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归因倾向问题: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胡成1,2
(1.南京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江苏南京210093;2.铜陵学院科研处,安徽铜陵244000)
[摘要]以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印象管理、归因和把关人等理论为基础,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归因倾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就业绩归因倾向的性质和经济后果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在具体归因倾向的识别、自利性归因的矫正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关键词]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归因倾向;理论基础;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4-09-18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简介]胡成(1973-),安徽太和人,南京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铜陵学院科研处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会计理论与准则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9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上市公司的契约特征尤为突出。为促进各类契约关系顺利地缔结、维系和调整,各国均要求上市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各种报告,向利益相关者传达决策相关的信息,通常既有数字金额信息又有文字解释信息。利益相关者一般对数字金额信息较为敏感,学者们也因此更关注数字金额信息的价值。然而,文字信息也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其重要性也日益受到关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解释说明的业绩归因信息。
一定时期内公司业绩变化,从总体上可分为有利变化(业绩增长)和不利变化(业绩下降)两种;对其解释通常有管理层可控原因(往往是稳定的、与管理层主观努力有关的内部因素,诸如战略决策、管理效率等)和管理层不可控原因(往往是不稳定的、与外部环境变化有关的外部因素,如市场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管制政策等)两类原因。
上市公司发布的各种报告中对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业绩变动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就是公司管理层业绩归因信息:“归因是一方向另一方所做的陈述,以解释导致结果的事情,通常用诸如‘因为’、‘导致’、‘源于’、‘引起’等语言连接词表述”。简言之,归因是将某一结果归属于特定的原因。
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归因研究主要包括:归因是否具有倾向性?如有倾向性,是自利性归因倾向还是客观性归因倾向,其理论基础是什么?归因信息对市场有无影响?如何识别特定上市公司业绩归因的性质?对于自利性归因倾向如何矫正为客观性归因倾向?等等。
一、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归因研究的理论基础
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归因研究通常是在经济人假设、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印象管理、归因和把关人等理论基础上,提出管理层存在着自利性归因倾向假设:即管理层通过操纵归因来保护自己和规避责任,将有利业绩归于自身努力,而将不利业绩归于外界不稳定、不可控因素。
鉴于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的客观性,经济人假设又具普适性,以下简析其他理论基础。
(一)印象管理理论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也称自我呈现(Self Presentation),是社会参与者为了实现特定目标,通过操控自己行为,试图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从而获得他人对自己有利行为的一种活动。印象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印象管理是指对于一些事物或事件(包括自我)的信息进行管理的过程,是所有人际关系互动过程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而狭义的观点则认为,印象管理大多数是出于一种卑劣的动机,是一种欺骗性行为”。
印象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论语》中关于参政、日常生活和邻里交往等论述中就有积极约束自己的行为,给别人以良好印象,从而实现和谐相处的思想。六百多年前意大利马基亚维利《君主论》关于君主征服和保持国家及其所采取手段的论述则反映了西方关于印象管理的权谋思想。
真正意义上的印象管理理论研究,源于心理学家Erving Goffman(1959),其后Arkin(1981)、Jones (1982)、Baumeister(1982)、Tetlock(1985)、Schlenker(1985)、Leary 和Kowalski(1990)、Paulhus(1991)、Conroy, Motl和Hall(2000-2003)等分别对印象管理的概念、结构及其判断性测量、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
