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星越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郑州 450000)
借助美术史增强美术鉴赏课程的授课效果研究
牛星越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郑州450000)
随着高等教育对美术鉴赏课程的普及,该课程的授课方式和效果得到很多探究,本文主要探究美术史对此课程的影响。强调要在美术史脉络清晰的前提下进行美术作品的分析,做到作品背景明晰、内容和形式分析全面等,从而掌握美术作品分析的方法,增强美术鉴赏课的授课效果。
美术史;背景;分析法;当代美术
随着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学科日趋完善,知识日趋深化,美术鉴赏课逐步成为高职教育中的公共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在这种环境下,美术鉴赏课须适应各专业学生的需求,对非美术专业学生起到知识的普及作用,对美术专业学生起到实践的提升作用。美术鉴赏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意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瑰宝,学会了解美、看懂美,提升分析美的能力,面对当今社会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具备辨别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当然,仅仅做到这点,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目的只达到了一半,另外一半是通过作品了解时代文化和社会背景,或者说是通过美术史的发展详细明晰美术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鉴赏课应该承载地域文化和时代文化,用艺术史的眼光来审视艺术作品,提升美术鉴赏课的授课效果,完善学生的知识层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择教材 《美术鉴赏》(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通过此教材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审美实践。艺术与思想相通,艺术教育对丰富人生和健全人格极为重要,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和流派日新月异,随着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视觉艺术的社会功能不断扩大,在信息社会这一历史条件下,人的艺术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职业需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当满足当今教育的需要。美术历史正是对教材深化的较好辅助材料,使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在艺术史的脉络中形成鲜明形象,增强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美术作品的欣赏不能仅从每一幅作品进行分析,而是要掌握分析的方法,按照作品的背景、本身和意义三个方面加以阐释。学生掌握方法之后对艺术作品的赏析会更加自如,了解一幅艺术作品的真正内涵。而这三个步骤中,作品的背景和意义都属于美术史的范畴,只有掌握了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才可以更好地分析并加以深化。例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看作品的背景是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阵格尔尼卡,几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许多平民百姓,使得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这一罪行遭到了世界的谴责。毕加索无比愤怒,决定以这一事件为题材,创作《格尔尼卡》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抗议和对死去者的哀悼。作品部分的分析只需寻找关键词,然后加以串联即可,这幅作品的关键词有:变形,包括人物、动物乃至物品的变形;采用了夸张的描述手法,表现出人们在战争残害下的痛苦和绝望;整个作品只有三种颜色——黑、白、灰,把画面笼罩在无比压抑和痛苦的感受下。局部,一个母亲和断气的孩子,一匹嘶吼绝望的老马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描绘。历史意义,此画作不仅吸收了传统绘画的优点,把立体主义的变形和夸张发挥到极致,那个怀抱孩子的母亲,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极为相似,在传统的道路上大胆革新。学生如果在一个作品能看到这些,那么美术鉴赏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也就基本完成了。
美术史课程在专业的艺术类院校和普通高校的美术学院中均有开设,而在高职教育中,由于学科的专业性,几乎没有专门开设此类课程,但是它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美术史帮助理解特定时期某些美术作品产生的原因。
例如:西方绘画和建筑中有一些是和宗教题材紧密相关的,很多都产生于同一时间段——中世纪,这个被后世称为黑暗时期的特殊时间段,产生了为经书而作的插画,为教堂而作的玻璃镶嵌画和雄伟壮阔的教堂。如意大利圣维他尔教堂镶嵌画《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是拜占庭艺术的代表作,画面上没有灵动的人物,人物比例被刻意拉长,而庄严肃穆的气氛也因此烘托出来,教堂在高耸中传递出中世纪艺术家试图表现的光影感受。彩色玻璃镶嵌画的特殊展现形式,将抽象的图案和形象的人物相结合,若即若离的光线,熠熠发光的色彩与地面幽暗的光线相互衬托,营造出斑驳迷离感,使信徒们有了更强烈的信仰。
