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兴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生命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回归分析
刘晓兴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475000)
教育的回归是当今时代的诉求,教育的回归要求教育要返璞归真。返璞归真的教育才能够除去浮华,寻求真谛,归于本心。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教育内涵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生命教育内涵正是教育回归的有力支撑,生命教育内涵对于教育的回归,尤其是在当下,对于教育目的的回归、教育内容的回归、教育主体的回归以及教育评价的回归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教育;回归;生命教育;内涵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当下教育因为存在诸多背离以人为本的教育自然性而受到很多诟病,而要实现教育的自然回归,首先必须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不能只把学生看成教育的对象、认知的群体、知识的储存器,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具有创造力的、具有理想信念的人。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回归到本应属于生命主体的活动中去,回归到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年龄中去,回归到他们自身所在的成长阶段中去,回归到时代赋予他们应该要去干什么的背景中去。作为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要立足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立足于学生的潜质,遵循教育的规律对其施以自然有效的引导,从而培育人格健全、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的人。
因此,教育的回归是当今时代的诉求,教育的回归要求教育要返璞归真。返璞归真的教育才能够除去浮华,寻求真谛,归于本心。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千方百计让教育回归,就是让教育回归到其本身应有的价值。笔者以为,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应该把生命既当作教育的起点,也当作教育的终点。生命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教育界出现后,不同的人对于生命教育这个新生事物的见解各不相同。从对生命教育的定义分析来看,有的是关注现实生命问题,有的是对教育的反思。本文试图以生命教育的多角度内涵阐释为切入点,对教育进行反思,直面教育存在的问题,探寻教育回归本原的多重含义。
1.从个体生命角度分析生命教育的内涵。
个体生命的持续是一生的,是一个整体,个体生命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因此,个体所受的教育也应该是完整的、全面的。生命教育旨在为人的生命全面发展而进行完整的教育。从教育发生学来看,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产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涵就是从生命原点出发,关怀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叶澜认为,教育就其本真意义上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这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很显然,社会的发展应该为人的充分发展提供保障,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潜力发展。
当今,随着时代发展步伐的加快,教育的功利性目的日益盛行。教育功利性目的使教育的实用性大大增强,为迅速发展的社会提供了相应的专门人才,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只求专而不知广,缺乏广泛的适应性,这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与教育的本原背道而驰。教育的回归成为时代的要求,教育要重新树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为培养整体的人而努力。
2.从生命现象角度分析生命教育的内涵。
相对而言,生命现象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通过对复杂的生命现象的研究可以揭示生命教育的内涵。台湾学者吴秀碧等多位学者根据身、心、灵三个层次将生命分为物质生命、精神生命、灵性生命,来认识生命现象。通过物质生命、精神生命、灵性生命三个层次的分析,认为生命教育可以从生理与心理层面、心理活动与行为层面以及信念与灵性活动等层面入手。[2]生命教育应该是建立在个体对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以及知道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通过不断反思自己,尊重和欣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这是一个从个人出发,逐渐拓展到他人、社会,体现生命的终极关怀的过程。从生命的视角揭示生命教育的内涵是一种立足于生命来讨论生命教育,旨在揭示生命通过教育如何完善。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个体的事业,教育离不开家庭、社会的参与,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发挥合力,整合优质资源,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完善,推动社会的发展。从生命的视角揭示生命教育的内涵,对于教育回归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教育的回归就是教育要推己及人,从个体到社会营造人人关心教育的氛围,这样的教育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正向功能。
3.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分析生命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对人的发展做出社会性的规范。教育对加速个体发展的速度,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具有重大作用。生命教育强调尊重每一个生命,欣赏生命的力量。人本精神贯穿于生命教育始终,人本精神强调促进人的个性全面的发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意识渗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一针见血直面教育的本意,强调人的个体发展和个体的多样性,注重个体独特经验。
从杜威开始,教育要基于学生的个体经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融于生活等口号已经提得越发响亮。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教育对人的培养已经变成工厂式的批量大生产,这样做可以使受教育者快速掌握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个性及创造性。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是对当今教育的质疑。从教育与人的关系分析生命教育的内涵,审视当今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要从培养整齐划一的人才模式转变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活”的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4.从教育评价角度分析生命教育的内涵。
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就是人具有行为的目的性,为了达到目的进行的检验或反省,是人类活动所特有的。这种检验或反省就是评价。在现代教育活动中,评价已成为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育需要评价,没有评价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3]生命教育是有关生命和遵循生命的教育。教育是为了生命,而不是生命是为了教育。学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而不是学生去适应学校提供的教育。学校教育进行评价时,强调的是对生命自身的评价,即尊重个体生命的差异性。相应的,评价标准也就是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从教育评价角度分析生命教育的内涵,审视当今的教育,要求教育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要求教育评价的标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
