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世界中的情感空白——论《恶棍来访》的碎片艺术

2015-03-17 15:20黄淑芳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本尼恶棍后现代主义

张 娟,黄淑芳(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破碎世界中的情感空白——论《恶棍来访》的碎片艺术

张娟,黄淑芳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碎片化,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产生与后现代破碎的美国社会是密不可分的。许多伟大的后现代主义作家钟爱碎片艺术,相信碎片形象地反映了后现代美国社会荒诞分散、支离破碎的特征,体现了后现代社会人们日益孤立、精神分裂的生存状态。詹妮弗·伊根,当代著名小说家,在其2011年荣获普利策小说奖的小说《恶棍来访》中,也精湛地运用了这一碎片化艺术。从跳跃的时空叙事、破碎的情节结构、非连续的PPT呈现形式等方面分析了碎片化艺术在小说《恶棍来访》中的运用,揭示了当代美国人在碎片化的社会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影响下,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隔阂和空白的社会悲剧。

碎片化;后现代主义小说;《恶棍来访》;情感空白

一、引言

碎片化是后现代主义的必然产物。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此起彼伏的国内民权运动等使美国社会呈现出一片荒诞分散、繁乱无序的景象。人们日益孤立,彼此之间冷漠绝情,生活方式日渐边缘化和无中心化,导致个人精神分裂,人与人之间情感空白。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可避免地倾向于非连续性、碎片化、不确定性等无中心主题,而所有这些无中心主题都可以通过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碎片化艺术这一特征表现出来。许多后现代主义作家更是信赖碎片并将其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他们认为,碎片形象地表现出了后现代社会混乱不堪的状况以及人类自身碎片化的生存状态。伟大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就曾说过:“碎片是我信任的唯一形式。”[1]其大部分作品都大量运用了这一写作技巧。詹妮弗·伊根,美国当代小说家,2011年其小说《恶棍来访》获得普利策小说奖。正如伊根在一次访谈中所述,“我要避免中心化。我的基本原则是差异。我要让时空共存。我最终追寻的便是非连续性。”[2]这里的非连续性在小说《恶棍来访》中便通过碎片化艺术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本文将通过跳跃的时空叙事、破碎的情节安排以及断裂的PPT呈现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小说形式上的碎片化艺术,以此来反映混乱无序、破碎不堪的美国社会,揭示亲情、爱情、友情中人际关系的空白。

二、《恶棍来访》及碎片化艺术

小说《恶棍来访》(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共十三章,分为A、B两部分,时间跨度五六十年,大部分故事发生在美国纽约,少部分发生在加尼福尼亚、意大利等地。小说人物大多涉足音乐界,围绕一位老去的前摇滚乐手兼唱片监制本尼(Bennie)与他年轻、染有盗窃癖的女助手萨莎(Sasha)展开,讲述了13个独立又彼此关联的故事。整部小说就像一盘磁带,有A、B正反两面,13章像13首风格迥异的歌曲,展现了社会的杂乱无序性、无中心性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分裂性。凭借耳目一新的叙事结构、精湛的写作技巧、细腻的人物心理情感把握、敏锐的社会观察,小说《恶棍来访》获得了2011年普利策小说奖。普利策奖给詹妮弗·伊根的评价是:“对飞速发生的文化变迁有着炽热的好奇心。”[3]在此之前,小说就已获得了2010年国家图书奖等众多著名奖项,被美国书评界誉为“连普鲁斯特看了也要为之惊叹的小说”。

在《恶棍来访》中,作者伊根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段,断裂按逻辑序列安排的情节,让现实空间不断被分割,以跳跃的时空叙事手段、破碎的情节安排、断裂的PPT呈现形式,向我们描绘了破碎的美国社会中人们起起伏伏的人生际遇以及人与人之间碎片化的情感关系。因此,碎片化是本篇论文对小说《恶棍来访》着重要探讨的一个特征。碎片,简而言之,即破碎的一片。这一破碎性正是后现代主义的本质之一。正如费尔哈特的论述:“自从20世纪后半叶,也就是所谓的后现代时代,当代文化中的生活呈现出非线性和碎片化形式,这种生活形式通过后现代小说打破传统线性叙述,转向非线性叙述与碎片化手段,以全新的形式来描述人类社会的疏远和冷漠,破碎的梦想以及孤独感而表现出来。”[4]因此,碎片化艺术是许多后现代作家用来反映其所处时代的碎片性以及当代人们破碎、偏执、分裂的精神状态的主要写作实践方法之一。后现代主义作家致力于形式创新,语言游戏及语言实验。在其文学作品中,他们通常通过非传统的形式、碎裂的结构、错置的情节、文本拼贴以及精神分裂的人物形象等方式来表现后现代社会的非连续性、不确定性以及混乱无序性。笔者将以自己的浅薄之见,从跳跃的时空叙事、破碎的情节安排以及断裂的PPT呈现形式三个角度探讨小说给读者呈现的一个破碎的世界,从而反映出破碎世界中的人们在亲情、友情、爱情中表现出来的隔阂和空白的社会悲剧。

