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敏,徐瑞涛,王家鑫
(河北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1)
唤醒学生建构知识行至善教育
李丽敏,徐瑞涛,王家鑫
(河北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1)
唤醒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的教育,是迫切期待产生创新效果的理想大学教育模式,也是追求卓越的必由之路。以免疫学的课程教育实践为例,探讨了开展唤醒教育的具体方法,即:了解学生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合适的教学策略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保障,合理的教学意图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有效措施,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唤醒学生自主性的动力。
大学教育;启发;引导;唤醒教育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5.0034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转型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正在经历着持续的改革与变迁。在校园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关于教育理念的讨论亦如波涛汹涌一般,愈演愈烈,声辩斯扬。苏格拉底“产婆术”、牛津导师制、哈佛模式、洪堡大学三原则和纽曼的大学理念循迹大江南北。但是由于浮躁文化的盛行,在一阵风似地“浅尝辄止”之后,便又急转调头,直奔“杏坛”,读《论语》,念《大学》,吟《中庸》,诵《诗经》,“四书”与“五经”俱揽怀中,俨然一派文化传承繁荣之盛景!但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作祟,中国的高等教育似乎又走上了那条“失去灵魂的卓越”老路[1]!这便招致了不绝于耳的广泛批评,甚至是厉声谴责。于是便有了“我们需要一场真正的教育启蒙革命”之呼吁,有了“何为教育?何为大学?大学教育的理念是什么?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甚至教育究竟是什么?”等最基本的思考。
就课程教育而言,大学里的每一堂课就像有机体的每一个细胞一样,是构成大学课程教育的基本单位。生命体能否正常运转,不仅取决于每一个“细胞”的功能是否正常,更取决于课程教育这个庞大生命体中不同“细胞群”之间是否协调一致的工作。因此,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学生接触到某一新事物开始,经过亲自观察、独立学习与独立思考,到对该事物有一个比较系统、深刻、全面的理解为止。即便是教师主导型教学,教师也必须花足时间教给学生如何学,以便使他们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建立起对客观事物的基本认知,即建构知识,反思文化,明辨是非、曲直和真伪,发展心智,脱离蒙昧,修正褊狭,从而修养成完整的人格,即所谓博雅人应有的“至善”境界。所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先必须要明白大学教育的宗旨与目标、本质与精髓、职责与任务,即什么是大学教育?大学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道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所以教育是培养人格精神的文化活动,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个人的意识,使人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有所创造,增加文化的新成分。因此,唤醒教育才是迫切期待产生创新效果的理想大学教育模式,也是追求卓越的必由之路。
“唤醒”一词最早见于宋朝苏轼的《东坡志林·梦中作祭春牛文》,即云:“吏微笑曰:‘此两句复当有怒者。’旁一吏云:‘不妨,此是唤醒他。’”,这是唤醒的原本意义。宋朝真山民更是在《春游和胡叔芳韵》中惟妙惟肖地赋予了“唤醒”十分美哉的自然和谐之寓意,所谓“棠醉风扶起,柳眠莺唤醒”。宋朝理学家朱熹也有言“人之本心不明,一如睡人都昏了,不知有此身。须是唤醒,方知。”[2]。朱子的“唤醒”指的是通过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来摆脱气禀的偏执与人欲的封闭,使得道德自觉地在不断拓展自身的同时由迷失走向觉醒,从而最终实现人与理的直接交流。故“唤醒”亦喻觉悟。陶行知先生用“我们深信戏剧有唤醒农民的力量”的语句赋予“唤醒”更深刻的哲理性寓意。这表明,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是我国历代教育家所秉持的基本理念。从衷中参西的立场出发,笔者认为所谓“唤醒”就是唤醒学习者的主动性,使之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已有知识。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德”,是指人天生具有的“良知”,其可通晓万理、应对万事,只是由于受到气质禀赋的局限,人欲的扰乱与蒙蔽,有时会昏昧不明;然而人的“良知”一直潜行不息,绝不泯灭,所以学问之道即是使“良知”彰明,此可被视为“唤醒教育”在华夏大地上的萌发。人类学研究指明,人是有自我目的的,是自主、自律、自决、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他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而教育的实质,就在于如何使人们能去理智地引导内心,理智地采取行动[3],亦如老子所云:“最好的老师就是让学生说出‘我们全部自己做到’”[4]。因此,费希特主张“大学的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甚至也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与理解力,以便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3]。费希特认为,对自由的自我活动的召唤就是所谓的教育[5]。如今费希特的全民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成为被世人广泛接受的大学教育基本目标。随着一批批卓越人才不断地从大学校园脱颖而出,教育界人士对高等教育的本质认识也逐渐达成了一致,那就是高等教育应该唤醒学生的主体性意识[6]。
那什么是唤醒教育呢?
