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娟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星湖门诊部,南宁市 530022)
工勤人员锐器伤是指医院保洁员、各科室护工、洗衣房人员、医院维修工、清毒供应室人员等在操作工作中被污染针头、医疗废弃物、污染的玻璃制品、污染的手术器械和医疗仪器设备以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和割伤皮肤,致使有被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的意外事件。医院的保洁、医疗废物处置及各种血液和病理标本的送检、使用后手术器械处理、医疗仪器设备维修等工作主要由工勤人员承担,她们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低,缺乏卫生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是发生医疗废物锐器伤的高危人群。近年来,由于医院危重患者的增多、有创诊疗操作大量增加,医院工勤人员锐器伤导致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风险日益突出,锐器伤已经成为医院工勤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1]。现将医院工勤人员锐器伤的现状、危险因素及防护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近年来虽然不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但工勤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仍相当高[2,3]。遭受锐器伤害最多的工勤人员是保洁员、各科室护工、洗衣房人员、医院维修工、清毒供应室人员[4~6]。工勤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区域多为手术室、急诊室、供应室等科室;而注射针头、缝合针头、玻璃安瓿、采血针头、输液头皮针及手术刀片等是主要锐器种类;低文化程度者锐器伤发生率、发生次数较高文化程度者高,工作年限短者锐器伤发生率、发生次数较工作年限长者高[7,8]。
2.1 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锐器伤是发生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原因。已经证实,通过经针刺伤而传播的病原体有20多种,最为常见的血源性感染疾病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据研究报道,一次被HCV或HIV污染的锐器损伤后而引起的HCV或HIV感染可能性在4%~5%或0.3%~0.5%。在易感染人群中一次被HBV污染的锐器损伤后感染概率高达6%~30%。HBV比HIV的致病性更强,当锐器损伤发生时只需0.004 mL血液就可致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锐器损伤后发生乙肝的危险性是1/5,一次发生的锐器损伤引起乙型肝炎的概率为1/5 000[9]。我国是乙型肝炎最主要的高流行区,HBV携带者已超过1.2亿[10]。李梅生[11]对154例锐器伤者进行监测,结果HBV感染者12.34%,提示医务人员锐器伤后感染HBV的危险性较高。目前,国内艾滋病的流行正进入快速增长时期[12],工勤人员工作中不慎,就会发生感染 HIV、HBV和HCV等疾病的危险。另外,锐器伤还有可能感染破伤风杆菌或梅毒。
2.2 对心理健康的危害 锐器伤不仅给工勤人员身体带来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也给受伤者心理造成严重而持久的影响,特别是HIV感染者所致的锐器伤,使受锐器伤者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紧张,还因为对病人感染状况的不确定而加重受锐器伤者心理的压力。目前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若被感染就意味着其生活、家庭以及工作等均有可能会发生改变,对生存问题也难以保证[13],还可能将疾病传染给自己亲人或周围同事,给周围的人们带来不幸,被感染者的生活质也受到较严重影响。
2.3 对社会的影响和危害 血源性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可从病人传给工勤人员,也可从工勤人员传给病人,或是双向途径的传播。而受锐器伤感染的工勤人员不得不停止为患者提供服务,并接受治疗,不但浪费了社会的人力资源,同时还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3.1 与工作性质、特点有关 工勤人员工作职责决定了她们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医院工勤人员从事如病房清洁、为患者的脸盆、痰盂、便器进行清洁消毒,送检病理检验标本、血液标本、处理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维修医疗器械、清洗物品等,操作中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和体液。据报道,在医疗废物处理人员中约有58.0%在操作时发生过锐器伤,而医疗废物包装物质量问题和未严格分类的医疗废物是造成伤害的主要原因[14]。王庆妍等[15]在2012年10~11月对30所医院的342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状况进行中心横断面调查,有288名(84.2%)工作人员发生过锐器伤,274名(72.2%)在调查前1年内发生过锐器伤,其中93名(27.2%)锐器伤是被病人污染的针头刺伤或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和割伤。韩玲样等[16]调查的998名医务人员中1个月内发生锐器伤者达76人95次,人均发生次数为 0.10次;工勤人员 57人中发生锐器伤13例次数,人均发生次数为0.23次。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工勤人员属于高发人群,应根据工勤人员工作性质、特点加强防护。
