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麦池,李 琼,郑安文,胡桂丽,张 君
(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基于外宣受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策略研究
陈麦池,李琼,郑安文,胡桂丽,张君
(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对其做好对外传播符合我国目前大力提倡的“走出去”文化战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译介与外宣,意义非凡而重大。外宣翻译应以受众导向为传播目的,遵从国外受众思维、心理习惯、信息需求和语言表现方式,达到成功提高传播效果的外宣目的。基于外宣受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主要包括归化意译、变译编译、直译加注等翻译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外宣受众;翻译策略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体系,以及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非物质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文化全球化的国际宏大背景下,中国正不遗余力向世界宣传和推介自己。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对其做好对外传播符合我国目前大力提倡的“走出去”文化战略。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外宣与翻译,不仅能保护并加强其自身的发展,更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对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有着非凡的意义。如何对这种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对外传播是目前我国文化外宣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起步较迟,相关专项出版物较为少见。我国第一部汉英双语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福建省文化厅主编,于2008年在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2011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写组编译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版)》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面对各省市从国家级、省市级到地市级、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名录所列的丰富文化资源,迄今仅有的两部英文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译出版物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纵向研究方面,陈芳蓉(2011)分析了非遗翻译的三大难点,并在此基础上对翻译策略和具体方法进行探讨。[1]郝晓静(2013)将非遗文本分为两大类,并提出针对非遗文本的特点和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2]朱陈军和赵速梅(2013)运用图式理论分析译者的翻译过程,并分析译者在图式契合、相异、空缺情况下翻译中国非遗所采用的策略。[3]董力燕和董力方(2014)通过分析非遗翻译内容、翻译对象以及翻译主题的属性,认为非遗的翻译带有明显的解释学属性。[4]总体而言,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总体性研究尚不充分。国内学者仅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武术、戏曲、中医等重点专题,且多侧重于其术语英译的理论探讨。
以黄梅戏相关个案为例,国内研究多集中于黄梅戏英译与外宣的实践探讨,张定(2013)关注了黄梅戏翻译的戏剧翻译的目的论视角,[5]王巧英和朱忠焰(2013)研究了黄梅戏经典唱段的英译难点及其翻译方法,[6]吴瑾宜(2014)提出了平行文本对比下黄梅戏英文外宣文本的不足之处及其改进策略。[7]方何荣(2010)的英文版导游教材《安徽旅游与文化》,涉及黄梅戏、庐剧等安徽戏曲和“安徽文化符号”徽文化,[8]但篇幅过于简单粗略,且英文表达“翻译腔”过重。
近几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专题研究,国内各类科研项目不断获批立项,如安徽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重点专项 “黄梅戏经典唱段英译及其翻译方法与技巧”(2011sk295zd)、新疆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研究中心一般项目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英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维吾尔木卡姆和柯尔克孜玛纳斯为例”(XJEDU06112C06)、湖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招标项目“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英翻译研究”(FWZZB2012-3)、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青年项目“燕赵旅游文化外宣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研究”(201204061)、湖南省哲学社科办外语科研联合项目“原型翻译观下的英汉民俗文化翻译研究”(2010WLH37)、浙江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浙江省民间文学类非遗英译的传播效果研究”(SKZD201207)等。
综上所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持续升温,但起步伊始,经验匮乏,且都是以个案为例,欠缺系统性的理论和可行策略探索。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翻译实践中有关非遗的各种报告的翻译译文质量不高,中式英语的色彩很浓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向外推介和保护工作。