三、破碎的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呈现出一片混乱无序的状态。许多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认为,世界是由混乱无序的碎片组成的,所以碎片化叙事应是后现代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陈世丹就曾说过:“就小说叙事的结构和内容而言,叙事被分裂为绝对不相一致的碎片。”[5]他们怀疑任何一种连续性,认为现代主义的那种意义的连贯、人物行动的连贯、情节的连贯是一种“封闭体”(closed form)写作,必须打破,以形成一种充满错位式的“开放体”(opened form)写作,即竭力打破它的连续性,使现实时间与历史时间随意颠倒,使现实空间不断分割切断。[6]詹妮弗·伊根,作为后现代主义著名小说家,在其小说《恶棍来访》中娴熟而精湛地为我们展现了这一碎片化写作艺术。

(一)跳跃的时空叙事

后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混乱无序的非理性时代。人类生活中到处充斥着残骸,毫无逻辑性可言。因此,他们往往抛弃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而采用一种非线性叙事手段。伊根在小说 《恶棍来访》中就运用了跳跃的时空叙事手段,让读者在时空的隧道里来回自由穿梭。从时间上来看,整个时间跨度从20世纪70年代再到未来的21世纪20年代,但并没有按照线性时间来叙事;在空间上,小说从纽约到旧金山,从意大利到非洲再到神秘的第三世界专制小国。一个发生在当代的故事后面往往跟着一个发生在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故事,而在下一章则可能又回到了当下,也有可能写到了未来。在时间变换的过程中,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比如,第一章“寻回之物”,故事从现在开始,主人公萨莎当前35岁,由于其偷窃癖愈来愈严重,正在求助于心理医生。第二章“金箔疗法”,时间回到几年前,萨莎是44岁的音乐制作人本尼的得力女助理,兢兢业业地为本尼打理着一切。已过不惑之年的本尼此时不仅事业一落千丈,而且感情生活不顺,和妻子离婚不久,和儿子关系冷淡疏远。最糟糕的是他性欲全无,依靠高昂的金箔疗法以期唤起性欲。前两个故事发生在美国纽约。第三章“我才不管呢”,时间又回到20多年前,地点在旧金山。当时还是贝司手的本尼与原吉他手斯科特(Scotty)等酷爱朋克摇滚的同学组建乐队。之间还穿插了许多别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各种故事。直到第十、十一、十二章,叙述焦点才再次转向了萨莎,从而得知了萨莎的整个故事。在这一章的末尾,作者又用了预叙的手法向读者讲述了20年之后,萨莎过上了幸福生活。因此,整部小说像一部时空穿越机器,带领读者在时空的隧道中来回穿梭。

(二)破碎的情节安排

在传统的文学创作中,事情的发生都是具有逻辑性的。换句话说,情节大致都会经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但是在后现代文学作品中,“叙事的连续性受到了威胁,即被使用又被误用,即被确立又遭到颠覆”。[7]后现代主义作家们对情节的逻辑性、连贯一致性和封闭性提出质疑。哈琴说:“19世纪的叙事结尾的结构(死亡,结婚,有条不紊的结论)被后现代的尾声所破坏;这种尾声强调了作家和读者可以怎样制造结尾……后现代自觉的多重式结局或者斩钉截铁的武断式结局使用和误用了结局更加 ‘开放’的现代主义传统。”[7]因此,后现代小说和戏剧,经常将互不衔接的章节与片断编排在一起,并在编排形式上强调各个片断的独立性。这点在小说《恶棍来访》中也表现得极其明显。整篇小说共有13章,各章有各自的叙事视角,从哪一篇故事读起便可以在哪一篇故事中结束。各篇可以独自存在,所以整部小说读起来更像独立的短篇小说集。作者开篇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患有严重偷窃癖的萨莎形象,但相隔很多章后,叙述焦点才又转回到了萨莎身上,最后我们才能够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萨莎的故事,其童年的不幸、少年的苦难,后终于读了大学、结了婚、有了孩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种破碎的情节安排也许正印证了小说第7章“从A到B”中,斯蒂夫妮和朱尔斯所说的那样,“一切事物都将会终结”“是啊,一切都会结束,但又还没结束”。[8]这种碎片化的情节正是我们生命中的碎片的形象体现。

