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约背景下的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2015-03-17 00:52徐言民李媛程远鹏
航海教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航海技术马尼拉航海

徐言民,李媛,程远鹏

(武汉理工大学 航运学院,武汉 430063)

履约背景下的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徐言民,李媛,程远鹏

(武汉理工大学 航运学院,武汉 430063)

以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为背景,通过对国际航运业背景现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毕业生发展的调查研究,分析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状况,提出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并具体论述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方案。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人才培养;航海技术专业;“模块化”选修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STCW公约是IMO (国际海事组织)最重要的公约之一。2010年6月,IMO在马尼拉召开 STCW公约缔约国外交大会,审议并通过了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并于2012年生效,2017年全面履约。[1]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和注重素质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以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组织相关专家和学者针对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最新要求,对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和评估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新版适任考试大纲和评估大纲、各专业考试科目和评估科目的变化将会直接导致航海类院校课程结构设置的相应变更;此外,新公约将电子员、驾驶台/机舱资源管理(BRM/ERM)、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培训、保安知识技能培训等知识技能纳入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评估大纲,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等也需要作适当调整。

2012年,教育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一方面就是要求推进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包括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航海类专业英语教学、注重航海类专门人才的海员素质养成教育等。

新公约和国际国内航运界对高素质航海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开展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背景下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已成为当务之急。重新定位航海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把握用人单位对船员技能和素质的需求,充分考虑 STCW公约的最新要求,对航海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体系、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及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等方面进行修订,以培养在世界船员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为目的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适应适应国际航运市场变化、培养高素质航运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状况分析

从2013—2014年走访航海类专业用人单位及由全国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2013年全体成员大会分组讨论情况可见,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加深,航运市场受到巨大冲击,直接导致航运企业缩减人才需求计划,有的航运企业甚至没有人才招聘计划,2014届航海类毕业生的总体需求数量略少于2013届。另外,目前由于国际国内航运市场诸多因素的影响,对航运人才的数量需求降低,而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修订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用工人才,因此,有必要对STCW马尼拉修正案履约背景下的行业需求做充分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武汉理工大学航海人才毕业生去向进行数据分析,从基本信息、单位基本情况、航运行业的认识、新进员工的需求、人才培养的期望和建议、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航海教育的建议等方面对航运企业和技术机构、航运管理机构和学校研究机构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共得到有效问卷400份,现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1.航海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素质

(1)基本知识和能力

调查显示,在基本知识方面,武汉理工大学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在计算机应用、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技术信息的能力以及通信导航和水上运输国际惯例的掌握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图1可见,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航海人才提出的能力要求,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专业知识技能、敬业精神与工作能力、外语计算机能力、思想文化素养和环境适应能力。航运企业希望航海人才具有适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如外语(包括听力和口语)、计算机操作、文字表达、获得信息的能力等;技术机构则要求航海人才具有一般能力(智力) 、能力倾向和知识技能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人才素质的创造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机械操作能力、岗位所需技能是航海人才培养工作的着眼点。

图1 新公约背景下航海人才所需能力重要性选项比例分布

(2)专业知识和能力

调查表明,航运企业要求航海人才掌握航海职业岗位的专项知识(95%),如航海学、船艺学、海上货物运输、海商法、船舶管理、ISM规则等,也要求人才具备基本操船能力(85%)、通信能力(92%)、货物作业能力(86%),如高级消防、基本安全、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等。马尼拉修正案出台后,驾驶台/机舱资源管理(BRM/ERM)、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等适任能力(93.5%)也尤为重要。

(3)职业特点要求的其他知识和能力

作为特殊环境下的高级海员,团队工作精神必不可少,这一点尤为重要。从图2可见,航运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分为以下几点:

服从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海员是在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小团队环境中工作, 服从意识、团队精神是职业荣誉的一部分,团队意识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解决问题能力。航行船舶需要技术船员具有多角度识别问题的能力,处事首先分析问题的根源而不是盲动;然后运用技术和数据提出解决的方案,最后付诸实施并检验。航运企业把船员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作为处理问题链式反应中最重要的环节。

自我提高能力。技术机构希望航海人才能确立学习目标,并且实现学习目标。船员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进取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所以自学能力强弱是衡量毕业生素质优劣的重要标尺。