作为一种典型的国际传播现象,“对外宣传”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被重视和强调的,却是“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课题。随着西方传播学理论的持续引入,我国理论界开始用“对外传播”取代“对外宣传”概念,以表明对外信息交流应是双向互动的,应重视对象国目标受众和国际传播效果。
外宣翻译是对外国人宣传和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信息的汉译外翻译类型。外宣翻译涵盖的文本相当广泛,包括政治性文本、新闻文本、旅游文本、汉译外典籍、公示语、信息资料等。
外宣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和实效性的应用翻译。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受众准确地理解和获取异国的信息,从而达到宣传的效果,明确要达到的效果和目标受众至关重要。为了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外宣资料的功效,做到“译以致用”,译者应在外宣翻译中运用变译理论,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使译文受众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不遇到障碍”,最大限度实现原文本的使用价值。
作为一种凸显目的性和实效性的应用翻译,外宣翻译属于国际传播学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范畴,根据国际传播学,传播效果是检验翻译的唯一标准,我国新闻宣传长期遵循“内外有别,注重实效”的原则。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国际受众准确理解和获取异国的外宣信息,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传播效果,明确要达到的效果和目标受众至关重要。
外宣翻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外宣翻译质量虽有了较大提高,却存在着忽视目标语文化和目标国受众接受、过分忠实于汉语外宣材料原文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外宣传播的实际效果。
外宣翻译重在传播信息和吸引外国受众。我国外宣翻译尚较为缺乏寻求西方受众的“认同”意识,即“没有考虑国外受众的思维共性、心理习惯、信息需求和言语表现方式等因素,造成受众对其缺乏认同,从而导致宣传失败”。[9]“翻译过程中‘认同’的建立,是实现对外宣传目的、获得最终理解认同的有效保证”。[10]总体而言,受众认同的翻译原则就是指外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明确翻译根本目的即在于尽可能让目的语受众接受足够信息,最大程度地接受认同译文,使外宣翻译的终极目的有效达成。
吴克炎以中国首部汉英双语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探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及其受众认同,他发现其中存在着译者寻求西方受众认同意识缺失、摘译内容不合理、音译使用过度、表达不够得体等主要问题,提出应以目的语为归属,以便受众不会遇到障碍,从而提高非遗外宣翻译实效。[11]
对外宣传必须做到既能顺应中国当前的实际国情,又能顺应国外受众的认知语境。外宣翻译应以受众导向为传播目的,遵从国外受众思维、心理习惯、信息需求和语言表现方式,翻译时更多将思维习惯、文化差异、情感内涵体现出来,达到成功提高传播效果的外宣目的。
陈芳蓉(2013)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保持语言多样性,另一方面要采取“求同存异”策略。[12]为补偿外宣翻译中的文化空缺,译者必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目的出发,有意识地选择翻译策略,顺应具体的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作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补偿。
1.归化意译的外宣翻译策略。
在两种文化接触的初期阶段,译者应采取归化的方法,使译入语读者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这样才有可能让原语文化得以保留、表达,并最终加以传递。外宣翻译应遵循Andrew Chesterman提出的真实、明晰、信任和可理解性等翻译标准,以归化意译的翻译策略为主,并根据实际需求适度使用异化策略。[13]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属词汇中,归化意译可适用于富有民俗典故的文化术语,为了准确传达原词的信息,让外宣受众获得与原词语境一致的认同感,可根据外宣语境需要,放弃原译词的形式对等,通过理解原词的内涵后把其意思归化释义出来。“济公”和“西施”可分译为Chinese Robin Hood和Chinese Cleopatra(绝代佳人)。我国的金鸡奖以及旅游胜地苏州可分译作the GoldenRoosterAward,ortheChineseOscar和Suzhou,or China’sVenice。
如中餐菜名 “芙蓉虾仁”意译为Stir-fried shelled shrimps with egg-white,“炒玉兰片”意译为Stir-fried bamboo shoot slice等;武术术语 “猛虎扑食”意译为tiger springs on prey。中医方剂“百合固金汤”以百合、贝母、当归等多味药物配制而成,主要功效为化痰止咳和养阴润肺。考虑到外宣受众的可接受性,可译作Lily Decoction for Strengthening Lung,包含了主药、方剂剂型和主要功效,所附关键信息正是外国受众接受期望添加的。
原文1: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这幅壮锦绣的是秀丽的桂林山水,美得宛如仙境一般。江中还有一对鸳鸯,象征着夫妻恩爱。
译文 1:China is the cradle of silk fabrics.This brocade is the marvelous landscape in Guilin,which is fascinating as a fairyland.There are a couple of mandarin ducks on the river,which symbolize an affectionate couple.
