商船学院,上海 201306)
中国船员队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王志明,肖英杰
(上海海事大学 商船学院,上海 201306)
针对目前中国船员队伍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基于“一路一带”和“海洋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分析船员队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航海教育视角,探讨中国船员尤其是远洋船员队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改革与创新对策。
中国船员;船员培养;培养模式;多元化
近年来,中国船员队伍建设与发展成绩斐然,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船员综合素质不高、船员队伍结构不合理、高水平和高层次的船员数量偏少等,与海员强国还有较大差距;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结构(独生子女、城市阶层)的变化,船员职业发展环境不理想,社会认可度较低,职业吸引力下降,影响船员队伍的后续发展;随着船员日趋社会化,原先行之有效的船员培训链和船员管理链也逐渐失去应有的作用;船岸工资差距逐渐减少,甚至出现倒挂现象,船员职业优势和幸福感下降,造成“弃船上岸”现象逐渐增多,船员流失率偏高;船员尤其是远洋船员供需信息分散、不透明,缺乏权威和统一发布平台,船员人力资源市场环境不佳,调控杠杆作用不明显,人力资源配置力不理想;航海院校面临招生困难,毕业生选择上船就业的人数大幅下降。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层面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中国船员队伍特别是高素质船员将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今天,中国船员队伍培养与发展在面临机遇的同时,更多的是面临严峻的挑战,未来发展堪忧。
党的十八大重申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首次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要求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作为走向海洋的先行者,船员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力量。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管控,都离不开船员这支队伍,同时海洋强国也为船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站在海洋强国建设新起点,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也提出了海员强国的发展战略,具体锁定了“四个交通”(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的宏伟目标和海事“三化”(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1]。
海事主管机构正在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船员管理机制与体制创新。航运企业则通过落实国家政策,结合行业特点,围绕引进好、培养好、使用好船员优质人才,增加人才培养投资,增强人才政策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加强航运企业或单位绩效管理和提高船员尤其是优质船员收入分配等核心制度建设,最大限度地激发船员优质人才的创造活力。
海事院校和船员培训机构是船员人才成长的摇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2014年《中国船员发展报告》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拥有船员培训机构296家,自有教学人员6179人;其中本科院校16所,长期保持规模和质量优势的本科院校4所;2014年全年招收本科和大专以上航海类学员17 153人,船员培养和培训体系日趋完善。[2]海事院校正在综合分析形势与任务,立足于航运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问题为导向,将船员培养与海洋强国、海员强国战略紧密结合,主动对接国家与行业发展战略,优化教育资源,拓展和改革培养模式。
尽管中国船员队伍培养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从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航运企业和海事院校对中国船员队伍培养和发展的高度聚焦,不难看出,中国船员队伍培养与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
1.中国船员队伍后续来源呈现锐减趋势,持续培养与发展潜力堪忧