图2 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生招聘不足选项比例分布

2.航海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改进措施

(1)进一步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要妥善处理好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适当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设置模块化课程,在保证总学分和课内总学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把一些培养学生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环境意识方面的课程充实到教学课程体系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潜能,成为应用型复合人才。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实习时间占总课时比例大,是航海类专业的特点。被调查者认为学校航海教育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实践实习有待加强(65%)和素质教育不够完善(60%)两方面,同时学校航海实习教学模式有待改进(45%)。因此,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要围绕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安排,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我国本科院校航海类专业学生上船参加航行实习的天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航海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学生动手能力低下,从而对航行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所以,航运企业对航海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非常看重。

(3)注重职业素养的教育培养

航运行业除了具有一般交通运输业职业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突出特点:海上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使之具有风险性和艰苦性;参与国际物流,接受国际公约和惯例的制约,使之具有国际性;在远离大陆、远离祖国的孤立环境中,需要自主决策与适时应变,使之具有独立性;海上运输船舶是战时海军重要的预备力量,作为“第二海军”,使之具有国防性。航运业的这些职业特点,决定了对航海人才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也有着特殊的要求。具体来说,包括责任感和事业心(75%)、服从意识和团队精神(80%),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60%)等的教育和培养。[2]

三、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航海技术专业鲜明的岗位适任性和国际通用性,既要求对其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必须紧跟航海科技的发展,又使得其毕业就业形势与航运市场的兴衰紧密相连。因此,通过国际航运行业大背景现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毕业生发展的调研,根据航海技术专业应满足的基础知识够用、符合新公约和国家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几项原则及《武汉理工大学关于制订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本研究牢固树立卓越人才培养观,以推行学分制改革为契机,以创建“一流本科,一流教学”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善创新”的新型航运复合人才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充实和完善。

1.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国际公约要求、国家战略需求、行业人才要求”,必须要着眼于现代航海专门人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的持证高级航海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我国航海教育经过70余年的发展,逐步完成了从研究生、本科生的学历教育到航海职业教育的细化,航海高等教育更应该关注培养国家海洋战略的践行者和航海领域的引领者,为我国实现由航海大国向航海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可以看出,专业的新定位对航海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国际、国内相关法规要求,具有良好的工程技术、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当代海洋和航运问题,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质量意识,系统掌握航海技术、国际航运业务以及航海保障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能够胜任商贸运输和国防需要、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的持证高级航海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重置课程体系结构

现有的专业课程主要关注航海人才的履约、适任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国内外商贸运输。但航海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际航运舞台的竞争点也日趋细化、深化。航海技术已由狭义的“船舶驾驶”逐步向智能航海、航运业务、航海保障等领域细化,“船舶驾驶”也逐步向超大型船舶驾驶、特殊船舶驾驶等领域深化。“国家海洋战略的践行者和航海领域的引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求课程体系除了能满足履约、适任要求外,还必须突出“智能航海”“航运业务”“航海保障”等知识体系。

(1)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

新的培养方案仍采用“1+3”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1年通识基础课程教学、3年专业课程教学,按照“打通基础,强化专业,强调综合,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的原则,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课程类别包含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课程、模块课程、集中性实践、课外学分等6大类,各类别最低毕业学分规定如表1所示。

(2)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调整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必须进行资源整合和适当的调整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新的专业课程以智能航海、航运业务、航海保障为核心,还需增设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2011年)要求的ECDIS、BRM等培训课程。新构建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航海学、船舶操纵与海上搜救、船舶值班与避碰、航海仪器、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航海英语、海上货物运输、海商法、船舶结构与设备、船舶安全管理、GMDSS设备和业务、ECDIS、BRM等。

表1 航海技术专业最低毕业学分规定

(3)专业特色课程定位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一方面要切实考虑到航海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行业需求,注重学员职业素养的教育培养、特种船舶知识的补充拓展等,体现“特色创优势,创新促发展”的专业办学理念,使培养的人才由单纯的“量”向“质”转变,航海教育朝着“精品”或“精英”教育的方向探索。新构建的专业特色课程包括:内河引航、内河船舶操纵与避碰、河运法规、航海数学、航海文化与涉外礼仪、水上交通工程、船舶防污染技术、电子海图与地理信息系统、水路危险品运输、特种船舶运输、船舶检验与检查、船舶气象导航、航运经济学、远洋运输业务、国际航运管理、航标业务与工程、船舶运动建模与控制、航海应急保障与应急装备、水上交通风险评价等。

(4)专业课程群建设

以构建系统的、课程先行关系顺畅的、理论与实验比例合适的且适合全面推广的航海技术理论、实验、实践教学及课程体系为最终目标,学院建设了以智能航海、航运业务、航海保障为核心的课程群,组建了航海技术专业“航海学”“操纵与避碰”“航道与引航”“航运业务与法律”“防污染”“交通安全管理”“通信导航”“货运与结构”“专业英语”9大课程群。