2.变译编译的外宣翻译策略。
所谓 “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在目的功能论视角下,能否有效实现翻译的外宣目的才是外宣翻译的最根本原则。译文必然要通俗易懂、赏心悦目、符合目的语受众的思维习惯,只有确保源文和译文的功能对等,才能视为高信息量的成功外宣翻译。外宣翻译文本类型多种多样,不同文本其功能和目的都不尽相同,译者应针对不同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最终达到外宣翻译的预期目的。
黄忠廉在其专著《变译理论》中提出了“变译”这一翻译概念,[14]变译理论为外宣翻译提供了新的实践视角。作为一种宏观的翻译手法,变译采用浓缩、阐释、补充、合并、扩充、取舍、改造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中心内容或部分内容进行翻译,其目的在于摄取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所需要的特定信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编译是在特定情境下符合受众接受的特定需求而生的翻译策略,凸显了原作的使用价值,主要包括改写(rewriting)、增补(amplification)、删减(omission)、措辞(diction)和类比(analogy)等方面。
原文2:柳眉倒竖,杏眼圆睁。
译文2:Her beautiful eyes blazed with anger.
3.直译加注的外宣翻译策略。
太平燕或扁肉燕是福州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是由肉泥掺上薯粉后碾成纸片般的薄片,内包肉馅,配以高汤而成,因其形状如同飞燕故名。若死译之为Peace Swallow,读者会误以为一种燕子肉。因此,应归化意译为duck egg and wonton soup,也可增加解释其传达“太平”“平安”的象征意义,加注a special dish supposed to bring peace and good luck。再如“宫保鸡丁”可直译为Kung Pao Chicken,加注sauteed diced chicken with dried chili and cashewnut。
虽然,中国武术中“阴阳”“气”“气功”所对应的音译词yinyang,qi,qigong早已被国外受众熟知和接受。但考虑受众接受效果的最大化,“直译加注”的外宣翻译依然是最佳选择,如 “手挥琵琶”可译为playing the Pipa,a ki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
原文3:相传,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就在此处。
译文3:It was said in the folk tale that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the Chinese Romeo and Juliet,studied together in this school.
编译和译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与实践,任重而道远。
基于外宣受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策略可帮助译文受众找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翻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文本,可灵活运用各种编译策略传达原文的外宣意图,帮助译文受众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文化接受,彰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色,最终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外宣等效。
[1]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11,(2):41-44.
[2]郝晓静.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游走在译与写之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9-112.
[3]朱陈军,赵速梅.图式理论视角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研究[J].海外英语,2013,(5):188-192.
[4]董力燕,董力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解释学属性研究[J].华章,2014,(11):86.
[5]张定.戏剧翻译的目的论视角——以黄梅戏翻译为例[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3.
[6]王巧英,朱忠焰.黄梅戏经典唱段英译难点及其翻译方法与技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20.
[7]吴瑾宜.平行文本对比下黄梅戏英文外宣文本的改进[J].蚌埠学院学报,2014,(1):125-129.
[8]方何荣.安徽旅游与文化(英文版)[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9]陈小慰.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2007,(1):60-65.
[10]FossSK,FossKA,TrappR.ContemporaryPerspectives onRhetoric[M].ProspectHeights:Waveland,2002.
[11]吴克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与读者认同——以中国首部汉英双语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2):133-139.
[12]陈芳蓉.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3):64-69.
[13]Chesterman A.Memes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7:175-186.
[14]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17.
Analysis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Audience
Chen Maichi,Li Qiong,Zheng Anwen,Hu Guili,Zhang Jun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anshan,Anhui,243032)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flects the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ivilization of Chinese nation,and its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communication can vigorously promote China's go global strategy.It is of extraordinary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ity transl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should set the audience orientation as the communications objective,follow the thoughts,the psychological habits,information needs and language performance of foreign audiences,so as to achieve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purpose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The transl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audience include the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variation translation plus compil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annotation and othe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international publicity audience;translation strategies
H059
A
1671-2862(2015)02-0061-04
2014-12-22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于目的地品牌化的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4YJCZH009)和安徽工业大学青年社科项目“皖南国际旅游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翻译研究”(项目编号:QS2014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陈麦池,男,河南沈丘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宣翻译及其跨文化传播、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李琼,女,安徽明光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