(三)断裂的PPT呈现

在接受采访时伊根曾明确指出,第12章才是《恶棍来访》的核心,它与全书的结构相契合,使自己得以从一个故事跳到另一个故事,没有它此书的魅力将大打折扣。[2]第12章由76张幻灯片组成,背景设立在未来的21世纪20年代初。故事讲述的是萨莎12岁的女儿艾莉森(Alison)介绍一家四口的情况,其中着重强调了迷恋摇滚乐的哥哥林肯(Lincoln)。他热衷于研究摇滚乐中的休止符,发现 “休止符会让你以为歌曲结束了。可歌曲并没有真的结束,于是你就会松口气。但这时歌曲却真的结束了,因为明摆着,每首歌都会结束”。而他们的父亲却并不理解林肯这样的行为,父子之间无法愉快地沟通交流,形成了较大的关系空白。作者运用摇滚乐中的休止符,让读者联想到小说中人物的碎片化生活经历。书中同一个人物形象忽而成功忽而落魄,忽而幸福忽而不幸,忽而自我拯救忽而自我堕落等等,这就像摇滚乐中的休止符,看似停止,却在不经意间又开始,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时候。不管是幻灯片的切换,空白的幻灯片,还是故事中无数的“休止符”,都给读者留下了一种非连续的破碎的感觉,给人留下一种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的情感空白感。

四、情感的空白

罗尔伯杰在前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短篇小说》中论述道:“我们读到的小说是些奇怪、有时其效果使人迷惘的小说。情节是斩头去尾的,受到扭曲的或者是放弃了的(这就是反小说)……万花筒般的当代场景随意堆砌;背景稀奇古怪,充满了‘真实’‘怪诞’‘幻觉’与‘梦魇’,而所有这一切又都表现为源于生活经历。”[9]换句话说,后现代主义小说是植根于片段的、破碎的、无中心的美国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正像英国社会学家鲍曼(Bauman)的一部近著的标题所示:《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这样的社会土壤和意识形态气氛必然会转化为文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给后现代派艺术打上不确定性或破碎化的印记。也可以说,后现代反小说的作家们所采用的片断化的艺术技巧正是美国这个群体社会的荒诞和支离破碎的反映。[9]因为叙事技巧的运用正是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说明文字背后作者想表达的真实情感。小说《恶棍来访》中到处弥漫着停顿和空白。形式上,时空之间的空白、章与章之间的空白、幻灯片切换之际的空白以及空白的幻灯片;内容上,主人公思想与行动之间的空白。所有这些空白的设计目的正是为了说明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空白。在小说中,这种情感空白可以通过亲情、爱情及友情三个方面来展现。

(一)亲情

小说《恶棍来访》中处处充斥着破碎的家庭,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创伤。萨莎患有严重的偷窃癖,这与其童年时期破碎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频繁的家庭暴力、不负责任的父亲的抛弃使得萨莎缺少了家庭的温暖。为了逃避这个破碎的家庭,萨莎选择了离家出走。为了生存,她不得已去偷窃,从而染上了偷窃的恶习,后愈发严重,演变成了偷窃癖。深受这种影响,萨莎日渐冷漠自闭,不愿与人交际,对周围的人失去信任和关爱。在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时,萨莎总是不愿意回忆起曾经给她家修过马桶的修理工,因为那个修理工总会让他联想起自己的父亲,进而想起自己不幸的童年、不堪的过去。本尼与儿子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之间基本上无话可说,父子关系非常冷淡。小说中这样写道,“克里斯托弗本来在兴高采烈地玩着球,但当他坐到本尼的黄色保时捷跑车里时便没有了任何开心”“本尼很确定,自从他与妻子斯蒂芬妮离婚后,克里斯托弗在过去的10分钟内与他所说的话要比过去一年半来讲的话都要多”[8]从这些可以很显然地看出,破碎的家庭造成了儿子与自己之间情感的隔阂和空白。爱丽丝(Alice)在别人问到父母在不在家的时候总会声明不是父母,是母亲和继父;莉娅的父亲是个酒鬼,乔斯林的父亲到处拈花惹草,死于艾滋病,莉娅不无讥讽地说她俩的父亲半斤八两,正好平了;卢的女儿夏琳(Charlene)看着他与新女友在一起总是很悲伤地回想起母亲,后来卢的儿子拉尔夫(Rolph)也自杀了。多丽(Dolly)的女儿露露(Lulu)当她妈妈在家时,只有吃饭的时候她才会走出自己的房间。萨莎的儿子林肯与父亲之间沟通不畅,父亲难以理解林肯对摇滚乐的痴迷。因此,从这些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上来看,破碎的家庭状况让他们与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因此与父母之间关系淡漠、情感空白。

