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小兰,蒋益兰*,曾普华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2.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6)
蒋益兰教授论治宫颈癌学术经验拾菁
简小兰1,蒋益兰2*,曾普华2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2.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410006)
宫颈癌;扶正固本;清热利湿;解毒化瘀;蒋益兰
宫颈癌是起源于子宫颈鳞状上皮或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50%以上,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1]。蒋益兰教授从医30余年,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运用中药治疗宫颈癌方面造诣颇深。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聆听教诲,获益匪浅,现将其治疗宫颈癌的经验简述如下。
中医认为宫颈癌属 “崩漏”、“五色带下”、“带下”、“癥瘕”的范畴。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盖冲任失调,督脉失司,带脉不固,因而带下。”《妇人大全良方》又云:“产后血气伤于脏腑,脏腑虚弱为风冷所乘,搏于脏腑,与气血相结,故成积聚瘢块也。”蒋老师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认为宫颈癌或因七情所伤;或肾阴亏损,早婚多产、不节房事;或阴虚内热,虚火妄动;或脾肾阳虚,先天不足;或思虑伤脾,痰湿凝聚。机体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寒冷、湿浊侵袭,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而成湿、痰、毒、瘀,停滞胞宫,瘀久、郁久化热,湿热瘀毒下注宫颈,形成肿块,故宫颈癌主要病机为正气亏虚,湿热毒瘀。
宫颈癌患者以正虚为本,临床表现常有阴道流血,带下量多,色黄,或黄赤兼下,或形如痰状,或色如米泔,其味腥臭,体重身倦,头晕头重如裹,或腹痛坠胀,或尿黄便干,口干口苦,舌质暗红或正常,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等,蒋老师认为宫颈癌辨证多属正气亏虚,湿热瘀毒,治宜扶正固本、清热利湿、解毒化瘀散结。拟方四君子汤合黄柏解毒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黄芪、黄柏、薏苡仁、蒲公英、半枝莲、重楼、土茯苓、苦参、川牛膝、莪术、法半夏、全蝎、壁虎等。阴道出血则去莪术,加三七、蒲黄炭等;尿频、尿痛伴赤热,酌选车前草、瞿麦、萹蓄等。
中药外用熏洗能够控制患者局部症状,内外合用收效更佳,对于带下赤白,或疼痛等症状明显者,蒋老师采取内服外用结合,水煎2次内服,煎第3次熏洗,坐浴,每日1~2次,多有良效。
中药治疗可以贯穿患者手术前后、放化疗后、维持治疗以及晚期等各阶段。中医药的干预,不仅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化放疗减毒增效、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并能实现患者长期带瘤生存。
3.1 化放疗患者
化疗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纳呆,畏寒肢冷,面色白光白,舌体淡胖,苔薄或剥,脉沉细,证属脾肾两虚,中焦虚寒,胃虚上逆,气血无以生化,宜健脾补肾、温补气血。常用四君子汤合二至丸加减: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枳壳、砂仁、木香、鸡内金、竹茹、法半夏、灵芝等。
放疗患者常出现自觉发热,或便血,泄痢不爽,肛门灼痛,里急后重,小便淋沥涩痛,尿血尿痛,舌红少津,苔黄,脉细数等,属热毒内盛,伤阴耗血之证,宜补益肝肾、清热解毒、益气养阴。常用沙参麦冬汤合二至丸加减:沙参、麦冬、葛根、石斛、太子参、黄芩、牡丹皮、车前草、茯苓、薏苡仁、女贞子、旱莲草、甘草等。
宫颈癌患者常进行同步放化疗,往往证型复杂,兼有两种证型,治疗以健脾益肾,调补气阴,佐以清热解毒。以扶正固本为治疗之纲。
3.2 无瘤患者(术后、放化疗后,防复发转移)
蒋老师认为,此时患者常由于手术、放疗、化疗损伤,以及久病耗伤气血,但瘀、毒可能潜伏,证属气血亏虚,瘀毒未尽,应以健脾益气养血,化瘀解毒为主以防止复发转移,常用四君子汤合二至丸加减。
3.3 带瘤患者(局部晚期或术后复发)
此类患者亦常有阴道出血、带下等症,或经前期化放疗等耗伤正气,毒瘀留滞,邪气盛,应以扶正固本、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为治疗大法。予以四君子汤合黄柏解毒汤加减。患者若远处转移,有转移处相关症状,需随症加减。
3.4 晚期患者
由于中国女性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及人乳头瘤病毒筛查欠缺,尤其是农村妇女,发现宫颈癌时多已是晚期,或有转移,患者经积极的放化疗仍然复发转移。对于晚期患者主要是抑制肿瘤,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蒋老师以扶正固本为主,健脾益气补血,佐以祛邪,如清热利湿,化瘀解毒。常用八珍汤加减,并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合并症等调整攻邪药物的强度。
4.1 注重肝脾肾
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若素性忧郁,或七情内伤,则肝失调达,气血不畅,冲任失调,外邪入侵或内邪自生,从而导致宫颈部结块。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与胞宫关系密切,由于先天不足、房劳多产、久病等导致肾气不固,冲任损伤。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因此蒋老师认为宫颈癌患者应注重调补肝、肾、脾,调理冲任。