在上市公司研究中,财务数据的盈余管理与非数字语言信息的操控均涉及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性质、结构、测度与影响因素等理论对于理解财务报告及其相关信息的内涵和影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社会行为做出原因推论的一个研究领域,它研究人如何理解和解释行为的原因。
Heider (1958)将个人行为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并首先把归因问题理论化, Jones; Davis (1965)、Kdley(1967)、Winner (1971)等分别就归因与行为原因的区别和联系、归因与个人责任、归因动机、影响归因的因素、归因维度与模式(可控性、内外性、稳定性)、归因倾向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的所谓的“自利主义偏向”假设。
印象管理与归因研究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归因实际上是印象管理研究的延伸:Milham(1974)提出社会赞许由两个维度构成,即归因和否认。所谓归因是声称社会赞许特点的倾向,个体试图让别人认为他们有良好的、令人满意的、符合社会规则的特点,而否认则是极力避免社会不赞许的描述的倾向。Silvester(1997)的研究发现,尽管对消极结果责备他人的归因会减少对个体自尊的威胁,但是在选择性面试或具有评估性的公众情境下,外部归因也可能传达个体不能或不愿意为以前的错误承担责任的印象。相反,内部可控性归因,如“我没有得到提升是因为面试时我准备不够充分”,这可能会传达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此可能更有效地控制环境的印象。
由于信息披露规范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公司业绩进行解释,管理层能否对上市公司业绩变动进行客观性归因(也即是否存在自利性归因问题),归因过程与归因类型及其影响,必然需要运用归因理论。
(三)把关人理论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总存在一些人能决定传播信息的种类、品质、数量以及传播方式,通过筛选和过滤,只有符合他们标准的信息才能够进入传播渠道。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过程就叫把关(或守门),处于这种位置的人就叫作把关人(或守门人)。
“把关人”(gatekeeper,又称“守门人”)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Lewin (1947) 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他认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 在那里, 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 或是根据‘把关人’的个人意见, 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他将把关人理论的影响因素归纳为“把关人的认知结构”和“把关人的动机”两大因素。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 “把关人的角色被弱化”、“把关的可行性降低”、“把关权的分化”等问题使该理论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管理层负责编报工作,实际上担任着信息传播源头的把关人角色,描述性语言信息规范巨大的弹性空间为管理层的把关行为提供了契机。
因此,把关人理论为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归因倾向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二、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归因倾向研究现状
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归因倾向的性质与经济后果方面。
(一)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归因倾向的性质问题
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归因的性质包括归因是否存在倾向性,如果存在,归因倾向是什么。
相关文献主要通过对公司报告中致股东的信、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盈余预测等类似部分的研究,逐字逐句分析业绩归因内容,并将归因信息进行量化、分类,最后与企业业绩变化方向联系在一起进行实证分析。
1.国外相关研究
Bowman,Edward(1976)最早发现归因信息披露领域存在自利性倾向,开辟了信息披露领域归因认知研究的先河。他通过对比食品加工行业样本公司成功公司和不成功公司年报的统计,发现两类公司态度和行为迥异:不成功公司的管理层倾向于使用外部因素解释不利的业绩,成功公司则更多地讨论其自身的战略方向。
Bettman;Weitz(1983)选择1972-1974年间 181 份公司董事长致辞为研究对象,考察管理层的归因属性以及影响归因的因素问题,同样发现了自利性归因现象。但他们认为,归因既不是单纯的信息,也不是单纯的动机问题:公司出于自我提升目的可能将绩好归于企业内部因素,或是出于自我保护目的将绩差归为外部因素的解释分析概念框架。他们发现:相对于有利的结果管理层倾向于将其归为外部、不稳定和不可控的原因,尤其是当公司的经营结果比预期差时,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归因。
Staw etal.(1983)发现致股东的信中管理层出于印象管理的目的采取强化性和防御性两种形式的自利性业绩归因。他们通过计算《财富》500 强公司每股盈余增长,选择每股盈余增长超过50%的49家公司和每股盈余下降超过50%的32家公司作为样本,对其中致股东的信部分就业绩变化的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的数量、有利事件和不利事件的数量等进行分析,发现不管是绩优公司还是绩差公司都更强调正面事件,而且绩差公司更多的进行外部归因。
Salancik;Meindl (1984)分析对比了18家美国企业18年的业绩归因情况,研究表明:在整体平均水平上,绩优公司更多内部归因,而绩差公司则更多进行外部归因,证实了自利性归因倾向的存在性。但同时也发现,业绩不稳定的公司的管理层由于不能真正控制企业的业绩,可能会策略性地操纵归因,以达到管理他们对公司控制的印象。