简言之,唤醒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
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和欲望,即人具有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因,并外在地表现为不满足于某种现状或已有的定论,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还表现为对自己时下的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足或否定,以至于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呵护、关怀人的生命冲动意识,使学生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使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既是唤醒的目标,也是唤醒的目的。
唤醒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我们都曾察觉,在每个班总有对某一门课程学习不积极的学生。他们为什么会对这门课不感兴趣呢?能不能让这些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令他们愉悦的灵性和欲求呢?有思想的读者肯定很快就意识到,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恰恰就是唤醒教育所要经历的一般过程。
那么要从哪里去唤醒学生呢?用什么去唤醒呢?根据笔者的经验,对于一个身心健康并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学生,有效的唤醒应当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那种令人无比憧憬的美好愿景入手,运用榜样激励作用,使之产生向往的欲求,生发兴趣,唤醒内在动力和生命冲动意识,使其有一个倾心向往的学习目标,从而矢志不渝,直至成功。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教师不仅要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去研究唤醒的策略,还要充满信任地耐心开导,和学生一起实践,一起发现,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让新的“欲求”萌动。这也是过去的教学改革实践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即“自我发现”所带来的喜悦是驱使人们向一切未知发起挑战的巨大原动力!这也就是那个被视为“教育的全部秘诀的爱”!此步至为关键,因为教育的爱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私利而源于人类教育本性的、崇高的、永恒的教育情感,是由对一个个学生的爱、对一项项教学活动的爱而升华为的更博大、更深刻的民族爱和家国爱。这就是教师所应具有的起码职业修养。回顾过去所经历的艰难过程,可以认为,做好教育工作所需要的那份朴素的爱就是站在学生的原点,展望未来所勾勒出的美好愿景,因为这个美景能够令人心动,而心动就是被唤醒的殷实指征。因此,通过爱的施予让学生产生原发性心动的过程就是对唤醒教育的实践过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唤醒教育可通过合适的教学策略、合理的教学意图和客观公正的评价来完成。
(一)了解学生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
众所周知,教师在上课前都要从教育组织行为学的理念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也就是教师要根据学习者生理和心理特征、情境特征和教学内容的性质,制订适当的教学策略,借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以引导学生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征、情感特征及社会特征。
认知特征包括学生的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发展能力、语言发展水平、阅读水平、从图例中获得信息的视觉素养水平、认知加工的风格、认知和学习策略、常识等;情感特征包括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对特殊形式媒体的感知和经验、学业自我概念、缓冲压力的能力、信念对成功的归因等;社会特征包括同伴关系、对权威的态度、合作或者竞争的倾向、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社会经济背景、种族或民族背景,从属关系、榜样。如果教师上课之前对上述特征加以了解,并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便可在制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为此,笔者通常在第一次上课时做问卷调查,或课前找学生代表座谈,或者课程进行期间对学生访谈,以保证课程开始所采取策略的正确性,或者至少能够及时调整不当的教学策略。合理的问卷调查设计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座谈都有可能成为教师采用合适教学策略的重要参考依据,故需特别重视。
(二)合适的教学策略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保障
在对学生有了必要的了解之后,教师即可制定教学策略。现代教育学认为,用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有两种:生成性教学策略和替代性教学策略。对于知识积累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生成性学习几乎是一个自动的过程。教师通常只给学生完成某项活动的提示和鼓励,学生则自我组织资源并独立完成学习。这也可谓是教育者的乐善境界。但对于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需向学生提供全部或部分的教育目标、内容的组织、细化、顺序和重点,或者为学生的信息加工提供支持,以此来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告知学生学习目标。这种方法相对容易产生“博雅”与“至善”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替代性教学策略的计划性太强,对学习者没有挑战性,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很难有效地产生激发作用。所以,对于那些基础知识广博、认知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学生,替代性教学策略就不适合[7]。在笔者的免疫学唤醒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可自主选择接受何种教学策略。例如在对动物医学专业2011级学生进行的开卷考试中,教师用英文命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模式识别理论设计一个新型抗病毒药物。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有的学生通过自己查阅文献、参考书和临床病例报告,就能自己独立完成设计(接受了生成性教学策略),另外一些学生则是把自己的想法告知教师,希望通过讨论得到提示或引导(要求按照替代性教学策略完成学习)。然而,无论他们选择哪一种策略,他们所响应的都是“自由的自我活动的召唤”[5],并且均获得了满意的自我发展。
(三)合理的教学意图是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措施