4.2 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
宫颈癌治疗后尚无复发及转移患者,宜辨证论治,健脾益气养血,化瘀解毒以抗复发转移。若患者有复发或是转移,在整体辨证下,兼顾转移灶,根据不同的转移病位,辨证选择药物。若淋巴结转移,需酌加软坚散结之品,如猫爪草、夏枯草、土贝母、生牡蛎等;如侵犯直肠,出现肛门坠胀,大便不爽,便血等,应理脾凉血,加地榆、槐花、枳壳、葛根、黄芩等;如侵犯膀胱,则有小便淋漓不尽,尿痛,或少尿等,属膀胱湿热,应清利湿热,加牡丹皮、车前子、萹蓄、瞿麦等。
刘某,女,49岁,长沙人。患者2003年2月在某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术,术后予以辅助放化疗。2009年4月3日复查发现肺及腹膜后淋巴结多发转移,化疗2周期 (TP方案),末次化疗2009年5月19日,效果不佳,评估进展,加之化疗反应较重,患者拒绝继续化疗。2009年5月22日就诊于蒋益兰教授处。初次就诊我院CT示腹膜后多个肿大淋巴结(大者2.7 cm×3.0 cm),双肺内多个小结节灶(大者1.3 cm×1.6 cm)。刻诊:患者神清,精神一般,腰背部稍胀痛,神疲乏力,无咳嗽咳痰,纳差,寐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证属化疗后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治宜健脾益肾,补益气血。拟方四君子汤合二至丸加减:生晒参10 g,黄芪30 g,白术10 g,茯苓10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菟丝子15 g,枸杞子 15 g,砂仁5 g,木香 10 g,鸡内金6 g,法半夏10 g,鸡血藤20 g,灵芝10 g,甘草6 g。15剂,日1剂,水煎服。二诊:2009年6月10日。患者纳食较前好转,神疲乏力减轻,仍腰背胀痛,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弦。考虑患者正气稍复,癌毒走窜,加强祛邪,调整处方为:生晒参10 g,黄芪30 g,茯苓10 g,莪术15 g,薏苡仁30 g,砂仁5 g,白花蛇舌草30 g,土贝母6 g,猫爪草15 g,半枝莲30 g,桔梗10 g,全蝎 6 g,壁虎 10 g,佛手 10 g,灵芝 10 g,甘草5 g,重楼10 g。此后一直门诊口服中药汤剂,并配合鸦胆子软胶囊或西黄胶囊等中成药,在扶正培本的大纲下,予以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临床随症加减。每年两次复查病情稳定。2013年4月18日CT示:腹膜后肿大淋巴结无明显增大,双肺内小结节灶复查左下肺结节较前稍增大 (大小约1.5 cm×1.7 cm),患者行两周期GP方案化疗,化疗后复查肿块大小无变化,拒绝继续化疗,继续坚持在蒋教授处中药治疗。2014年10月25日CT示:双肺内结节灶大致同前(大小约1.6 cm×1.7 cm),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大致同前。患者长期坚持口服中药治疗,从发现转移至今已6年,患者转移灶稳定,一般情况可,无明显不适症状,实现带瘤生存。
按语:此患者发现宫颈癌转移至今已有6年,长期坚持中医药治疗,生存期明显延长,生活质量提高。蒋老师对患者进行阶段化辨证,患者初次就诊系化疗后,化疗伤及脾肾,气血不足为主,此时患者不耐攻伐,遂以四君子汤合二至丸加减以扶正固本。患者正气稍复后,逐渐加强攻毒抗癌。方中生晒参、黄芪、茯苓、灵芝健脾益气,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重楼等清热解毒,全蝎、壁虎消癥攻毒散结,莪术活血化瘀,土贝母、猫爪草、薏苡仁等软坚化痰散结,配伍佛手、砂仁理气,桔梗引药达病所,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健脾益气,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之功。患者选择中医药长期治疗,病情稳定多年,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1]孙 燕.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18.
(本文编辑 贺慧娥)
Experiences from Professor Yilan Jiang in Treating Cervical Cancer
Xiao-Lan Jian1,Yi-Lan Jiang2*,Pu-Hua Zeng2
(1.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2.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006,China)
cervical cancer;supporting the healthy energy;clearing heat and promoting diuresis;detoxication and activating blood stasis;Yilan Jiang
R273
B
10.3969/j.issn.1674-070X.2015.07.009
2015-04-10
国家重点中医肿瘤临床专科资助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资助项目。
简小兰,女,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肿瘤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和规律研究。
*蒋益兰,女,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tianshangren624@163.com。