Gooding;Kinichki(1995)研究了分类与归因过程在管理层事件归因中的互补作用,指出原因的特性与事件结果的方向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不确定性的增强会导致企业管理层在面临突发事件或原因不明时的自利性归因倾向会更加显著。
Clarke(1997)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董事会报告中的归因信息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对于经营成功的公司,管理层将成功归于自身努力的概率是将其归结为外部因素概率的三倍,同样证实了管理层业绩归因倾向的存在性。
Aerts (2001)对以横截面数据为样本的归因研究提出了质疑, 其特别关注公司报告归因的惯性问题。他认为:不同业绩企业间的归因倾向差异不一定等同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间的归因倾向差异,企业内部的编制惯例、会计职业标准、规范程序等很多惯性因素会使同一企业年报的归因模式在不同年份之间呈现出一致性的特点,即便有差异,也会与业绩保持一种平缓的变化关系。其研究表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年报的归因模式是十分稳定的。
Clatworthy;Jones(2003)以税前利润变化率为依据,对1997年英国上市公司中50家业绩上升幅度最大的公司和50家业绩下降幅度最大公司的董事长报告进行分析,以考察两类公司是否采取明显不同的方式披露业绩消息和归因信息。结果发现两组公司都倾向于将好消息归为自身,将坏消息归为外部环境。尽管两组公司的财务业绩完全不同,但披露中管理层采用了相同的自利性业绩归因方式。
Baginski etal.(2004)以 1993-1996 年间上市公司公布的 951 份盈利预测报告为样本,研究发现管理层更偏好采用外部原因解释预测业绩。他们认为由于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更容易判断外部归因的精确性,用可以观察的外部现象解释盈余能够增加披露的显著性,而内部归因可能泄露公司的战略和行动,因而较少内部归因。
Izabella Frinhani Tessarolo etal(2010)对管理层自利性归因的性质和强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部分证实了自利性归因假设,并且指出公司试图用一种清晰、有利的外部环境向外部股东展示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进行归因管理,甚至是在发生不利业绩变化的时候。
概言之,绝大多数国外研究证实了管理层自利性业绩归因倾向假设,但也有研究认为编报惯性对归因有重要影响,以及基于规避内部信息泄露而强调外部归因的偏好等。
2.国内相关研究
孙蔓莉(2004)较早将印象管理理论用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提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可能存在印象管理行为,并分析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孙蔓莉(2005)对30家公司不同时期的年度年报归因倾向的比较研究表明:即使从纵向角度考察,同一公司在业绩不同年度的年报中也存在明显的自利性归因倾向。她还以东方锅炉为案例,发现东方锅炉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年报中存在明显的自利性归因倾向。
孙蔓莉、王化成等(2005)通过对样本公司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研究发现:绩优公司更多地归因于内部因素,而绩差公司也是更多地归结为管理层自身问题,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样本公司数据中仍然存在明显的自利性归因倾向。
孙蔓莉、王化成等(2007)对非典时期样本公司半年报的研究发现:“在有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管理层将绩差归于外部环境因素的行为更易为利益相关者所接受,管理层的管理层业绩归因行为表现得更为明显”。
蒋亚朋(2007)通过对样本公司定期报告中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管理层解释业绩变化时存在明显的管理层业绩归因倾向,且绩优公司相对绩差公司自利倾向更为显著”。
蒋亚朋(2008)以样本公司盈余预告为基础,发现绩优公司更多地归因于自身努力等内部因素,绩差公司则归因于经济波动、政策变化等外部因素,存在明显自利性归因倾向。此外,其还以盈余预测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原因事项数作为统计单位的方法对绩优和绩差的公司进行研究,结果完全验证了传统的归因理论,即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管理层也将绩优归于内因,将绩差归于外因,进一步对归因理论进行了拓展。
侯峰和王敏(2008)通过对 130 家样本公司 2005年年报中董事会报告的研究,同样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存在自利性归因倾向。
曹夕会(2010)对国内三家连锁零售企业和三家航空企业连续五年的董事长致辞的研究发现:无论公司的业绩如何,董事长致辞的选择强调其客观性,减少人称代词的出现频率,积极词汇占主导地位,在企业业绩不好时,通过词汇选择来强调其客观性,减少人称代词的出现频率。
卢佳友,李清(2011)以韦纳的归因理论为前提,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分析年报中的董事会报告部分的归因行为。研究发现,绩优公司倾向于将功劳归结于内部、稳定性、可控性原因,而绩差公司倾向于将亏损归结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性原因,从而推卸自身责任,研究结果符合自利性归因假设。
相比之下,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除了样本选择有所差异外,对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归因研究从模式到结论都与上述国外研究类似。
(二)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归因倾向的经济后果问题