产生这些绘画的原因正是由于中世纪的特殊性,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这称之为中世纪,处于文明和复兴之间的时代。后来这一名称被历史学家沿袭下来,也出现了美术史中的黑暗时期。那时,基督教主要作为下层人民的信仰,为结束古罗马的千年帝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取得合法地位后,又作为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早期基督教艺术就反映了这个过渡时期的一些典型特征,基督教的主导统治地位,就决定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愿望,艺术的宗教题材作品开始展现。
2.了解同题材绘画中风格转化的原因。
例如,唐代宫廷仕女画开始盛行,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等作品,面短而艳的仕女形象跃然纸上。在明代也出现了大规模表现仕女作品的绘画,但这个时期的绘画已经不再是体态丰腴的女人,而是孱弱清瘦的少女。例如,明代《吹箫仕女图》,风格和形象迥然不同,追溯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1)仕女画的定义不断扩大。仕女画在战国时期已经有了雏形,在发展过程中,其领域开始逐渐扩大,唐代以宫廷仕女为主,宋代后仕女画的范围出现了中下层的良家妇女;到明清时期,仕女画进一步扩大,开始出现下层社会的女性比如渔妇和歌妓等。不同背景的女性也就使得绘画产生不同的表现风格。
(2)审美意识和观念的变更。唐代宫廷生活优裕,人们提倡丰腴为美,不仅如此,在洛阳的龙门石窟造像中,可以看到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像以秀骨清像为主,而唐代造像以面短而艳为主。因此,唐代宫廷仕女画出现了丰腴体态也不足为奇。明代仕女画可以说是到了巅峰时期,明代文人对于女性的审美出现了变化:修颈、削肩、柳腰是对女人的审美要求,也进而影响到了近代乃至当代,因此和之前张萱周昉画笔下的仕女有着明显的不同。
3.美术史帮助理解当代作品的多种样式。
当代艺术作品纷繁多样,有传统的架上艺术,更有新兴的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众多的展览,不胜枚举的作品展现在世人眼前,怎样辨别好的艺术作品?单从美术鉴赏的角度去分析已经远远不够,这就需要一种历史的角度,当课堂上出现波洛克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复杂难辨的线条,看似相同却又不同的绘画,肆意滴撒在画布上,很多学生会质疑:这也是艺术么?我们也会啊!面对学生的质疑,就必须要回到艺术史的发展上来解决这个问题。翻开20世纪之前的艺术作品,现实主义的逼真,印象主义的光影,古典主义的唯美都已表现到极致。20世纪,需要一批敢于革新的美术家从架上艺术中走出来,大胆革新,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像达达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流派。波洛克的绘画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
同样,中国当代艺术家也开始探求新的出路,出现了新文人画,如代表人物之一朱新建。朱新建的美人图是影响较大的作品,与传统的仕女图有着天壤之别。朱新建画了很多小脚女人、一些搔首弄姿的女人等,看似不经意的绘画,在画坛引起轩然大波,很多艺术家认为朱新建亵渎了高雅的国画。但在这种非议中,朱新建一炮打响,赢得了很多关注,于是画坛开始涌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嬉皮女,更接近人性的本身。
正是由于社会的衍化,艺术史的发展,一些作品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也不足为奇,只有在美术史的观照下去审视艺术作品才能理解得更为透彻。
美术史在美术鉴赏中起着“线”和“点”的作用。“线”,是美术史发展的主线,为美术鉴赏提供背景支持。在讲解西方绘画鉴赏这节课时,一共两个课时,需要开始的20分钟把西方绘画史进行贯穿成线:从史前美术的壁画开始,有生殖崇拜和捕猎的需求;进而到早期的文明美术,代表的有美索不达米亚美术;再到西方的古罗马、古希腊时期的古典美术,有着黑暗时期之称的中世纪艺术等;最后说到20世纪的各种流派立体主义、野兽主义等。然后再讲到“点”。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中世纪的宗教题材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颠覆,这与16世纪欧洲盛行的思想文化运动有关,意大利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地理的优势等,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带来了文艺复兴的文化。
美术史的贯穿对美术鉴赏课程起到了一个连接作用,使学生在较为清晰的脉络下更好地分析绘画作品,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重视艺术的发展,不论是逐渐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还是各种美术展览以及集中的艺术街区等,都为喜欢美术的朋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在很多公共场合见到各种丰富的艺术作品,比如商场、市民广场、公园等。作为一个艺术的喜好者和观赏者我们需要合理地分辨艺术的好与坏,以一个明晰和正确的眼光去欣赏艺术作品,让美引导我们的视觉和内心,而这也正是美术鉴赏课程的时代意义所在。
[1]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05.
[2]薛永年.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3]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5]尹少淳.美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J].中国美术教育,2005,(2):17.
[6]潘凡,王晶.谈中外美术史课程与美术鉴赏课程的差异[J].文教资料,2010,(1):39.
[7]赖桃英.以创新教学优化美术鉴赏课堂[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21).
[8]郑长颖.浅谈提高学生美术鉴赏的兴趣[J].新课程,2013,(4):15.
[9]刘芳.培养学生美术鉴赏力的途径探索[J].林区教育,2011,(4):26.
G712
A
1671-2862(2015)02-0110-03
2015-02-12
牛星越,女,硕士研究生,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