生命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仅仅从教育的角度去理解,生命教育只不过是一种教育形式,与其他教育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仅仅从生命视角去理解,将生命教育直接等同于实际生活活动,就会导致生命教育缺乏应有的严谨性,倡导生命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完整理解生命教育,必须结合生命与教育这双重视角。教育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生命是教育的内容,生命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4]
正是由于生命与教育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分析生命教育的内涵,通过对生命教育内涵的分析,理解基于生命个体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我们在阔步向前的同时应该适时放慢脚步,直面教育的问题,回首教育的初衷,重新确立教育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教育才会走得更长远,更坚定。教育回归成为必然,除去浮华,回归教育的本真才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育应该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独立人格的活动。在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消极躲避,而是要反思问题,寻找教育的本真,呼唤教育的回归,使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对生命教育内涵的分析对于教育回归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真正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真,进而有效发挥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的作用。
1.去功利化,教育目的的回归。
人类进入近现代以后,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文明,文化的先进,人民的富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社会大发展的时候,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各个国家都致力于教育事业,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然而,现代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对现代社会的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功利主义的教育过于关注的是社会的需要,不是人的自身的需要,强调的是教育的外在价值,注重的是教育如何去适应社会的要求,为社会的发展服务,这就忽视了教育本身的价值与使命。当教育过于追求社会的需要,教育便偏离了生命的原点:社会取代人的生命成为教育的基点。去功利化就是要教育回归本真,教育要从过多的关注于社会的需要回到对人的发展的关注。正如生命教育内涵倡导的: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基于学生的生命特性,尊重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发掘学生的潜力。
2.完整性和多样性,教育内容的回归。
当前,一些学校教育偏重于科学主义的教育,忽视人文主义教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在很大程度上,升学率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为了提高升学率,学生被要求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德育陶冶、体育锻炼、美育欣赏成为“奢侈品”,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生命教育旨在使个体认识生命的价值,学会与人相处的法则,追求生命的本真:真、善、美。这就要求德育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心理、精神方面的发展,追求生命中的真、善、美。生命教育的内涵促使我们反思教育。我们的教育内容应该是完整的,多样的,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教会学生拥有欣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
3.独特性和完整性,教育主体的回归。
现代社会,教育培养人的活动越来越倾向于类似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模式。通过设定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评价标准,企图制造统一的升学率和就业率。教育的主体——学生和教师,渐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教师为了升学率而教,很少顾及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学生为了升学而学,学生的兴趣和志向被社会这个大环境所趋同。生命教育的内涵强调的是尊重个体生命的差异性,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为整个生命服务,生命教育要求教育看到的是个体的完整性,而不是关注某一方向的片面性,这也是教育回归的真谛。
4.多元化和个体内差异性,教育评价的回归。
教育评价的回归就是改变以往的单一性评价,坚持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和个体内差异评价。单一性的教育评价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只是为知识和应试能力培养而存在,人性被无情地割裂开来。生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变化个体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发展变化,对于个体的评价应该建立在比较个体的过去与现在变化的基础上,对个体做出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育的未来是明亮的,是本真的,用最简单的词语概括就是“回归”,回归到应有的育人目的,回归到应有的育人内容,回归到应有的育人标准,回归到学生自身的完整人格的塑造。生命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是教育的核心理念。生命是教育的基点,教育要以生命为本。遵循生命之道,开发生命潜能是生命教育的主旨。在当下,生命教育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对教育回归本真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对生命教育内涵的探析,明晰教育应该是什么,教育应该怎样发挥应有的作用来实现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随着现代发展而被异化的教育目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评价需要生命教育及时矫正,让教育返璞归真,成为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1]叶澜.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2]吴秀碧.生命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案[M].台北:心理出版社服务公司,2006:22.
[3]张人杰.大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28.
[4]胡宜安.论生命的内涵及本质[J].教育评论,2010,(6).
G40
A
1671-2862(2015)02-0101-03
2015-01-12
刘晓兴,女,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比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