3.2 缺乏防护意识 医院工勤人员缺乏自身防护意识,对个人从业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医院感染知识缺乏,是发生锐器伤和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发现[17],医院工勤人员普遍存在相关专业知识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差。有多个研究结果显示,医院工勤人员在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与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仍很不相称[18,19]。臧德华等[20]对80名工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发现有20.0%人员操作中戴口罩,有65.0%人员在接触医疗废物时戴手套,有10.0%人员能按要求及时更换手套,有70.0%人员戴手套到处走动或接触其他病人未更换手套,有40.0%人员工作后未及时洗手,有42.5%人员在针刺伤后能及时正确处理伤口,有40.0%人员能正确使用消毒剂,仅有20.0%人员有自我防护意识。提示必须加强工勤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陆晓燕等[21]对6所不同级别医院的医生、护士和工勤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在锐器伤后用水冲洗伤口、挤血、皮肤擦拭消毒等处理措施占27.16%,而大多数人在损伤后不做任何处理,只有少数人在损伤后进行了登记和报告,对伤者进行规范评估、接种、随访等措施只有极少数。
3.3 不按规程操作和操作不当 工作中不按规程操作和操作不当也是造成锐器伤的重要因素。工勤人员缺少专业培训,工作中常常违反预防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在操作过程中不采取防护措施,如在近距离接触病人时不戴口罩,接触患者分泌物、医疗废物时未戴手套,操作前和操作后不进行正规洗手,在处理玻片、试管等不戴双层防护厚手套,清洗器械时不穿防水裙等。曾芳等[22]分析了2012年全年55人次发生锐器伤的医院医务人员、工勤人员中发现,不按规程操作和操作不当是导致损伤的主要原因。甘华秀等[23]对广州市4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护工、专职陪护和清洁工的职业损伤发生情况调查发现,有32.0%为标识不清,25.8%为自己操作不当所致。
3.4 锐器伤防护管理不完善 由于国内在锐器伤防护管理工作起步晚。因此,对锐器伤防护的管理体制还不很健全,医院管理部门对锐器伤的防护管理理念和重视程度存在缺陷。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锐器伤的防护研究较多,但对医院工勤人员锐器伤的防护研究较少。目前对工勤人员锐器伤防护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进行规范化锐器伤安全防护教育 通过规范化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工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锐器伤的发生。有研究报道,定期在职教育以及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可防止>30.0%的针刺伤发生,降低医务人员和工勤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24,25]。舒承婷等[26]对171名护理辅助人员进行防护知识和防护行为教育前后对比分析,结果防护知识教育前答对率87.3%,教育后答对率89.5%;防护知识中,物理防护、生物防护和防护设备的使用时机及防护知识总分在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护行为中,物理防护、化学防护和行为总分在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教育和培训能提高护理辅助人员的防护知识,职业安全教育能提高护理辅助人员职业防护的依从性。
4.2 执行安全操作标准 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严格执行规范操作流程是降低锐器伤的重要环节。因此,正确执行安全操作及个人防护措施,在操作前、中、后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规范工作流程应包括以下方面[27~29]:①制定工勤人员具体岗位操作流程,包括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器械使用后的清洗、配制消毒液等流程及方法;②医护人员在使用如刀片、针头、采血针、玻片、试管等锐器后要放入专用的锐器盒内,以防工勤人员在处理锐器过程中发生刺伤;③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制定工勤人员锐器伤后应急处理的流程;④严禁工勤人员徒手直接伸入医疗垃圾袋中取污物,在运送废物过程,必须将锐器放在耐刺容器内单独运送;⑤强调工勤人员在处理锐器时须戴手套。
4.3 对医疗锐器废物的管理 使用后的医疗锐器处理不当,是造成人员锐器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严格医疗锐器废物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30]。医院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职业危害,配置使用防渗透防刺破的收集箱进行收集锐器物,强化源头对医疗锐器废物分类管理,教育医护人员在操作后将针头等锐器放入锐器盒内,以减少因医疗废物混装给工勤人员造成的伤害。教育工勤人员在装运医疗垃圾时容器必须加盖,将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分开放置,严格按医疗废物收取的流程进行收集。
4.4 工勤人员职业防护管理 严格执行工勤人员职业防护管理是减少工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锐器伤的重要环节。医院管理者应针对工勤人员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和发生的环节,制定出锐器伤的防护措施和相应培训计划,将锐器伤的应急处理流程列入科室教育的内容。健全和完善锐器伤报告制度,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反馈分析锐器伤的信息,对工勤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干预。要经常督查工勤人员的操作规程,纠正工勤人员受锐器伤后的侥幸心理,使他们重视并配合伤害处理。每个工勤人员都要熟悉正确处理针刺伤的步骤,针刺伤发生后要按正确方法进行处理并做伤情登记[28]。预防保健科对受伤的工作人员进行1年的跟踪检测,并根据锐器伤的情况提出建议以及药物预防措施,医院免费提供乙肝疫苗注射。
4.5 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 锐器伤后及时正确处理伤口,采取补救措施,可大大地减少感染的概率。其处理方法[31,32]:①立即按处置流程处理局部伤口,轻轻将伤口处的血液挤出,然后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再用75%乙醇或用0.5%碘伏进行消毒伤口并包扎;②采集病人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HBV、HIV和HCV等;③及时将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并进行免疫接种;④进行血清学检查,以确定是否有血清学反应。
