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2015-03-17 00:52朱永祥
航海教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航海船舶校企

朱永祥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轮机工程系,江苏 南通 226010)

校企深度融合“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朱永祥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轮机工程系,江苏 南通 226010)

分析中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针对航海类专业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从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的实际出发,探究校企深度融合的“双向四段”高职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并对此新的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果进行归纳。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教育出现了井喷式的快速发展态势,大量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亮点就是“校企合作”。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 促进信息交流, 改变封闭式办学模式,及时了解社会需要以及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可以使学生走出校园,融入企业,获得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借助与企业合作,学校的教师有机会深入相关企业的生产一线,详细了解产品生产工艺、加工过程和管理流程,提高了生产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良好的校企合作也可使院校获取产业界的资助;同时,校企合作使得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在企业得到施展,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校企合作促使企业人员到院校进行知识更新教育,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有利于企业从院校吸引优秀人才[1]。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主要模式有企业配合式、企业管理式、企业在职员工培训式、企业学校互动式等形式。院校与相关企业间的“校企合作”大都处于浅层次的阶段或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即其合作大都停留在以学校为主导的合作形式上,主要是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的实践教学的一种样式——“基于目标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是在为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下,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相关部门等机构之间合作的样式。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的各种实效型的校企合作而言,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所开展的“校企合作”还存在着“参与主体对校企合作目的认识不深刻、合作游离于形式、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督不够、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等诸多问题[2]。

二、航海职业的特殊性

世界各国间的贸易90%以上依赖海洋船舶运输,海员驾驶和管理着海洋船舶,航行于世界各地。海员属于艰苦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海洋运输行业不但具有点多、面广、分散、流动的交通运输职业特点,还具有国际化、团队性、高技术、高风险、相对独立的职业特点: 海洋船舶的驾驶与管理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决定了海员职业的高技术性;根据岗位、职务的不同,每个船员在船舶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互不替代,这决定了海员职业的相对独立性;风雨同舟、同舟共济这些词用于海员是最恰当不过的,海洋船舶的系统工作,需要船员协同工作,这决定了船员职业的团队性;海洋船舶漂洋过海,游走世界各地,远离陆地,海员们以船为家,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在各种复杂海况(包括海盗袭击)下长期航行,环境艰苦、风险性高。因此,海员这一职业对从业人员具有相当高的职业素养要求,海员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娴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航运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航海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航海职业教育必须强化“理论—实践”的结合。我国航海职业教育是在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双重主管下,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基本要求,按照国际、国内各项法规,培养符合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要求,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熟练、服从意识强的高素质职业海员的主要力量。

三、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实施“双向四段”教学模式

1.强化校企合作、持续深化“订单—套餐”式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大多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多家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和“订单培养”协议,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航海类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显得更加重要。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先后与中外运长航油运公司、中海国际船舶管理公司、南京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两江海运股份有限公司等全国40多家知名航运企业和船舶管理企业进行联合办学。校企持续深化“订单—套餐”式人才培养,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评价,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企业直接参与院校的教学;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去企业顶岗实践,企业安排高素质专业人员到校兼课,校企深度融合;学生所学能紧贴企业所需,学生对岗位适应能力强,毕业后到企业就能上岗,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做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学生综合素质高,就业质量好,获“教育部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3-4]。

2.校企深度融合,共铸航海高职“校船梦”

当前,我国航海院校数量和培训规模均位居世界首位,分为本科、高职、中专等多个层次。然而在众多的航海院校,却只有几所历史悠久的本科航海院校拥有少数专门的教学实习船,如大连海事大学拥有的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专用航海教学实习船“育鲲”轮;上海海事大学在拥有万吨级的“育锋”教学实习船的基础上,又于2012年12月新建成世界最大最先进的4.8万吨远洋教学实习船“育明”轮;集美大学获交通运输部批准正在建5.7万吨级航海类专业教学实习船;武汉理工大学与长航凤凰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造两艘4.5万吨级生产实习船。而船员培养主力军——高职航海类院校由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拥有专用的教学实习船,为此,通过安排部分学生到合作企业或是订单企业的在航船舶上实习成为众多高职航海院校的不二选择。 然而这种形式势必受制于船舶种类、船期、航线、船舶配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在校生开展航海类专业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而且管理模式近乎“放任自流”,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拥有真正的教学实习船成为高职航海教育的“校船梦”。

伴随着国家骨干校建设的扎实推进,校企融合度不断深化,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通航院)与南京江海集团有限公司就教学船共建达成合作协议。学院投入船舶改造资金2000万元,联合南京远洋运输有限公司、南京江海集团对在建船舶进行适合教学实习的改造。2011年,南通航院与南京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共建57 000吨超大灵便散货船“HEILAN CRUISER”(海澜之舟)在上海船厂崇明基地顺利下水;南通航院与江苏两江海运集团共建的4条51 000吨生产性教学实习船,“长阳门”和“长春门”号散货船分别于2012年12月和2013年2月在南京金陵造船厂正式下水。多条教学实习船顺利下水投入营运,为南通航院学生的上船实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学院与江海集团共同成立了生产性教学实习船董事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教学船的运营和管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学生上船教学实习的规章制度《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类专业学生上船实习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类专业学生上船实习评价考核办法》,为学生上船实习奠定了基础。南通航院在全国高职航海院校中率先拥有了专用教学实习船。