(二)爱情、友情

小说《恶棍来访》中的爱情关系也存在着很多不和谐。本尼背着妻子与妻子的球友发生关系,被妻子发现后离婚了;斯科蒂去找本尼的时候,也已经和曾经挚爱的妻子爱丽丝离婚了;萨莎的舅舅泰德在结婚后没多久就对妻子失去了兴趣,在中年时也和妻子离了婚。朋友之间情感关系的空白在小说中也有了体现。本尼和斯科蒂青春年少时一起组建乐队,是很好的朋友。随着时间的流逝,各自身份、生活都有着不同的变化。中年时期两人不同的身份差距让原本这一对老朋友最后只能不欢而散。曾经纯洁的友谊在物质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已渐渐消逝。

在碎片化的后现代社会中,亲情、爱情和友情都已变得微不足道。人们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都已变得消极、冷漠,处于一种精神孤立的生活境况中。人与人之间想法难以交流,心灵难以沟通。因此,他们所感到的就只有荒谬处境中的痛苦、焦虑、孤独、渺小和绝望。

五、小结

二战后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对传统的叙事手段已失去了信心,他们感觉到其已无法传达出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混乱不堪性。因此,他们纷纷进行各种语言游戏、语言实验,以此来表现他们所处的混乱无序的碎片化社会。伊根通过她娴熟多变的叙事技巧、深刻感人的人性主题以及两者的巧妙融合与相互映衬,在小说《恶棍来访》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碎片化的世界。通过形式上的碎片化,我们看到了碎片化世界中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隔阂和空白,这也许正是伊根创作此小说的真正用意之所在。

[1]唐纳德·巴塞尔姆.白雪公主[M].周荣胜,等,译.哈尔冰:哈尔滨出版社,1994:11.

[2]保罗·维迪奇,廖白玲.侧耳倾听,流光低吟:美国当代作家珍妮弗·伊根访谈[J].译林,2012,(2).

[3]张丹柯.实验小说《恶棍来访》解读[J].名作欣赏,2012,(18).

[4]Iftekharuddin,Farhat.The Postmodern Short Story:FormsandIssues[M].Westport CT:Praeger,2003.

[5]陈世丹.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7.

[6]陈世丹.论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写作原则[J].河南示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66-68.

[7]琳达·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M].李杨,李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81.

[8]EganJennifer.AVisitfromtheGoonSquad[M].Anchor NewYork:Books,2011.

[9]张震久.破碎的艺术——谈美国后现代饭小说的支配性艺术特征[J].国外文学,1999,(1):40-42.

Emotional Blank in the Broken World——Discussion on the Art of Fragmentation in 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

Zhang Juan,Huang Shufa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237)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ism,fragmentation’s gener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broken postmodern American society.Many great postmodernists are particularly in favor of the art of fragmentation,and they believe in that fragmentation vividly reflects the absurdity,decentralization,disconnection of postmodern American society and implies the living state of isolation and schizophrenia of postmodern people.Jennifer Egan,a famous modern American novelist,also exquisitely employs the art of fragmentation in her novel 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the winner of The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in 2011.From the aspects of bouncing time-space narration,broken plot structure and discontinuous PowerPoint present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rt of fragmentation in the novel 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and reveals the interpersonal emotional gap and blank social tragedy of American contemporary people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fragmentary society and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agmentation;postmodern novels;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emotional gap

I206

A

1671-2862(2015)03-0053-04

2015-04-15

张娟,女,江苏泗阳人,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黄淑芳,女,河北石家庄人,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猜你喜欢
本尼恶棍后现代主义
形象的解释
形象的解释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不畏惧恶
熟悉的犬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我爸不喜欢
我爸不喜欢
不畏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