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指导

2015-03-17 09:43黄云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关怀人文政治

黄云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商学院,河南 新郑 451100)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指导

黄云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商学院,河南 新郑451100)

随着国内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的日益开放,尤其是在网络全面覆盖的今天,公众的生活环境与信息交流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同样会对大学生族群造成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成为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指导已经纳入日常工作范畴,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新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以此为研究课题,对当前环境下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指导方面的问题与困境进行剖析,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措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党的十八大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倡导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激发民族自信心,塑造理性、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积极进取的公众心态。面对新形势带来的巨大变化,大学校园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渗透人文关怀,并积极开展心理指导工作,秉承“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构建和谐校园,遵循大学生思想成长规律,构建起更为和谐、成熟的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实施意义

整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容易接受新事物,求知欲强,具有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但是同时也要客观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与心理指导的缺失。由于缺乏必要的精神信仰,有些学生会出现价值观偏颇、理想淡化、迷失自我的心理问题。有些大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产生了自卑、焦虑、自我封闭、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果在这一阶段缺乏必要的心理指导,这些不良情绪就会成倍放大,影响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发生行为失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进一步重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作用,这不仅仅是新形势、新环境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

二、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所面临的困境

在以往大学校园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往往以主观意识作为工作开展方向,而对于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不够重视。这就造成了政治思想工作的程序化和模式化。素质教育的提出,使“生本”思想成为开展教育工作的主导思想,教育者应当站在学生角度,对其进行政治思想的引导和培养,走出模式化的工作程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摆脱对政治思想教育的偏见,从中得到真正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指导。只有教育价值被认同,教育工作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在针对大学生开展的人文关怀与心理指导中,现阶段尚面临以下问题。

1.重学术而轻人文。

当前,多数高校对专业技能、学历培养有着较高要求,但是在着力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关怀与道德培养却有所忽视,对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趋于表面化,还有些高校将思想教育视为“走形式”“走过场”。注重专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人文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普遍现象,对于大学生情操培养与价值观的引导不够深入。此外,由于教育者本身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难以认识到人文关怀与心理指导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启发和培养中,缺少必要的人文精神底蕴,教师将其视为教学任务,学生将其视为学习任务,两者之间的互动仅止于课堂或集体活动中,对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影响有限,因此工作成效不明显。

2.重主导而轻引导。

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首先要求教育者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同样,在政治思想工作中也要求工作方式有所改变,以往教学工作中,教师占据主导位置,而学生则被动接受教师的观念与技能培养。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精神的引领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教育的接受者和服从者,新教改提出“教师还权”理论,灌输式教育已经逐渐淡出教育舞台。但是,现阶段仍有不少教育者不顾教育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主导型上难以 “放权”,教师的主导位置依然存在,而引导作用却微乎其微,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感受到人文关怀的力量,从而产生心理认知偏差。

3.重共性而轻个性。

传统教育以整齐划一为标准,强调“教育共性”,教学工作容易陷入模式化。所谓“教育共性”就是制定出统一的教学标准,在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进行的集体教育。这一教育模式的弊端已经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创新力和创造力,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被压抑。实际上,大学校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个体差异极大,如果以共性教育为基础,就会严重忽视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心理健康,否定学生个性的思想教育是失败的,甚至会出现学生的思想抗拒与教育反弹,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会造成学生对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4.重理论而轻情感。

“情感教育”是新教改环境下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崭新要求,与情感教育相对应的是“唯理性教育”观点,这一教育模式的主要特色是在教育目标中剔除情感因素,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列入教学的核心位置,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互动,更不具备对学生情感评价的完善体系,同时也造成教育者对人文关怀与心理指导的认识不足,仅仅以“理论灌输”的态度开展工作,势必会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心理需求。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灌输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影响。高校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关键在于建立和谐、开放的人际沟通氛围,从而起到引导、激励、促进作用,提升校园的核心凝聚力。但是在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的校园环境中,学生的思想变化与认识体系受到禁锢,教育体系与思想体系不能有机整合,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将受到阻滞。