上市公司管理层普遍存在的自利性归因倾向,意在诱导利益相关者做出有利于企业及其管理层的决策,这种归因上的印象管理行为是否具有经济后果,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Salancik;Meindl (1984)认为,如果管理层更多地实施内部归因,则证明其能够有效掌控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强化员工方向感,使股东更具信心,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同时,他们指出内部归因程度与企业未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Kaplan;Pourciau;Reckers (1990)通过考察管理层对业绩下滑采用借口等不同的解释方式对投资者财务决策的影响,发现管理层将业绩下滑解释为外部因素相对于不进行解释要好。
Schwenk(1990)采用实验研究使用者对于管理层业绩归因的态度,分别为实验对象提供两份一个虚拟企业的年报:一份带有明显的管理层业绩归因,另一份则是业绩的客观归因。实验结果表明,看过带有明显的自利性归因倾向年报的实验对象普遍对企业管理层的信心较低,承诺提供给企业的资源较少。
Clapham&Schwenk (1991)研究发现,管理方越是为不利业绩寻找外部借口,未来业绩越差,其原因是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管理层信任度下降或刻意描述其恶劣的外部经营环境影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信心。
Baginski;Hassell etal (2000)考察了管理层盈余预测中的归因情况与股票价格的反应。研究表明,投资者认为管理层的预测是可信的,归因信息对股票定价有用。然而,作者也担心过度的自利性业绩归因可能加大被使用者察觉的风险,危及使用者的信任度。
Barton;Mercer (2005)则认为,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人员会评价管理层业绩归因是否合理,二者通过对业绩下降的外部、不稳定归因类型的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分析人员发现企业业绩归因的解释中存在明显的偏差将产生严重的不利后果。
孙蔓莉(2005)认为,公司在所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与其自利性业绩归因被察觉的可能性直接相关。在行业中地位处于中上等的公司自利性归因易于被接受。在行业中地位处于中下等的公司,自利性归因行为就会与数据指标相抵触,其归因行为很可能被察觉。
蒋亚朋、张天西(2009)通过实验研究,提出归因部位影响投资者对管理层能力的判断,归因的稳定性影响投资者对未来业绩预期的判断,两者共同作用影响投资者决策。
蒋亚朋(2009)以业绩预告为样本的研究发现,在业绩预告公开披露的不同时窗内,市场对披露归因信息公司和不披露归因信息公司的反应有显著差异:上市公司披露的经营业绩变动归因信息能够改变投资者决策,投资者信任上市公司披露的归因信息并加以利用。
李晓慧,孙蔓莉(2012)认为,业绩归因信息有助于审计风险识别,通过对管理层业绩归因的分析,可以发现审计风险线索,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
孙蔓莉、蒋璐等(2013)以受人民币持续升值不利影响的纺织行业为例,对业绩归因及其股价反应进行研究。证实了自利性归因假设:业绩越差的公司外部归因越强;自利性业绩归因具有信息含量,与市场回报显著正相关,说明绩差公司管理者的自利性归因操纵行为对股价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减缓了股价的下跌。
总之,现有文献从市场参与者的反应、公司的后续表现等不同方面对业绩归因经济后果进行了探讨,均提供了归因信息具有经济后果的证据。但不同研究对自利性归因的利弊结论不完全一致。
三、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归因倾向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基于信息披露决策有用性考虑,无论是上市公司披露的数字信息还是描述性文字语言信息,均应具有相关性、可靠性。
无论是对数字金额信息的盈余管理,还是对归因信息的印象管理,均有悖信息的中性和决策有用性原则。盈余管理问题目前已得到普遍重视和有效治理,而归因信息的印象管理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更未提到有效管制的日程之上。
上市公司管理层业绩归因问题研究的目标是确定归因性质与经济后果,促进归因信息的客观披露,研究方法主要是建立在系列理论基础上的实证法。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得出了几乎一致的自利性归因倾向的结论,并证实了自利性归因具有经济后果。
在该问题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如何具体识别特定公司归因信息的客观性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候管理层将有利业绩归于自身努力,不利业绩归于外部不可控因素并非完全基于自利动机,也可能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这就要求进一步研究如何识别特定报告中的归因类别问题。
其二,进一步完善相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范,为归因信息披露拟定更具有刚性的参考指引。而且,要考虑革除编报惯性弊端,防止同一企业归因信息中业绩变化剧烈而归因变化却平缓的问题。
其三,要为归因信息等语言描述性信息的审计提供可操作的审计指南。注册会计师等审计人员也是信息传播的“把关者”,如何指引他们发现脱离客观性的自利性归因问题,是信息传播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最后,就是对于脱离客观性的自利性归因如何惩戒的问题。不同于盈余管理或会计数据造假,归因信息似乎是柔性信息,其危害性到底如何,目前还缺少系统的证据。对于蓄意的自利性归因如何惩戒,也是归因研究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
唯有对归因信息能够有效识别,对蓄意性自利性归因的矫正与惩戒措施得力,归因信息才能回归客观性。
[参考文献]
[1]刘娟娟.印象管理及其相关研究述评[J].印象管理及其相关研究述评,2006,14(1):311.