稳定和可持续的船员基数是中国船员发展的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发布的2014年《中国船员发展报告》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拥有注册船员131.6万人,其中注册海员60.8万人,注册内河船舶船员70.8万人;全年进行海船船员适任考试127 587人次,内河船适任统考68 491人次。[2]目前的数量规模表明中国船员队伍总量充足,但并不能表明未来船员队伍总量也是充足的,原因是船员队伍培养的长周期性和统计的滞后性。因此,我们要从船员队伍后续来源变化看未来。从连续5年的统计数据和变化趋势看(见表1、图1),中国船员队伍后续来源呈现锐减趋势,2015年招生情况更不理想,持续培养与发展潜力堪忧。
表1 2010—2014年全国各层次航海院校航海类专业招生总量变化(单位:人)
注:数据包括中专、大专、本科、两年制、非航海类工科、函授
图1 2010—2014年全国各层次航海院校航海类专业招生变化趋势
2.流失率是船员队伍发展兴衰的重要指标
刘益迎在《中国船员职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提到一个重要数据——船员平均在船工作(服务)年限,也引起航运界对中国船员流失率的高度关注。[3]该文主要面向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外运长航集团等航运公司船员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629 份,通过分析得到一系列数据,其中航海类学生生源地参见图2,船员平均在船工作年限参见图3。[3]从近30年的数据统计不难看出,中国船员队伍来源的主体是农村生源,农村和城镇生源比基本维持在6∶4,未来趋势会回到20世纪90年代,接近8∶2。
图2 航海类学生生源地
图3 船员平均在船工作年限
如今建造一艘现代化的超级集装箱船大约需要不到1年的时间,而培养一名航海本科生需要4年的时间,培养和培训一名船长、轮机长则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从近30年船员平均在船工作年限连续统计数据看,1982、1983届最好,平均16年;1992届以后第一次连续出现在10年以下(除95届短暂回到10年以上外);从2004年开始少于4年,以后各届每况愈下。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即使主要生源为农村的船员队伍流失率也如此之大,未来中国船员队伍质量结构必然面临严重挑战,素质优良的目标难以实现。
近几年各大海事院校航海类在校生情况如何?从完成高考招生计划指标上看,大连、上海两所海事院校优势明显,能完成计划内指标,其他院校面临挑战。但问题重点并不在此,从高校对一年级新生实施的转专业政策看,一年后(或半年)在专业绩点排名前10%的学生可在学校内转到自己理想的专业学习。上海海事大学2014级航海类学生因此政策就流失了招生量的10%(不管生源是农村还是城镇,2015年符合条件的学生全部选择转到其他专业)。对2012级(2016年毕业)学生进行的毕业后选择上船工作的随机调查显示,362人中仅有55%的学生选择毕业后上船工作。
由此不难发现,船员队伍的流失从生源起点就已经开始,上船后工作4年内又有一部分流失,未来能坚持10年在船工作的数据正不断减少。从船员人才队伍培养的长周期性来看,未来10年、20年后的统计数据不难预测,这是中国船员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海洋强国、海员强国战略能否实现的问题,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与实现的大问题。本文着重从航海教育视角,探讨中国船员尤其是远洋船员队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改革与创新,为实现中国船员发展保持“总数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总目标[4]谏言献策。
1.改革船员尤其是远洋船员培养模式,实施后续队伍多元化培养对策
无论早期(20世纪80年代及前期)、97规则、04规则还是11规则,中国船员队伍的培养主要是政府主导,全面依托海事院校,分学历模式和职业模式同步开展,其中远洋船员主体是学历模式,后期(04规则和11规则)向职业模式转变。
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间内,这种模式仍是主体。但政府主管机构、海事院校要积极面对目前存在的挑战,主动对接国际航运企业要求,探索和实施海事院校船员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积极引导优势教学资源向愿意也最有可能成为未来船员精英队伍的学生倾斜,发挥本科院校优势和引领作用,推动船员后续队伍多元化培养进程。
未来海员分类培养模式要面向海员强国的战略目标。通过新模式持续向国际大型航运企业输入中国海员后备人才,逐步提升融入国际市场海员队伍规模与层次,最终实现中国海员队伍在国际船员市场上量的规模与质的优势,使中国真正成为海员强国。
在本科海事院校中积极探索和试点新订单式培养模式。从海事本科院校在校学生抓起,采用国际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改变学校培养课程体系。政府积极主导优质船员服务/派出机构参与协助,在海事院校中选择一批愿意上船工作的生源,采用委培方式(由海员派出机构、学生与国外公司三方签约)集中培养,海事院校要积极配置优势教学资源和改革培养方案。
新模式培养方案能实现在完成本科通识课程培养后,由大二开始改变专业课程体系,引进国外优质航运企业海员培养课程内容;大三到签约的国外公司实习1年,进行船上培训,完成职业所需的所有合格证培训(国家海事局应改革现行认可模式,签发系列合格证);大四回到学校继续学校培养课程学习;毕业前参加国家海事局考试,考试通过后直接取得相应的适任证书资格,提拔和使用由企业自行安排。