(5)“模块化”选修课程构建

为解决学生“重必修、轻选修”的课程修读误区,现行版培养计划在对选修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置的同时,对通用选修课也进行了整合,大幅提升选修课单课程学分,增加选修课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必修课构建专业基础体系、选修课提升专业技能”的培养计划制订模式:

一是将原有通识选修、大类选修和专业选修三类选修课程类型修订为通识选修、通用选修和模块选修,取消了大类选修这一课程类型,将原专业选修拆分为通用选修和模块选修,其中,通用选修共6门课程11个学分,要求学生至少选修5.5学分,模块选修共3大模块12门课程30个学分,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0学分;二是根据近年来航运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将模块选修分为“船舶驾驶、航运业务、航海保障”三大专业方向模块,并对模块化选修课程设置为限选课,要求学生从三大模块中选择其一进行全面修读,从而保证专业知识的完整性。选修课开设方案详见表2。

专业选修课的调整力争达到“广”和“专”的有机统一,是适应航海卓越人才培养的具体实现途径。对全面提高航海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扩展学生就业范围,提升专项能力,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3.课程内容体系改革

在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我们通过广泛调研及专家咨询,对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学生存在动手能力差和英语会话水平低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精简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及实践技能,对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时数等做了较大调整,压缩某些专业课理论时数,并且对部分专业课程中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计划以企业导师担任主讲教师。配套教学大纲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部分主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双语化教学,凸显人才培养的岗位适任性特色。具体措施包括:

(1)增设人文知识课程,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根据教育部关于理工科学生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的精神,在通识教育与实践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了航海史、外交礼仪、航海心理学等选修课,进一步加强学科渗透,拓宽学生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将来参加国际航运劳务市场的竞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

表2 “模块化”选修课开设方案

(2)强化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教学,适应国际航运人才市场需求

在教学计划中保证四年英语教学,增开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强化)实践课程,以提升英语情景会话能力,加强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增开航海数学选修课,放入学科基础选修课中,以满足有志于考研或学术研究学生的需要;在开设航海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等课程,为学生适应信息化时代打下坚实基础。[3]

(3)增设部分专业课程

考虑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新规定,与以往专业课程相比增设了驾驶台资源管理(BRM)、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等课程,在集中实践性环节中新设了船舶保安等培训课程,并更新教学大纲,以保证作为航海技术专业学生满足国际公约要求必备的专业知识。[4]

(4)调整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

针对过去航海学等课程中暴露出的学生数理知识欠缺问题,专门开设了航海数学选修课;将航海学、航海天文学、地文三门课程重组,形成航海学课程知识点新体系,避免了原三门课程内容的重复,反映了航海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有利于学生航行能力的培养与评估,同时考虑到在目前船上的实用性,削减有关航海天文内容;为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电子航海设备使用能力,对航海仪器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大篇幅精简内容,删除陈旧的仪器内容,增加新型仪器内容,同时增强不同仪器之间的联系等。[5]

四、总结

本研究以履约为基础,兼顾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充分调查和分析的前提下,分别从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入手,逐步改革原有培养方案,完善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适应马尼拉修正案要求的航海技术专业培养计划,并且建立与人才培养方案配套的课程内容体系,使项目结果的实施具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本研究将逐步促进形成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对其他实践类、应用型专业培养方案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全国其他地方的航海院校将起到辐射和示范作用。

[1] 曹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主要修正内容[J].航海技术,2011(4):71-72.

[2] 高磊.航海类大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报告[J].科技资讯,2010(7):177-179.

[3] 王涛,邓术章.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海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J].航海教育研究,2012,29(2):38-41.

[4] 孟祥武.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航海教育研究,2011,28(3):4-6.

[5] 龚少军.高职航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4):141-142.

2015-10-20

徐言民(1976-),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智能航海、船舶操纵与控制研究。本文获2015年“大连海事大学航海教育培训研讨会”征文三等奖。

U676.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6-8724(2015)04-0010-06

猜你喜欢
航海技术马尼拉航海
菲律宾·马尼拉
大航海争霸
菲律宾·马尼拉
菲律宾·马尼拉(1)
航海技术专业双语教学主线设计
基于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以多元化就业为导向的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航海博物馆
决战马尼拉,春季赛16强巡礼
失衡滞后的航海高级人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