[2]Bowman.Edward H.Strategy and the weather[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6,17(2):49-62.
[3]Bettman,J.R.and Weitz,B.A.Attributions in the board room:causal reasoning in corporate annual repor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3,28(2):165-183.
[4]Barry M.Staw,Pamela I.McKechnie,Sheila M. Puffer.The Justification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3,(13):582-600.
[5]Salancik,G R,Meindl,J.R.Corporate Attributions as Strategic Illusion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4:17-30.
[6]Richard Z.Gooding;Angelo J.Kinicki,Interpreting Event Causes:The Complementary Role of Categorization and Attribution Process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5,32(1):1-22.
[7]Clark G.Messages from CEOs:A Content Analysis Approach[J].Corporate Communication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997,1(2):31- 39.
[8]Aerts,W,Inertia in the Attribution Content of Accounting Narratives[J].Th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1,10(1):3- 32.
[9]Clatworthy,Mark;Jones,Michael John.Financial reporting of good news and bad news:evidence from accounting narratives[J].Accounting & Business Research,2003,3(33):171-185.
[10]Baginski S.Hassell J and Kimbrough MD.Why do managers explain their earnings foreca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darch,2004,42(1):1-30.
[11]Izabella Frinhani Tessarolo;Marcelo Sanches Pagliarussi;Antonio Thadeu Mattos da Luz. The Justification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Annual Report Narratives[J]. Brazilian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0,7(2):198-212.
[12]孙蔓莉.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行为[J].会计研究,2004,(3):40-45.
[13]孙蔓莉.公司年报中的印象管理行为研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孙蔓莉,王化成,凌哲佳.关于公司年报管理层业绩归因行为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5,(2):86-93.
[15]孙蔓莉,王化成,凌哲佳.公司报告归因倾向的拓展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52-56.
[16]孙蔓莉.年报自利性归因案例研究[J].财务与会计,2008,(11):46-48.
[17]蒋亚朋,刘学波.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信息披露中的归因行为[J].经济导刊,2007,(2):117-118.
[18]蒋亚朋.上市公司盈余变动归因信息披露中的自利性倾向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6):117-119.
[19]蒋亚朋,张天西.基于维度的公司业绩归因信息对投资者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2):44-46.
[20]蒋亚朋,王思,张翼.上市公司业绩归因信息披露质量分析及提升对策[J].财会月刊,2012,(30):42-45.
[21]侯峰,王敏.我国上市公司年报自利性归因倾向研究[J].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8,(6).
[22]曹夕会.中国上市公司CEO致辞初步研究[D].中国硕博论文库,2010.
[23]卢佳友,李清.上市公司盈余信息披露的归因倾向分析——基于年报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11,(28).
[24]蒋亚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归因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 第十六届学术年会) 论文集[C].北京:中国会计学会,2009:345-358.
[25]孙蔓莉,蒋璐,孙健.业绩归因的自利性披露及市场反应研究——汇率单边升值情境下的纺织业表现[J].会计研究,2013,(4):46-51.
[责任编辑:张晓娟]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search Evolvement on the Tendency
of Performance Attribu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Management
HU Cheng1,2
(1.Mobile Post-doctoral Stations o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2.Scientific Affairs Division of Tongling University, Tongling 244000, China)
Abstract:It has been taken seriously that studies the tendency of performance attribu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asymmetry information, principal-agent, impression management, gatekeepers and attribution, etc. There have been some systematic researches on the nature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endency about performance attribu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management, but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 type of tendency of performance attribution and correction of self-serving causal attribu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management are still to be thoroughly dealt with.
Key words:listed companies’ management; tendency of performance attribution; theoretical basis; research evol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