在制定了教学策略之后,明确教学意图,以激发学生投身学习,就成为唤醒教育的关键步骤。教师可将具体的教学目标与个人生活或工作需求联系起来,也可鼓励学生将教学目标和个人经历相联系,例如笔者所在高校生命科学专业2011级学生在进行免疫学创新设计时就提出以她家人患肿瘤疾病的事件为例,设计项目申请书。这是一个很令人感动的设想!任课教师同意她的想法,并充满了期待。她那天令全班所有人都感动的答辩有力地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学策略。另外,教师还应当向学生指出成功实现学习目标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使学生对成功的预期增加。比如,在引导学生按照“一切从临床出发,一切为了临床”的原则学习固有免疫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明白世界各国对抗生素在食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限制,并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我国食用动物养殖场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现况,很快他们就强烈地意识到,不用抗生素怎么能保证动物的健康呢?在明确了非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巨大社会需求之基础上,教师从生成性教学策略的视角出发,给学生们提出一个创新性学习的要求,即每个学生根据教科书中的相应内容,设计一个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非抗生素类药物。从他们充满期待的眼神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得很兴奋(一种被充分唤醒的状态)。经过5周的自主学习和独立设计,绝大部分同学都拿出了很有创意的新药研发设计方案。由于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而学生还有一些相关的课程没有学,所以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些学习策略和新药设计原则,例如根据炎症的免疫学机制制定治疗原则、药物作用靶标的确定、实验动物的选择和样本量的估算等,并热情地告诉学生们,老师希望在这些重要方面听到你们自己的想法,此举可帮助学生激活适当的认知策略、明确目标、坚定信心、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并最终获得唤醒教育所期待的学习效果。
(四)客观公正的评价是激发学生自主性的动力
既然唤醒教育是一种有引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过程,那么评价学习效果的方法也应该对这种自主过程进行评价。通常所说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和教师的教学评价。对于前者,大家都很熟悉。许多教师可能采用课程论文、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或平时测验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十分关注的学习成绩问题。理科专业的课程一般都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内容。在我们实施的免疫学唤醒教育实践中,为了充分唤醒学生,激活他们的自主性,从而有效地建构知识,培育专业技能发展要素,笔者不仅创新地设计了以临床问题或制药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的开卷考试模式,还把实验全部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即自助式免疫学实验技术训练模式[8]。由于临床问题和生产问题都是需要研究因而还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而学生们自主完成实验所承担的任务也不相同,所以如何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就是一个既事关学生得失,又事关教师教学改革成败的大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与试验,笔者建立了考试题公开讨论制度和反映实验技术水平的创新设计答辩制度,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考试题按照目前比较公认的理解确定答题要点和每个要点的分值,创新设计答辩则采用教师与学生同时打分的办法,教师和学生的打分各占总分的50%。这既是对学生的信任与鼓励,也是对他们理性思辨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与陶冶。同时也为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创造了一种人文情境,让他们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免疫学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道德情操的修炼,是真正“让人成为人”的实践,这岂不是曾子所期待的“至善”境界和纽曼所倡导的“完美”与“博雅”?
[ 1 ] 哈瑞·刘易斯. 失去灵魂的卓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36.
[ 2 ] 黎靖德.朱子语类[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 3 ] 李工真. 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94-197.
[ 4 ] 大卫·帕尔菲曼. 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冯青来,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2.
[ 5 ] 乔伊.帕尔默. 教育究竟是什么[M]. 任钟印,褚慧芳,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5.
[ 6 ] 赵君尧.台湾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有益启示[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100-105.
[ 7 ] P. L.史密斯,T.J.雷根. 教学设计[M]. 庞维国,屈程,韩贵宁,邱宇飞,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7-208.
[ 8 ] 李丽敏,李红芳,王家鑫. 免疫学自主式实验技术训练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2):61-64.
(编辑:王 佳)
2014-12-23
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河北农业大学第一批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YB09)。
李丽敏(1982-),女,河北元氏县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免疫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王家鑫(1960-),男,河北无极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免疫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G642
A
1008-6927(2015)02-0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