近年来,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锐器伤引发的危害关系到个人、家庭乃至全社会。在国内有关工勤人员职业伤害调查和职业防护教育报道的不多,未见有关开展工勤人员锐器伤害监测的报道,无法获得工勤人员锐器伤害随时间变化的信息。建议医院管理者加强对工勤人员职业锐器伤的自身防护,提高工勤人员职业安全意识的认识,制定出针对工勤人员切实可行的职业应急措施和防护策略,有效预防工勤人员职业伤害的发生,以保证医院工勤人员的职业安全。
[1] 魏侍萍.工勤人员职业安全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0):3191.
[2] 曹 波,冉春丽,索 瑶,等.2104例医务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600,604.
[3] 徐世兰,吴西亿,饶 莉,等.840例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6):636-639.
[4] 张曙云.清洁工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防护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5:20-22.
[5] 袁 芳.护工的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与预防[J].中国保健营养,2013,4:916-917.
[6] 张巧娥.医院洗衣房感染隐患分析与管理策略[J].大家健康,2014,8(18):336.
[7] 杨广清,赖兰萍,张翠云,等.医疗行为中锐器损伤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17:1527-1528.
[8] 张 华,刘杜娟,王公校.医院护工锐器损伤的原因调查及防护[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5,26(1):71-72.
[9] 崔 艳,王 彦.国内外医务人员锐器伤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9):1623-1625.
[10]陈 瑜.基于医院人群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率调查的重要性[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3):193.
[11]李梅生.医务人员锐器伤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8):967-967.
[12]佟亚宏.临床护士被锐器刺伤的危害及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2):1937-1938.
[13]张玉芝,周俊卿,梁 霞,等.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1-13.
[14]杨文洪,张曙云.医院清洁工发生医疗废物伤害的调查及对策[J].现代医院管理,2007,19(4):60-62.
[15]王庆妍,康 虹,肖 霖,等.消毒供应中心锐器伤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432-435.
[16]韩玲样,张会萍,冯爱玲.铜川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9):881-882.
[17]严玲微,夏晓清.工勤人员医院感染认知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2304-2305.
[18]张 丽,李 丽,巴哈尔,等.护工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3B):66-67.
[19]张雪琴.医院护工职业培训的体会[J].社区医学杂志,2010,8(23):64-65.
[20]臧德华,陆爱勤,祁 虹.工勤人员医院感染防护工作调查及应对措施[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6): 425-427.
[21]陆晓燕,施海娟.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调查与防护[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1):82-83.
[22]曾 芳,伍 平,林 兰,等.2012年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6): 73-74.
[23]甘华秀,李 玲,舒承婷,等.广州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护理辅助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9,16(6A):19-22.
[24]金小慧,余继芳,石 娜.分离输液针头导致针刺伤原因分析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2): 1742-1744.
[25]王俊霞.基层医院工勤人员标准预防的调查分析[J].海南医学,2009,20(7):286-287.
[26]舒承婷,陈玉平.医院护理辅助人员职业防护教育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7A):72-74.
[27]唐艳琴,宋秀婵,卫肖云,等.135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3):196-198,201.
[28]苏飞群,卢祝新.工勤人员针刺伤艾滋病职业暴露状况与预防[J].广西医学,2009,31(5):724-726.
[29]黄建英,蔡丽娜,黄建美,等.护理人员锐器伤后心理状态与相关影响因素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9):1-2.
[30]于爱玉,张开玲,刘勤朴.加强医疗废物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4):569.
[31]王秀玲.临床护理人员锐器伤现状调查分析及预防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0):55-57.
[32]杨小佳.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3):5773-5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