2.由航运企业主导,海事院校协助与参与,实施海员队伍人才培养工程
海事院校是船员人才培养的摇篮,航运企业才是船员发展的家。显而易见,企业对船员的培养与发展的重要性。在船员队伍专业技能素质之外,还积极倡导由航运企业主导、海事院校协助与参与,实施船员队伍人才素质培养工程,提高队伍综合素养。
船员队伍人才素质培养工程要面向船员职业发展,结合行业特点,围绕引进好、培养好、使用好船员优质人才的主体目标,让船员发展有空间、成才有渠道、转型有方向,增强船员对职业的认可度和向往值。
首先,航运企业和海事院校要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在新生进校后通过“船员职业发展规划”项目引导(学校必须开设的课程,可通过职业规划书、船员精英风采视频或宣讲、未来发展空间和转型优势分析报告等形式开展),让航海类学生明确船员尤其是远洋船员人才的职业优势、成才途径、发展空间,从心里愿意成为其中的一员,从源头减少队伍的流失。
其次,交通运输部要对接国家海洋战略,积极将船员尤其是远洋船员队伍培养提高到国家人才建设工程层面,在船舶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定中设正高级职称。航运企业和行业协会要重点推进高层次船员尤其是远洋船员精英队伍建设与培养,面向国际和行业要求建设中国海员精英团队,制定海员人才精英标杆(目标与标准)。通过人才认定标准和培养工程,提升船员职业社会地位和荣誉感、幸福感,增强在校学生的认同感和吸引力,使之成为中国船员队伍发展的正能量。
再者,在各类海事院校、航运企业中推行船员职业操守和职业诚信教育。海事院校在学生开始专业课程学习前以及在即将毕业前,必须针对船员职业特点开展“职业操守和职业诚信教育”课程,通过航运企业文化、职业发展成功案例等手段正确引导学生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诚信理念。航运企业在接纳新人、晋升和提拔船员时也应紧紧围绕本企业的文化,开展船员职业操守和职业诚信教育,让船员真正以企业为家。
3.主动面对船员转型发展,积极拓展船员发展空间
要树立“流失不可怕,回流是赢家”的理念,主动面对船员转型发展,积极拓展船员发展空间,做好船员队伍发展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要科学组织和主导,借鉴其他行业经验和做法,联合国际航运企业与社会团体,依托海事院校,及时推出船员转型培养项目。通过转型培养工程,将转型发展的高层次船员牢牢地吸引在“海事人才蓄水池”中,构建人才良性发展通道,引导高层次船员人才回流,并积极服务于海事教育培训、航运企业管理、海事管理或派出服务机构,形成海员队伍良性发展机制,开拓海员职业发展空间。通过转型人才的自身职业技能和经历优势,引导和培养中国未来船员队伍,使之更适用和符合国际著名航运企业需求,提升中国航运企业和海员队伍在国际航运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实现海员强国目标。
建设海洋强国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不断建设、发展和保持强大的海上商贸运输力量,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供专业、有效的能力保障。船员就是这支能力保障队伍之一。中国船员队伍培养与发展应坚决服从和服务于“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积极面对目前和将来队伍培养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挑战,树立和落实稳定、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海员强国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船员队伍要求,遵循“稳定为基、发展为本、需求引导、质量优先、创新驱动、重点统筹”的基本方针,转变思路,积极探索中国船员队伍培养多元化模式,通过船员人才素质工程,全面提升中国船员队伍的总体素质和专业综合技能,培养和保持优质的船员资源,为全面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王顺昌.推进“四个交通”发展[EB/OL].(2014-10-22).http://www.gov.cn.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 2014中国船员发展报告[R].北京:交通运输部海事局,2015.
[3]刘益迎.中国船员职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21-26.
[4]陈爱平.在中国海员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N].情况通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2014(11).
2015-10-08
王志明(1964-),男,教授,船长,主要从海事安全、船员发展、航海标准体系研究及航海类专业教学研究。本文获2015年“大连海事大学航海教育培训研讨会”征文三等奖。
U676.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6-8724(2015)04-0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