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积萍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郑州 45000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李积萍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郑州450000)
由于生活方式、人际交往、自我角色等方面的改变,许多大学生入学后会出现心理不适应,甚至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影响生活和学习。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与研究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种种不适应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探索性地提出化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随着大学生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冲突的加深,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1.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健康”理解为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事实上人的健康包括两部分,即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社会的适应度)。一个人如果只有生理健康而无心理的健康,那并不算一个完全健康的人。特别是大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自我意识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竞争,不仅要应付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要处理好社交、友谊以及个人与集体等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大学生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加之许多因素的影响,常常引起大学生心理矛盾的激烈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给大学生带来很多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抑郁、嫉妒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长期积累而得不到缓解,就会产生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又会带来生理病变,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因此,开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已显得日趋必要,而要进行此一研究必须先了解评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有了此标准才能进行分析。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至今尚无公认的标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各有不同的表述。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涵盖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智力正常。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是智力正常。其主要标准为学生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等行为产生的结果与自己付出的努力相匹配。关键在于知、情、意相互协调,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乐于学习、善于思考、有独立的自制力,能够积极参与学校及社团组织各种活动。
(2)情绪稳定。情绪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其主要标准为情绪稳定、心境愉快。即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虽然有负情绪的出现,但能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消减,最后将情绪控制为最佳状态。
(3)人际和谐。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和善于与他人交往,既有知心朋友,又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既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完整,又有一帮“狐朋狗友”围在自己的身旁,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客观地评价同学,取长补短,宽以待人,能助人和自助。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充分的安全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4)适应环境。对变化的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主要表现在要有宽以待人,助人自助的处世态度,在环境改变时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主动适应现实的环境;制定有效的方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5)人格完整。人格的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完整主要表现在:人格的构成要素不存在异常,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良好;对优点发扬,对缺点自行消减,让自己自然地融合到这个社会环境里,并由此不断发展健全自己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以上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反映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所应有的心理状态的一般标准。作为现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培养充满自信、自强、自律、自爱的优秀品格,增强自己克服困难、接受磨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真正做到自己与社会环境的和谐、自己与学校环境的和谐、自己与同学的和谐,为自己的人生画出绚丽的色彩。
1.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的不适。
大学校园中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离开父母独立的生活,许多同学还远离家乡,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要靠自己安排。部分大学生生活能力相对较差,离开父母的呵护、家庭的直接扶助,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虽然拥有了更多的自由、自主、自立的机会,反而却感觉整天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干什么,整日浑浑噩噩,还天天觉得时间不够用,天天处在焦虑、恐惧、抑郁状态。抽样调查表明,8%的新生入学2个月左右会感到严重不适。
2.自己角色转换带来的不适应。
大学生在高中时期基本上学习成绩都非常好,很顺利地考上了自己喜欢的大学,进入大学后,他们幻想自己在大学也会稳坐红榜的第一把交椅。但是大学的学习模式与高中完全不同。首先是学习理念转变,由纯接受型学习向思考型学习转变;由教师指导灌输下的学习向自主独立的学习转变;由一般性学习向个性化学习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部分学生因在学习上感觉太吃力,自己学习成绩与同学差距很大,致使心理上由盲目自我肯定的山巅跌入自我否定的深渊,无助感、失落感与自卑感随之出现。由遥遥领先的拔尖人物,转变为平淡无奇的一般人物,心理上不能接受产生失落感。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一部分学生变得消极应付并企图逃避现实。部分学生的情绪长时间低落,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整天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失控等症状。因此,引导大学生克服角色转换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十分必要。
3.人际交往对象的转换带来的不适应。
孤独是我们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时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你们渴望与人交往,想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但是又不肯轻易地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诉别人,渴望别人主动和自己进行交流,我们中经常会听到同学这样说:“他想和我交朋友,他就应该先找我说话。”我记得有个学生向我谈他的苦恼时说过这么一句话:“怎么回事,我们都是朋友了,他还不知道我在想什么?”大家都是这个年龄,都是一样的心理,想与人交往,又不主动交流,结果在找不到知音时,就感叹: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高呼校园里朋友难找,世间缺少真情。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对象转换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十分必要。
4.家庭影响因素也不可忽视。
家庭中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父母“强权”干涉孩子与同学的交往、“武力”解决孩子的业余爱好。另外,父母关系紧张、长期的争吵及家庭暴力,都会使子女对家庭产生失望、厌倦、绝望和无助,这会影响子女良好人格的形成。弗洛伊德、荣格、佛洛姆、拉康等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均持有一个相同的观点:在子女的心理健康中起着核心作用的是家庭。据统计,30%在校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是与家庭因素有关系,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已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引导学生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父母,以乐观开朗的心境对待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协助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角色转换、人际交往技巧,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其自理、自立能力,无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协助学生更多地依靠自己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
1.协助学生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1)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独立生活意识。向学生介绍大学生活是人生第二次转折的关键点,学生时代是每一个现代人完成社会化走向成年的一个必经阶段,在这个阶段遇到各种问题是正常的。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志向,培养自己的自觉性,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己的惰性,勇于面对社会和生活。
(2)引导学生虚心求教、细心体察。面对新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尝试交往过去没有接触过的人,协助他们学着去做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帮助他们自己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告诉学生“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要学会在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磨砺,鼓励学生提高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2.协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进入大学,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要求都发生了变化,要改变过去死读书及读死书的学习习惯。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渠道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而且自己要在综合素质上不断提高。
(1)协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大学教学提倡“引导”学习,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独立地学习本专业教学计划里的所有课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随着年级由低到高的发展,逐步要求老师减少上课的次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校安排如下:每门课程每学期安排3次网上答疑,回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也可利用BBS、QQ群进行网上讨论,解答学生的问题;另外可通过电子邮件、QQ邮件、飞信、电话等方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解答,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自主学习的方法。
(2)协助学生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大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不仅是要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及学习途径。老师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的技巧,即学会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还要协助学生会用知识,掌握多种职业技能,以适应未来的工作。
(3)协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协助学生转变学习理念。在大学学习期间,首先要努力学习,取得近期的学习效果;另外要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取得远期学习效果。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只有学会学习,才能驾驭知识而不是被知识所奴役。
3.协助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首先,通过广播、讲座、板报等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心理健康的概念,熟悉一般心理问题及严重心理问题的症状及鉴别的方法,更新大学生健康理念,全面提高学生心理保健意识。
其次,经过SCL-90和MMIP测试,对有不同心理问题症状的学生,根据不同问题的类型与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及方案。从而使他们缓解心理压力,重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尽快摆脱心理异常而达到心理健康。
最后,构建以生为本的校园文化,塑造良好的心理家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文化,良好的校风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友好合作精神”,“校园是我家”的主人翁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协助学生充分地发展个性,改善对学习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势在必行,它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关键性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何成银.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M].成都:成都教育出版社,2008.
[3]萨默斯·弗拉纳根.心理咨询面谈技术[M].陈祉妍,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法伯,等,主编.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M].郑钢,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5]陈瑞领.心理卫生与精神疾病[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6]杨丽,刘盈,吴枫.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干预效果评估[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5,(12).
[7]雷英.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2004,(4).
[8]陈学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5,(4).
C912.64
A
1671-2862(2015)02-0028-03
2015-01-26
李积萍,女,河南信阳人,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