三、开展大学生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有效途径

1.将人文关怀提升至教育高度。

有些教育者认为,人文关怀属于高校教育的辅助内容,将其划归至“校园生活范畴”,显然这一认识是有待改观的。如果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育模式难以与社会发展形势相匹配,那么针对大学生开展的人文关怀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工作实践中,要积极转变思想,转变工作形式,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加入“以情感人”机制,通过充分的心理沟通和情感融合,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政治思想教育不是在走形式,而是帮助自身建立更为完善的心理与情感认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教学效果。

2.重点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

相对而言,大学生弱势群体对于人文关怀和心理指导的需求更高,这里所指的“弱势”包括三大类型。一类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家境贫寒或者家庭变故失去经济来源,造成有些学生难以交付学费和生活费,这些学生被经济问题所困,会产生焦虑、自卑甚至厌世心理。二是由于心理素质较差产生心理障碍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心理亚健康,对外界环境反应敏感,很小的事情都会对其造成较大的心理波动。三是自身能力较差、缺乏竞争力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心理认知较为消极,容易产生自暴自弃心理。

针对上述大学生弱势群体分析,在大学校园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也应“因人制宜”,例如对待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引导其了解国家对贫困生建立资助帮扶体系,从中获得经济援助;根据学生能力为其推荐勤工俭学项目,在增加学生经济收入的同时,提升贫困学生的自立能力。对于心理素质较差、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心药医心病”形式进行心理指导,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详细情况,做到 “对症下药”,帮助其解开心结,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正能量。对于自身能力较差而易产生自卑心理的学生,要更多地对其进行励志型心理指导,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就业技巧,在夯实专业能力的同时,积极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同时还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安抚,激发其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乐观精神。不同学生个体的精神世界与心理认知具有较大差异,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心理指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环节,学生的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自我认知能力、独立自主能力以及积极创造力。在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要辅助其进入社会角色,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刻画和未来规划,树立起明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由于离家在外没有家长约束,所以在校园中会产生疏离感和不适应情绪,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完成心理过渡,并帮助其尽快建立独立意识,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机会,大学生亲身经历社会实践,对其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4.加强大学生心理指导工作。

在大学校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惯性,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心理指导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途径,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个体心理的形成是心理倾向与心理特征结合的产物,具有可分辨性,同时也具备隐蔽性。因此在开展思想教育、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指导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进行全面沟通,从而掌握其心理特点,在心理指导中疏通学生的思想死角,做到有针对性和差异性。教育者应当克服认识盲区,避免工作中的片面性。例如,在全面调查多方听取意见的同时,参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实践工作中积累经验,不能单凭理论和主观认识开展工作。

其次,要正确对待个体心理差异。在针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指导过程中,要注重不同个体的差异化心理特征,只有正确认识到个人差异,才能开展个性化的心理指导,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更深刻的人文关怀,心理指导的效果也会更出色。

最后,还要注意心理指导的开展形式,大学生行为是其心理活动的直接反应,因此,要对学生的价值观、自我认知、兴趣爱好等进行了解。注重心理指导的开展形式,可以消除学生的突兀感和排斥感,使其积极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这样的教育氛围会使学生的心态有所改观。同时,还要注意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指导的周边事宜,从而营造出更为和谐的校园素质教育氛围。例如,利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作为大学德育工作的补充,将教学与心理素质培养、人格构建有机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校园正能量,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人文关怀与心理指导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在大学校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指导能够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被重视、被理解、被关爱。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才能真正想其所想,帮其所需。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良好转机,走出形式化与模式化的误区。作为心理指导人员,要具备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人文情怀,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到高占位,要走入学生群体中与其进行深入沟通,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在心理指导中做到有的放矢。人文关怀与心理指导的开展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要真正走进学生当中,实现零距离沟通。通过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和循序渐进的心理指导,将更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活力校园,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迈上新台阶。

[1]王世杰.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点[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2]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

[3]佘双好.科学认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J].政工研究动态,2012,(12).

[4]高军,陆岩.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论断的解读[J].学术交流,2011,(11).

[5]罗昌勤.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高校服务育人中的价值实现[J].科教文汇,2013,(09).

G41

A

1671-2862(2015)02-0080-03

2014-12-11

黄云,女,河南淮阳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