生产性教学船项目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实现了校企资源的有效整合。既吸纳企业资金为学院所用,又利用优质航运企业管理船舶的先进理念与方法以及学院在航运界的人脉资源,航海类专业教师与航运企业的高级船员共同参与教学船的营运与管理,使学校及社会办学资源得到很好的整合。二是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平台。以生产性教学实习船为基础,实施“学校→船→学校→船”“双向四段”新型高职航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船环境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感性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并在其中渗透航运文化和企业文化。三是为专业教师轮岗上船、培养双师素质创造条件。以教学船为实践平台,实现了教师有计划进行船上生产实践锻炼,航海类专业教师不仅能了解和掌握航海新设备、新仪器和新技术, 学习高效的管理文化和方法, 丰富航海实践经历, 拓宽视野, 而且回学院后可以紧密结合航海实际, 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充实课堂教学。四是促进产学研融合,增强了学院服务社会的综合实力。教学船不但成为海上教学平台,而且成为先进技术应用实验室和成果转化平台,特别是船舶生产中的难点、热点为研究的科研项目,生产性教学船成为试验平台,实现了教师 “带课题上船,带成果下船”,增强了学院的综合服务能力。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教学实习船合作机制见图1。

图1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教学实习船合作机制

3.创新基于海上教学工厂的“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

“双向四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形式为通过“学校⟺船船”双向互动,从“学校→生产性船舶(教学实习船、订单企业船舶)→学校→生产性船舶(顶岗实习船舶)四个阶段来实现技术技能型高素质航海类人才的培养。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协调发展,与岗位无缝对接,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在国际航运市场上的竞争力。

南通航院以2010年入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率先实践基于“学校⟺船舶”的“双向四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具体做法是:

第一阶段: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学期在校内进行“基础能力模块化”课程的学习,并进行个人安全与社会责任、海上个人求生、海上基本急救、船舶防火灭火、保安意识、保安职责等海员专项技能的培训,获取国际海事组织(IMO)认可的《专业培训合格证书》、保安意识培训合格证书、负有指定保安职责船员培训合格证书,使学生具备上船学习与工作的资格。第二学期学生在校内进行海员高级专项技能的培训,同时获取国际海事组织(IMO)认可的船舶高级消防、精通艇筏、精通急救培训合格证书。

第二阶段:学生到生产性船舶上进行基于“模块化”的航海类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实船环境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感性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掌握技能,从而初步掌握船舶营运与作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第三阶段回校进行深入理论学习打下一定的感觉认识基础,稳定了专业思想。

第三阶段:学生回到学校再次进行“模块化”的航海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该阶段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理论和实践技能为目标组织教学。校内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和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为学生第三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在就业“双选会”结束后,按照有关航运企业的要求,对已具备基本技能和职业资格的学生,定制体现个性化的课程,开展针对性的训练。

第四阶段:学生到订单单位或签约就业单位开始顶岗实习,暂时未能签约的学生到生产性教学船舶上顶岗实习。

图2 “双向四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

四、航海类高职院校引入“双向四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条件

1.构建常态化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本着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原则,深化改革现有的办学体制机制,强化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常态化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明确双方在学生实习期间的职责与义务,共同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有效保证学生校外实训实习质量。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确保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双向四段”高水平教学团队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采用“送出去、请进来,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方式,重点培养专任教师双师素质能力。同时,在行业企业中选聘一批技术高、懂管理的专家做兼职教师。要有一批业务能力强、双师素质高、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3.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航海类高职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职业的特殊性使得人才培养必须要按航海类教育特有的实践逻辑展开。要根据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3号)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办出航海特色,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所独有的服务社会的功能。

4.健全教学文件,加强教学监控

引入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同时,依据国家海事主管机关的有关规定,结合各学院自身的实际条件,制定并完善“双向四段”各阶段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及考核标准,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内容和质量。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监控,保证各教学环节的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规范学校和教学实习船的各种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

五、校企合作“双向四段”培养模式的成效

1.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南通航院创新实施了“双向四段”工学结合高职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突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从2013届毕业生来看,“双向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安全和服从意识得到了全面提高,职业能力得到明显加强。适任考证通过率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在大型优质航海企业和境外就业人数明显增加。

2.校企合作更加高效务实

以生产性教学船为平台,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达300余人次/年,提供兼职教师12人/年,安排专业教师顶岗工作约6人次/年;近三年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986人次,输送优质轮机专业技术毕业生242人,校企合作解决船舶实际技术难题15个。

3.“专、兼”职教师同步发展

根据“双向四段”教学的要求,学院根据教学计划,一方面安排素质高的专业教师带学生到海上教学工厂—生产性实习船指导实践,另一方面组织部分专业教师到航运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生产活动;聘任生产性实习船在职轮机员指导学生在船实践和学习,聘请行业企业单位技术骨干或专家来校讲课。到2013年兼职教师任课占专业课程总时数的50%以上。通过“内培外引”形成一支专业技能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双师素质高的专兼职水陆两栖混编教学团队。

4.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通过生产性教学实习船项目建设,探索出一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新路,创新了紧密型校企深度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进一步为学院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试验空间和新的更大的舞台,使教学船成为集生产、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海上实践基地,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密切校企协作关系,提高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有落脚点和支撑点,进一步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同时在国内高职院校中起到示范与带动的作用,为国家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陈锡宝.探寻校企合作实现机制的有效途径[J].中国建设教育,2011(3):13-15.

[2]许秀林.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困境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04):142-143.

[3]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8-12.

[4]龚建国,罗燕,李莹,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综论与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5):132-134.

2015-10-21

朱永祥(1971-),男,教授,远洋轮机长,主要从事船舶轮机工程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获2015年“大连海事大学航海教育培训研讨会”征文二等奖。

U676.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6-8724(2015)04-0016-04

猜你喜欢
航海船舶校企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大航海争霸
船舶!请加速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航海博物馆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